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山市见闻
推荐阅读: 三寸人间、 周玄机姜雪、 妙医圣手、 兽魂无双、 反派剧本:女主们人设崩塌、 大楚最强姑爷、 东晋北府一丘八、 陈元昭许瑾瑜、 最强篮下霸王、 我与她合租的日子、
…………
……
青年挑挑眉,随意的耸耸肩,不再多劝,微笑着自斟自饮。
二人都是一个人来的,随便聊聊,很自然地就熟络起来,和他与庄泽熟悉的过程很像,或许还要更快一些,因为已经是道友,亲切感生的更快。
青年叫孙继远,小方尘三个月,初步接触下来,不是个闹腾的人,也算有着年轻人少有的稳重。
就是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修真的年轻人都是这个性子,要真是那样的话,方尘也许能跟很多人都处得来。
与孙继远聊了一会,对山市了解的也更详细了不少。
这种小型山市,一般只开一天,到了奂山山市那一个档次,基本都要一周了,还有更大型的,不固定,可能持续月余。
而世人眼中的山市,多被理解为海市蜃楼,偶有人看见,却难觅其踪。
比如奂山山市,其规模宏大,也是少有的被世人发现的山市。
它有兵家孙氏主持,每六年才开一次,所以也是少有的修真盛事。
与奂山不同,天柱虽是有名的仙山福地,却无主,是各大宗府专门留给小辈、散修的论道之地,山市的品次自然不算太高。
第二天一早,二人也是结伴上山,都不着急,孙继远在山市之前,就已经在天柱山玩了有些日子了,此时带着方尘缓步走在天柱山道上,像个导游一般,替他细数天柱美景:
从南大门徒步登山,先是一段景色不多的路,然后是巨石错落形成各种山洞的神秘谷,接着去观飞来峰、天柱峰等。
其实天柱峰就是阵法核心所在,在世人眼中的天柱峰是天柱山的最高峰,海拔约1488米。
对俗夫来说天柱峰无法攀登,只能从远处观赏,不过全年约有一半时间都隐没在云雾里,能否看到得看运气,对修士来说却是不然。
走过“渡仙桥”可登上天池峰顶,这里是观赏天柱峰的最佳位置,天气晴朗时这里视野宽阔,还是观日出、云海、晚霞的最佳地点。
观飞来峰、天柱峰之后,因为时间充裕,两人又接着赏蓬莱峰、下拜岳台,然后经搁笔台、仙人洞到青龙背。
青龙背是山上一巨大的狭长山脊,行走在上面惊险刺激,走到头是一处三面绝壁的观景台,名“万景台”。
站在万景台观景,天晴时四处景色绝美,而云雾弥漫时犹如腾云驾雾。
位于山腰的炼丹湖是天柱山的另一处胜景,尤其从山上俯瞰此湖美不胜言。
当然,天柱的奇景、险景远不止于此,但赏过这些基本已是不算白来天柱一番。
因为有其他事要做,考虑到省时省力,也就就此止步。
然后直上天柱峰,常人无法涉足之处,于修士而言,不过是破一个阵法的事,自有栈道接渡。
经天柱峰,直入内山,俨然又一番景象。
一条主道蜿蜒而上,直通山门大殿,殿前广场庞大,足以容纳千人。
场中有一三足青铜宝鼎坐镇,高丈六有余,敦实厚重。
其上立着三炷长香,粗如象腿,高接行云。
“等这三炷香烧完,此次山市也便是结束了。”孙继远经过一番交谈,已是知道方尘修行日浅,诸般常识还不清楚,便一路从旁解惑。
修真问道,结缘向善,行事并没有什么目的,亦不需要诸多理由,这也是方尘喜欢这个世界的原因。
二人同行至殿前广场,已有不少小摊立起,与外界,倒是也没什么不同,只是售卖的东西奇异了些。
大多以灵药为主,至于一些低级的丹药,符篆,也是有上一些,还有各种奇怪的灵材,方尘见都没见过。
这一转就又是小半天,早就饿了。
方尘心下疑惑,难道这山市举办的整整一日里,人们都不用饮食的么?
