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劝皇帝回銮
推荐阅读: 第一序列、 郡主是个乌鸦嘴、 娇妻难哄,霸总轻点宠、 我的游戏副本是三国、 万人迷师尊,徒弟各个想以下犯上、 小说男主角叫冷少霆、 我真不是乌鸦嘴、 绑定乌鸦嘴系统(穿书)、 八零小甜宝她有乌鸦嘴、 抗战从民兵开始、
汴京,刑部大牢
赵构和赵楷押送着杭州知府陈明远等一干犯官抵达汴京,直接送入刑部大牢。
刑部尚书李纲早已等候多时,见二人到来,拱手道:\"两位殿下辛苦了。\"
赵构摆摆手:\"李大人不必多礼,这些犯官就交给你了,务必尽快审结,我和三哥还要赶回杭州,随皇兄东征倭国!\"
李纲闻言,手中茶盏\"啪\"地摔碎在地,褐色的茶汤溅湿了官袍下摆。
“官家要亲征倭国?!”
李纲一把抓住赵楷的手臂,“海上风涛险恶,万一......”
赵楷轻松挣开,掸了掸衣袖:“李太宰多虑了。皇兄连灭三国都平安归来,区区倭国算什么?”
“可那是跨海远征!”
李纲急得声音都变了调,“三国之战好歹是陆路用兵,这茫茫大海......”
赵构不耐烦地打断:“李大人,皇兄的脾气你还不清楚?他决定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
看着两位亲王满不在乎的模样,李纲突然转身就往门外跑,官帽歪了都顾不上扶正。
穿过刑部回廊时险些撞翻捧着案卷的胥吏,吓得那胥吏跪在地上连连叩头。
“快!备轿!去种公府上!”
李纲的吼声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
……
半个时辰后,龙德宫偏殿。
殿内檀香袅袅,太上皇赵佶正专注地挥毫泼墨。
他手中的紫毫笔在宣纸上勾勒出\"海\"字的最后一笔,笔锋刚劲有力。
就在收笔的刹那,殿门突然被推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殿内的宁静。
种师道、李纲、梅执礼、孙傅、吕好问、陈东、赵鼎等重臣鱼贯而入,齐刷刷跪倒在殿中央。
李纲更是重重叩首,额头撞击金砖发出沉闷的声响。
“臣等叩请太上皇劝陛下回銮!”
李纲的声音带着几分急切,“陛下竟要跨海亲征倭国,此举实在太过冒险......”
赵佶手腕一颤,笔尖的墨汁滴落在宣纸上,瞬间晕染开来,将那幅即将完成的\"海\"字毁于一旦。
赵佶缓缓放下毛笔,目光扫过跪了一地的重臣,眉头微蹙。
“诸位爱卿这是......”
赵佶的声音依然平和,但眼中闪过一丝诧异。
梅执礼抬起头,额头上还带着叩首的红印:“太上皇明鉴,海上风涛险恶,陛下万金之躯,岂可轻涉险地?”
吕好问紧接着补充道:“倭国远在海外,我军不谙海战,若有不测......”
赵佶轻轻抬手,止住了众臣的劝谏。
赵佶缓步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巍峨的宫墙,沉默良久。
殿内一时寂静无声,只听得见众人略显急促的呼吸声。
“诸位爱卿的忠心,朕心领了。”
赵佶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温和,“但桓儿既然决定亲征,想必已有万全之策。”
陈东忍不住直起身子:“太上皇!陛下年轻气盛,恐未虑及......”
“陈爱卿,”
赵佶转身,目光如炬,“你是在质疑当今天子的决断吗?”
这一问,让殿内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赵鼎连忙叩首:“臣等不敢!只是......”
赵佶摆了摆手,示意众人起身:“都起来说话吧。”
赵佶踱回案前,看着那幅被墨迹毁掉的字画,轻叹一声:“海......确实深不可测啊。”
众臣面面相觑,一时不知该如何接话。
李纲正要再劝,却见赵佶突然展颜一笑:“不过这些年来,桓儿可有打过败仗?\"
种师道闻言,银须微颤:“太上皇明鉴,陆战与海战终究不同......”
“种老将军,”
赵佶打断道,“你不也说过桓儿用兵如神?”
