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都是钱惹的祸6

推荐阅读: 牧神记我与她合租的日子仙骨风流龙蛇之拳镇山河无限复原:开局修复仙骨神髓扶摇直上快穿:女配又跪了李毅黄小蓉无上丹尊仙骨

    张伟回复大昌帝说:"这主意虽然是向阁老提出来的,但臣也是比较赞同的。“
    张伟劝说大昌帝道:
    "陛下,臣觉得这个借款合同少府是可以签的。
    少府的银子存在库房里,如果不借出去周转也是这样浪费了,不如借给户部周转。
    这样一年就有二十四万两的纯利息。
    并且户部是用国库收入来做抵押,陛下也不怕收不回借款。"
    大昌帝无奈的说道:"要是别人借,朕绝对不担心收不回。
    但是你们内阁在少府面前,可是真的没有多少信誉。
    你们这帮文臣对少府的钱向来都是能拖就拖,能赖就赖。"
    张伟:“这次不一样,这次是正儿八经有借贷合同。
    到时候财相向阁老会代表朝廷盖上他的印章和户部大印,并且还会亲自签字。
    臣等内阁所有成员也会同时签字确认此事。
    并且这皇夏票行里面的银子,又不都是少府的。
    还有很多是商户存在里面的银子呢,朝廷怎么会赖这个账呢。”
    大昌帝:”朕信不过其他人,朕只问你张先生,你确认内阁会还钱吗?”
    张伟肯定地说:"肯定会还钱,朝廷是讲信誉的,当然不会欠为了这点银子,颜面都不要了。
    更何况后续朝廷遇到问题,可能还要找票号借钱,怎么会把自己的信誉败坏掉?”
    大昌帝道:"既然张先生说朝廷一定会还款,那么朕暂且相信你。
    这三百万两的银子借款朕批准了。”
    大昌帝说:"听说你们内阁也去找九州票行借款了。利率也是八个点吗?
    怎么样,借到没有?"
    张伟:“这些事都是户部的人在安排,臣没有参与。
    不过看这几天向阁老的脸色,想必谈判应该还是挺顺利的。”
    大昌帝道:“如此一来,内阁一下子就借到了六百万两银子。
    朕还听说先生提议的那个边科光报名费就能收个三五百万两银子?
    这样一算下来,内阁一下变得可就有钱了。”
    张伟:“内阁也是为了未雨绸缪,多准备一些银子,省的到时候出现任何意外,国库里没有银子应急。"
    大昌帝:“国库里多准备些银子,朕是高兴的。
    只是这“边科”让只有秀才甚至是童生功名的人,就可以通过考试去做官。
    这是不是有损朝廷的尊严,并且有买官卖官之嫌?”
    这个理由尽管张伟已经解释过很多遍了,但他还是耐心的向大昌帝说:"陛下,这“边科”要求的前提条件,想必陛下都看了。
    臣提出这个“边科”的建议,真是出自一片赤诚。
    不单为了解决国库的银钱短缺,更是为了边陲地区的长治久安 。”
    大昌帝道:"可是也有很多人担心这样选出来的人才都是贪财好色的狂徒 。
    他们交了钱来做官,到任之后可能只顾自己怎么捞钱,根本不会用心去管理地方。
    这样,他们对边陲地区的治理,不但没有帮助,还可能造成更大的祸患。”
    肯定有人在大昌帝耳边嚼了耳根!
    张伟道:“国家三年一次的选才大典,选出来的进士,也不能保证都是好官吧。
    选用童生和秀才来做官,风险比用进士做官的确会更高一点。
    但这也是权宜之计,这"边科”可能只开一科或者两科,后续等边疆地区彻底稳定下来,就不会再开此科了。
    只要督察院和地方上的监督机关对这些官员多加监督,想必还是可以杜绝这个现象的。
    再说了,这次“边科"朝廷真正收取的费用只是一千两的报名费。
    另外的三千两的押金等他们在边疆为官满十年还是会退给他们的。
    一个正儿八经的八品及以上官员,还不至于为了一千两银子就丧心病狂吧。”
    大昌帝:"听张先生这么一解释,朕就明白过来了。
    如此说来,张先生这个主意倒是甚合朕的心意呀。”
    张伟:”这个意见其实也是工部侍郎马木提马大人提出来的,正臣只是稍加修改,可不敢居功。”
    张伟跟大昌帝闲聊了一会,随向他说:"陛下,太子殿下今年已经年满十六,明年十七岁了,马上就是该娶太子妃的时候了,陛下有什么打算。”
    大昌帝回复道:"按照惯例,太子妃的人选都是从世勋武侯家里选取嫡出女子。
    怎么,张先生是想和朕做亲家吗?
    张伟道:"陛下,臣还想安安稳稳的再当几年官呢,可不想这么快就做了皇亲国戚。
    再说了臣的女儿中也没有年龄合适的能匹配太子殿下。”
    “臣只是昨日跟太子殿下交流时发现,殿下脸上竟然长了好几颗粉刺(青春痘)。
    所以想提醒陛下多关心一下太子殿下的成长。
    也许在娶太子妃之前可以给太子殿下安排几个合适的侍女先伺候殿下。”
    大昌帝:“先生可真是允儿的良师,连这种事先生都观察的到。
    朕和皇后本来是想着太子还年少,等太子娶了太子妃之后,再做安排。
    但是听先生这么一说,恐怕,允儿早已长大成人了。
    还是早做安排吧。”
    讨论完正事之后,大昌帝和张伟又闲聊了很多大臣们和勋贵们的八卦。
    最后就是张伟跟大昌帝提了一嘴:“陛下,王首相打算从明年开始要增加朝廷的关税和商税的税率,这个事你知道吧?”
    大昌帝点点头道:"这个事是牵扯甚大,是一件大麻烦事。
    但王先生也是 一片好意,并且对朝廷是一件好事。
    朕还没有想好该怎么办呢?
    唉,等他上书再说吧,说不定咱们还能过一个消停年呢。”
    但王楠这个强硬的内阁首相怎么能让大家过个消停年呢?
    时间很快到了年底的十二月二十四日,正是一年一度的御前会议之时。
    随着借款六百万两和“边科”报名费四百五十万两的到位,内阁的财政危机基本上已经解除。
    不仅补发了拖欠官员的俸禄,还有余力在北京和天津港之间增修一条直道。
    但是那个首相王楠以增加国库收入为理由,在御前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要加税减负的提议。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