第7章 李林甫重任宰相,张九龄苏醒
推荐阅读: 牧神记、 我与她合租的日子、 正派都不喜欢我、 仙骨风流、 解咒战纪、 龙蛇之拳镇山河、 仙骨、 无限复原:开局修复仙骨神髓、 九世天雷淬仙骨、 东晋北府一丘八、
天宝十四年,七月十五日,长安。
日光初升,鼓声三响,百官肃立于丹凤门外,依次入朝。今日的早朝,却与往日不同。
殿中气氛凝重,杨国忠立于百官之首,神情警惕。郭子仪、高仙芝等镇边名将眉头紧锁,隐有怒色。而群臣则低声私语,四下不安。
龙椅之上,李隆基身披明黄冕服,目光深沉。他缓缓开口:
“自今日起——朕命李林甫,复任中书令,辅政理国。”
话音一落,满朝哗然!
郭子仪当即出列,拱手急言:“陛下,万万不可!李林甫昔日党羽遍布朝野,专权跋扈,重用奸佞,压制忠良,弄得满朝风声鹤唳!他一死,朝堂才稍清净,今日复用,只怕民心难安!”
高仙芝亦出列,语气刚直:“陛下,若无我等边将死战边疆,安禄山早已南下。若今日奸佞重登庙堂,臣等恐军心难稳!”
此言一出,不少将官随之点头。毕竟,当年李林甫“六部尽废,谗言专政”的恶名,在边镇将士心中早已成仇。
杨国忠脸色难看,却未吭声。表面沉默,心中却暗喜——果然,他料得不错,李林甫一现身,便引来众怒。
他甚至期待:越乱越好,陛下自然更加依赖自己。
但李隆基不怒不恼,只淡淡道:
“李林甫之才,诸位不认,朕却认。昔日他辅朕廿年,政令整肃、百官就位,虽有过激,却功亦难掩。如今安禄山势大,朕需一柄老刀,来磨磨这块硬骨。”
群臣默然,不敢再驳。
李林甫则自殿后走出,一身朝服,神态低调,未有丝毫张狂。
他跪地叩首:“臣李林甫,谢陛下不弃,愿以残年再辅大唐。”
李隆基点头示意:“平身,开始议政。”
众臣只能按下不满,各自归位。只有郭子仪与高仙芝依旧面沉如水。
而此时,殿侧,高力士凑到杨国忠耳边,低声道:
“宰相,陛下今日另有安排。”
杨国忠心中一紧,转头问:“何意?”
高力士温声笑道:“陛下虽将宰辅交给李林甫,但说了,您既曾统理唐门,如今唐门大权,便交回您手中,专责暗部之事。”
“唐门?”杨国忠一愣,随即心中一松。
虽然失去中书令之位最为可惜,但唐门这柄暗中利刃落入自己之手,未尝不是新的翻盘之机。
“老李啊老李,咱们走着瞧。”他心中冷笑,转身向外离去。
与此同时,长安东市外,青天客栈。
夏日酒风清烈,客栈二楼临窗座,一众江湖文士正在聚饮。
李白举杯大笑,杜甫眉头紧皱,王维、孟浩然、陆羽、公孙大娘、公孙离、李十二娘、裴旻一众人或谈或听,席间酒意浓烈,情绪却各不相同。
“该死的老天!”杜甫一拳拍在桌上,酒溅三尺,“这李林甫居然还没死?!他还敢回来?!”
王维面色沉稳,却也叹道:“这世道……一朝天子,一朝旧人。李林甫回来,非福也。”
孟浩然虽年事已高,却拍案怒道:“老夫虽老,尚能提剑!若非这狗贼当年压我一命,何至于我一生蹉跎!”
裴旻却不动声色,只抿了一口酒,目光看向窗外:“若李林甫回来,安禄山怕是要小心几分。”
公孙大娘缓声道:“你是说,李林甫虽奸,却能制得住安禄山?”
“是。”李白点头,神色淡然,“他若无用,陛下不会忍天下之骂再启用他。”
公孙离皱眉:“可这人回来,苦的还是百姓吧?”
“所以——”李白饮尽杯中酒,眼中带着几分落寞,“这世上从来就没有好选择,只有代价。”
杜甫冷笑:“他若再污朝政,百姓再起兵乱,谁来平天下?”
李白忽然抬头,看向杜甫:“你?”
“我?”杜甫一怔。
李白拍他肩:“你不是天天愤世嫉俗、怒骂朝纲吗?真有一日乱起,你要不要带笔上阵,替天子写诏、替百姓写史?”
