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他真的慌了!
推荐阅读: 东晋北府一丘八、 最是光阴留不住、 牧神记、 三寸人间、 大楚最强姑爷、 末世:只有我不被丧尸攻击、 重生再嫁皇胄,我只想乱帝心夺凤位、 杭城豪门沈知意的璀璨、 九天武帝萧叶柳依依、 凌云青路、
听完韩成的讲解后,朱棣意识到许多事情并非自己想象中那么简单。
尽管仍有许多细节未能完全理清,但他已明白自己先前的想法有多危险。
要不是今天听了韩成的劝告,他还真不知道这些司空见惯的钱币背后,竟有如此复杂的门道!
“韩成,是我错了。”此刻的朱棣对韩成的态度格外谦逊。
仅仅是因为韩成的一个眼神,他就立刻认错,毫不迟疑。
“不过呢,我也就是随便说说罢了,实际印制宝钞还得经过大哥和父皇的批准。
所以这事跟我没啥关系。”
和你没关系?
这关系可大着呢!
韩成在心里腹诽不已。
此时,门外焦急等待韩成对策的朱元璋也被朱棣的态度震撼到了。
这还是那个战场上雷厉风行、唯大哥马首是瞻(当然也听自己的)的老四吗?
怎么感觉像是换了个人似的?
对韩成为何如此恭敬?
偏殿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转变这么大?
“那……我们究竟该如何制定计划?”
朱标没太在意朱棣的话,直接转向韩成寻求解决方案。
他急切地希望尽快从韩成那里得到妥善的办法。
韩成答道:“每年新增的宝钞不得超过前一年总量的十分之一!
这一底线必须坚守,不可动摇。
只要守住这个比例,宝钞贬值的速度就能大幅放缓。”
韩成说话时嗓子有些干,想喝水润润喉。
但想起自己是被两人用不太正当的方式唤醒后,还没漱口洗脸就来议事,于是又打消了喝水的念头。
“其次,朝廷需要回收宝钞,不能一味地发行而不回收。”
朱标正专注地聆听韩成提出的对策,忽然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性,急忙打断韩成,示意他稍作等待。韩成的话句句珠玑,若不及时记录,怕是会遗漏重要内容。
朱标立刻吩咐随从取来文房四宝,准备将韩成的每一句话都详细记录下来。在他心中,韩成的建议如同珍宝,刚听到两条措施,便让他茅塞顿开。
正当朱标打算亲自磨墨时,韩成提醒他桌边的小瓷瓶里有现成的墨水,只需轻轻摇晃即可使用。朱标尝试后,果然方便许多,心中不禁感叹此法的妙处,决定日后也让人提前准备好这样的墨水备用,省去诸多不便。
朱标握笔疾书,迅速记录韩成的话语,然而韩成看着他的书写,忍不住嘴角微扬。同样一支笔,在韩成手中时字迹潦草不堪,到了朱标手上却工整秀丽,两者差距实在悬殊。
随后,韩成提出第三点建议:朝廷需公平对待金银、铜钱与宝钞,避免对金属货币的偏爱而轻视纸币。唯有如此,百姓才会更加信赖宝钞。若是官府自身都不重视纸币,又如何能让民众接受并倾向于使用宝钞呢?
朱标握着毛笔的手微微一顿,心中泛起几许复杂的情绪。
正如韩成所言,事情便是如此。
朝廷虽明文规定宝钞为法定货币,但许多人仍更偏好铜钱。
即便身为太子的他,亦免不了受此影响。
在韩成未开口前,他还未曾意识到这个问题,此刻听罢,朱标只觉脸上发烫。
是啊,连自己都对宝钞缺乏信心,又怎能苛求百姓完全认可它?
思索片刻后,他迅速将建议记录下来。
“其四,应解除金银流通限制,准许宝钞、金银、铜钱自由兑换。此举可增强民众对宝钞的信任,提升宝钞的普及度,有助于稳定其价值。”
“这般做法,莫非会引起巨大动荡,致使金银外流?”
