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重点适配项目

推荐阅读: 东晋北府一丘八牧神记最是光阴留不住末世:只有我不被丧尸攻击反派剧本:女主们人设崩塌杭城豪门沈知意的璀璨周玄机姜雪九天武帝萧叶柳依依绑定乌鸦嘴系统(穿书)大楚最强姑爷

    这是头一次,一个来自村庄、未经学术加工的制度机制,以原样身份入选全国共识建设核心建议。
    会议结束,陈鹏飞没留影、没受访,只是把随身带的制度轨迹档案留给了国家发改委一份,附了一句纸条:
    “我们不是想上台阶,我们是想把规矩从地上捡回来。”
    离开会场的路上,张浩兴奋地问:“鹏飞,这下咱是不是要被评上‘制度样板村’?”
    陈鹏飞摇头:
    “咱不要样板名头,咱只要一句话写在制度墙上——”
    他提笔,写下:
    “我们是制度的源头,不是制度的影子。”
    “现在蜂窝制度火了,全国都来学。”
    “但你知道吗?也有人借着咱们的名义,在县里申报项目、收咨询费、甚至开班教学——可笑的是,那些制度流程连个失败档案都没有!”
    七月初,张玉英将一份“蜂窝培训通知”打印出来,重重摔在祠堂桌上。
    通知上赫然写着:
    “蜂窝治理工作法培训班,三天速成,掌握蜂窝制度精髓,结业发放‘制度管理顾问证书’。”
    主办方,是某“乡村振兴智库联盟”。
    而授课老师,根本不是蜂窝平台的任何成员。
    吴凡气得当场拍案:“他们敢用咱的制度换钱,咱就敢把他们名单贴出来!”
    “你知道最可怕的是啥?”张浩冷声插话,“有些村干部信了他们的套话,弄来一套制度模板直接往墙上一贴,说自己学了蜂窝模式,实际干的全是面子工程。”
    “咱不出手,蜂窝迟早烂掉。”
    陈鹏飞没有发火,只是说了一句:
    “开榜,打假。”
    ……
    三天后,蜂窝平台发布震撼公告:
    《蜂窝制度打假通告》
    正文开头直接了当:
    “凡未通过蜂窝平台备案、未经轨迹审核、未留制度原始演化痕迹者,不得自称蜂窝制度使用方。”
    通告中,附带三张清单:
    ?假借蜂窝名义举办培训班机构名单(18家)
    ?伪制度模板流通样本截图(34页)
    ?涉嫌违规收费推广“蜂窝制度简化版”用户信息(62例)
    更狠的是,平台贴出原始音视频对比,展示“真制度”与“伪制度”的最大区别:
    真制度有共议过程、有失败备案、有签字录像;伪制度全是ppt总结、领导批语、剪辑包装。
    平台首页赫然出现一块新板块:
    【制度打假榜】
    所有假冒者信息实名上墙,一旦证据确凿,公开展示三十天,接受群众围观质询。
    一时间,全网炸锅!
    微博热搜#蜂窝制度打假榜#瞬间飙升第一。
    评论区一片狂欢:
    “第一次见制度还有‘山寨货’!”
    “别的不说,敢贴打假榜的,是真牛!”
    “有这份底气,才配当中国农村制度的样本!”
    一些试图“蹭热度”的专家机构当晚紧急删帖,更有“蜂窝快训班”直接宣布停办。
    与此同时,蜂窝平台也开启了新功能——“制度轨迹验证器”。
    只要上传制度文件、议事过程、分账流程等,系统将自动比对是否与原始演化路径相符,一旦发现“模板套用”“数据伪造”行为,立即亮黄灯,限制推广。
    网友笑称:“你想贴制度上墙?先过一关,别让陈家村贴你上墙。”
    而真正懂的人却知道:
    这不是打脸,这是护道。
    制度,怕的不是质疑,怕的是“变味复制”。
    ……
    当天晚上,陈家村祠堂内,陈鹏飞拿着厚厚一摞举报材料,沉声道:
    “咱干制度,不是为了出名,不是为了炫耀,是为了让每个规矩都能在泥地里站起来。”
    “你们以为咱这三年,写出来的是一份方案,其实是几十个被人骂过、被会议砸过、被群众摔桌子的流程。”
    “咱能赢,是因为咱从来不怕被看。”
    “但要是有人拿着咱的脸皮去骗钱,那咱就得让他知道——规矩,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演的。”
    众人肃然。
    张浩拿起红笔,在制度墙一角写下四个大字:
    “敢抄,敢封!”
