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政治野心?政治抱负?

推荐阅读: 末世:我觉醒了SSR级掠夺异能赤血邪珠之妖乱君怀牧神记李牧陈婉的重生小说东晋北府一丘八快穿:女配又跪了绝品小仙医夏流张小雪板次日曙光清穿之学神太子妃我与她合租的日子

    那时的涂山还是母系氏国,尊涂山氏女为首领。
    禹为了有利于联合治水,遂与“涂山氏女合昏(婚)于台桑之野”,涂山氏女即以“来宾为王”。
    禹取了涂山氏的女娇,成为涂山氏的部落首领。
    通过联姻,禹得以获得涂山氏族的支持。
    瞧,这里是禹为了治水的伟业,不得不屈从,“夫从妇居”。
    但治水工作很忙,禹婚后第四天就出去了,后来还有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道德美称。
    因女娇对丈夫思念深切,诞生了有史可稽的第一首情诗《候人歌》。
    整部作品只有四个字,\"候人兮猗\"。
    兮、猗二字还是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和\"呀\",仅剩下的两个实词直白地道出了歌者心中的所思所想:等你。
    甚至之后还有涂山望夫石的传说。
    可也不好说,当时大禹到底是治水工作真忙,还是入赘的婚姻过的不舒坦而故意不入。
    毕竟女娇在传说中,仪容秀美,生性娴雅,是当地有名的美女,女娇这个名字不是乱起的。
    就连古代圣人都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不太可能真的多次路过而不进去,完全可以吃了上顿,再吃下顿。
    洗白白的小娇妻(羞涩):郎君治水辛苦了,是先吃饭,还是先吃我?
    当然还有第三个可能,担心害怕。
    禹的父亲鲧被尧帝封于崇,为伯爵,曾被尧帝、舜帝派去治理水患,但一直都没有成功。
    而禹是接替父亲鲧的职责而治水。
    他心里可能顾忌自己会因私废公,也有点害怕自己会重蹈父亲的覆辙,这里很可能涉及到政治斗争。
    同时,因为禹是入赘的,生子当归于母族涂山氏。
    但禹不太甘心。
    禹有野心(或者说雄心?),想自己登上帝位,做“始皇帝”。
    儿子要是归了母族,这天下还怎么传得下去呢?
    在爱情和天下之间,禹只能毅然决然地选择后者。
    治水在当时饱受洪水肆虐的人类族群中就是一件超级大功,以其为晋升之阶,绝对给力。
    公天下禅让制选择君主的最大准则是才能和品德。
    品德大多数时候还要靠外人的评价,原本还不太好弄,但有大功于人族就是大才,顺带也有点大德的意思。
    在为民治水的基础上“三过家门而不入”,自然也是大德。
    昔日的风流恩爱抵不上“家天下”的巨大诱惑,政治家的野心(君主的雄心?)牺牲了“候人”的痴情。
    禹大概以将来传位于皋陶为交易,得到了儿子---这个从石头(望夫石)缝儿里蹦出来的启(这个传说肯定是假的,但也反应了禹帝在权力传承上的精心布局和策略)。
    显然,禹联合皋陶做了篡夺帝位这样的大逆,严重违背礼制,在古代圣人眼里,两人当然不能称呼为君子。
    没说错,大禹很有可能是篡位的,一些史料里有禹逼舜退位的情节(例,《淮南子》)。
    治水成功后,禹的声望如日中天,加上皋陶和东夷的扶助,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发动政变,篡夺了舜的帝位。
    并把舜流放到苍梧之野,舜最终孤寂死去。
    禹篡位除了政治抱负,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父亲鲧。
    鲧曾奉尧帝的命令去治水,但是因为筑堤堵水,九年都没有治好,被舜帝杀死在羽山。
    禹的治水,可以说子承父业。
    既然父子都是奉命治水,那就是舜帝的臣子。
    而臣子最后却以非禅让的方式登上了帝位(禹逼舜退位),那实质上就是逆臣篡位,自然会被古代圣人看低,不认可是君子。
    禹报了杀父大仇,自己当了帝王,也是夏朝的第一任君主。
    很巧合,禹刚一准备开启帝位世袭家天下,就有启来继位,真的实行了家天下。
    说的比较简单,但实际上有些复杂。
    原本禹帝有意传位于皋陶(篡位伙伴?),但皋陶比禹帝死的早。
    后来,诸侯推荐伯益为大禹的接班人。
    因为伯益协助大禹成功治水,并教会了老百姓很多知识(例,凿井技术发明者就是伯益),于人族有大功,可为王。
    顺带一提。
    联邦社会提升公民权限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社会贡献,即,有功于人族(这是才能方面,品德有信用点体系给予制约)。
    然而,大禹不想传位给他人。
    因为他担心自己的儿子们将来过不上好日子。
    于是大禹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承认了伯益继承人的地位,但同时将治理天下的权力交给启,让启代自己管理天下。
    这样一来,只要启有能力把天下治理得好,百姓自然会归附于他。
    启则通过军事力量战胜了伯益,最终继承了帝位。
    不要管史书上怎么说,既然启有管理天下的权利,那他在禹帝还在位时基本上就可以算是影子君王。
    大禹死后,伯益为他举行了葬礼。
    当年大禹为舜帝举行葬礼后,曾将继承人地位让给舜帝的儿子,但没被接受。
    这次伯益自然也想继位,那就效仿大禹,来个“故技重施”,讲究一下脸面问题,维持好看的吃相。
    他避居起来,假意将王位让给禹的儿子启。
    谁知弄假成真,早有“家天下”想法的启并没客气,竟堂而皇之登上了王位,而各部落首领也纷纷前来祝贺。
    开玩笑!
    禹帝之前就把管理天下的权力交给了启。
    伯益虽然名义上是继承人,但实际上无法控制大臣和百姓。
    那禹帝意思就非常明显了,“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各部落的首领都是明白人,心里门清。
    启在禹帝生前都在学习禹怎么做王,自然而然就有了强大的势力,继位也是理所当然。
    “糊涂人”伯益见自己的“故技重施”不仅没成功还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不禁恼羞成怒,当即率部攻打启。
    而启早料有此一着,从容应战,将伯益杀死。
    同时,启这种有违王位传统禅让制的“家天下”做法引起了有扈氏的不满。
    他以“王道由天定,非人所能改”(公天下)为由,联合其他部落成六军攻打启,但同样遭到失败。
    也正是有了伯益和有扈氏的失败,让启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并将禅让制彻底改变为世袭制。
    东方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建立了(第一个封建制王朝是秦朝)。
    “哼~,夏启这个『魔王』和史书上的那位君王夏启一般无二。”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