朱标并未即刻记下韩成的话,而是直视对方,出声询问。
作为储君,他对众人对宝钞的态度再清楚不过。
宝钞得以推广,全赖官府强力推动,不少人心存疑虑,仅因无奈而使用。
若放开管制,不出多久,众人势必争相以宝钞换取金银铜钱,势必造成极大混乱。
远处听闻的朱元璋也不禁蹙眉,认为韩成的提议过于冒险。
他以纸币换得诸多利益时并未在意,可一想到官府可能因此损失大量金银,顿时难以接受。
总觉得吃了亏,心痛不已。
“你所言情况确会发生,但仅限初期。
只要官府能熬过这段艰难时期,待大家发现宝钞依然可靠,便会对其重拾信心,兑换速度自然减缓。
届时,许多人会更倾向于使用宝钞。
毕竟它方便携带等诸多优点。”
韩成提及长距离大宗交易时,认为宝钞更为便利,朱标听后虽点头赞同,脸上却浮现出更沉重的表情。
“实话说,朝廷目前的金银储备并不足以支撑初次大规模兑换的需求,缺口相当巨大。”朱标语气中带着些许尴尬。
这个大明朝堂,确实穷得厉害。
韩成闻言说道:“此事的确棘手,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过也不是毫无办法。这个问题暂且搁置,我先说关于解决宝钞贬值的最后一招。”
他顿了顿,“回头再告诉你如何应对。”
听韩成似乎掌握了某种解决朝廷金银短缺的方法,朱标、朱棣乃至朱元璋都精神振奋。这种金属货币,他们深知其获取之艰难。
若非资源匮乏,朱元璋也不会想到发行宝钞。
如今韩成声称能解决此事,怎能不让人震惊?
即便只是小规模金属货币,想办法或许还能凑齐。但如韩成所言,未来放开金银铜钱与宝钞的自由兑换,所需金额将庞大到令人瞠目结舌。
连他自己作为皇帝都无法轻易解决。
结果韩成却说自己能做到?
朱元璋既感到震撼,又有所疑虑,下意识觉得韩成的话未必可信。
但转念一想,韩成奇异的背景及诸多不可思议的成就,又让他倾向于相信韩成并未撒谎。
可即便不是谎言,这也太过惊世骇俗了!
到底有什么法子能让大明朝避开如此庞大的金银需求?
朱元璋内心焦灼无比。
他迫切想知道答案。
然而韩成偏偏在此时打住话头,转向讨论另一条应对宝钞贬值的策略。
朱元璋急得坐立不安,甚至想直接暴露身份冲进去问个究竟。
就在他准备行动时,室内再次传来韩成的声音。
朱元璋无奈地深深吸了一口气,强行按捺下内心的躁动,硬着头皮站在原地听韩成接下来要说些什么。
此时此刻,朱元璋的心思几乎全被韩成提到的金银二字牵走,对最后那个建议实在提不起兴趣。然而,随着韩成娓娓道来,他的想法渐渐改变了。
“这最后一招,便是取消工本费。今后,当宝钞损坏时,可直接为持有人免费换取同等面值的新钞。”
不得不承认,朱元璋在这事上耍了个心眼。
尽管这宝钞做工精良,采用的是坚韧耐用的桑皮纸,却终究抵不过金属货币的耐久性。通常情况下,流通频繁的话,两年左右就会出现明显磨损的钞票。
一旦损毁严重,不仅容易引发伪造疑虑,更可能完全失去交易功能。
所以无论从官方强制要求还是持有人自身考虑,都需要定期将旧钞换成新钞。于是乎,朱元璋的妙计便浮出水面。
换钞并非无偿,而是要收取工本费,大概每一贯收取三十文。这就意味着,辛苦攒下的这笔钱,还没来得及花,就已经先亏了三十文。
这也成了许多人宁愿选择金属货币、对宝钞敬而远之的重要原因。
“唔?”
听到这里,正在奋笔疾书的朱标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握笔的手微微一顿。
“此事早已敲定,贸然废止恐怕不妥,怕是会让国库蒙受巨大损失……待我与父皇商量后再作决定……”
朱标犹豫着说道。
其实他也倾向于取消工本费。当年宝钞损坏问题初现时,他便提议免费更换。然而父亲朱元璋并不认同,总觉得这样过于吃亏。
后来他又提起过两次,却都被驳回了。
朱元璋对此态度十分强硬,因此即便现在,他也丝毫不敢保证能说服父亲改变主意。
于是没敢轻率应允韩成。
“别来找我商量了!这事我坚决反对!!”
话音未落,朱元璋洪亮的声音便响彻殿内。
这时,房门被人推开,进来的是脸色阴沉、神情焦急的朱元璋。
朱元璋本想在外头悄悄听着,不想暴露身份。
可当听到韩成的最后一计——直接废除工本费,免费发放宝钞时,他再也按捺不住,顾不得会不会被人发现,直接闯了进来。
他慌了!
他真的慌了!!
他认为韩成的这个提议简直是胡闹!如果照此行事,朝廷会损失多少银两啊!
就算是做皇帝,也没法这么挥霍,这么败光家底啊!
屋内几人看到突然冒出来的朱元璋,都吃了一惊。
谁能想到他们谈得好好的,冷不丁冒出个皇帝来。
而且还是这么大嗓门!
朱标手里的毛笔差点掉在地上,留下一大片墨渍。
朱棣也被吓得浑身一震。
韩成也好不到哪里去。
“陛下,您何必要这么大声?”
