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出征讨贼

推荐阅读: 东晋北府一丘八最是光阴留不住牧神记三寸人间大楚最强姑爷末世:只有我不被丧尸攻击重生再嫁皇胄,我只想乱帝心夺凤位杭城豪门沈知意的璀璨九天武帝萧叶柳依依凌云青路

    第148章 出征讨贼
    会稽郡,上虞县,东山脚下。
    经过足足七天的长途跋涉,谢文一行人终于跨越了四百多里地,从吴县来到了东山。
    一路上,除了吃饭睡觉,他们几乎没有停顿过。
    七天下来,谢文几乎全程骑马,都感觉颇为疲累,更不用说陈二虎等人背着行囊,还只靠一双脚赶路了。
    不过既然选择了从军,这样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就注定将会成为常态。
    甚至以后也会有更加艰苦的军旅生活等着他们,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谢文并没有在这种时候同情心泛滥,特意照顾还没有进行训练的众人。
    或者说,从出吴县开始,对他们的训练就已经开始了。
    上了东山,谢文便将别墅中的家仆全都召集了起来,根据谢安交给他的籍册,让他们分别去召集已经被谢安挑选出来用于练兵的人丁。
    与此同时,他带着陈二虎等人也离开了东山,在上虞县内,寻觅着足以隐蔽数千人的训练场。
    会稽郡并不小,其境内辖有十个县,中原未乱之时,郡内户口便有三万,是名副其实的大郡。
    自永嘉之乱后,北方士族南迁,不少北来士族涌入会稽郡中,一时间使得户口大涨,不过也不到五万户。
    而上虞县临近郡治山阴县,境内又有大河流过,土地肥沃,户口较鄮县、鄞县、剡县等水利不甚通达之处,稍稍要多上一些。
    但尽管如此,也不过六七千户,数万人口而已。
    所以在上虞县境内,还是有很多荒无人烟,尚未被开辟为耕地的山野之地。
    谢文带着陈二虎等人寻觅了不到两日,就在距离东山不过三四十里远的地方,找到了一个绝佳的训练场。
    那是上虞县内规模最大的一片山地,层峦叠嶂,树木葱茏,云雾缭绕,不见人烟。
    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只见有数条由乱石堆砌而成的石河穿过群山之间,俨然天然开辟而成的道路。
    而群山之中,正好有一块规模可观,长满树木,远观之下,看似平坦之地。
    这样的地方,无疑是绝佳的秘密训练之所。
    选定之后,谢文便命人带上刀斧镰锯,分批从东山前往那片山林所在之处,在群山之中,开辟用于训练的营地。
    在数千人的共同努力下,不到十日,群山之中,忽然就出现了一片宽阔平坦的地带,以及拔地而起的数百间用树木茅草搭建而成的营房。
    至于进山的道路,也被开辟出来了一条,用作运粮的车马通行。
    只不过那条道路与官道连接的路口,谢文特意选在了原本就有怪石堆砌之处。
    他还特意下令,让运粮的车马通过之后,要重新用怪石将路遮住,以此来暂时掩人耳目。
    在一切准备停当之后,谢文便按照他心中早已设定好的练兵之法,开始了训练新兵。
    第一个月,主要是整队、跑操,练习一点他自创的简单“格斗”招式。
    让这些新兵适应军旅生活,训练耐力,养成绝对服从的观念。
    第二个月,他才开始对这四千七百多名新兵进行整编,他按朝廷规制,将四千七百多名新兵随机平均分成两军,一军又分成三幢,每幢近八百人,一幢分为四队,每队约两百人,每队里又分别设什、设伍。
    人员分配完毕之后,他便让这四千七百多人开始了长达一个月的比武测试。
    通过比试力量和格斗能力,选拔出来了伍长、什长和队长。
    但军长和幢长,谢文却暂时空着,美其名曰等着最终的测试。
    第三个月,每一队互不接触,分别训练骑射、刀枪、攀登等战场单兵必备技能。
    第四个月,又是一场大比武。
    每一队中,他都选出了三十余名最擅骑射的新兵,重新组建了一幢整整八百人的骑兵。
    只不过目前他手里只有不到两百匹马,这些人虽名为骑兵,但实际上每天训练,只有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马背上,其他时间,也和步兵一样,训练着手脚上的功夫。
    而剩下的步兵,也根据所擅长使用的兵器,进行了重新分类,有弓弩兵、弓箭兵、刀盾兵、长枪兵和斧兵,至于攻城用的投石兵以及重甲兵暂时还不具备条件,也就没有分类设置。