众人哄然一笑。杜甫羞恼,却也无言反驳。
陆羽却慢慢开口:“李林甫回来,安禄山若不动,恐怕会动得更快了。”
李十二娘轻声问:“为何?”
“因为他怕。”陆羽语气低沉,“怕他的时机被抢走,怕朝中再有掣肘。”
一语落下,酒楼再度安静。
众人皆明白,新的风暴——已然在逼近。
天宝十四年,七月十九日,范阳。
午后,范阳营地的议事厅内闷热压抑。
安禄山坐在主位,一身厚重战甲,面色阴沉。左右侍立者,正是他的心腹史思明与谋士严庄。桌上摊开的是从长安传来的最新奏报,纸张尚有未干的墨香。
“李林甫……竟然回来了。”
安禄山眯着眼,缓缓放下手中纸卷,语气森然:“真是阴魂不散的老东西。”
史思明冷笑:“我们当年千方百计盼他死,好不容易熬成了空虚之局,他竟然还敢诈尸归来?真以为还能主宰天下?”
严庄却拧眉道:“主公,这人不可小觑。陛下敢重新启用他,说明已无他人可托。他一出山,首要之敌就是咱们。”
“不错,”安禄山沉声,“所以——咱们也该动了。”
他猛地起身,一掌重拍桌面,杯盏齐颤。
“自李林甫死,我便知朝中无人可压我!如今他回来,虽是为制我,实则也说明他慌了,朝廷虚了。”
此刻,门外鼓声响动,传令兵入帐通报:
“启禀将军,张孝忠、薛嵩等人自洛阳返营,粮草已稳。”
安禄山目光一亮:“好,张孝忠他们回来得正是时候。”
他望向身后角落,一道披着斗篷的身影悄然而立,隐在阴影中。
“如今有阿尔托莉雅相助,我何须怕一个李林甫?”
他的话语中已无昔日的戒备与犹豫,只剩下越来越浓的野心。
“不过——”安禄山按住桌案,冷笑,“现在不急,朕倒要看看,李林甫要搞什么花样。”
他目光如钩,落在窗外远方,似能穿透千里之地,直视长安。
与此同时,岭南花果山深处。
猿啸山鸣,藤萝垂悬,云雾如练。
此处并非人间名胜的那座“东胜神洲花果山”,而是岭南的一处灵气重地,早被孙悟空私下称作“南山花果”,是他取经归来后,时常闲游之地。
这山中也住着猴子,但并非石猴,而是一群金丝猴。它们温顺、沉静,与北方那帮乱蹿跳闹的猴孙们不同。
更特别的是,这山中,有一处山洞石屋,屋内躺着一人,一睡便是十余年。
他不是凡人,却也不是神仙。他是大唐名相——张九龄。
此刻,屋外阳光透过藤影洒在地面,屋内却忽然一阵微动,那人指尖颤了颤,眉心一跳,缓缓睁开双目。
“嗯……”
山外正烤着鸭的孙悟空猛然转头,咧嘴一笑:
“哟,你可算醒了!”
张九龄缓缓坐起,满眼迷惑。他望着四周,又看见了老熟人般的孙悟空,声音微哑却坚定:
“如今……大唐如何了?”
孙悟空咂咂嘴,将鸭子放下,一屁股坐到石墩上,竹枝一挑:
“你那一觉睡得长,从开元二十八年六月五日(740年6月5日)你一‘死’,到现在,整整十五年。大唐表面风光,实则千疮百孔。李林甫早已权倾朝堂,后来虽被逼退,但这几天为了压制安禄山又被当今皇帝启用了。”
张九龄双目圆睁,脸色顿变:“李林甫……复出?”
孙悟空点头:“你以为他真死啦?人家装的,嘿,还藏得挺深。”
张九龄眉头紧锁,拳头缓缓握紧,语气低沉:“为了压安禄山,竟启用李林甫?朝廷……又要重蹈奸臣误国之祸?”
“这回不是为了权斗,是怕边军乱动。”孙悟空说,“但俺老孙看得清,这回用李林甫,只会让百姓更苦。”
张九龄闭目片刻,终于吐出一口浊气,抬头直视孙悟空:
“我必须去劝陛下。”
“现在?”
“现在。”
孙悟空抓了抓头:“你是不是太急啦?俺老孙都没你这劲头。”
“我既未死,便当还朝尽忠。”张九龄目光清澈,“十五年前未竟之志,如今重启,是天命。”
孙悟空咧嘴笑:“你是真变不了……好吧,俺老孙就送你去长安。不过说好啦,我送你到青天客栈,至于你要不要进宫,那是你自己的事。”
“多谢。”张九龄拱手一礼。
孙悟空取出金箍棒,一挥身形化作筋斗云:“上来!”