他知道师尊那个修为好像是可以辟谷的,莫非这些如他一般尚未筑基的修士也有这般手段?
显然,并非如此,二人转到了广场东南角,这里有不少类似于街摊的存在。
摊位上摆有诸多糕点,酒水,水果,鲜蔬,还有各种烹制好的肉类。
“饿了吧,走!咱们去吃点。没想到天柱山市,也有不少灵品,这丁家的买卖还真是包含甚广啊!”
“丁家?”又是方尘没听过的。
“丁家是修真界有名的神厨,也是传承很久了,庖丁解牛听过吧?”
方尘当然是点头,课文上都学过。
“那就是他们本家先祖,丁家深谙养生之道,不仅厨艺精湛,一手解牛刀法也是出神入化,奥妙无穷!”说到解牛刀法,孙继远也是心驰神往。
方尘听完,脚步也有些迟疑,因为既然是灵材所制的食物,想必也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他身上的东西,别人未必看得上,难道去吃霸王餐么?
孙继远边走边说,突然发现方尘慢下脚步,脸上有些迟疑,一开始还有些奇怪,可很快也就想明白其中缘由。
拍拍方尘肩膀说:“没事,丁家的美食,摆在摊点上的,都是物美价廉,都不会花费太多的。可能你第一次来,还没有准备,没关系,今天我请客,咱们这次认识了,也是缘分。修真界中,修士稀少,道门修士不过两万人,以后接触的日子长着呢。”
方尘心中一暖,没有拒绝。
“道门修士只有两万么?”
孙继远听后,看了方尘一眼:“不错,除了道门,儒家与禅宗加在一起,也有一万多人。”孙继远对这些似乎很了解,“有句话流传很久,‘儒学三千子,佛门十万僧’,这是曾经盛况。如今,儒学因为是家学,代代相传,变动不大,而佛学大不如前,真正修行的僧侣大约有八千左右。”
方尘点点头,那看起来道家还是最繁盛的。
似乎明白方尘心中所想,孙继远又说:“道家如今也是大不如前了,‘道法自然,普化周天’可不只是一句口号。如今道门正统庄氏,后继不足双十之数;道教传承巴蜀天师道,人数最众,也不过数千。”
方尘听了,有些诧异,庄氏人数居然如此之少,还能列为上四家之一?天师道人数最众,却不能列名在前,这是什么道理?
“来,先吃,咱们边吃边说......”
来到一个摊位前,摊主是一个光头大汉,络腮胡,将军肚,很有派头。
孙继远招呼一声,叫了一壶酒,两三枚果子,两盘熏肉。
方尘记得师傅的交代,不能饮酒,孙继远也没有强劝。
这一顿饭,让方尘了解了不少关于这些家族、宗门的事。
其一,庄家是道门正统,这点没错,但道学除了庄氏,还有文氏。
文氏祖文子,是道祖老子亲传,有传世之法《通玄真经》,一名《文子》。
只惜文氏势寡,而且道学一脉历代单传,所以也如庄氏一般,人数甚少。
但庄氏有修真大能坐镇,才可保地位不衰,文氏虽然传承久远,但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惊才绝艳之辈了。
还有两本典籍的遗失一直是道门遗憾,一为《道德经》,一为《冲虚经》,后者是列子所作,也是失传久矣。
可惜,这两位传奇仙人,并没有后人延留至今。
巴蜀天师道,是汉留侯张良八世孙张道陵所创,有《太平洞极经》泽被后世。
传言,此人也是受道祖老子点拨。后来,张道陵之孙张鲁也曾凭此在汉末创立五斗米教,影响甚广。教中所传符术,天下无出其右。
天师道中,有一杰出弟子,名作葛洪,世称葛仙翁。著有《清静经》,《抱朴子》,也是是有名的丹道大家。
后来自成一家,但始终以天师附属自居,二者关系甚好,葛家弟子,也有上千之数。
