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开发河套的设想
推荐阅读: 绝品小仙医夏流张小雪板、 段凌天小说免费阅读、 领主之兵伐天下、 九天武帝萧叶柳依依、 牧神记、 快穿:女配又跪了、 冰山女总裁,求你放过我!、 全职业大师养成系统、 东晋北府一丘八、 无上丹尊、
“朕想让爱卿替朕经营河套地区”朱厚照抿着嘴说道“朕刚刚得到消息,蒙古小王子达延汗死了。”
“死了!”杨一清着实被这个消息怔了一下,那个打的明军边军抬不起头的小王子,就这么死了?
“对,死了。他的几个儿子已经打得不可开交了”朱厚照有些幸灾乐祸地说道“所以朕派人去了蒙古与他们商议互开马市,顺便再点了一把火。”
杨一清只觉得背脊都窜过了一抹冷意,陛下打的什么算盘珠子,他能不知道。陛下这是想学汉武帝啊!但是陛下也不想想,我大明的首都已经不在关中而在北京。河套对中原的战略威胁已经不如汉唐大。毕竟河套是可以直逼陇右关中的存在,可我大明的统治中心不在关中,并不需要像汉唐那样一定要夺取河套的啊。如果要夺取控制,唯一的理由不过是地图开疆,拿民脂民膏搏功名罢了。
“回禀陛下,河套地区有许多不适合耕种的地区,一旦占据了,就需要源源不断的提供军需物资,满足驻军需要。对朝廷来说,这是一块无法自给自足的地区,将成为巨大财政负担。”杨一清不得不出言阻止朱厚照这种胡作非为,如今的大明的在这样折腾下去,非得崩了不可。
啥玩意?不适合耕种?老子要不是穿越过来的还真被你忽悠到了。
河套地区的东套土默特平原,就是北朝民歌《敕勒歌》里唱的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你杨一清当我是文盲?至于宁夏的西套地图,那不用废话,“塞上江南”四个字,不是虚的。总之,以呼和浩特、包头为中心的前套,后套和西套,都是条件充裕,可以组织农业生产的地方。你们想维稳,抱歉我不想。
难不成要等到他那个愚蠢的堂弟嘉靖在位的时候,俺答汗进驻丰州川,义子脱脱驻牧妥妥城,也就是东胜城,赖着不走了,后来甚至直接筑城(呼和浩特就这么来的)。自此明朝彻底丢失了河套,而河套的蒙古人,也同松山地区、青海湖地区一起,成为了陕西边外三大寇:松寇、套虏、海贼。为明朝后期内忧外患的局面埋下了祸根。
其实,如果是按洪武年间的布置,东胜、丰州一带早晚会成为辽东、甘肃、宁夏、宣府之外的第五处北边重镇。可惜,靖难之役把刚刚建设好的北方打的稀巴烂,然后又赶上永乐迁都北京,为了拱卫大明的首都京师,将东胜左、右,云川,玉林,高山,镇朔,镇虏,定边,宣府左、右,万全左、右十二卫全部迁往北京周边,连同未迁动的怀安卫,一共十三卫,打包整体划入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直隶卫所。导致了边防极度空虚,当然永乐大帝在不久之后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改大同左、右二护卫为大同左、右卫,分别驻扎原镇朔卫、定边卫故城,也就是今天的左云县、右玉县。勉强算是补上了边防的窟窿,但是边外故地,仍然没有恢复。
“爱卿所言,朕是知道的。朕决定迁移百万人口过去,朝廷和内库作为后盾支持河套地区发展十年”朱厚照定定的看着杨一清问道“现在的问题是,爱卿能不能保证河套地区的安宁!”
杨一清心中不可遏制地一颤,随即俯身跪地道“臣必不会辜负陛下信任!”