朱标和朱棣被这突如其来的父亲吓到,非但不敢抱怨,反应过来后还得赶紧行礼问安。
而韩成可不像他们那样客气,直接表达了不满。
他心里想着,以后若有机会,是不是该跟这父子保持点距离。
尽管仍有许多细节未能完全理清,但他已明白自己先前的想法有多危险。
要不是今天听了韩成的劝告,他还真不知道这些司空见惯的钱币背后,竟有如此复杂的门道!
“韩成,是我错了。”此刻的朱棣对韩成的态度格外谦逊。
仅仅是因为韩成的一个眼神,他就立刻认错,毫不迟疑。
“不过呢,我也就是随便说说罢了,实际印制宝钞还得经过大哥和父皇的批准。
所以这事跟我没啥关系。”
和你没关系?
这关系可大着呢!
韩成在心里腹诽不已。
此时,门外焦急等待韩成对策的朱元璋也被朱棣的态度震撼到了。
这还是那个战场上雷厉风行、唯大哥马首是瞻(当然也听自己的)的老四吗?
怎么感觉像是换了个人似的?
对韩成为何如此恭敬?
偏殿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转变这么大?
“那……我们究竟该如何制定计划?”
朱标没太在意朱棣的话,直接转向韩成寻求解决方案。
他急切地希望尽快从韩成那里得到妥善的办法。
韩成答道:“每年新增的宝钞不得超过前一年总量的十分之一!
这一底线必须坚守,不可动摇。
只要守住这个比例,宝钞贬值的速度就能大幅放缓。”
韩成说话时嗓子有些干,想喝水润润喉。
但想起自己是被两人用不太正当的方式唤醒后,还没漱口洗脸就来议事,于是又打消了喝水的念头。
“其次,朝廷需要回收宝钞,不能一味地发行而不回收。”
朱标正专注地聆听韩成提出的对策,忽然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性,急忙打断韩成,示意他稍作等待。韩成的话句句珠玑,若不及时记录,怕是会遗漏重要内容。
朱标立刻吩咐随从取来文房四宝,准备将韩成的每一句话都详细记录下来。在他心中,韩成的建议如同珍宝,刚听到两条措施,便让他茅塞顿开。
正当朱标打算亲自磨墨时,韩成提醒他桌边的小瓷瓶里有现成的墨水,只需轻轻摇晃即可使用。朱标尝试后,果然方便许多,心中不禁感叹此法的妙处,决定日后也让人提前准备好这样的墨水备用,省去诸多不便。
朱标握笔疾书,迅速记录韩成的话语,然而韩成看着他的书写,忍不住嘴角微扬。同样一支笔,在韩成手中时字迹潦草不堪,到了朱标手上却工整秀丽,两者差距实在悬殊。
随后,韩成提出第三点建议:朝廷需公平对待金银、铜钱与宝钞,避免对金属货币的偏爱而轻视纸币。唯有如此,百姓才会更加信赖宝钞。若是官府自身都不重视纸币,又如何能让民众接受并倾向于使用宝钞呢?
朱标握着毛笔的手微微一顿,心中泛起几许复杂的情绪。
正如韩成所言,事情便是如此。
朝廷虽明文规定宝钞为法定货币,但许多人仍更偏好铜钱。
即便身为太子的他,亦免不了受此影响。
在韩成未开口前,他还未曾意识到这个问题,此刻听罢,朱标只觉脸上发烫。
是啊,连自己都对宝钞缺乏信心,又怎能苛求百姓完全认可它?
思索片刻后,他迅速将建议记录下来。
“其四,应解除金银流通限制,准许宝钞、金银、铜钱自由兑换。此举可增强民众对宝钞的信任,提升宝钞的普及度,有助于稳定其价值。”
“这般做法,莫非会引起巨大动荡,致使金银外流?”
朱标并未即刻记下韩成的话,而是直视对方,出声询问。
作为储君,他对众人对宝钞的态度再清楚不过。
宝钞得以推广,全赖官府强力推动,不少人心存疑虑,仅因无奈而使用。
若放开管制,不出多久,众人势必争相以宝钞换取金银铜钱,势必造成极大混乱。
远处听闻的朱元璋也不禁蹙眉,认为韩成的提议过于冒险。
他以纸币换得诸多利益时并未在意,可一想到官府可能因此损失大量金银,顿时难以接受。
总觉得吃了亏,心痛不已。
“你所言情况确会发生,但仅限初期。
只要官府能熬过这段艰难时期,待大家发现宝钞依然可靠,便会对其重拾信心,兑换速度自然减缓。
届时,许多人会更倾向于使用宝钞。
毕竟它方便携带等诸多优点。”
韩成提及长距离大宗交易时,认为宝钞更为便利,朱标听后虽点头赞同,脸上却浮现出更沉重的表情。
“实话说,朝廷目前的金银储备并不足以支撑初次大规模兑换的需求,缺口相当巨大。”朱标语气中带着些许尴尬。
这个大明朝堂,确实穷得厉害。
韩成闻言说道:“此事的确棘手,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过也不是毫无办法。这个问题暂且搁置,我先说关于解决宝钞贬值的最后一招。”
他顿了顿,“回头再告诉你如何应对。”
听韩成似乎掌握了某种解决朝廷金银短缺的方法,朱标、朱棣乃至朱元璋都精神振奋。这种金属货币,他们深知其获取之艰难。
若非资源匮乏,朱元璋也不会想到发行宝钞。
如今韩成声称能解决此事,怎能不让人震惊?