赵佶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朕这个儿子,总能给人惊喜。”
殿内再次陷入沉默。
孙傅与吕好问交换了一个无奈的眼神,梅执礼则忧心忡忡地捋着胡须。
窗外,一阵微风拂过,带来远处荷塘的清香。
“这样吧,”
赵佶最终开口,“朕会修书一封,劝桓儿三思。但诸位也要明白,最终决定权在当今天子手中。”
众人闻言,只得齐声应诺:“臣等明白。”
……
龙德宫外。
吕好问突然停下脚步,转身看向种师道:“种公,淑妃娘娘是您的义女,不如......”
老将军银须微颤,苦笑着摇头:“吕尚书有所不知,老夫这义女怕是不会劝官家。”
“依老夫看,她多半会跟着官家一起东征倭国。”
这话一出,众人顿时沉默。
梅执礼突然眼睛一亮,转向李纲:“对了!贤妃娘娘是李太宰的义女,她向来贤淑明理......”
李纲闻言,脸上浮现出一丝无奈的苦笑。
“梅公有所不知...”
李纲长叹一声,声音里透着几分无力,“师师那丫头,自入宫后对官家也是言听计从。前日收到她的家书,字里行间竟已在询问倭国风物…唉。”
种师道突然轻笑出声,引得众人侧目。
老将军捋着银须道:“李太宰何必苦恼?老夫那义女,前日回到府上直接向老夫讨要海战兵书,说是要'以备不时之需'。”
几位重臣面面相觑。
孙傅忍不住摇头:“这...两位娘娘都...”
“不如这样,”
赵鼎突然压低声音,“太后向来疼爱官家,若由她出面...”
话未说完,吕好问就重重拍掌:“妙极!太后素来稳重,又最得官家敬重。”
李纲眼中闪过一丝希望,但随即又黯淡下来:“只是太后近年潜心修佛,不问朝政...”
“事关官家安危!”
梅执礼急得胡须直颤,“总得一试!”
众人议定,当即转向慈宁宫方向。
穿过三道宫门时,陈东忽然拉住赵鼎衣袖:“赵兄,听闻太后与官家...“
赵鼎做了个噤声的手势,目光扫过宫墙下肃立的禁军,低声道:“陈兄慎言。太后虽非官家生母,但自官家登基以来,母子情深。”
说话间,众人已至慈宁宫外。
宫女见是几位重臣联袂而来,慌忙进去通报。
不多时,一个老太监佝偻着腰出来,“诸位大人,太后正在佛堂诵经...\"
种师道上前一步,苍老的声音透着坚定:“劳烦公公通禀,老臣等有要事求见。”
老太监躬身道:“种公稍候。”
片刻后,佛堂门开。
檀香氤氲中,郑太后孟氏手持念珠缓步而出。
虽已年近五旬,但眉目间依稀可见当年的风华。
“老臣叩见太后!”众臣齐刷刷跪倒。
郑太后微微抬手:“诸位爱卿请起。何事如此急切?”
李纲上前一步,将事情原委道来。说到\"跨海亲征\"四字时,太后手中的念珠突然\"啪\"地断线,檀木珠子滚落一地。
\"太后!\"老太监慌忙去捡。
郑太后却恍若未觉,凤目微睁:“官家真要渡海征倭?”
种师道沉声道:“千真万确。水师已开始集结。”
郑太后凤目微凝,指尖轻轻摩挲着断开的念珠线头,声音却异常平静:“太上皇可知此事?”
李纲连忙拱手:“回太后,臣等方才已面见太上皇,太上皇只说...会修书劝陛下三思。”
“哦?”
郑太后眉梢微挑,“太上皇未阻拦?”
种师道银须微颤,上前一步道:“太上皇言道...陛下用兵如神,想必已有万全之策。”
郑太后忽然笑道,“诸位爱卿可还记得...两年前那日早朝?”
