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秋汀诗影:山河入卷谊如秋》

推荐阅读: 我不是不可名状的宠物天庭微信群林海柳馨月我的徒弟都是大反派乡野村民李小宝张灵万鬼吞噬系统茅山鬼王我在综武世界修仙我的盗墓生涯幻想世界大穿越神豪养成指南

    《云麓词心录》第一百五十七章《秋汀诗影:山河入卷谊如秋》
    一、秋山叠翠处的诗影相和
    霜降后的首个晴日,煜明背着相机站在金顶山脚下,仰头望时,层林已被秋霜染作五彩锦缎。山风掠过,几片猩红的枫叶旋落在他肩头,恰如毛莉镜头里那帧《秋山鎏金》——昨日影友群里,她发的这张照片配了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却被盛树调侃“少了几分野趣”。
    “昱明兄又在发怔?”熟悉的笑声从身后传来,吴秀岚晃了晃手里的保温杯,“今早晨雾重,我特意煮了姜茶,一会儿爬山出了汗,喝着最熨帖。”她话音未落,武桂昌的大嗓门已穿透林间:“快看!毛莉在鹰嘴崖取景呢,这丫头胆儿比天高!”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毛莉半趴在突出的岩石上,长焦镜头直指对面山坳。煜明心头一紧,正要喊她小心,却见她忽然转身挥手,发丝被山风扯成金黄的弧线:“逆光里的槭树群像不像燃烧的火炬?快上来,这里能拍到‘秋山焕彩披霞锦’!”
    待众人气喘吁吁爬至崖边,皆被眼前景色震住——漫山遍野的槭树、柞树、桦木正展开赤橙黄绿的锦缎,山岚如轻纱漫卷,将远近峰峦晕染成流动的油彩。煜明摸出随身携带的小楷本,就着岩石磨墨,笔尖刚蘸饱墨汁,一片落叶正巧飘落在“霜叶流丹映晚阳”句尾,竟似天生的标点。
    “这‘披霞锦’三字,当浮一大白!”陈宏举着相机从灌木后钻出来,裤脚沾着苍耳,“去年在长白山拍秋雪,我总抓不住层林的层次感,还是你教我‘以雾为墨,以光为笔’——你瞧今日这雾霭,可不就是老天爷给的留白?”
    毛莉忽然指着谷底惊呼:“看!盘山公路像条金腰带!”众人俯身望去,蜿蜒的公路被落叶覆盖,阳光斜切过路面,竟成了流动的琥珀色。煜明忽然想起十年前与父亲登山的场景,那时父亲指着漫山红叶说:“秋山如诗,需得用脚丈量,用心平仄。”此刻他提笔在“雾霭轻笼添梦幻”旁画了个圈,对陈宏笑道:“当年你父亲在地质队画的勘测图,是否也有这般浓淡相宜?”
    二、清源湖畔的水墨诗课
    午后的清源湖笼着层薄烟,苇草在岸边轻摇,恍若米家山水里的淡墨笔触。煜明踩着木栈道前行,忽见徐家鑫蹲在芦苇丛前,镜头正对准湖面游弋的绿头鸭。“当心湿了镜头!”他话音未落,鸭子突然振翅,水花溅得徐家鑫满脸,惹得众人笑作一团。
    “你们看这塔尖。”张文灵指着湖对岸的钟鼓楼,长焦镜头在她手中稳如磐石,“逆光下的飞檐像不像振翅的鹤?去年冬至,我在这里拍过雪落瓦当,那画面才叫‘澄明映天光’。”
    吴秀岚忽然指着湖面惊呼:“有野菱!”只见几丛菱叶浮在碧水间,两三朵小白花怯生生探出头来。煜明蹲下身,见倒影里的自己与菱花重叠,忽觉心神澄明,摸出钢笔在笔记本上疾书:
    鹤岗湖畔韵悠长,清源秀色入画章。
