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处罚唐门,李隆基找旧人

推荐阅读: 正派都不喜欢我牧神记我与她合租的日子全职业大师养成系统仙骨风流解咒战纪无限复原:开局修复仙骨神髓龙蛇之拳镇山河李毅黄小蓉仙骨

    天宝十四年,七月八日,长安。
    唐门密室,气氛如凝霜。
    宁荣荣跪坐于厅中,衣衫未换,尘土血痕未拭,神色惨白,声音却冷静如铁。
    “李寻欢死了。”
    话音落地,厅中顿时寂静,仿佛连时间都停滞了几息。
    唐三、小舞、戴沐白、马红俊、朱竹清、奥斯卡,全都愣住了。
    “你……你说什么?”奥斯卡声音发颤。
    “你是说——李寻欢……死了?”小舞的眼神已经开始泛红。
    宁荣荣缓缓点头,将那夜发生的事一一道出:安禄山假睡,阿尔托莉雅现身,飞刀失利,李寻欢殒命——以及,他死前抛出的最后一枚黑飞刀。
    唐三始终一言未发,只默默站在图案斑驳的暗木墙前,背影如岩般沉重。
    “还有,”宁荣荣低声,“他死前说了一句:‘快走。’”
    空气中弥漫的,不仅是沉痛,还有未尽的怒火。
    唐三缓缓转身,目光深处如冰海翻涌。他点头,却只说了一句:“他死得其所。”
    就在众人神情哀戚时,一道尖锐却威严的嗓音忽然从门外传来:
    “好一个‘死得其所’啊!你们唐门,是不是把我杨国忠当傻子耍了?”
    门一推开,杨国忠身穿紫袍,怒气冲冲走入堂中。他的面色铁青,眼中写满压抑与愤怒。
    “本相辛辛苦苦给你们担责、遮掩、提供资源,结果今日来问你们刺杀进展,听到的竟是失败?!李寻欢死了?安禄山完好无损?”
    戴沐白冷着脸:“刺杀本就冒险,没有百分之百成功的行动。”
    “闭嘴!”杨国忠怒斥,“你们这些江湖人懂什么?你们这是在玩命,我是在玩命运!”
    他转向唐三,咬牙切齿:“这事我要亲自上奏圣上,由圣上裁断你们的罪责!”
    话音未落,他甩袖而去,留下一地沉默。
    很快到了中午,大明宫紫宸殿。
    当日午后,宫中内臣奔走如风,风声不断传入御前。
    李隆基高坐龙椅,龙颜阴沉。文武百官皆避目,殿内安静得落针可闻。
    “陛下——”杨国忠单膝跪地,朗声奏报,“唐门违命擅动兵事,私自组织刺杀安禄山。行动失败,如今被敌方识破,范阳已然设防,此举恐贻误军机,还请陛下明察!”
    李隆基面沉如水,目光如刀般落在殿前跪地的唐三身上。
    “你可知罪?”
    唐三低头叩首:“臣知罪。”
    李隆基怒极反笑:“好一个唐门!好一个你唐三!朕何时允许你们出手了?你们暗中刺杀节度使,是谁给你们的胆子?!”
    高力士连忙跪下,低声劝道:“陛下息怒……唐门也是忠心所为……”
    “忠心?”李隆基猛然起身,手掌拍案,“若忠心能代替奏报,那朕还要朝廷做什么!若个个都像你们这样擅作主张,朝纲何存!”
    殿外风吹宫帘,卷起殿中一缕沉重的尘。
    唐三再次叩首,沉声道:“陛下,此事确属我等鲁莽,然若无我唐门之试探,恐不知安禄山竟已有异能之女相助——此事若晚一步,恐后患更大。臣恳请陛下,再给一次机会。”
    李隆基冷冷一哼:“够了。你们唐门为大唐立过功,朕不赐你们死罪。”
    他转头看向高力士,沉声:“把处罚念出来。”
    高力士马上站起来,从一旁锦匣中取出黄纸圣谕,展开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唐门私动暗刺,虽出于忠诚,实违朝章,今责唐门门主唐三闭门三月,不得涉政;其门中弟子除战时征召,不得擅入朝堂、不得涉外交;唐门暂撤‘奉天暗卫’名号,听候日后再定。”
    一时间,殿中众人面色各异。
    这不只是处罚,更是削权。唐门虽未被解散,但其地位,已被按下。
    唐三沉默,终是再叩一首:“臣,领旨。”
    李隆基挥袖:“退下。”
    殿内众臣缓缓退去。
    只余杨玉环(杨贵妃)轻声劝慰:“陛下,唐门虽犯错,但李寻欢死了,荣荣亦险些丧命,是否……已足够了。”
    李隆基回到龙椅上,半晌不语。
    他眼中掠过一丝从未说出的隐忧:安禄山有异能者在身边……这个局,朕怕是真的要乱了。
    杨国忠陪笑在侧:“陛下,唐三已罚,接下来若再有变故,老臣定当分忧。”
    李隆基却淡淡道:“唐三之错,我已罚。但若有一日你再怂恿他去刺杀——朕连你一块罚。”
    杨国忠脸色一僵:“臣,不敢。”
    “回去吧。”
    傍晚时分,唐三回到唐门。
    院中一片寂静,弟子们早已知晓消息,纷纷迎至。
    他摆摆手,只道一句:“解散。”
    众人默然离开。
    唐三一人独坐廊下,眼望夜空,声音低沉,却如钟鼓回荡:
    “李寻欢……我不会让你白死。”
    天宝十四年七月十日,长安。
    大明宫深处,御花园内蝉声阵阵,绿意葱茏,但李隆基却无心观景。他披着轻纱龙袍,独自踱步于石径之间,神情极为复杂。
    “若是林甫还在,就好了。”他喃喃低语。
    这句话,在他心中早已压了许久。安禄山如今势大,有异能者相助,刺杀不成、边镇不听,纵有杨国忠在前,他却知,这位外戚权臣并不能真正震慑群臣,更遑论镇压节度使。
    “林甫啊……你在的时候,安禄山还会对朕俯首称臣。”
    良久,他终于下定决心,唤来贴身太监高力士,低声吩咐。
    “随朕走一趟。”
    “去哪,陛下?”