张九龄一跃而上,云头升起,如虹穿空。
青天客栈,一场久违的相聚,或许正等待着一位旧人——
大唐贤相,重返人间。
日光初升,鼓声三响,百官肃立于丹凤门外,依次入朝。今日的早朝,却与往日不同。
殿中气氛凝重,杨国忠立于百官之首,神情警惕。郭子仪、高仙芝等镇边名将眉头紧锁,隐有怒色。而群臣则低声私语,四下不安。
龙椅之上,李隆基身披明黄冕服,目光深沉。他缓缓开口:
“自今日起——朕命李林甫,复任中书令,辅政理国。”
话音一落,满朝哗然!
郭子仪当即出列,拱手急言:“陛下,万万不可!李林甫昔日党羽遍布朝野,专权跋扈,重用奸佞,压制忠良,弄得满朝风声鹤唳!他一死,朝堂才稍清净,今日复用,只怕民心难安!”
高仙芝亦出列,语气刚直:“陛下,若无我等边将死战边疆,安禄山早已南下。若今日奸佞重登庙堂,臣等恐军心难稳!”
此言一出,不少将官随之点头。毕竟,当年李林甫“六部尽废,谗言专政”的恶名,在边镇将士心中早已成仇。
杨国忠脸色难看,却未吭声。表面沉默,心中却暗喜——果然,他料得不错,李林甫一现身,便引来众怒。
他甚至期待:越乱越好,陛下自然更加依赖自己。
但李隆基不怒不恼,只淡淡道:
“李林甫之才,诸位不认,朕却认。昔日他辅朕廿年,政令整肃、百官就位,虽有过激,却功亦难掩。如今安禄山势大,朕需一柄老刀,来磨磨这块硬骨。”
群臣默然,不敢再驳。
李林甫则自殿后走出,一身朝服,神态低调,未有丝毫张狂。
他跪地叩首:“臣李林甫,谢陛下不弃,愿以残年再辅大唐。”
李隆基点头示意:“平身,开始议政。”
众臣只能按下不满,各自归位。只有郭子仪与高仙芝依旧面沉如水。
而此时,殿侧,高力士凑到杨国忠耳边,低声道:
“宰相,陛下今日另有安排。”
杨国忠心中一紧,转头问:“何意?”
高力士温声笑道:“陛下虽将宰辅交给李林甫,但说了,您既曾统理唐门,如今唐门大权,便交回您手中,专责暗部之事。”
“唐门?”杨国忠一愣,随即心中一松。
虽然失去中书令之位最为可惜,但唐门这柄暗中利刃落入自己之手,未尝不是新的翻盘之机。
“老李啊老李,咱们走着瞧。”他心中冷笑,转身向外离去。
与此同时,长安东市外,青天客栈。
夏日酒风清烈,客栈二楼临窗座,一众江湖文士正在聚饮。
李白举杯大笑,杜甫眉头紧皱,王维、孟浩然、陆羽、公孙大娘、公孙离、李十二娘、裴旻一众人或谈或听,席间酒意浓烈,情绪却各不相同。
“该死的老天!”杜甫一拳拍在桌上,酒溅三尺,“这李林甫居然还没死?!他还敢回来?!”
王维面色沉稳,却也叹道:“这世道……一朝天子,一朝旧人。李林甫回来,非福也。”
孟浩然虽年事已高,却拍案怒道:“老夫虽老,尚能提剑!若非这狗贼当年压我一命,何至于我一生蹉跎!”
裴旻却不动声色,只抿了一口酒,目光看向窗外:“若李林甫回来,安禄山怕是要小心几分。”
公孙大娘缓声道:“你是说,李林甫虽奸,却能制得住安禄山?”
“是。”李白点头,神色淡然,“他若无用,陛下不会忍天下之骂再启用他。”
公孙离皱眉:“可这人回来,苦的还是百姓吧?”
“所以——”李白饮尽杯中酒,眼中带着几分落寞,“这世上从来就没有好选择,只有代价。”
杜甫冷笑:“他若再污朝政,百姓再起兵乱,谁来平天下?”
李白忽然抬头,看向杜甫:“你?”
“我?”杜甫一怔。
李白拍他肩:“你不是天天愤世嫉俗、怒骂朝纲吗?真有一日乱起,你要不要带笔上阵,替天子写诏、替百姓写史?”
众人哄然一笑。杜甫羞恼,却也无言反驳。
陆羽却慢慢开口:“李林甫回来,安禄山若不动,恐怕会动得更快了。”
李十二娘轻声问:“为何?”