    门楼庄重迎佳客,湖水澄明映天光。
    苇草摇风添野趣,塔尖耸峙傲秋霜。
    此中美景堪留恋,愿伴湖山梦也香。
    “‘傲秋霜’用得妙。”顾铁不知何时坐在了栈栏上,晃着手里的速写本,“去年在呼伦贝尔拍苍鹰,你教我‘物皆有骨’,今日这塔尖刺破云霭的模样,可不就是风骨?”他忽然撕下半页纸,折成纸船放进湖里,船身掠过菱叶时,惊起一串细小的涟漪。
    众人沿着湖岸漫步,徐家鑫忽然从帆布包掏出个铁皮盒:“尝尝我奶奶做的桂花糖,配湖光山色最妙。”糖块在舌尖化开时,远处传来暮鼓晨钟般的声响——原来是游船经过,螺旋桨搅碎了满湖金辉。煜明望着碎光中起伏的纸船,忽觉这清源湖正如一方砚台,众人的足迹与诗行,都是蘸着天光云影的墨痕。
    三、梯田村落的烟火诗心
    秋分次日,影友们驱车前往郊野拍梯田。车窗外掠过成片的白桦林,张冬馨忽然指着远处惊呼:“看!层叠的金浪!”众人下车时,正见万亩稻田在风中翻涌,田埂上的稻草人戴着旧草帽,臂弯里还挂着驱鸟的铜铃。
    “这场景让我想起《齐民要术》。”盛树蹲在田垄边调整三脚架,露水沾湿了他的裤脚,“张冉思拍的那张《金色诗行》,梯田线条多像五线谱?”煜明顺着他的镜头望去,只见斜斜的田垄间,几个农妇正弯腰拾稻穗,蓝布衫在金黄稻浪中格外鲜亮。
    “‘梯垄如诗映艳阳’,诚不我欺。”武桂昌咬着根草茎感慨,忽然被田埂上的土块绊了个趔趄,却碰巧抓拍到位移的瞬间——稻穗在镜头里拉出金线般的轨迹,竟比刻意构图更有动感。张冬馨见状,从包里翻出块芝麻糖掰成几瓣:“尝尝,这是村口王婶送的,刚炒的麦芽香。”
    远处传来牛铃声,牧人赶着黄牛经过田埂,牛背上的竹篓里露出半捆稻穗。煜明忽然想起祖父的旧照片:五十年代的鹤岗郊区,祖母站在晒谷场上,身后是堆成小山的稻垛。他摸出钢笔,在田边的旧木牌上题下:
    茂秋妙摄韵悠长,梯垄如诗映艳阳。
    金浪层层铺远野,村庐座座倚山梁。
    葱茏草木添佳趣,错落房檐蕴古香。
    此景如仙心欲醉,田园胜境意难忘。
    “‘蕴古香’三字最是熨帖。”陈宏用袖口擦了擦镜片,“我祖父从前总说,炊烟是村庄的平仄。你瞧那几缕青烟,正从灰瓦缝里钻出来,多像‘仄仄平平’的韵脚?”众人正笑谈间,忽闻豆大的雨点砸在稻叶上——竟是山雨欲来。他们慌忙收拾器材时,却见农妇们不慌不忙地戴上斗笠,继续拾着稻穗,仿佛这风雨也是田园诗里的平仄。
    四、桥梁夕照的光影哲思
    暮秋的傍晚来得格外早,众人赶到彩虹桥时,夕阳已坠至桥塔顶端。张文灵支起三脚架,镜头对准桥身的钢结构:“逆光下的斜拉索像不像竖琴的弦?”话音未落,一列动车从桥上掠过,车窗反射的金光恰好穿过取景框,在她眼底碎成金箔。
    “‘夕照桥梁映曙光’,妙在‘曙光’二字。”煜明望着桥影在江面蜿蜒成金色巨蟒,忽然想起三年前暴雨夜,这座桥曾是被困市民的生命线,“顾铁去年拍的《夜渡》,桥灯如舟,至今想起仍觉心安。”
    顾铁忽然从背包里翻出个胶片相机:“这是我父亲的海鸥牌,他当年在造船厂拍厂房,总说‘钢铁也有体温’。”他装上一卷过期胶卷,对着桥柱上的锈迹按下快门:“你们说,这剥落的漆皮像不像《瘗鹤铭》的残碑?”
