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绝处逢生谋共利,釜底抽薪图破局
推荐阅读: 东晋北府一丘八、 牧神记、 最是光阴留不住、 末世:只有我不被丧尸攻击、 九天武帝萧叶柳依依、 反派剧本:女主们人设崩塌、 周玄机姜雪、 绑定乌鸦嘴系统(穿书)、 大楚最强姑爷、 明朝镇妖使、
余瑾府邸的书房内,气氛比数日前更加凝重。窗外的风雪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份压抑,呼啸得更加猛烈。
余瑾将皇帝在御书房内的忧虑与无奈,以及朝堂之上那股几乎要将均田司吞噬的汹涌逆流,原原本本地告知了众人。
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诸位,情况已经万分危急。陛下那里,也快顶不住各方的压力了。我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破局之法,否则,均田新政,乃至我们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功亏一篑!”
王安石面沉如水,拳头紧握。这些日子以来,他承受的压力最大,也最能体会到那股无处不在的阻力。
但王安石无论面对何种困境,从未有过动摇:“大人,均田之策,乃利国利民之举,下官绝不会放弃!只是……或许,我们之前推行的方法,确实过于刚猛,未能充分考虑到如何在清查旧弊的同时,为各方寻一条新的出路,以致树敌过多。”
诸葛亮羽扇轻摇,目光深邃:“介甫所言,正是问题的关键。所谓‘堵不如疏’,一味强硬,只会让反对的势力越聚越多。如今之计,唯有深化‘天下共利’之策,方能寻得一线生机。”
诸葛亮继续开口:“当前改革的核心矛盾,在于土地。权贵勋戚之所以拼死反对,便是因为清查土地、均平税赋,会直接损害他们最根本的既得利益。我们若想分化他们,甚至争取一部分人,就必须让他们在改革中看到新的、足以弥补其损失,甚至能带来更大收益的利益点。”
“新的利益点?”范仲淹眼中闪过一丝明悟,“孔明先生的意思是,在清查土地,规范旧有田产利益的同时,开辟新的财富增长途径,引导部分人的注意力从固守田亩转向新的领域?”
“正是此理!”诸葛亮颔首道,“土地乃民生之本,亦是财富之源。但财富的形态,并非只有土地一种。我大安疆域辽阔,物产丰饶,手工业、商业、乃至与海外诸国的贸易,皆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我们可以‘以土地为根基,孕育新兴产业;以新兴产业为引,化解既得利益之阻’!”
孔明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思路:“具体的方案可以包括:
其一,鼓励工商,开辟财源。朝廷可出台政令,适当降低商税,鼓励民间资本发展纺织、瓷器、冶铁、造船等手工业。对于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如琉璃、精制茶糖等,甚至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税收减免。
其二,官督商办,利益均沾。对于部分从非法兼并中收归国有的土地,除了分配给无地少地之民,其余可由官府规划,设立官营或官督商办的工坊、集市、商埠。允许一部分中小地主、商人,乃至一些愿意转型的开明权贵,以入股、承包等方式参与其中,共享其利。如此,既能盘活国有资产,又能为他们提供新的稳定收益。
其三,开拓外贸,互通有无。我朝可积极开拓海上商路,鼓励商船出海贸易。对于进口我朝稀缺之物资,或出口我朝富裕之特产者,给予奖励。对外贸易利润丰厚,足以吸引一批有胆识、有财力之人投身其中。”
诸葛亮一番话说完,书房内众人都陷入了沉思。这确实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构想。它没有回避土地问题,而是试图通过创造增量利益,来弥补一部分人在存量利益上的损失,从而达到分化瓦解反对势力的目的。
贾诩思索片刻,冷峻开口:“孔明此计大妙。但在推行之时,须有雷霆手段以为辅。对于那些一意孤行、恶意阻挠改革,甚至妄图破坏新兴产业发展的顽固分子,必须予以严厉打击,绝不姑息。恩威并施,方能确保新政顺利推行。”
王安石结合自己主持变法的经验,补充道:“此法若要推行,相关的税赋制度也需重新厘定。例如,对于新兴产业,初期可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以培育其成长。同时,要严防新的利益集团利用政策漏洞,形成新的垄断,重蹈土地兼并之覆辙。其中细节,尚需仔细斟酌。”
范仲淹则从具体执行层面考量:“大人,孔明先生之策,高屋建瓴。但如何确保这些政策能够真正落地,如何保证新兴产业带来的利益,能够惠及我们想要争取的目标人群,而不是再次被少数豪强巧取豪夺,这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和执行机制。各级官吏的选拔与考核,也需以此为重要参考。”
余瑾听着众人的讨论,心中渐渐升起一股希望。他看到了这个方案背后蕴藏的巨大潜力。通过发展新兴产业,不仅可以为国家开辟新的财源,增强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团结一批对土地依赖性不那么强,或者愿意接受转型的权贵、商人和中小地主,形成一个新的、支持改革的利益联盟,以此来对抗那些死抱着土地不放的顽固守旧派。
“好!”余瑾猛地一拍桌案,眼中精光四射,“孔明此计,甚妙!文和、介甫、希文所虑也极是。此事关乎国运,我等必须群策群力,将此方案尽快完善,呈报陛下!”