    当然,这场大比武后,有些人从伍长、什长、队长变成了普通的士兵,也有的人从普通的士兵,变成了伍长、什长和队长。
    这种强则晋升的氛围,无疑促进了队伍中的争强好胜之念。
    而谢文故意将军长和幢长这几个职位留出来,更给了他们无尽的动力。
    第五个月,开始训练队与队之间的小规模阵型变换对攻。
    其主要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识别旗语和战鼓之声,知道什么时候进攻,什么时候撤退。
    第六个月,则是训练步骑配合,如何协同作战。
    但他刚刚将步骑协同作战的要领传达给那二十四个队长,训练才进行了两天,他便接到了谢安传来的信。
    信中所言,是吴兴郡中长城县内,有人聚众叛乱,朝廷已命朱序为吴兴太守,领兵赴讨,让他暂领八品宣威将军之职,领五百兵马随众赴讨。
    看到信中只让他暂时做个八品的宣威将军,还只领五百人马,他不由得会心一笑,暗道:“看来这是要我去捡功劳啊。”
    想到谢安的用意,他不再迟疑,连忙从各队中挑选了二十几个训练出众的新兵,组成一军,装备了实战兵器,直奔吴兴郡郡治所在乌程县而去。
    而剩余的那些新兵,则留齐泰和刘大等人继续按他的计划训练。
    从上虞到乌程,三百多里的路程,他只走了四天。
    而朱序带着兵将从姑孰提前出发,还尚未赶到乌程。
    谢文一进乌程县城,便向郡中守官主簿沈泉打探起了郡中近况。
    沈泉见谢文只是一个二十余岁的年轻人,又只带来了五百身无甲胄的新兵,心中甚是轻视,十分敷衍地回道:“如今长城县已失陷,太湖之滨,百姓或逃往他县,或沦为贼属,探其贼众,恐不下于五千,今将军提五百弊卒,守城尚嫌不足,又岂敢奢望以此破贼,纵问得贼情,又有何用?”
    他的语气饱含着轻蔑之意,谢文怎能听不出来,不过谢文却不以为意,微笑道:“我所领之兵,或许的确不足以破贼,但我奉命前来助朱太守讨贼,如今朱太守大军未至,我自当先问明情形,再派人前往打探,待朱太守大军一到,向其禀明,使朱太守可以早做决断,尽早破贼,安抚百姓,如何能说是无用?”
    此言一出,沈泉不由得脸色一黑,一脸不悦地道:“既然将军要派人打探,何必多此一问!”
    “哈哈哈……”
    谢文大笑一声,一脸讥笑地看向沈泉道:“若非问了沈主簿,我哪里知道这是多此一问!”
    说到此处,他稍稍一顿,一手按剑,转过身道:“沈主簿好生珍重,谢某告辞!”
    说话间,他一不拱手,二不躬身,一脸的严肃,似乎丝毫不屑对这狗眼看人低的沈泉以礼相待。
    话音一落,他便跨步走出了太守府衙,来到了他那五百兵马驻扎的外城。
    回到军营之中,他当即将三个队长和几个什长给召集了过来,说道:“此一战虽然是面对作乱的流寇,但毕竟是你们第一次真正上战场,不可疏忽大意!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如今我们对那些作乱的流寇一无所知,要想取胜,就必须探明其人众多少?如何分布?然后才能从容应对,一击得胜,明日,我将亲自带你们前往查探贼情,你们都回去好好准备一番,带好干粮,明日一早便上路。”
    “是。”
    众人答应一声,连忙退了下去。
    是夜,谢文躺在营帐之中,久久不能入眠。
    他虽然在一众下属面前,表现得像是身经百战,但是实际上,他又何尝上过战场。
    他手中的剑,又何尝沾过血。
    他忍不住在想,当他用剑杀死第一个人时,他的内心会是怎样一番感受。
    是平淡如水,还是心生恐惧,颤栗不已。
    他想不明白,但困意却渐渐袭来,让他早已疲惫不堪的眼睛,缓缓闭上。
    第二日,当冬日的寒风吹起营帐的门帘,让一点微光钻入营帐之中,谢文便醒了过来。
    吃过早饭,交代营中将士做好日常操练,他便带着人离开了乌程县城,策马往长城县奔去。
    从乌程县城出来,走了不到三十里路,他就发现几乎看不到什么人在外面活动,而沿途的那些房屋里,也看不到这个时候该有的炊烟。
    他知道,这是百姓得知有人作乱之后,逃亡避祸之兆。
    而这样的情况出现,也意味着乱军即将进攻乌程县了。
    所以,他特意放慢了行进的速度,仔细观察着沿途可以利用的地形。
    就这样走了差不多一天,除了探查地形,倒并没有发现半点乱贼的踪迹。
    是夜,他们露宿于野,点起篝火,抵抗着冬日的严寒。
    然而夜风寒冷,一时难以入眠,谢文忽然挑起话头道:“今日咱们走过的地方,有几处可以用于埋伏?”