“因为他怕。”陆羽语气低沉,“怕他的时机被抢走,怕朝中再有掣肘。”
一语落下,酒楼再度安静。
众人皆明白,新的风暴——已然在逼近。
天宝十四年,七月十九日,范阳。
午后,范阳营地的议事厅内闷热压抑。
安禄山坐在主位,一身厚重战甲,面色阴沉。左右侍立者,正是他的心腹史思明与谋士严庄。桌上摊开的是从长安传来的最新奏报,纸张尚有未干的墨香。
“李林甫……竟然回来了。”
安禄山眯着眼,缓缓放下手中纸卷,语气森然:“真是阴魂不散的老东西。”
史思明冷笑:“我们当年千方百计盼他死,好不容易熬成了空虚之局,他竟然还敢诈尸归来?真以为还能主宰天下?”
严庄却拧眉道:“主公,这人不可小觑。陛下敢重新启用他,说明已无他人可托。他一出山,首要之敌就是咱们。”
“不错,”安禄山沉声,“所以——咱们也该动了。”
他猛地起身,一掌重拍桌面,杯盏齐颤。
“自李林甫死,我便知朝中无人可压我!如今他回来,虽是为制我,实则也说明他慌了,朝廷虚了。”
此刻,门外鼓声响动,传令兵入帐通报:
“启禀将军,张孝忠、薛嵩等人自洛阳返营,粮草已稳。”
安禄山目光一亮:“好,张孝忠他们回来得正是时候。”
他望向身后角落,一道披着斗篷的身影悄然而立,隐在阴影中。
“如今有阿尔托莉雅相助,我何须怕一个李林甫?”
他的话语中已无昔日的戒备与犹豫,只剩下越来越浓的野心。
“不过——”安禄山按住桌案,冷笑,“现在不急,朕倒要看看,李林甫要搞什么花样。”
他目光如钩,落在窗外远方,似能穿透千里之地,直视长安。
与此同时,岭南花果山深处。
猿啸山鸣,藤萝垂悬,云雾如练。
此处并非人间名胜的那座“东胜神洲花果山”,而是岭南的一处灵气重地,早被孙悟空私下称作“南山花果”,是他取经归来后,时常闲游之地。
这山中也住着猴子,但并非石猴,而是一群金丝猴。它们温顺、沉静,与北方那帮乱蹿跳闹的猴孙们不同。
更特别的是,这山中,有一处山洞石屋,屋内躺着一人,一睡便是十余年。
他不是凡人,却也不是神仙。他是大唐名相——张九龄。
此刻,屋外阳光透过藤影洒在地面,屋内却忽然一阵微动,那人指尖颤了颤,眉心一跳,缓缓睁开双目。
“嗯……”
山外正烤着鸭的孙悟空猛然转头,咧嘴一笑:
“哟,你可算醒了!”
张九龄缓缓坐起,满眼迷惑。他望着四周,又看见了老熟人般的孙悟空,声音微哑却坚定:
“如今……大唐如何了?”
孙悟空咂咂嘴,将鸭子放下,一屁股坐到石墩上,竹枝一挑:
“你那一觉睡得长,从开元二十八年六月五日(740年6月5日)你一‘死’,到现在,整整十五年。大唐表面风光,实则千疮百孔。李林甫早已权倾朝堂,后来虽被逼退,但这几天为了压制安禄山又被当今皇帝启用了。”
张九龄双目圆睁,脸色顿变:“李林甫……复出?”
孙悟空点头:“你以为他真死啦?人家装的,嘿,还藏得挺深。”
张九龄眉头紧锁,拳头缓缓握紧,语气低沉:“为了压安禄山,竟启用李林甫?朝廷……又要重蹈奸臣误国之祸?”
“这回不是为了权斗,是怕边军乱动。”孙悟空说,“但俺老孙看得清,这回用李林甫,只会让百姓更苦。”
张九龄闭目片刻,终于吐出一口浊气,抬头直视孙悟空:
“我必须去劝陛下。”
“现在?”
“现在。”
孙悟空抓了抓头:“你是不是太急啦?俺老孙都没你这劲头。”
“我既未死,便当还朝尽忠。”张九龄目光清澈,“十五年前未竟之志,如今重启,是天命。”
孙悟空咧嘴笑:“你是真变不了……好吧,俺老孙就送你去长安。不过说好啦,我送你到青天客栈,至于你要不要进宫,那是你自己的事。”
“多谢。”张九龄拱手一礼。
孙悟空取出金箍棒,一挥身形化作筋斗云:“上来!”
张九龄一跃而上,云头升起,如虹穿空。
青天客栈,一场久违的相聚,或许正等待着一位旧人——
大唐贤相,重返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