殿内霎时寂静,众臣神色皆变。
那日的情形如在眼前——金兵铁骑南下,朝堂上战和两派争执不休。
时任兵部侍郎的李纲力主死守汴京,而太宰白时中等人却主张议和南迁。
就在群臣吵得不可开交之际,龙椅上的皇帝突然面色煞白,竟晕厥过去。
就在群臣惊慌失措时,官家却悠悠转醒。
令人惊异的是,醒来的皇帝眼神锐利如刀,再无半分往日的优柔寡断。
自那日起,皇帝仿佛脱胎换骨。
先是以雷霆手段清洗主和派,继而御驾亲征。
先破金国,再灭高丽,后平西夏,三战三捷。
就连西辽雄主耶律大石也甘愿归附,将西辽全境纳入大宋版图。
自此,大宋疆域东至鲸海,西抵葱岭,北达漠北,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盛世版图。
赵构和赵楷押送着杭州知府陈明远等一干犯官抵达汴京,直接送入刑部大牢。
刑部尚书李纲早已等候多时,见二人到来,拱手道:\"两位殿下辛苦了。\"
赵构摆摆手:\"李大人不必多礼,这些犯官就交给你了,务必尽快审结,我和三哥还要赶回杭州,随皇兄东征倭国!\"
李纲闻言,手中茶盏\"啪\"地摔碎在地,褐色的茶汤溅湿了官袍下摆。
“官家要亲征倭国?!”
李纲一把抓住赵楷的手臂,“海上风涛险恶,万一......”
赵楷轻松挣开,掸了掸衣袖:“李太宰多虑了。皇兄连灭三国都平安归来,区区倭国算什么?”
“可那是跨海远征!”
李纲急得声音都变了调,“三国之战好歹是陆路用兵,这茫茫大海......”
赵构不耐烦地打断:“李大人,皇兄的脾气你还不清楚?他决定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
看着两位亲王满不在乎的模样,李纲突然转身就往门外跑,官帽歪了都顾不上扶正。
穿过刑部回廊时险些撞翻捧着案卷的胥吏,吓得那胥吏跪在地上连连叩头。
“快!备轿!去种公府上!”
李纲的吼声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
……
半个时辰后,龙德宫偏殿。
殿内檀香袅袅,太上皇赵佶正专注地挥毫泼墨。
他手中的紫毫笔在宣纸上勾勒出\"海\"字的最后一笔,笔锋刚劲有力。
就在收笔的刹那,殿门突然被推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殿内的宁静。
种师道、李纲、梅执礼、孙傅、吕好问、陈东、赵鼎等重臣鱼贯而入,齐刷刷跪倒在殿中央。
李纲更是重重叩首,额头撞击金砖发出沉闷的声响。
“臣等叩请太上皇劝陛下回銮!”
李纲的声音带着几分急切,“陛下竟要跨海亲征倭国,此举实在太过冒险......”
赵佶手腕一颤,笔尖的墨汁滴落在宣纸上,瞬间晕染开来,将那幅即将完成的\"海\"字毁于一旦。
赵佶缓缓放下毛笔,目光扫过跪了一地的重臣,眉头微蹙。
“诸位爱卿这是......”
赵佶的声音依然平和,但眼中闪过一丝诧异。
梅执礼抬起头,额头上还带着叩首的红印:“太上皇明鉴,海上风涛险恶,陛下万金之躯,岂可轻涉险地?”
吕好问紧接着补充道:“倭国远在海外,我军不谙海战,若有不测......”
赵佶轻轻抬手,止住了众臣的劝谏。
赵佶缓步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巍峨的宫墙,沉默良久。
殿内一时寂静无声,只听得见众人略显急促的呼吸声。
“诸位爱卿的忠心,朕心领了。”
赵佶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温和,“但桓儿既然决定亲征,想必已有万全之策。”
陈东忍不住直起身子:“太上皇!陛下年轻气盛,恐未虑及......”
“陈爱卿,”
赵佶转身,目光如炬,“你是在质疑当今天子的决断吗?”
这一问,让殿内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赵鼎连忙叩首:“臣等不敢!只是......”
赵佶摆了摆手,示意众人起身:“都起来说话吧。”
赵佶踱回案前,看着那幅被墨迹毁掉的字画,轻叹一声:“海......确实深不可测啊。”
众臣面面相觑,一时不知该如何接话。
李纲正要再劝,却见赵佶突然展颜一笑:“不过这些年来,桓儿可有打过败仗?\"
种师道闻言,银须微颤:“太上皇明鉴,陆战与海战终究不同......”
“种老将军,”
赵佶打断道,“你不也说过桓儿用兵如神?”
赵佶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朕这个儿子,总能给人惊喜。”
殿内再次陷入沉默。
孙傅与吕好问交换了一个无奈的眼神,梅执礼则忧心忡忡地捋着胡须。
窗外,一阵微风拂过,带来远处荷塘的清香。
“这样吧,”
赵佶最终开口,“朕会修书一封,劝桓儿三思。但诸位也要明白,最终决定权在当今天子手中。”
众人闻言,只得齐声应诺:“臣等明白。”
……
龙德宫外。
吕好问突然停下脚步,转身看向种师道:“种公,淑妃娘娘是您的义女,不如......”
