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推荐阅读: 绝品小仙医夏流张小雪板领主之兵伐天下段凌天小说免费阅读牧神记九天武帝萧叶柳依依冰山女总裁,求你放过我!快穿:女配又跪了东晋北府一丘八无上丹尊全职业大师养成系统

    一连数日,高诚都始终在关注着寿春方面的情况。
    局势恶化的并不严重,但也绝对没好到哪去,连僵持都算不上。
    孙权对于战局的处理,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依战报言,初一夜间,稍稳了军心的张辽,给孙权递了一份请战书后,便选了三百骁锐,乘夜色渡河,偷袭了曹军大营。
    曹操也大意了,没想到南岸的周军在遭受袭击后,隔夜就又还了回来。
    虽然损失不大,不影响第二天的攻城事宜,但士气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其次,城内守军见到外有援军,抵抗的决心也会大增。
    可惜的是,十四军和吴第三军主力,在当夜并没有跟进。城内的周宾,同样没有冒险出城相助,无法扩大战果。
    看到这封战报的时候,高诚心中还多少有些安慰。
    张辽不愧是良将,这一次还击,战果并不显然,但让寿春的局势迅速稳定了下来。
    接下来,只要主力渡河北上,抵达义成附近,曹军便会出现进退两难的局面。
    打,未必能打的过。
    退,此次的战果,远远未达到战前预料。
    结果第二天,寿春城被攻破的消息,便传回了行在。
    高诚人都傻了!
    什么情况?
    局势紧促,高诚也顾不得商议,直接于行在降旨前线,要求周瑜、徐荣等部,加强进攻力度。同时,抽调了行在羽林军中一部精骑,驰援寿春。
    除此外,也诏命屯集邺城附近的赵衢所部,尝试进攻白马渡口。
    剩下的便是安静的等待消息了。
    要是局面继续恶化下去,高诚就不得不撤了孙权的职,临阵换将了。
    自己最近一直在压着处理结果不下,就是在等待孙权能够摆平寿春的战事。
    毕竟,人是太子举荐的,自己也大度的放权于其。
    若是能及时挽救寿春的局势,那太子的声名多少不会出现影响。若是挽不回局势,那自己就要拿孙权的未来,弥补太子识人不明的声名了。
    当天夜里,详细的战报呈回了行在。
    三封。
    一封是孙权亲自手书。
    另外两封,是张辽与孙辅的手书。
    开头就是请罪,态度还算诚恳,没有甩寿春失陷的锅。
    攻陷寿春的军队,仍旧是那支夜袭张辽、孙辅大营的部队,夺回寿春后,也晓得了这支军队的名号。
    武卫营。
    而寿春的失守,着实是孙权疏忽大意,在大军遇袭后,寿春的确也加强了防备。但后面两天都没有意外情况,孙权以为这支齐军已经回到了北岸。
    再加上又是白天,防范稍懈,就这样被武卫营离奇的攻下寿春。
    真他妈离谱!
    高诚压住张口破骂的怒气,继续看了下去。
    这一看,血压又不禁高升。
    寿春城虽然夺了回来,但齐军并未做甚抵抗,而是将囤积在寿春的粮草烧光后,留下一曲断后,又溜了。
    率军回救寿春的孙辅,只是与这支断后的齐军交手,斩级百余,俘获二百余人。
    难办了!
    血压恢复后,高诚就明白寿春的局势,已经不好办了。
    这支号武卫营的齐军,显然是曹操等人在了解国朝针对幽州的作战思路,而搞出来的低配版。
    可由于寿春一带诸军除了斥候,再无骑兵,也导致武卫营达到了骚扰、牵制的战术目的。
    并且,战果丰硕。
    寿春积粮近百万石,可是国朝从南阳经江夏,好不容易送过去的,就是为了保证寿春一旦发生战事,不会出现粮草不足的状况。
    现在倒好,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孙权的手书,在后面倒是讲诉了接下来的布置。
    抽调韩武所部回援,以孙辅所部继续搜索、围剿武卫营,张辽所部渡河北上解周宾之围。
    且做出了保证,必能使寿春局势转危为安,只是希望自己能抽调一支骑兵协助。
    看完,高诚拍了下脑袋,思考了良久,还是决定再给孙权一次机会。
    只不过,从他的排兵布阵来看,这个机会很渺茫了。
    用兵,哪有这样用兵的?