余瑾心中清楚,这个方案一旦成功,不仅能化解眼前的危机,更能为大安王朝开辟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以地生财,以财化阻’。”余瑾口中喃喃念着这句话,目光投向窗外。
风雪依旧,但他的心中,却仿佛看到了一线破晓的曙光。
一个新的改革方向,就在这间小小的书房中悄然诞生。它能否力挽狂澜,化解朝堂的惊涛骇浪?能否打破旧势力的盘根错节,为大安的未来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但至少,他们已经找到了那把可以劈开重重迷雾的利斧。
余瑾将皇帝在御书房内的忧虑与无奈,以及朝堂之上那股几乎要将均田司吞噬的汹涌逆流,原原本本地告知了众人。
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诸位,情况已经万分危急。陛下那里,也快顶不住各方的压力了。我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破局之法,否则,均田新政,乃至我们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功亏一篑!”
王安石面沉如水,拳头紧握。这些日子以来,他承受的压力最大,也最能体会到那股无处不在的阻力。
但王安石无论面对何种困境,从未有过动摇:“大人,均田之策,乃利国利民之举,下官绝不会放弃!只是……或许,我们之前推行的方法,确实过于刚猛,未能充分考虑到如何在清查旧弊的同时,为各方寻一条新的出路,以致树敌过多。”
诸葛亮羽扇轻摇,目光深邃:“介甫所言,正是问题的关键。所谓‘堵不如疏’,一味强硬,只会让反对的势力越聚越多。如今之计,唯有深化‘天下共利’之策,方能寻得一线生机。”
诸葛亮继续开口:“当前改革的核心矛盾,在于土地。权贵勋戚之所以拼死反对,便是因为清查土地、均平税赋,会直接损害他们最根本的既得利益。我们若想分化他们,甚至争取一部分人,就必须让他们在改革中看到新的、足以弥补其损失,甚至能带来更大收益的利益点。”
“新的利益点?”范仲淹眼中闪过一丝明悟,“孔明先生的意思是,在清查土地,规范旧有田产利益的同时,开辟新的财富增长途径,引导部分人的注意力从固守田亩转向新的领域?”
“正是此理!”诸葛亮颔首道,“土地乃民生之本,亦是财富之源。但财富的形态,并非只有土地一种。我大安疆域辽阔,物产丰饶,手工业、商业、乃至与海外诸国的贸易,皆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我们可以‘以土地为根基,孕育新兴产业;以新兴产业为引,化解既得利益之阻’!”
孔明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思路:“具体的方案可以包括:
其一,鼓励工商,开辟财源。朝廷可出台政令,适当降低商税,鼓励民间资本发展纺织、瓷器、冶铁、造船等手工业。对于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如琉璃、精制茶糖等,甚至可以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税收减免。
其二,官督商办,利益均沾。对于部分从非法兼并中收归国有的土地,除了分配给无地少地之民,其余可由官府规划,设立官营或官督商办的工坊、集市、商埠。允许一部分中小地主、商人,乃至一些愿意转型的开明权贵,以入股、承包等方式参与其中,共享其利。如此,既能盘活国有资产,又能为他们提供新的稳定收益。
其三,开拓外贸,互通有无。我朝可积极开拓海上商路,鼓励商船出海贸易。对于进口我朝稀缺之物资,或出口我朝富裕之特产者,给予奖励。对外贸易利润丰厚,足以吸引一批有胆识、有财力之人投身其中。”
诸葛亮一番话说完,书房内众人都陷入了沉思。这确实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构想。它没有回避土地问题,而是试图通过创造增量利益,来弥补一部分人在存量利益上的损失,从而达到分化瓦解反对势力的目的。
贾诩思索片刻,冷峻开口:“孔明此计大妙。但在推行之时,须有雷霆手段以为辅。对于那些一意孤行、恶意阻挠改革,甚至妄图破坏新兴产业发展的顽固分子,必须予以严厉打击,绝不姑息。恩威并施,方能确保新政顺利推行。”
王安石结合自己主持变法的经验,补充道:“此法若要推行,相关的税赋制度也需重新厘定。例如,对于新兴产业,初期可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以培育其成长。同时,要严防新的利益集团利用政策漏洞,形成新的垄断,重蹈土地兼并之覆辙。其中细节,尚需仔细斟酌。”
范仲淹则从具体执行层面考量:“大人,孔明先生之策,高屋建瓴。但如何确保这些政策能够真正落地,如何保证新兴产业带来的利益,能够惠及我们想要争取的目标人群,而不是再次被少数豪强巧取豪夺,这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和执行机制。各级官吏的选拔与考核,也需以此为重要参考。”
余瑾听着众人的讨论,心中渐渐升起一股希望。他看到了这个方案背后蕴藏的巨大潜力。通过发展新兴产业,不仅可以为国家开辟新的财源,增强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团结一批对土地依赖性不那么强,或者愿意接受转型的权贵、商人和中小地主,形成一个新的、支持改革的利益联盟,以此来对抗那些死抱着土地不放的顽固守旧派。
“好!”余瑾猛地一拍桌案,眼中精光四射,“孔明此计,甚妙!文和、介甫、希文所虑也极是。此事关乎国运,我等必须群策群力,将此方案尽快完善,呈报陛下!”
余瑾心中清楚,这个方案一旦成功,不仅能化解眼前的危机,更能为大安王朝开辟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以地生财,以财化阻’。”余瑾口中喃喃念着这句话,目光投向窗外。
风雪依旧,但他的心中,却仿佛看到了一线破晓的曙光。
一个新的改革方向,就在这间小小的书房中悄然诞生。它能否力挽狂澜,化解朝堂的惊涛骇浪?能否打破旧势力的盘根错节,为大安的未来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但至少,他们已经找到了那把可以劈开重重迷雾的利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