    陈二虎想了一想,第一个答道:“至少有三处!”
    他记得一路上经过了三处树木茂密且规模颇大的山坡,可以藏下不少的人。
    刘三也出声道:“依小的看,应当有五处。”
    “哦?是么?有哪五处?”谢文问道。
    刘三答道:“一处在乌程县外二十里处,那里有一处小山,可以藏人。一处是在……”
    刘三的话还没有说完,谢文忽然出声打断道:“先别说了!你们看那里!”
    此言一出,众人猛然转过头,看向谢文指向的方位。
    只见远处一大片红光在夜空中不断闪烁,将挡住红光的山影照得极为清楚。
    很明显,那地方有很多人在用火。
    “那里有人!”陈二虎惊呼道。
    “那是长城县的方向,难道是作乱的匪寇?”刘三也一脸惊异道。
    “将军,咱们是不是过去看看?”和陈二虎、刘三一样,也是队长的赵亮看向谢文询问道。
    “有此黑夜当做掩护,简直是天赐良机,怎能不前去看上一看!”谢文面露笑容道。
    说动就动,当谢文话音一落,众人连忙从地上站起,点起火把,策马朝火光闪烁处跑了过去。
    在到达那遮挡住火光的山脚下,谢文等人将马拴在路边,留下两人照看,然后他带着剩余的人,举着火把,爬上了山。
    到了山腰位置,可以明显听到山下鼎沸的人声,以及感受到那透天的火光散发出来的热量时,谢文连忙将火把拄地,熄灭了火光,然后才借着山下明亮的火光,继续往前攀登。
    不一会儿,他们就看到在山的另一侧官道之上,点起了无数的篝火,还有数不清多少正持刀欢呼的贼寇。
    而在道路的中央,有一个用石头堆砌的石台,台子上站着一个手拿长剑,身穿道士服道人,正在石台上挥舞着长剑,看起来像是在举行一种仪式。
    而那石台的周围,则围满了手舞足蹈的贼寇。
    见此情形,谢文顿时明白了过来,暗道:“这就是蛊惑人心的五斗米道吗?”
    “那人是谁?是不是作乱的头领?”
    “这些人无疑是受人蛊惑的百姓,一群乌合之众,如果没了头领,是不是这一场动乱就会平息?”
    “这个位置,这个距离,如果不放一支冷箭,岂不是对不起上天给我的机遇?”
    “既然你们信鬼神,那我就送你们点神迹。”
    思绪闪过,他忽然取下背在身上的长弓,从箭囊中取下两支箭,然后用箭头在另一支箭的箭身上刻下“恭行天罚”四个字。
    陈二虎见状,连忙提醒道:“郎君箭术如神,小的本不该多言,但若这一箭射出,岂不打草惊蛇?一旦贼寇扑来,我等恐不易脱身。”
    “二虎所言极是,此处下山,颇为不便,贼寇一旦围来,郎君若不能脱身,我等如何赎罪!”刘三也劝说道。
    谢文指着台上那人,正色道:“那人必是贼寇之首,我一箭杀之,其众必乱,且夜色漆黑,等贼寇寻来,我早已下山上马,他们如何能追得上我们!”
    说罢,见众人不信,他又道:“你们且先下山,沿途点起火把,照亮道路,我一箭射出之后,疾行下山,必然无忧!”
    “这……”
    刘三还要劝说,可话未出口,便被谢文轻声喝道:“这是军令,还不执行,难道想试我军法吗?”
    众人闻言,不敢再说,连忙排成队往山下走,于途中点起火把,照亮道路,等候谢文。
    谢文见火光已到半山腰,这才弯弓搭箭,瞄准那已经停止舞蹈,正在台上打坐的道人,暗笑一声:“还敢打坐,该你命丧于此!”
    丧字一从心头冒出,谢文便将手一送,只听“嘣”的一声弦响,利箭“咻”地飞出,只一瞬,便钉在那道人额头之上。
    那道人连一声惊呼都没有发出,就被箭的冲击力推倒在了地上。
    谢文见状,连忙循着亮光,飞步下山。
    当山的那边传来一阵惊呼声时,他已经骑上了马,朝众人道:“如何?”
    “将军真乃神人也!”
    众人发出一声叹服,然后举着火把,跟着谢文策马离去。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