    粮草被烧,暂时还能缓解,毕竟军中也屯有部分积粮。
    只要吴国那边别耽误事,粮草起码能维持一个月,足以解决寿春的战事了。
    可,这个时候收拢兵力回南岸重新布置防线才是要务啊。
    义成丢就丢了,让舟师接应下周宾部,完全不是问题。
    如此一来,齐军在这一战中也就夺取了义成,周军也只是失去了淮河北岸的支撑点而已,大不了日后再打回来啊。
    现在倒好,三个军各有各的忙,正落老曹怀中。
    高诚终于明白,为何自古以来皆言精兵易得,良将难寻了。
    孙权的心态,已经被将功抵罪的念头完全影响了。
    后面看了张辽和孙辅的手书,果不其然。
    张辽说的还算好听些,希望自己能够派天使下来,协助孙权维持战局。而作为孙权堂哥的孙辅,就真的是一点都不给孙权留面子。
    直截了当的说孙权不听劝谏,希望自己直接换将,顺带还举荐了韩武。
    真是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了。
    按理说,年轻时期的孙大帝在史书中的表现并不差啊,沉着冷静,善纳群言。
    怎么这仗才刚开始,就上头了呢?
    光责怪也没用,还是得想办法。
    临阵换帅,也得等到摆平寿春的战事了。
    粮草被烧,军心已经动荡,再换帅也只会导致军心进一步低落。
    让韩武给孙权当个副手倒也不错。
    韩武的出身只是个良家子,但从军二十余年,是跟随自己征伐十几年的老将了。
    自己唯一担心的就是他的人事能力了。
    还是先解决军事问题吧。
    很快,高诚便下了诏,割庐江、九江、广陵三郡置淮州,以徐逸为淮州布政使。
    赐吴王华盖、斧钺,都督扬、淮二州军事。
    加孙贲为镇东将军,持节,督扬州军事,节制诸将。
    加韩武为平东将军,督淮州军事,节制诸将。
    诏书下了不到两天,估摸着刚到南阳,寿春便传来捷报。
    确实是捷报。
    张辽率部屯于淮河北岸,与齐军战。
    韩武遣兵乘舟船,攻曹军大营。
    义成城内周宾,亦率部出城,击齐军后。
    大胜,斩级三千余。
    仔细看了战报后,高诚不禁感怀,不愧是跟了自己十几年的老将。
    韩武主力并没有出现在战场上,而是屯于淮河南岸,给予了齐军很大的进攻压力。
    由于没有迅速攻破义成,张辽所部又聚集在侧,所以曹操选择了进攻没有城池、坚固营垒的张辽,寄希望于先断周军一臂。
    结果,曹操没有料到韩武早派了一支千余人的部队,于昨夜绕到了齐军大营后方。
    在齐军与张辽部交战之际,韩武派出的奇兵与周宾部,袭击了齐军大营。
    后方大营遇袭,曹操不得不收兵回营。
    随后,张辽、周宾部趁机退回南岸。
    义成还是放弃了。
    是打赢了一场,但齐军主力犹存,损失不大。
    而十四军与吴第五军在一系列的战斗中,都有很大的伤亡,急需休整补充兵员。
    结束了!
    曹操绝对不会冒险率军渡淮河。
    此战结果对于齐国而言,勉强能达到心中的预期。
    几场战斗下来,斩首、俘获周军万余人,严重削弱了寿春对于豫州、徐州的威胁。同时,也拿下了义成县这个周朝手中的据点,也算不错了。
    再继续下去,太危险了。
    且虎牢、白马及汝颖方向,面对周军主力的进攻,压力都非常大。
    而高诚借着这封战报,赶紧又下诏给孙权升了官。
    加孙权为侍郎、太子洗马。
    先把他弄回长安再说,别搁外面嚯嚯太子的名声了。
    .....
    随着寿春之战的落幕,虎牢、汝颖、白马一线的战事,都戛然而止。
    各部周军迅速退回防线,继续与齐军对峙。
    当然,刀兵一起,想彻底收回来就很难了。
    两方势力沿线数百里,时而都会发生中小规模的战斗。
    好在,双方主将都能克制住。
    但同样参与了寿春之战的吴国,只剩下说不出的恶心了。
    这还没奉上山河舆图、百藉民册呢,大周皇帝就自作主张的把扬州给分了,整出个淮州。
    虽说淮州主官仍是徐逸这名吴国重臣,但招呼都不打一声就过分了!
    我又不是不给,打个招呼,大家伙脸上也好看啊!
