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他真的慌了!

推荐阅读: 东晋北府一丘八最是光阴留不住牧神记三寸人间大楚最强姑爷末世:只有我不被丧尸攻击重生再嫁皇胄,我只想乱帝心夺凤位杭城豪门沈知意的璀璨九天武帝萧叶柳依依凌云青路

    听完韩成的讲解后,朱棣意识到许多事情并非自己想象中那么简单。
    尽管仍有许多细节未能完全理清,但他已明白自己先前的想法有多危险。
    要不是今天听了韩成的劝告,他还真不知道这些司空见惯的钱币背后,竟有如此复杂的门道!
    “韩成,是我错了。”此刻的朱棣对韩成的态度格外谦逊。
    仅仅是因为韩成的一个眼神,他就立刻认错,毫不迟疑。
    “不过呢,我也就是随便说说罢了,实际印制宝钞还得经过大哥和父皇的批准。
    所以这事跟我没啥关系。”
    和你没关系?
    这关系可大着呢!
    韩成在心里腹诽不已。
    此时,门外焦急等待韩成对策的朱元璋也被朱棣的态度震撼到了。
    这还是那个战场上雷厉风行、唯大哥马首是瞻(当然也听自己的)的老四吗?
    怎么感觉像是换了个人似的?
    对韩成为何如此恭敬?
    偏殿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转变这么大?
    “那……我们究竟该如何制定计划?”
    朱标没太在意朱棣的话,直接转向韩成寻求解决方案。
    他急切地希望尽快从韩成那里得到妥善的办法。
    韩成答道:“每年新增的宝钞不得超过前一年总量的十分之一!
    这一底线必须坚守,不可动摇。
    只要守住这个比例,宝钞贬值的速度就能大幅放缓。”
    韩成说话时嗓子有些干,想喝水润润喉。
    但想起自己是被两人用不太正当的方式唤醒后,还没漱口洗脸就来议事,于是又打消了喝水的念头。
    “其次,朝廷需要回收宝钞,不能一味地发行而不回收。”
    朱标正专注地聆听韩成提出的对策,忽然意识到其中的重要性,急忙打断韩成,示意他稍作等待。韩成的话句句珠玑,若不及时记录,怕是会遗漏重要内容。
    朱标立刻吩咐随从取来文房四宝,准备将韩成的每一句话都详细记录下来。在他心中,韩成的建议如同珍宝,刚听到两条措施,便让他茅塞顿开。
    正当朱标打算亲自磨墨时,韩成提醒他桌边的小瓷瓶里有现成的墨水,只需轻轻摇晃即可使用。朱标尝试后,果然方便许多,心中不禁感叹此法的妙处,决定日后也让人提前准备好这样的墨水备用,省去诸多不便。
    朱标握笔疾书,迅速记录韩成的话语,然而韩成看着他的书写,忍不住嘴角微扬。同样一支笔,在韩成手中时字迹潦草不堪,到了朱标手上却工整秀丽,两者差距实在悬殊。
    随后,韩成提出第三点建议:朝廷需公平对待金银、铜钱与宝钞,避免对金属货币的偏爱而轻视纸币。唯有如此,百姓才会更加信赖宝钞。若是官府自身都不重视纸币,又如何能让民众接受并倾向于使用宝钞呢?
    朱标握着毛笔的手微微一顿,心中泛起几许复杂的情绪。
    正如韩成所言,事情便是如此。
    朝廷虽明文规定宝钞为法定货币,但许多人仍更偏好铜钱。
    即便身为太子的他,亦免不了受此影响。
    在韩成未开口前,他还未曾意识到这个问题,此刻听罢,朱标只觉脸上发烫。
    是啊,连自己都对宝钞缺乏信心,又怎能苛求百姓完全认可它?
    思索片刻后,他迅速将建议记录下来。
    “其四,应解除金银流通限制,准许宝钞、金银、铜钱自由兑换。此举可增强民众对宝钞的信任,提升宝钞的普及度,有助于稳定其价值。”
    “这般做法,莫非会引起巨大动荡,致使金银外流?”
    朱标并未即刻记下韩成的话,而是直视对方,出声询问。
    作为储君,他对众人对宝钞的态度再清楚不过。
    宝钞得以推广,全赖官府强力推动,不少人心存疑虑,仅因无奈而使用。
    若放开管制,不出多久,众人势必争相以宝钞换取金银铜钱,势必造成极大混乱。
    远处听闻的朱元璋也不禁蹙眉,认为韩成的提议过于冒险。
    他以纸币换得诸多利益时并未在意,可一想到官府可能因此损失大量金银,顿时难以接受。
    总觉得吃了亏,心痛不已。
    “你所言情况确会发生,但仅限初期。
    只要官府能熬过这段艰难时期,待大家发现宝钞依然可靠,便会对其重拾信心,兑换速度自然减缓。
    届时,许多人会更倾向于使用宝钞。
    毕竟它方便携带等诸多优点。”
    韩成提及长距离大宗交易时,认为宝钞更为便利,朱标听后虽点头赞同,脸上却浮现出更沉重的表情。
    “实话说,朝廷目前的金银储备并不足以支撑初次大规模兑换的需求,缺口相当巨大。”朱标语气中带着些许尴尬。
    这个大明朝堂,确实穷得厉害。
    韩成闻言说道:“此事的确棘手,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过也不是毫无办法。这个问题暂且搁置,我先说关于解决宝钞贬值的最后一招。”
    他顿了顿,“回头再告诉你如何应对。”
    听韩成似乎掌握了某种解决朝廷金银短缺的方法,朱标、朱棣乃至朱元璋都精神振奋。这种金属货币,他们深知其获取之艰难。
    若非资源匮乏,朱元璋也不会想到发行宝钞。
    如今韩成声称能解决此事,怎能不让人震惊?