至于农家,杂家,兵家,墨家,传承虽然不少,但也不过数百。至于其他,修习道术的势力,或也就玄女宫尚值一提。
……………
………
…
……
青年挑挑眉,随意的耸耸肩,不再多劝,微笑着自斟自饮。
二人都是一个人来的,随便聊聊,很自然地就熟络起来,和他与庄泽熟悉的过程很像,或许还要更快一些,因为已经是道友,亲切感生的更快。
青年叫孙继远,小方尘三个月,初步接触下来,不是个闹腾的人,也算有着年轻人少有的稳重。
就是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修真的年轻人都是这个性子,要真是那样的话,方尘也许能跟很多人都处得来。
与孙继远聊了一会,对山市了解的也更详细了不少。
这种小型山市,一般只开一天,到了奂山山市那一个档次,基本都要一周了,还有更大型的,不固定,可能持续月余。
而世人眼中的山市,多被理解为海市蜃楼,偶有人看见,却难觅其踪。
比如奂山山市,其规模宏大,也是少有的被世人发现的山市。
它有兵家孙氏主持,每六年才开一次,所以也是少有的修真盛事。
与奂山不同,天柱虽是有名的仙山福地,却无主,是各大宗府专门留给小辈、散修的论道之地,山市的品次自然不算太高。
第二天一早,二人也是结伴上山,都不着急,孙继远在山市之前,就已经在天柱山玩了有些日子了,此时带着方尘缓步走在天柱山道上,像个导游一般,替他细数天柱美景:
从南大门徒步登山,先是一段景色不多的路,然后是巨石错落形成各种山洞的神秘谷,接着去观飞来峰、天柱峰等。
其实天柱峰就是阵法核心所在,在世人眼中的天柱峰是天柱山的最高峰,海拔约1488米。
对俗夫来说天柱峰无法攀登,只能从远处观赏,不过全年约有一半时间都隐没在云雾里,能否看到得看运气,对修士来说却是不然。
走过“渡仙桥”可登上天池峰顶,这里是观赏天柱峰的最佳位置,天气晴朗时这里视野宽阔,还是观日出、云海、晚霞的最佳地点。
观飞来峰、天柱峰之后,因为时间充裕,两人又接着赏蓬莱峰、下拜岳台,然后经搁笔台、仙人洞到青龙背。
青龙背是山上一巨大的狭长山脊,行走在上面惊险刺激,走到头是一处三面绝壁的观景台,名“万景台”。
站在万景台观景,天晴时四处景色绝美,而云雾弥漫时犹如腾云驾雾。
位于山腰的炼丹湖是天柱山的另一处胜景,尤其从山上俯瞰此湖美不胜言。
当然,天柱的奇景、险景远不止于此,但赏过这些基本已是不算白来天柱一番。
因为有其他事要做,考虑到省时省力,也就就此止步。
然后直上天柱峰,常人无法涉足之处,于修士而言,不过是破一个阵法的事,自有栈道接渡。
经天柱峰,直入内山,俨然又一番景象。
一条主道蜿蜒而上,直通山门大殿,殿前广场庞大,足以容纳千人。
场中有一三足青铜宝鼎坐镇,高丈六有余,敦实厚重。
其上立着三炷长香,粗如象腿,高接行云。
“等这三炷香烧完,此次山市也便是结束了。”孙继远经过一番交谈,已是知道方尘修行日浅,诸般常识还不清楚,便一路从旁解惑。
修真问道,结缘向善,行事并没有什么目的,亦不需要诸多理由,这也是方尘喜欢这个世界的原因。
二人同行至殿前广场,已有不少小摊立起,与外界,倒是也没什么不同,只是售卖的东西奇异了些。
大多以灵药为主,至于一些低级的丹药,符篆,也是有上一些,还有各种奇怪的灵材,方尘见都没见过。
这一转就又是小半天,早就饿了。
方尘心下疑惑,难道这山市举办的整整一日里,人们都不用饮食的么?