“很好,朕决定恢复太祖时期对于河套的布置”朱厚照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不亏是唯一一个北伐成功的主,洪武时部署的察罕脑儿卫和羁縻卫与五千户所又与镇虏、东胜连着,几乎把持着河套黄河中下游流域。“朕会让王守仁找爱卿的,朕希望你们通力合作,将河套地区的规划做好后交给朕阅览。”
“臣遵旨”杨一清赶忙说道,顿了几秒后才缓缓说道“如此大事,怕是朝臣们不会同意。”
“无碍,朕未曾想与他们商议,更何况朕谅他们也闹不出多大的浪出来”朱厚照有些不屑地说道“爱卿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这是在夺朝臣的权!杨一清的脑海里。立即闪过一个念头。紧接着,出现在他脑海里的,是一个他从接到皇帝旨意回京思考至今,一直不敢去正视的问题:皇帝这是要跟文官集团开战?
不对,陛下老早就对文官的开战了。只是皇帝这次连基本的政治平衡都不要了,以相当难看的吃相,直接将河套地区的开发这么重大的事情,完全控制到了自己手里。难道我不在朝堂的这些时日,如今的大明朝堂已经是陛下的一言堂了吗?
然而第二天到早朝上的状况就直接打破了杨一清的猜测,朝堂还不是朱厚照的一言堂,但是朱厚照并不介意底下杂七杂八的声音。
“朕决定恢复我大明对河套地区控制,从内地迁移百万人口过去,谁同意,谁反对?”朱厚照淡淡的问道。
所有在场的文官都愤怒了,陛下这是闹哪样,迁移人口?这不行,陛下已经扯动了他们的红线了。但他们没有出声,因为刘健和李东阳还没说话。
刘、李两位师傅是如今的阁老,更是如今陛下的老师,两人听到朱厚照说的话,两人都愣了半天,方才回过神来。两人相视一看,都在心里叹了口气,陛下越来越胡闹了,大家辛辛苦苦勉强维持住的文官和陛下和平局面怕是一去不复返了。
“陛下。。。”刘健还没把话说完,只见朱厚照摆了摆手,示意刘健不要说了。
“朕知道,诸位在想什么,朕也知道你们会说什么,无非是拿太祖的黄册制度(相当于现在的户口本)说事,可朕告诉诸位,朕不是听你们来说这些的,朕是来通知下你们的。各部要配合好户部要做好关于人口的统计问题,朕不相信我大明千万人口会因为这一丢丢的人口迁移而造成多大的动乱。”
“死了!”杨一清着实被这个消息怔了一下,那个打的明军边军抬不起头的小王子,就这么死了?
“对,死了。他的几个儿子已经打得不可开交了”朱厚照有些幸灾乐祸地说道“所以朕派人去了蒙古与他们商议互开马市,顺便再点了一把火。”
杨一清只觉得背脊都窜过了一抹冷意,陛下打的什么算盘珠子,他能不知道。陛下这是想学汉武帝啊!但是陛下也不想想,我大明的首都已经不在关中而在北京。河套对中原的战略威胁已经不如汉唐大。毕竟河套是可以直逼陇右关中的存在,可我大明的统治中心不在关中,并不需要像汉唐那样一定要夺取河套的啊。如果要夺取控制,唯一的理由不过是地图开疆,拿民脂民膏搏功名罢了。
“回禀陛下,河套地区有许多不适合耕种的地区,一旦占据了,就需要源源不断的提供军需物资,满足驻军需要。对朝廷来说,这是一块无法自给自足的地区,将成为巨大财政负担。”杨一清不得不出言阻止朱厚照这种胡作非为,如今的大明的在这样折腾下去,非得崩了不可。
啥玩意?不适合耕种?老子要不是穿越过来的还真被你忽悠到了。
河套地区的东套土默特平原,就是北朝民歌《敕勒歌》里唱的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你杨一清当我是文盲?至于宁夏的西套地图,那不用废话,“塞上江南”四个字,不是虚的。总之,以呼和浩特、包头为中心的前套,后套和西套,都是条件充裕,可以组织农业生产的地方。你们想维稳,抱歉我不想。