    雨丝忽然细密起来,众人躲到桥洞下避雨。武桂昌摸出手机,翻出张老照片:九十年代的彩虹桥,桥面上跑着二八自行车,桥洞里坐着纳凉的老人,摇着蒲扇讲“桥基里埋着定水铁牛”的传说。“如今桥上车流如织,可这桥洞还是老样子。”他指尖划过屏幕,“就像咱们这群人,相机换了好几代,诗心倒是没变。”
    雨停时,晚霞在江面铺出碎金。煜明取出随身携带的便携砚台,就着桥栏上的雨水磨墨,在宣纸上勾勒桥影。毛莉凑过来,用指尖蘸着墨点染云气:“还记得那年在松花江大桥拍雾凇?你冻得直哆嗦,却不肯放下相机,说‘雾凇的平仄只在快门开合间’。”
    五、山城夜景的人间词话
    戌时三刻,鹤岗的夜灯次第亮起。众人登上观景台时,张冬馨忽然指着远处笑:“看!新建成的双子塔像不像两支蘸满星辉的笔?”万家灯火中,两座高楼的轮廓被LEd灯带勾勒得流光溢彩,恰似天上双星落人间。
    “‘桥跨霓虹添绚烂’,古人若见此景,怕是要惊掉下巴。”盛树举起相机,长曝光下的车流化作橙红的光带,恍若银河垂落。煜明望着远处的高架桥,想起方才路过时,一位外卖小哥在桥边给母亲打电话,身后的车灯掠过他年轻的脸庞,像流动的诗行。
    徐家鑫忽然轻拍他肩膀,指向街角的老茶馆:“瞧那灯笼,还是三十年前的样式。”玻璃柜里,褪色的老照片与新派的咖啡杯并置,穿汉服的女孩与摇蒲扇的老者同桌而坐,竟无半分违和。煜明摸出钢笔,在观景台的留言簿上写下:
    家新妙摄韵非凡,夜幕低垂景万千。
    桥跨霓虹添绚烂,车驰光带映流丹。
    高楼耸立华灯照,街道绵延夜色绵。
    鹤岗城中呈盛景,繁华入镜梦魂牵。
    “‘梦魂牵’三字,道尽游子心肠。”身后传来苍老的声音。转身时,见一位老摄影师正扶着三脚架微笑,胸前挂着的相机带绣着“鹤岗摄影协会”字样,“我十七岁在国营照相馆当学徒,那时拍夜景全靠煤油灯打光。如今这些霓虹,可比星星还亮堂。”
    老人从皮夹里抽出张泛黄的照片:八十年代的鹤岗夜市,竹床搭的摊位上摆着铝制饭盒,一盏煤气灯照亮整条街,食客们的脸被映得通红。煜明忽然想起何莉说过“摄影是时光的琥珀”,而此刻,老人眼中的光与照片里的烟火气重叠,分明是几代人对这片土地的眷恋,都凝成了镜头里的万家灯火。
    六、溪亭话别:诗谊如秋久而弥笃
    子时将尽,众人聚在松花江边的老茶棚。吴秀岚煮了壶姜茶,茶汤在粗瓷碗里腾起白雾,将每个人的脸都洇得柔和。顾铁忽然指着江心:“看!月亮正从桥洞底下钻出来,像枚银亮的词牌。”
    “记得去年此时,我们在这儿办‘秋夜诗会’,你醉后把鞋掉进水里。”毛莉笑着戳戳武桂昌,后者正捧着茶碗打盹,闻言呛得直咳嗽。盛树从背包里翻出个油纸包,里面是风干的枫叶书签,每片上都题着旧作:“给你们的秋日手信,‘停车坐爱枫林晚’,咱们的枫林,可是会写诗的。”
    煜明捏着书签,看叶脉间隐约的墨痕,忽然想起白天在梯田遇见的农妇。她弯腰拾稻穗时,鬓边的银簪晃了晃,说“秋光好,要多晒些太阳”。原来所谓“词心”,从来不在雕梁画栋间,而在晒谷场上的笑纹里,在桥洞下的烟火气中,在与友共赏流霞的每一个晨昏。
    “来,敬这人间烟火。”徐家鑫举起茶碗,“愿来年秋光里,我们还能追着稻浪跑,对着桥影醉,把这山城的每缕风、每盏灯,都酿成诗里的琥珀。”
    夜风裹着江雾袭来,茶棚的灯笼轻轻摇晃。煜明望向对岸,见双子塔的灯光倒映在江心,恍若两枚未干的墨点,在天地间洇开无边秋色。他忽然懂得,友人间的情谊正如这秋光——乍见绚烂,细品悠长,最终都沉淀成岁月里最清冽的墨香。
    (本章完)
    【注】文中诗词化用文档内容,人物名全文以“秋山—湖泊—梯田—桥梁—夜景”为脉络,通过五次摄影活动串联诗词,注重“景中藏情,诗由境生”。如秋山场景中以父辈记忆勾连时空,清源湖用折纸船呼应童心,梯田村落融入农妇细节增添烟火气,桥梁夕照借老照片追溯城市记忆,夜景部分以新老对比凸显时代变迁中的友情恒长。人物互动贯穿始终,从姜茶暖胃、分食芝麻糖到枫叶书签,以细节见深情,避免爱情线,专注于文人式知己情谊的刻画,末段以江雾中的茶盏相碰作结,余韵如茶香袅袅。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