老将军银须微颤,苦笑着摇头:“吕尚书有所不知,老夫这义女怕是不会劝官家。”
“依老夫看,她多半会跟着官家一起东征倭国。”
这话一出,众人顿时沉默。
梅执礼突然眼睛一亮,转向李纲:“对了!贤妃娘娘是李太宰的义女,她向来贤淑明理......”
李纲闻言,脸上浮现出一丝无奈的苦笑。
“梅公有所不知...”
李纲长叹一声,声音里透着几分无力,“师师那丫头,自入宫后对官家也是言听计从。前日收到她的家书,字里行间竟已在询问倭国风物…唉。”
种师道突然轻笑出声,引得众人侧目。
老将军捋着银须道:“李太宰何必苦恼?老夫那义女,前日回到府上直接向老夫讨要海战兵书,说是要'以备不时之需'。”
几位重臣面面相觑。
孙傅忍不住摇头:“这...两位娘娘都...”
“不如这样,”
赵鼎突然压低声音,“太后向来疼爱官家,若由她出面...”
话未说完,吕好问就重重拍掌:“妙极!太后素来稳重,又最得官家敬重。”
李纲眼中闪过一丝希望,但随即又黯淡下来:“只是太后近年潜心修佛,不问朝政...”
“事关官家安危!”
梅执礼急得胡须直颤,“总得一试!”
众人议定,当即转向慈宁宫方向。
穿过三道宫门时,陈东忽然拉住赵鼎衣袖:“赵兄,听闻太后与官家...“
赵鼎做了个噤声的手势,目光扫过宫墙下肃立的禁军,低声道:“陈兄慎言。太后虽非官家生母,但自官家登基以来,母子情深。”
说话间,众人已至慈宁宫外。
宫女见是几位重臣联袂而来,慌忙进去通报。
不多时,一个老太监佝偻着腰出来,“诸位大人,太后正在佛堂诵经...\"
种师道上前一步,苍老的声音透着坚定:“劳烦公公通禀,老臣等有要事求见。”
老太监躬身道:“种公稍候。”
片刻后,佛堂门开。
檀香氤氲中,郑太后孟氏手持念珠缓步而出。
虽已年近五旬,但眉目间依稀可见当年的风华。
“老臣叩见太后!”众臣齐刷刷跪倒。
郑太后微微抬手:“诸位爱卿请起。何事如此急切?”
李纲上前一步,将事情原委道来。说到\"跨海亲征\"四字时,太后手中的念珠突然\"啪\"地断线,檀木珠子滚落一地。
\"太后!\"老太监慌忙去捡。
郑太后却恍若未觉,凤目微睁:“官家真要渡海征倭?”
种师道沉声道:“千真万确。水师已开始集结。”
郑太后凤目微凝,指尖轻轻摩挲着断开的念珠线头,声音却异常平静:“太上皇可知此事?”
李纲连忙拱手:“回太后,臣等方才已面见太上皇,太上皇只说...会修书劝陛下三思。”
“哦?”
郑太后眉梢微挑,“太上皇未阻拦?”
种师道银须微颤,上前一步道:“太上皇言道...陛下用兵如神,想必已有万全之策。”
郑太后忽然笑道,“诸位爱卿可还记得...两年前那日早朝?”
殿内霎时寂静,众臣神色皆变。
那日的情形如在眼前——金兵铁骑南下,朝堂上战和两派争执不休。
时任兵部侍郎的李纲力主死守汴京,而太宰白时中等人却主张议和南迁。
就在群臣吵得不可开交之际,龙椅上的皇帝突然面色煞白,竟晕厥过去。
就在群臣惊慌失措时,官家却悠悠转醒。
令人惊异的是,醒来的皇帝眼神锐利如刀,再无半分往日的优柔寡断。
自那日起,皇帝仿佛脱胎换骨。
先是以雷霆手段清洗主和派,继而御驾亲征。
先破金国,再灭高丽,后平西夏,三战三捷。
就连西辽雄主耶律大石也甘愿归附,将西辽全境纳入大宋版图。
自此,大宋疆域东至鲸海,西抵葱岭,北达漠北,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盛世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