难不成要等到他那个愚蠢的堂弟嘉靖在位的时候,俺答汗进驻丰州川,义子脱脱驻牧妥妥城,也就是东胜城,赖着不走了,后来甚至直接筑城(呼和浩特就这么来的)。自此明朝彻底丢失了河套,而河套的蒙古人,也同松山地区、青海湖地区一起,成为了陕西边外三大寇:松寇、套虏、海贼。为明朝后期内忧外患的局面埋下了祸根。
其实,如果是按洪武年间的布置,东胜、丰州一带早晚会成为辽东、甘肃、宁夏、宣府之外的第五处北边重镇。可惜,靖难之役把刚刚建设好的北方打的稀巴烂,然后又赶上永乐迁都北京,为了拱卫大明的首都京师,将东胜左、右,云川,玉林,高山,镇朔,镇虏,定边,宣府左、右,万全左、右十二卫全部迁往北京周边,连同未迁动的怀安卫,一共十三卫,打包整体划入留守行后军都督府直隶卫所。导致了边防极度空虚,当然永乐大帝在不久之后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于是改大同左、右二护卫为大同左、右卫,分别驻扎原镇朔卫、定边卫故城,也就是今天的左云县、右玉县。勉强算是补上了边防的窟窿,但是边外故地,仍然没有恢复。
“爱卿所言,朕是知道的。朕决定迁移百万人口过去,朝廷和内库作为后盾支持河套地区发展十年”朱厚照定定的看着杨一清问道“现在的问题是,爱卿能不能保证河套地区的安宁!”
杨一清心中不可遏制地一颤,随即俯身跪地道“臣必不会辜负陛下信任!”
“很好,朕决定恢复太祖时期对于河套的布置”朱厚照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不亏是唯一一个北伐成功的主,洪武时部署的察罕脑儿卫和羁縻卫与五千户所又与镇虏、东胜连着,几乎把持着河套黄河中下游流域。“朕会让王守仁找爱卿的,朕希望你们通力合作,将河套地区的规划做好后交给朕阅览。”
“臣遵旨”杨一清赶忙说道,顿了几秒后才缓缓说道“如此大事,怕是朝臣们不会同意。”
“无碍,朕未曾想与他们商议,更何况朕谅他们也闹不出多大的浪出来”朱厚照有些不屑地说道“爱卿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这是在夺朝臣的权!杨一清的脑海里。立即闪过一个念头。紧接着,出现在他脑海里的,是一个他从接到皇帝旨意回京思考至今,一直不敢去正视的问题:皇帝这是要跟文官集团开战?
不对,陛下老早就对文官的开战了。只是皇帝这次连基本的政治平衡都不要了,以相当难看的吃相,直接将河套地区的开发这么重大的事情,完全控制到了自己手里。难道我不在朝堂的这些时日,如今的大明朝堂已经是陛下的一言堂了吗?
然而第二天到早朝上的状况就直接打破了杨一清的猜测,朝堂还不是朱厚照的一言堂,但是朱厚照并不介意底下杂七杂八的声音。
“朕决定恢复我大明对河套地区控制,从内地迁移百万人口过去,谁同意,谁反对?”朱厚照淡淡的问道。
所有在场的文官都愤怒了,陛下这是闹哪样,迁移人口?这不行,陛下已经扯动了他们的红线了。但他们没有出声,因为刘健和李东阳还没说话。
刘、李两位师傅是如今的阁老,更是如今陛下的老师,两人听到朱厚照说的话,两人都愣了半天,方才回过神来。两人相视一看,都在心里叹了口气,陛下越来越胡闹了,大家辛辛苦苦勉强维持住的文官和陛下和平局面怕是一去不复返了。
“陛下。。。”刘健还没把话说完,只见朱厚照摆了摆手,示意刘健不要说了。
“朕知道,诸位在想什么,朕也知道你们会说什么,无非是拿太祖的黄册制度(相当于现在的户口本)说事,可朕告诉诸位,朕不是听你们来说这些的,朕是来通知下你们的。各部要配合好户部要做好关于人口的统计问题,朕不相信我大明千万人口会因为这一丢丢的人口迁移而造成多大的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