他知道师尊那个修为好像是可以辟谷的,莫非这些如他一般尚未筑基的修士也有这般手段?
显然,并非如此,二人转到了广场东南角,这里有不少类似于街摊的存在。
摊位上摆有诸多糕点,酒水,水果,鲜蔬,还有各种烹制好的肉类。
“饿了吧,走!咱们去吃点。没想到天柱山市,也有不少灵品,这丁家的买卖还真是包含甚广啊!”
“丁家?”又是方尘没听过的。
“丁家是修真界有名的神厨,也是传承很久了,庖丁解牛听过吧?”
方尘当然是点头,课文上都学过。
“那就是他们本家先祖,丁家深谙养生之道,不仅厨艺精湛,一手解牛刀法也是出神入化,奥妙无穷!”说到解牛刀法,孙继远也是心驰神往。
方尘听完,脚步也有些迟疑,因为既然是灵材所制的食物,想必也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他身上的东西,别人未必看得上,难道去吃霸王餐么?
孙继远边走边说,突然发现方尘慢下脚步,脸上有些迟疑,一开始还有些奇怪,可很快也就想明白其中缘由。
拍拍方尘肩膀说:“没事,丁家的美食,摆在摊点上的,都是物美价廉,都不会花费太多的。可能你第一次来,还没有准备,没关系,今天我请客,咱们这次认识了,也是缘分。修真界中,修士稀少,道门修士不过两万人,以后接触的日子长着呢。”
方尘心中一暖,没有拒绝。
“道门修士只有两万么?”
孙继远听后,看了方尘一眼:“不错,除了道门,儒家与禅宗加在一起,也有一万多人。”孙继远对这些似乎很了解,“有句话流传很久,‘儒学三千子,佛门十万僧’,这是曾经盛况。如今,儒学因为是家学,代代相传,变动不大,而佛学大不如前,真正修行的僧侣大约有八千左右。”
方尘点点头,那看起来道家还是最繁盛的。
似乎明白方尘心中所想,孙继远又说:“道家如今也是大不如前了,‘道法自然,普化周天’可不只是一句口号。如今道门正统庄氏,后继不足双十之数;道教传承巴蜀天师道,人数最众,也不过数千。”
方尘听了,有些诧异,庄氏人数居然如此之少,还能列为上四家之一?天师道人数最众,却不能列名在前,这是什么道理?
“来,先吃,咱们边吃边说......”
来到一个摊位前,摊主是一个光头大汉,络腮胡,将军肚,很有派头。
孙继远招呼一声,叫了一壶酒,两三枚果子,两盘熏肉。
方尘记得师傅的交代,不能饮酒,孙继远也没有强劝。
这一顿饭,让方尘了解了不少关于这些家族、宗门的事。
其一,庄家是道门正统,这点没错,但道学除了庄氏,还有文氏。
文氏祖文子,是道祖老子亲传,有传世之法《通玄真经》,一名《文子》。
只惜文氏势寡,而且道学一脉历代单传,所以也如庄氏一般,人数甚少。
但庄氏有修真大能坐镇,才可保地位不衰,文氏虽然传承久远,但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惊才绝艳之辈了。
还有两本典籍的遗失一直是道门遗憾,一为《道德经》,一为《冲虚经》,后者是列子所作,也是失传久矣。
可惜,这两位传奇仙人,并没有后人延留至今。
巴蜀天师道,是汉留侯张良八世孙张道陵所创,有《太平洞极经》泽被后世。
传言,此人也是受道祖老子点拨。后来,张道陵之孙张鲁也曾凭此在汉末创立五斗米教,影响甚广。教中所传符术,天下无出其右。
天师道中,有一杰出弟子,名作葛洪,世称葛仙翁。著有《清静经》,《抱朴子》,也是是有名的丹道大家。
后来自成一家,但始终以天师附属自居,二者关系甚好,葛家弟子,也有上千之数。
至于农家,杂家,兵家,墨家,传承虽然不少,但也不过数百。至于其他,修习道术的势力,或也就玄女宫尚值一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