    ——这是蜂窝制度第一次不靠对抗外力,而是主动出击,清洗伪装者,护住根本。
    而这一夜,全网评论刷屏:
    “这是我见过最清醒的村庄。”
    “当别人忙着出‘乡村振兴案例集’,陈家村在搞‘制度追责公开课’。”
    “蜂窝制度,不是宣传品,是审查者。”
    也就是这一晚,蜂窝制度真正完成了从“样板制度”到“治理品牌”的蜕变——
    不再是一个好案例,而是一种无法剽窃、只能学习的“原始治理力量”。
    打假风波平息后,蜂窝平台没有松劲,反而将制度防线推得更远。
    陈鹏飞亲自主持,推出一项全新机制:
    “制度签字人认证”
    这项机制一出,全体制度建设者、执行者、议事人、审核人,皆需实名确认、留痕归档,平台为其颁发唯一编号的“制度签字人证书”。
    “从今往后,谁敢改一条制度流程,谁就得签名;谁签了名,就得为它的生死负责。”张玉英语气铿锵,“咱不是在搞干部问责,咱是在搞制度负责。”
    更关键的是,平台同步启用“制度责任卡”。
    凡新建制度,卡片上要写明:
    ?谁提的?
    ?谁参与的?
    ?谁反对过?
    ?谁执行的?
    ?谁承担失败后的修复义务?
    一条规矩,从出生就被写上“谁养的”。
    吴凡拿起责任卡当场感叹:“以后村里谁再说‘不是我弄的’,咱一翻这张卡,就知道谁拍的板。”
    这套机制上线,不仅提升了蜂窝制度的可信度,更真正完成了一件事:
    规矩第一次有了“人脸”与“责任指向”。
    陈鹏飞深知——治理不能靠规矩走天下,得靠人认规矩。
    于是,他提出了更大的设想:
    “百村制度共创计划”
    目标很简单:
    从全省挑选一百个不同类型、不同背景的乡村,用蜂窝机制为基础,逐村共创属于它们自己的制度。
    不是复制陈家村,而是让它们生成自己的蜂窝版本。
    这个消息一出,全省轰动。
    短短五天,就有一百七十多个村报名,蜂窝平台最后选出其中一百个试点村,分为:
    ?工分型村(以公共劳务为主)
    ?产权型村(以山林、水利、田产归属为主)
    ?信用型村(以群众信任投票为驱动力)
    ?融合型村(产业+共治结合)
    这次,陈鹏飞亲自带队,开始一条制度布道之路。
    第一站,是最穷的落石沟村。
    村里以前年年争补贴、月月吵分地,谁是村主任就意味着谁管账,没人信制度,全靠人情撑着。
    陈鹏飞只带了一个本子,进村头第一句话就问:
    “你们村账怎么分?”
    村支书苦笑:“谁吼得响,谁家分得多。”
    “那现在谁家最响?”
    “村副主任,声音大,打过两次。”
    陈鹏飞当场掀开墙角旧账单,指着上面一项项模糊记载:“这账不是不能改,是没人敢记清。”
    接着,他带着三个蜂窝志愿者,在落石沟村连开五次夜议会,每次从头讲规矩的来历、失败的教训、签字卡的逻辑。
    第五天晚上,一位老汉站起来:
    “我这人不识字,但我愿意签第一张卡。”
    “我出三天工,收两百块,你们写上去。”
    “这次,不给我多,不给我少,给我准。”
    这句话当晚被剪成短视频,传回平台。
    标题叫:
    “第一张蜂窝责任卡:落石沟老汉签下信任”
    视频下评论飙升十万:
    “规矩能让一个不识字的老汉自愿签名,这制度,真成了。”
    “你们这不是村务改革,是政治底气的回流。”
    ……
    一个月内,蜂窝百村计划的制度图谱陆续生成。
    每一个制度都有三个共性:
    ?可反驳
    ?可重签
    ?可上墙
    这三可原则,被陈鹏飞称为“蜂窝3.0核心信条”。
    “我们不是要制度完美,我们要制度能被推翻再站起。”
    与此同时,蜂窝平台上线了“共创雷达图”。
    它用五个维度实时监测各村制度成长性:
    ?参与热度
    ?失败记录数
    ?修复响应率
    ?争议透明度
    ?群众满意度
    全网惊呼:“第一次看到制度能被当成‘生命体’来养!”
    ……
    而最出人意料的是,蜂窝制度爆火后,甚至引来了城市社区的邀请。
    某大城市一处棚改小区自治委员会发来请求:
    “能否把蜂窝制度机制引入社区治理?我们也想搞一次真正让居民拍桌子的议事会。”
    陈鹏飞听完,没急着答应。
    他沉默半晌,问张浩:
    “你觉得咱制度,能进城吗?”
