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开国才十多年,就已经这样了

推荐阅读: 第一序列我的游戏副本是三国娇妻难哄,霸总轻点宠武道长生:从简化呼吸法开始后宫签到:九千岁可不是白叫的最强上门女婿修真之配角逆袭小说男主角叫冷少霆海贼之大将赤犬重生首富从导演开始

    第616章 开国才十多年,就已经这样了
    陆知白知道这封奏疏,李文忠断断续续写了一个多月。
    正月里,蓝玉强行祭祀开平王,让奏疏中又添了一笔详实的例证。
    “武备之弛,非士卒之惰,实将帅之贪蚀其骨!”
    朱元璋说:
    “曹国公提出的裁抑勋贵,咱也觉得有理。
    开国才十多年,这些勋贵武将就开始骄纵跋扈,若是再过几十年,岂不是要翻了天了?
    陆知白点头称是。
    朱标也是眉头微皱。
    大部分武将就是粗人一个,立了功劳就是为了享受荣华富贵,总想得到更多。
    总觉得老子天下第一,觉得自己当年跟着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做点坏事怎么了?
    朱元璋已经默许他们获得一部分灰色收益了。
    但有些人,是不会因此满足的。
    朱元璋又叹了口气,语气不免悲观:
    “这次的劫钞案,确实让咱看到许多问题。卫所管理松懈,军器泄露,还有勋贵的骄纵跋扈。
    开国才十多年,就已经这样了,以后又会怎么样?承平日久,文恬武嬉,军备废驰……恐怕是免不了的!”
    朱标这时却面色凝重地说:
    “是该好好整治。但也有一些清醒的将领,不愿同流合污。要保护他们……”
    朱元璋敲了敲桌子,已经是决心要敲打武将了。
    他冷冷的说:“那火炮到底是如何流出的?今天敢卖给白莲妖人,明天就敢卖给蒙古人了!
    咱要彻查此事,不管查到谁头上,都给砍了!”
    没等他们说话。
    朱元璋又从御案上抽出一张纸:“对了,驸马,看看这个。”
    陆知白接过纸张。
    上面画着一个熟悉的图案,一团海浪中,一个龙头隐在其后。
    他微微睁大双眼。
    朱元璋又拿出了上一回在曹国公府中拓印的图案。
    陆知白对比一看,两个图几乎一样,只是一个清晰点,海浪是蓝色的。
    陆知白问道:“这是在苏州查出来的?”
    朱元璋颔首:你们觉得,这代表什么?”
    陆知白沉吟片刻,缓缓说道:
    “父皇,儿臣以为,这可能是白莲某个子教派的标志。他们教派众多,每个教派都有自己的标志和教义。这个‘海浪与龙’的图案,或许代表着某个教派……”
    朱标眉头一皱,思索片刻说:
    “白莲教分支多用莲花、明王为记。此等海龙图案,多半是与水有关……”
    他忽然噤声。
    朱元璋眼睛倏然一眯,想起当年陈友谅鄱阳湖战船上绣的蛟龙旗帜……
    皇帝眼底闪过鹰隼般的冷光,眉头微微一挑,说:
    “管它是什么,咱会查到底!”
    朱元璋露出冷笑:“咱已叫郭英,往教中多安插些‘佛子’‘佛女’~”
    “这些泥鳅,既喜欢扮蛟龙,就让他们在烂泥潭里咬个痛快!”
    ……
    转眼快半个月过去。
    太湖劫钞案的余波,渐渐平息。
    那个白莲教的香主,逃窜到太仓一带,分明是要出海,却终于是被抓获了。
    这家伙虽然狡猾,嘴却硬,并没有透露出多少有用的情报。
    落到锦衣卫手中,严刑拷打,重伤不治,也没说明白那海浪龙纹到底是什么。
    而关于国债的舆情,各地都陆续传出好的消息。
    在官府以各种手段强势宣讲、加紧兑付、剪除逆贼之后,江南的舆论形势终于逐渐稳定。
    只是。
    太湖、鄱阳湖等河湖纵横,水道交错的地方,却又接到了诏令,令他们加强巡查戒备。
    洪武十年,太湖就剿过一次水匪。
    湖中有一些岛屿,沿岸还有大片的芦苇荡。
    水匪往里头一钻,波涛茫茫,芦苇绵延几十里,上哪儿找去?
    即便不是水匪,那些亡命之徒,也有可能在这样的地方聚集。
    因此朱元璋再下命令,提醒各地官府,严加巡逻搜查,常抓不懈。
    至于苏州知府,在他的辖区里出现这样的大案,可以说是倒霉透顶。
    然而,也不全是他的责任,官兵自己都有问题。
    但白莲教众在眼皮底下秘密活动,跟他是脱不了关系。
    所以苏州府衙里,知府、同知、通判等人,通通是官降两级,调去了其他地方。
    出了这件事,三年内的考核结果,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即便如此,他们已经是大感庆幸,好歹没有掉脑袋。
    ……
    二月二十。
    常茂又一次从郑州回来了。
    带着调查到的东西,亲自进宫面圣。
    其实郑州那边,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
    只是赶上了国债兑付的浪潮。
    但江南这边情况都逐渐平定,郑州的事儿就更加无足轻重。
    然而常茂神情肃穆,一脸认真地呈上调查卷宗。
    这是陆知白教他的,态度很重要。虽然能力也很重要,但两者兼备,当然是加分更多。
    朱元璋打开卷宗看了看,结果也不复杂。
    在修路工地传播谣言的,自然是当地士绅,纳粮大户。
    他们听信了流言,担心国债难以兑付,又觉得修路占用了他们的劳力。
    其中还有少部分人,参与了之前郭桓的贪污计划。现在刚好也是一起清算。
    但怎么查处,具体就交给官府……
    朱元璋合上卷宗,看着垂首静立的常茂。
    他也不说话,只是静静看着故人之子。
    十五年了。
    常遇春逝世,到如今已快十五年了。
    这些天,朱元璋忍不住在想,倘若常遇春还活着,也是一个国公,会和有些勋贵一样骄奢跋扈吗?
    不会的吧,一定不会的。
    朱元璋对于常茂,向来有些恨铁不成钢。
    不求他能和他的父亲一般了,起码不要太犯浑。
    如今,或许是有了一些人的衬托,常茂竟然也显得顺眼起来。
    朱元璋都有些忘了,去年他们翁婿相争,自己生了多大的气。
    常茂等了半天,上头都没个动静,也没有翻动纸张的声音,安静得可怕。
    他心里便有些七上八下,又实在好奇,便大着胆子,抬头一看。
    正撞上皇帝似笑非笑的眼神。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