    “寻一个旧人。”
    长安城南,杏林巷中。
    这里是百姓聚居之地,巷道窄小、民房低矮,家家门前悬灯挂瓦,却无半点贵气。也正因如此,这里成了一个极好隐藏身份的地方。
    一间极普通的宅院,青砖黑瓦,院中仅有几棵老槐。门前种菜、屋后烧水,一切寻常得不能再寻常。
    可在这所宅院之中,却藏着大唐真正的“隐相”——李林甫。
    当年李林甫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却在与杨国忠的权力斗争中节节败退,最终“病重致死”,葬于昭陵之侧,朝堂皆叹“奸相终亡”。
    可实际上,他并未死去。
    李隆基亲自下令,为其安排一场“假死”,只告知高力士一人,将他悄然送往此地藏匿。一藏,就是两年。
    “陛下明察秋毫,却不再动用老臣,是为朝局暂安。”李林甫当时便明白,这是一种冷藏,也是一种保护。
    他不怨。他知道自己满身骂名,若无清除污名,复出只会引火烧身。
    这日午后,李林甫正在院中浇花,身穿布衣,头发斑白,腰背微驼,仿若寻常老者。
    忽然,院门轻响,一道熟悉却威严的声音传来:
    “林甫。”
    李林甫手中水壶一颤,几滴清水落在鞋尖。他慢慢抬头,先是怔住,然后骤然跪地,头伏于地砖。
    “臣……李林甫,叩见陛下!”
    李隆基缓缓走入庭中,亲手将他扶起。
    “你还活着,朕……很高兴。”
    李林甫满脸复杂,望着昔日天颜,喉咙哽住半晌,才道:“臣不知陛下今日驾临……此处简陋,无法待驾,臣罪当万死。”
    “无妨。”李隆基摆手,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朕不是来巡视的,是来求你。”
    李林甫一震:“求臣?”
    李隆基点头,走至一旁石凳坐下,望着院中枯槐,低声道:“安禄山之势,你可知?”
    李林甫叹息:“略有耳闻,听说他连刺客都识破,连唐门都吃了个败仗。”
    “不错。朕已经没有可以信的人。”李隆基转过头来,盯着他,“杨国忠——空有权谋,无实才;宰辅之职,他配吗?”
    李林甫低头不语。
    “你我之间,虽有算计,但你在时,朝廷尚稳。节度使尚不敢妄动。如今杨家外戚当道,朝中人人自危。林甫,朕要你回来。”
    李林甫顿首跪地:“陛下,万万不可。臣已臭名昭着,如今若重入朝堂,群臣必哗,天下士子皆将讥笑陛下重用奸佞——对陛下名声更是百害无一利。”
    李隆基冷笑一声:“朕想让你回来,还需问他们的意见?”
    “他们笑朕,可朕不笑他们。他们一纸奏折百句空言,你却能镇百官、制诸侯,这才是朕要的人。”
    李林甫脸色渐变,终于低声道:“若……若陛下真执意,臣……唯有遵命。但臣请求时间,数日内臣将自会入宫面圣,以示复出。”
    李隆基满意点头,起身拍了拍他的肩:“就等你这句话。”
    “林甫,朕给你十日。十日之后,你将重登中书之位,辅朕清君侧,除乱臣。”
    李林甫低头:“臣……必不负陛下所托。”
    天色将暮,李隆基离去。
    李林甫站在庭中,良久未动。阳光斜照在他微佝偻的背影上,映出一抹久藏锋芒的影子。
    他缓缓抬头,眼中焕发出久违的锋利。
    “杨国忠……你这些年,在朝堂上太舒服了。”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