即便只是小规模金属货币,想办法或许还能凑齐。但如韩成所言,未来放开金银铜钱与宝钞的自由兑换,所需金额将庞大到令人瞠目结舌。
连他自己作为皇帝都无法轻易解决。
结果韩成却说自己能做到?
朱元璋既感到震撼,又有所疑虑,下意识觉得韩成的话未必可信。
但转念一想,韩成奇异的背景及诸多不可思议的成就,又让他倾向于相信韩成并未撒谎。
可即便不是谎言,这也太过惊世骇俗了!
到底有什么法子能让大明朝避开如此庞大的金银需求?
朱元璋内心焦灼无比。
他迫切想知道答案。
然而韩成偏偏在此时打住话头,转向讨论另一条应对宝钞贬值的策略。
朱元璋急得坐立不安,甚至想直接暴露身份冲进去问个究竟。
就在他准备行动时,室内再次传来韩成的声音。
朱元璋无奈地深深吸了一口气,强行按捺下内心的躁动,硬着头皮站在原地听韩成接下来要说些什么。
此时此刻,朱元璋的心思几乎全被韩成提到的金银二字牵走,对最后那个建议实在提不起兴趣。然而,随着韩成娓娓道来,他的想法渐渐改变了。
“这最后一招,便是取消工本费。今后,当宝钞损坏时,可直接为持有人免费换取同等面值的新钞。”
不得不承认,朱元璋在这事上耍了个心眼。
尽管这宝钞做工精良,采用的是坚韧耐用的桑皮纸,却终究抵不过金属货币的耐久性。通常情况下,流通频繁的话,两年左右就会出现明显磨损的钞票。
一旦损毁严重,不仅容易引发伪造疑虑,更可能完全失去交易功能。
所以无论从官方强制要求还是持有人自身考虑,都需要定期将旧钞换成新钞。于是乎,朱元璋的妙计便浮出水面。
换钞并非无偿,而是要收取工本费,大概每一贯收取三十文。这就意味着,辛苦攒下的这笔钱,还没来得及花,就已经先亏了三十文。
这也成了许多人宁愿选择金属货币、对宝钞敬而远之的重要原因。
“唔?”
听到这里,正在奋笔疾书的朱标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握笔的手微微一顿。
“此事早已敲定,贸然废止恐怕不妥,怕是会让国库蒙受巨大损失……待我与父皇商量后再作决定……”
朱标犹豫着说道。
其实他也倾向于取消工本费。当年宝钞损坏问题初现时,他便提议免费更换。然而父亲朱元璋并不认同,总觉得这样过于吃亏。
后来他又提起过两次,却都被驳回了。
朱元璋对此态度十分强硬,因此即便现在,他也丝毫不敢保证能说服父亲改变主意。
于是没敢轻率应允韩成。
“别来找我商量了!这事我坚决反对!!”
话音未落,朱元璋洪亮的声音便响彻殿内。
这时,房门被人推开,进来的是脸色阴沉、神情焦急的朱元璋。
朱元璋本想在外头悄悄听着,不想暴露身份。
可当听到韩成的最后一计——直接废除工本费,免费发放宝钞时,他再也按捺不住,顾不得会不会被人发现,直接闯了进来。
他慌了!
他真的慌了!!
他认为韩成的这个提议简直是胡闹!如果照此行事,朝廷会损失多少银两啊!
就算是做皇帝,也没法这么挥霍,这么败光家底啊!
屋内几人看到突然冒出来的朱元璋,都吃了一惊。
谁能想到他们谈得好好的,冷不丁冒出个皇帝来。
而且还是这么大嗓门!
朱标手里的毛笔差点掉在地上,留下一大片墨渍。
朱棣也被吓得浑身一震。
韩成也好不到哪里去。
“陛下,您何必要这么大声?”
朱标和朱棣被这突如其来的父亲吓到,非但不敢抱怨,反应过来后还得赶紧行礼问安。
而韩成可不像他们那样客气,直接表达了不满。
他心里想着,以后若有机会,是不是该跟这父子保持点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