    当然,除此之外,吴王孙绍以及主政的孙贲,都接受了来自于大周皇帝的封赏。同时,上书表达忠心及谢意。
    转眼间,春耕将至。
    国朝也遣散了大量的民夫,以保证春耕的顺利进行。
    各路兵马却是仍旧驻扎在国境县上,时不时都会展开演习,确保给予齐军足够的压力。
    幽州、冀州两地的更田工作,也正式展开。
    姜叙亲率诸军屯驻清河,一来为后续进攻平原做准备,二来则是给更田站台。
    包括赵衢所部,也移镇邺城。
    十余万大军在侧,河北大族根本不敢冒头,生怕一招不慎,连累全族。
    在各地方大族豪强的配合下,幽冀二州的更田事宜进行的非常顺利。
    春耕刚刚开始,就已经完成了初步的田地分配,并且从大族豪强手中收回了大量的耕田。
    随后,在春耕进行之际,国朝对于幽冀二州的豪族进行第二次割肉。
    统计人口、遣散佃户。
    这项政策倒是引起了幽冀豪族的反弹,但也没造成什么动荡。
    幽冀豪族面对十几万精锐大军,根本不敢铤而走险,只是不断的联络沮授、审配等人,希望能够曲线救国,在朝堂上给高诚些压力。
    显然,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先不说审配、沮授等人不过刚降,在大周庙堂上并没有足够的政治资本来做到这一点。仅是关凉豪族,都不会眼睁睁看着幽冀豪族逃过这一劫。
    毕竟,当初他们闹那么凶,还是没改变任何结果。
    没道理轮到幽冀豪族的时候,就放其一马。
    所以,见反抗没用,幽冀豪族也只得忍痛割肉,交出了这十余年来迅速积累的家资。
    这一统计,倒是让人大吃一惊。
    冀州八年来,几乎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口户数量下滑的非常快。
    袁绍执掌冀州时期,全州诸郡国高达八十万户,人口将近五百余万。而幽州贫瘠,倒是只有二十万户,人口一百二十多万。
    现在冀州在册只有二十万余户,人口一百三十八万余。幽州由于割出了平州,只剩下六万余户,人口只有三十三万。
    而清查佃户、私仆,竟有四十七万余隐匿人口,冀州四十一万余,幽州六万余。
    仅是冀州豪商甄氏,就有私仆三万余人。
    清河崔氏,私仆六千余人,田六千顷,佃户四余万口。
    这些数据,看傻了朝堂上的关凉重臣。
    他们根本想象不到关东豪族究竟有多富!
    所有人都知道幽冀地区连年大战,人口下滑的非常厉害,以至于最初典查赵国籍册以及幽州籍册时,并没有发现太大的端倪。
    可现在,依照籍册厘定更田诸事时,就有太多地方对不上了。
    因此,才有了此次针对幽冀地区的全面普查。
    幸运的是发现的早,也赶上北幕军区的部队,都集结在两州地界,迫使幽冀世家豪族吐出了所有。
    更田的后续工作还没有完成,长安方面就对幽冀地区,下达了一连串的政策。
    更田事宜牵涉广泛,初步也就是分分地,订立籍册。
    可下一步,就需要相对应的一系列地方机构协助了。
    首先,负责监察的御史府,要在州郡筹建署、司一级的机构。御史府下场后,廷尉府自然也一样,中枢府下属的六部机构,也同样需要建立次级机构。
    政改五年,其实中央各机构所属的地方署司,大多数都没有构建完成。
    真正完成工作的只有京畿地区,挨得近,州郡两级机构铺建的很快。
    但像凉州、并州、益州,也只是在州这个行政级别铺建完成,更下一级的行政机关才刚刚开始铺建。偏远地方,则还是停留在纸面上。
    至于县这一级别的行政机关,全都在纸上写着呢。
    没个十来年,完全轮不到他们。
    这种情况已经算是不错的了,高诚心中也有底。
    毕竟,大周是从上至下,全都改了个遍。即便是郡县原有的行政机关,只需要换个名字就完全可以充为新的行政机关。可那需要扯皮很久,换个名字,不得换换人事?
    事关地方官员、属吏的切身利益,只要能够铺建下去,不闹出难看的场面,慢点也就慢点了。
    再者,进度太快也未必是好事。
    一来,官吏可能都还不太了解更改后的机关行政权力。若只是换个名字,那会让他们认为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以前是怎么来,以后还怎么做。
    这样的政改,不叫政改!
    所以,官吏也需要时间去了解各级机关的职权,需要去接受这些改变。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其二,基层管理人员更需要去接受新的行政机关,去了解机关职权。
    这个时代,底层百姓基本上都是大字不识。每月做工,都要求日结,因为月结的话,他们可能自己都算不明白,也担心被坑。
    此般状况,想要百姓知道遇到难题去找哪个相关单位,难如登天。
    后世普及教育几十年,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大家伙碰见特殊情况的时候,都可能需要上网查查去找哪个单位解决问题呢。
    所以,真正需要了解行政机关职权的是乡三老、宗族族长及坊间、亭里德望。因为他们才是百姓能信得过,又能与官府沟通的人物。
    官府也需要这些人去管理下面的乡、亭、里、坊,需要派吏员向他们告知行政机关的改变,以及行政职权的划分。
    但告知不代表了解,其中需要很长的时间。
    ......
    明武十五年,三月二十六。
    御驾经孟津渡河,如邺。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