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0章 分毫必较

推荐阅读: 全职业大师养成系统三寸人间重生再嫁皇胄,我只想乱帝心夺凤位空间农女:弃妇再嫁高门我知道末世将至直播传承武道再嫁高门婚然心动:前妻再嫁我一次再嫁谢谢余生有你机床小匠我的系统异能

    安阳河大桥竣工后的庆功宴上,叶明注意到一个瘦小的年轻人一直站在角落,欲言又止。他记得这是工匠队里负责测量的学徒小李。
    "有事?"叶明端着酒杯走过去。
    小李慌得差点打翻手中的茶碗:"侯、侯爷,小的只是...在想桥西那段引桥..."
    "引桥怎么了?"叶明来了兴趣。
    "按传统测法,引桥该有三十步长。"小李鼓起勇气,"可侯爷教的三角测法算出要三十二步。最后按侯爷的法子建的引桥,果然与主桥完美衔接。小的想不通..."
    叶明笑了。他放下酒杯,从案几上抓起一把花生米排成直线:"传统测平地用水平法,但引桥有坡度。就像这——"他倾斜桌面,花生米纷纷滚落,"斜坡上量长度,必须考虑角度修正。"
    小李眼睛瞪得溜圆。叶明拍拍他肩膀:"明天跟我去新工地,教你些新东西。"
    次日清晨,叶明带着小李来到城北一片开阔地。这里将修建一条连接官道的新路,直通正在扩建的码头。
    "侯爷,按惯例先用准绳和尺丈量..."随行的老测量匠开始布置人手。
    "等等。"叶明抬手制止,"今天我们用新工具。"
    他命人抬来几个木箱。打开第一个,里面是一台奇怪的工具:三尺长的木制轨道上装着一个可滑动的铜管,管中有水泡,两端有精细刻度。
    "这叫水准仪。"叶明小心地将它架在三脚架上,"比你们用碗水测平精准十倍。"
    老测量匠将信将疑地看着这个怪模怪样的器具。叶明调整好仪器,让小李通过铜管观察远处的标尺。
    "天爷!"小李突然大叫,"能看清三十丈外的尺子刻度!这、这铜管里莫非装了仙法?"
    叶明笑而不答。这简陋的水准仪不过是在铜管两端加了凸透镜片,但对古人而言已是神物。他耐心教导如何读取刻度、计算高差,工匠们学得如痴如醉。
    第二个木箱里是更古怪的装置:一辆小推车上竖着转盘和标杆,配有铜环和细绳。
    "测距车。"叶明推着车走了百步,"现在不用一步步量,用这个转盘角度就能算出距离。"
    老测量匠终于忍不住了:"侯爷,祖宗传下的准绳用了百十年..."
    "老周,你看。"叶明打断他,指着远处一棵柳树,"用准绳量到那棵树要多久?"
    "至少半个时辰。要拉直绳,还得绕过土丘..."
    叶明架好测距车,转动铜环,心算片刻:"二百七十三步半。小李,去步测验证。"
    小李飞奔而去,不久气喘吁吁跑回来:"侯爷神了!正好二百七十三步半!"
    老周的下巴差点掉到地上。
    消息像长了腿,午时不到,工地已挤满看热闹的工匠。叶明索性办起现场教学,演示如何用直角器放线、用测距车算土方量。年轻工匠们眼睛发亮,老匠人则不时摇头嘀咕"怪力乱神"。
    正当气氛热烈时,赵通判阴沉着脸出现了。
    "侯爷好雅兴。"老通判扫视着古怪的仪器,"与工匠厮混,玩物丧志,恐非为官之道。"
    叶明早料到会有这一出。他恭敬地行礼:"赵大人来得正好。下官正想请教,按《工部则例》,官道坡度不得超过多少?"
    "十五分之一。"赵通判不假思索。
    "大人博学。"叶明指向正在测量的路段,"请大人看看这段坡度如何?"
    赵通判眯眼望去,土路平平整整,看不出所以然。叶明递过一张纸,上面画着精细的曲线和数字:"水准仪测得最大坡度十六分之一,完全合规。"
    "这..."老通判一时语塞。
    "再有,"叶明趁热打铁,"按《则例》,道路转弯处需加宽多少?"
    "三、三尺。"
    叶明又展示一组数据:"测距车算出此处转弯半径三十步,按计算需加宽三尺二寸。大人以为如何?"
    赵通判胡子直抖,最后甩袖而去:"奇技淫巧!"
    待老通判走远,工匠们憋着的笑声终于爆发。小李壮着胆子问:"侯爷,您不怕得罪赵大人?"
    "用数据说话,得罪什么人?"叶明收起图纸,"记住,好的工程离不开两样东西——"他指了指脑袋,"和这个。"又指了指水准仪。
    三天后,叶明正在衙门审阅工程进度,钱大有急匆匆跑来:"侯爷,出怪事了!这几天集市上突然多了许多卖竹器的商贩,专往工地凑。"
    叶明挑眉:"哦?"
    "更怪的是,"钱大有压低声音,"这些'商贩'个个眼睛贼亮,老盯着咱们的测量工具看。今早抓到一个,竟是邻县刘员外家的匠人头儿假扮的!"
    叶明哈哈大笑:"我当什么事。传令下去,明日未时,在城隍庙前公开演示测量工具,谁爱看谁看。"
    "啊?"钱大有傻了,"侯爷,这可是咱们的独门秘技啊!"
    "钱主事,"叶明拍拍他肩膀,"技术这东西,藏着掖着反而死得快。大家都用得好,整个安阳府才能建得更好。"
    次日,城隍庙前人头攒动。不仅本地工匠,还有不少生面孔挤在前排。叶明不但演示工具用法,还把制作图纸公开展示。当有人问为何如此大方时,他的回答让全场寂静:
    "安阳府要成为北方明珠,不能只靠我一个人。在座各位都是建设者,技术共享,才能共创盛世。"
    掌声雷动。许多外乡工匠当场跪谢,有人甚至红了眼眶。谁也没注意到,围观人群中有个锦衣少年悄悄记录着什么,随后匆匆离去。
    测量革命带来的变化立竿见影。新道路的修建速度提高了一倍,而且坡度平缓、转弯顺畅,车马行走极为省力。下水道的坡度计算精准,污水排放前所未有的通畅。连最保守的老匠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奇技淫巧"确实管用。
    这天傍晚,叶明正在后院改良测距车,小李突然求见。年轻人手里捧着个木盒,紧张得直结巴:
    "侯、侯爷,小的琢磨了个小玩意,不知..."
    盒子里是个迷你水准仪,只有巴掌大,但构造精巧,居然还带折叠脚架。
    "你自己做的?"叶明惊讶地检查这个小巧仪器。
    "小的...小的偷师了侯爷的铜管做法,又加了能调平的机关。"小李脸涨得通红,"想着测量小地方时用着方便..."
    叶明眼前一亮。这个小改良解决了大水准仪在狭窄空间无法使用的难题。他郑重地拍拍小李肩膀:"好样的!这才叫活学活用。明天起,你负责培训新来的测量学徒。"
    小李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不断鞠躬。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叶明心中感慨:技术革命的种子一旦播下,自然会生根发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