    即便只是小规模金属货币,想办法或许还能凑齐。但如韩成所言,未来放开金银铜钱与宝钞的自由兑换,所需金额将庞大到令人瞠目结舌。
    连他自己作为皇帝都无法轻易解决。
    结果韩成却说自己能做到?
    朱元璋既感到震撼,又有所疑虑,下意识觉得韩成的话未必可信。
    但转念一想,韩成奇异的背景及诸多不可思议的成就,又让他倾向于相信韩成并未撒谎。
    可即便不是谎言,这也太过惊世骇俗了!
    到底有什么法子能让大明朝避开如此庞大的金银需求?
    朱元璋内心焦灼无比。
    他迫切想知道答案。
    然而韩成偏偏在此时打住话头,转向讨论另一条应对宝钞贬值的策略。
    朱元璋急得坐立不安,甚至想直接暴露身份冲进去问个究竟。
    就在他准备行动时,室内再次传来韩成的声音。
    朱元璋无奈地深深吸了一口气,强行按捺下内心的躁动,硬着头皮站在原地听韩成接下来要说些什么。
    此时此刻,朱元璋的心思几乎全被韩成提到的金银二字牵走,对最后那个建议实在提不起兴趣。然而,随着韩成娓娓道来,他的想法渐渐改变了。
    “这最后一招,便是取消工本费。今后,当宝钞损坏时,可直接为持有人免费换取同等面值的新钞。”
    不得不承认,朱元璋在这事上耍了个心眼。
    尽管这宝钞做工精良,采用的是坚韧耐用的桑皮纸,却终究抵不过金属货币的耐久性。通常情况下,流通频繁的话,两年左右就会出现明显磨损的钞票。
    一旦损毁严重,不仅容易引发伪造疑虑,更可能完全失去交易功能。
    所以无论从官方强制要求还是持有人自身考虑,都需要定期将旧钞换成新钞。于是乎,朱元璋的妙计便浮出水面。
    换钞并非无偿,而是要收取工本费,大概每一贯收取三十文。这就意味着,辛苦攒下的这笔钱,还没来得及花,就已经先亏了三十文。
    这也成了许多人宁愿选择金属货币、对宝钞敬而远之的重要原因。
    “唔?”
    听到这里,正在奋笔疾书的朱标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握笔的手微微一顿。
    “此事早已敲定,贸然废止恐怕不妥,怕是会让国库蒙受巨大损失……待我与父皇商量后再作决定……”
    朱标犹豫着说道。
    其实他也倾向于取消工本费。当年宝钞损坏问题初现时,他便提议免费更换。然而父亲朱元璋并不认同,总觉得这样过于吃亏。
    后来他又提起过两次,却都被驳回了。
    朱元璋对此态度十分强硬,因此即便现在,他也丝毫不敢保证能说服父亲改变主意。
    于是没敢轻率应允韩成。
    “别来找我商量了!这事我坚决反对!!”
    话音未落,朱元璋洪亮的声音便响彻殿内。
    这时,房门被人推开,进来的是脸色阴沉、神情焦急的朱元璋。
    朱元璋本想在外头悄悄听着,不想暴露身份。
    可当听到韩成的最后一计——直接废除工本费,免费发放宝钞时,他再也按捺不住,顾不得会不会被人发现,直接闯了进来。
    他慌了!
    他真的慌了!!
    他认为韩成的这个提议简直是胡闹!如果照此行事,朝廷会损失多少银两啊!
    就算是做皇帝,也没法这么挥霍,这么败光家底啊!
    屋内几人看到突然冒出来的朱元璋,都吃了一惊。
    谁能想到他们谈得好好的,冷不丁冒出个皇帝来。
    而且还是这么大嗓门!
    朱标手里的毛笔差点掉在地上,留下一大片墨渍。
    朱棣也被吓得浑身一震。
    韩成也好不到哪里去。
    “陛下,您何必要这么大声?”
    朱标和朱棣被这突如其来的父亲吓到,非但不敢抱怨,反应过来后还得赶紧行礼问安。
    而韩成可不像他们那样客气,直接表达了不满。
    他心里想着,以后若有机会,是不是该跟这父子保持点距离。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