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5章 洞穴探险4

推荐阅读: 娇妻难哄,霸总轻点宠万人迷师尊,徒弟各个想以下犯上救命!疯批徒弟竟想以下犯上救命!疯批徒弟竟想以下犯上青霜书穿:病娇孽徒休想以下犯上郡主是个乌鸦嘴牧神记星空古路姬紫月我真不是乌鸦嘴无限童年系统

    正当众人沉浸在发现洞穴奇观的兴奋和震撼之中时,李恨水的强光手电筒,突然扫到大厅西北角一处凹陷的石龛上。
    里面隐约露出一方嵌在岩壁中的青石匣,匣盖上雕刻的缠枝纹已经斑驳。
    石龛距离地面约有两米多高。
    杰克自告奋勇地攀爬上去,用棍子小心撬动石匣缝隙。
    石匣缓缓打开,一股混合着泥土与松脂气息的陈旧气息扑面而来。
    匣内放着裹着素绢的卷轴,绢布边缘的云纹已经褪色。
    打开一看,卷首用朱砂写着《经行记》三个字,末尾落款处,“杜环”二字虽已褪色,却依旧苍劲有力。
    “真的是失传已久的《经行记》!”李恨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李恨水小心翼翼地翻阅,害怕珍宝受到哪怕一点点损坏。
    卷首绘着一幅简略的洞穴地形图,与此刻身处的大厅分毫不差。
    “宝应元年仲秋,余随贾舶至拉拉尼岛,偶入此洞。方见穹顶垂乳,若银河倒悬;地耸石笋,似玉柱擎天。”
    看到这段文字时,李恨水兴奋不已:“果然是杜环的《经行记》原本!”
    万晓雅说:“华夏历史上,很多珍贵的书籍失传,但有些在考古时失而复得。
    我看过一篇文章,1972年在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的西汉早期墓葬中出土了汉简中,同时发现了《孙子兵法》和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一万一千余字,共录简文三十篇。
    《孙膑兵法》出土,不仅仅让这部经典着作重见天日,还终结了很多争论。
    比如,之前有专家认为孙武和孙膑是同一个人,还有专家认为《孙膑兵法》就是《孙子兵法》。
    考古发现,孙膑和孙武并非同一个人,既有《孙子兵法》,也有《孙膑兵法》。
    如果在这洞穴里能够发现《红楼梦》后四十回原本,那就太好了。”
    李恨水说:“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曹雪芹是清朝人,从这洞穴看,至少几百年没有人来过。”
    李恨水继续翻阅《经行记》,有一段是杜环对洞穴地质的见解:
    “此洞肇于太古,经亿载而成。石之生长,日不过毫厘,月累年积,终成奇观。世人皆叹造化神奇,殊不知光阴亦能雕石琢玉。”
    其中一段关于洞穴奇观的文字记载:
    “洞内有石笋如柱,石乳垂悬,状若冰晶玉树。穹顶高不可测,石花五色交辉,夜则荧光自生。”
    还有对石珊瑚的描写:
    “其石如珊瑚丛生,中有窍孔,每至子时,水汽自孔中出,遇冷成珠,落地有声。”
    再翻阅,发现一段文字,正是杜佑在《通典》中摘引的一千五百字部分:
    “其苫国有五节度,有兵马一万以上,北接可萨突厥。可萨北又有突厥,足似牛蹄,好啖人肉。”
    翻译起来就是:苫国有五个节度使,拥有超过一万名兵马,北部与可萨突厥接壤。可萨的北部还有突厥人,他们的脚像牛蹄,喜欢吃人肉。
    万晓雅说:“这是什么国度?脚像牛蹄,还爱好吃人肉?可怕。”
    李恨水说:“《经行记》里的苫国是当今的叙利亚。也许是遇到灾荒吧。”
    当读到“归途遇劫,暂藏此卷。愿后世君子,护此洞天,莫作斧斤之祸”时,发现字迹变得潦草。
    卷轴末端附着一幅简略的星图,标注着“出洞秘径”,图中用朱砂圈出的方位,正指向大厅西侧那片看似普通的石笋群。
    不过,这对于装备齐全的探险队来说,意义不大。
    一路上,都撒着石灰,并在岩壁上涂上油漆标记,目的就是防止迷路。
    到目前为止,洞穴只有一条路,这些标记可有可无。
    但在大厅处,洞口陡然增多,肉眼可见的就有三个洞口。
    一旦洞口增多,洞中有洞时,标记就显得很有必要。
    因为如果不标记,很可能就找不着回去的路。
    当然,如果现在原路返回,自然不用担心什么。
    但探险队不可能半途而废。
    凯莉是事实上的领队,她大声招呼探险队全体成员:“大伙儿休息一下,补充能量,等会再出发。”
    清点人数,一个不少。
    众人席地而坐。
    后勤保障队分发食物。
    这次探险,是按照一周左右的食物和饮用水量准备的。
    事实上,除非遇到极端情况,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在洞穴内待上一周时间。
    食物有压缩饼干、自热饭菜、坚果、牛肉干等,饮用水和牛奶也一应俱全。
    凯莉坐在李恨水对面,就着牛奶吃压缩饼干,微笑着问道:“李省长,感觉如何?”
    李恨水就着矿泉水吃牛肉干:“太值得了!发现了《经行记》原本,这足足可以让华夏考古界兴奋好一阵子。”
    补充能量后,凯莉和三位专家商量探险路线。
    杰克说:“星图上显示,大厅西侧石笋群是出口,但其他几个洞口呢?是不是就无路可走?
    我的想法是,先进入其他洞口,实在无路可走时,就折返回来,要么走西侧石笋群出口,要么原路返回。”
    汉斯说:“我没意见,但总共三个洞口,除了西侧石笋群洞口外,还有两个洞口,我们要不要兵分两路?这样也许更高效。”
    崔艺真说:“我不太赞同兵分两路,这会分散力量,增加风险。”
    凯莉问李恨水:“李省长,你认为是集体行动,还是兵分两路好?”
    李恨水微笑道:“探险你们是专家,我是外行。我觉得安全第一,大家一起行动,互相有个照料。”
    凯莉说:“那就听李省长的,集体行动,一个也不能少。”
    众人整理行装后,选择中间的洞口。
    如果没有手电筒的话,这里一片黑暗。
    李恨水不禁想:古人是如何进入山洞的?用火把照明?还是用蜡烛或者油灯照明?
    和之前陡峭上坡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里是陡峭的下坡路。
    下坡路台阶也明显看出人工开凿的痕迹。
    台阶虽然陡峭,但并不湿滑。
    要不然,摔下去可不好受。
    但尽管如此,下坡路非常艰难。
    所有人都小心翼翼。
    最艰难的其实是安保队员。
    他们每个人都背负着装有物资的背包。
    走过一段台阶后,就能隐约听到水声。
    众人沿着陡峭的台阶下行,若隐若现的水声愈发清晰,最终在转过一处弯道后,一条宽阔的地下河出现在众人眼前。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