    张浩挑眉:“为什么不能?”
    “制度不是给地头用的,是给讲理的人用的。”
    “只要还有人想说‘这不公平’,咱制度就能落地。”
    陈鹏飞点头:“那我们这次,就把蜂窝从地头,带到城头。”
    “看一看,规矩能不能真管得住城市里的理。”
    八月初,蜂窝制度正式进入城市。
    首站试点,是华北某大城市的“云锦苑”小区——一个拥有上千住户的老旧棚改区,问题不算罕见,却典型:
    ?物业长期脱管,费用糊涂;
    ?电梯修三次坏两次,没人管;
    ?垃圾堆放点朝三暮四,居民反复投诉;
    ?业委会形同虚设,一年开不了两次会。
    “听说咱小区要搞‘蜂窝制度’,能行吗?”
    “我可不信,农村那一套能在城里混得开。”
    “你叫住户上墙签字?我们连楼下通知都懒得看!”
    怀疑声四起。
    但陈鹏飞没慌。
    他第一天就站在小区门口贴了一张红纸,上面写了八个大字:
    “规矩试一次,理顺再议。”
    然后做了三件事:
    第一,把原来的“业委会制度章程”贴出来,旁边贴上蜂窝制度试点流程图,开诚布公。
    第二,召开“电梯议事会”,邀请住户代表、维修公司、物业经理、街道办共同参与,采用蜂窝“共议制+签字制”流程,每人讲完必须签名备案,承诺兑现时间与结果。
    第三,设置“制度失败板”,把之前小区推行过但未见成效的制度一一列出,如“垃圾定点督查”“电动车棚合建提议”,不删减、不粉饰,直接亮出来。
    这一下,炸了锅。
    “真的假的?谁家制度上来先列失败?”
    “我第一次见人敢把制度失败当家底亮。”
    “那就看看你们能不能解决我们电梯这烂摊子。”
    ……
    第一场电梯议事会,当场吵翻天。
    一名中年男业主拍桌子大喊:“你们物业吃饱了没事干?三个月维修三次,不如换我上去修!”
    维修方反驳:“是你们自己住户乱用电梯,按了十几层还不关门,系统烧坏谁负责?”
    街道代表想打圆场:“我们后续再统筹一次资金——”
    陈鹏飞开口打断:“统筹没错,但你们得签字。别说得好听,事后一查全是空话。”
    他当场将蜂窝式“签字责任卡”摆上桌:
    ?谁承诺维修时限?
    ?谁负责检修验收?
    ?谁做月度跟踪报告?
    ?谁为预算超支担责?
    签下去的每一个人,卡片会挂到小区公开栏,失败了照样归档上墙。
    结果,原本打得火热的各方,居然都开始沉默,低头认真读规则。
    居民代表看着那张责任卡,第一次咧嘴笑了:
    “我就想知道,以后谁再吹牛,会不会被这张卡打脸。”
    第二天,小区电梯维修团队按流程公示维修计划,三天一报告,七天出结项卡,最终由居民代表组投票确认。
    第一次打卡验收,八票通过,一票弃权,零反对。
    蜂窝制度,第一次在城市小区中完成闭环。
    ……
    媒体惊叹:“农村的规矩,居然救了城市的失控。”
    评论区全是震撼:
    “蜂窝制度是第一个不怕被吵的制度。”
    “太敢了!制度敢列失败,不怕骂,只怕假装一切都好。”
    “谁说治理要靠开会拍板?原来真靠一张卡也能治一栋楼。”
    ……
    第三周,蜂窝平台正式发布“城市试点模块”:
    ?制度基础模块:包括议事流程模板、失败备案卡、签字责任档;
    ?数据透明模块:城市适配的实时公布系统;
    ?议事验证模块:设置城市版“制度轨迹图”,引入物业、街道、居民三方签字权重制度。
    陈鹏飞在发布会上只说了一句话:
    “蜂窝制度,不是土办法,是讲理的办法。”
    “只要还有人觉得不公平,就能用;只要还有人敢说‘我不信’,咱就敢贴出真账给他看。”
    当天,全市小区自发报名加入蜂窝城市适配试点的达到42个。
    其中,不乏曾登过“信访红榜”的“问题小区”。
    而原本质疑蜂窝制度“出不了县城”的专家,也在论文中首次承认:
    “蜂窝制度展现出的不仅是农村制度韧性,更是城市治理逻辑的重构。”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