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人心

推荐阅读: 东晋北府一丘八最是光阴留不住牧神记末世:只有我不被丧尸攻击反派剧本:女主们人设崩塌周玄机姜雪大楚最强姑爷三寸人间九天武帝萧叶柳依依绑定乌鸦嘴系统(穿书)

    弘治皇帝顿时板起脸来。
    “胡闹!”
    “百姓传言岂有空穴来风?”
    “若不是你整日胡闹,带着苏策一同在京中胡作非为,那些百姓怎么可能传你的坏话?”
    朱厚照不敢吱声了。
    忿忿的坐回去。
    苏策有些看不下去。
    直言道:
    “陛下,其实此事怪不得殿下,其实正是臣意欲所为。“
    见是苏策的想法。
    弘治皇帝不禁正色。
    露出了些疑惑的神色。
    在他印象里,苏策可不是冒冒失失的人,他要做什么一定有他自己的想法。
    苏策沉吟片刻,淡淡一笑。
    “陛下,当前大明各地水患频发,百姓流离失所,不少河道、房屋、田舍被冲毁,正是需要赈灾的时候。”
    “若是臣刚才献上的祥瑞能用于此,岂不是正合适?”
    弘治皇帝这才想起来他给自己的那张草纸。
    “此物还未经尝试,如何能保证效果?”
    苏策似乎是早就料到了弘治皇帝会这么说。
    “臣不是与太子殿下在京城中开了几炮吗?”
    他一提到这个。
    弘治皇帝顿时有些不悦,眉毛皱了起来。
    那是“几炮”吗?
    朕在御书房里都听见了!
    偌大的皇城,这么大动静谁听不见?
    不知内城多少权贵都听到了,现在开始传你苏策和太子伙同起来做什么坏事了。
    这要朕怎么给你们收场?
    其实弘治皇帝并不觉得在皇城开炮这件事有什么太大的不妥。
    身为皇帝。
    必然不能按照寻常人的方式来考虑问题。
    他看重的更多是事情的后果和影响。
    苏策和朱厚照在皇城开炮是在他自己的宅子。
    并未引起太大损失,或者说弘治皇帝压根什么损失都没有。
    但他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引起流言蜚语。
    皇城乃是天子脚下,被称为“禁城”。
    里面的风吹草动都会传遍大明。
    可能在这里一件很小的事,就会引起有心人的联想。
    正因如此。
    这声炮响。
    在京中大家可能知道,是你苏策和朱厚照在胡闹。
    但是传出去,保不齐就变成皇宫遭袭了。
    对于弘治皇帝来说。
    这种祸乱人心的传言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但苏策却微微一笑。
    “陛下,臣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若不能引起天下瞩目,这大炮就算是白响了。”
    众人齐齐看向他。
    苏策现在身份只是一个小小的翰林院修撰。
    竟然又胆子说这么狂的话?
    还是在陛下面前。
    苏策却依旧不慌不忙,沉稳的说道:
    “水泥此物出自臣的手里,莫非陛下还信不过吗?”
    “当初的白糖,毛衣,哪一个让陛下失望了?”
    他轻笑一声,旋即接着说道:
    “想要运用此物,必然需要大量人手。”
    “此时若是陛下提出以工代赈的法子,岂不是一举多得?”
    他这一句“以工代赈”的话说出口。
    众人皆是一惊。
    朱厚照也吃惊的望着他。
    之前老苏就是说要用大炮炸宅子,方便重新修盖。
    没想到早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把其中一系列的事情都想通了。
    这种堪称恐怖的布局能力,让他不得不对苏策的看法更加尊崇。
    明明都是一块谋事的好哥们。
    怎么你主意就那么多?
    弘治皇帝同样震惊。
    那一句话引发了他的诸多联想。
    作为皇帝,他要考虑的远远比臣子要更多。
    对于一道新的政令,不仅要考虑当前产生的后果。
    更要考虑十年,二十年,乃至对于后世的影响。
    以工代赈的法子,恰如字面含义。
    以俸禄的方式来换取赈济灾民。
    但这个法子过于新颖,以前从未有人尝试过。
    因此就连弘治皇帝一时间也被吸引住了。
    苏策接着说道:
    “这个法子,首先便是能让流民安定下来,让他们获得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救济受灾的百姓。“
    “其次是可以修缮河道,重新恢复耕田,从长期来看,更是能保证未来的损失降低。”
    “并且修建堤坝、栽植树木巩固河道、重新修缮房屋,都需要大量的人手。”
    “灾民正好可以填补其中的缺口。”
    此言一出。
    就连弘治皇帝都是愣住了。
    流民从来都是大明最为头疼的问题。
    灾民、流民只差一字,但其中却是天壤之别。
    灾民只是暂时难以继续生存,被灾害所逼迫,等待官府救济。
    只要粮食运到,有一口吃的,苟活下去,他们多半都能渐渐恢复过来。
    然后日后和从前一样,从事耕种,继续生产。
    可流民就不同了。
    一旦离开了他们一辈子生存的地方,必然会引起巨大的动乱。
    在这个时代。
    百姓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会离开所在的村庄。
    一辈子种地,逢年过节赶集时才会到附近的集市上,采购一些必须的东西。
    可以说,他们在的地方就是祖祖辈辈的根基。
    离开了那里,就离开了祖业。
    不仅相当于离开了原本的生活方式。
    更是在心里放下了原本乡土人情对他们的约束,从而变成劫道作恶的刁民。
    要是碰上个胆子大的。
    还有可能揭竿起义,就地造反,反对王朝统治。
    这才是皇帝最为担忧的事情。
    闹大了之后,就需要无数人力物力,调集军队前去镇压。
    正因如此。
    流民才会被每一任统治者所忌惮。
    但现在苏策却有法子安置灾民,稳定流民。
    这法子,弘治皇帝怎能不吃惊?
    此刻,苏策并未停下。
    他接着说道:
    “但是那些只是简单的现象和后果,最根本的好处还不算。”
    弘治皇帝立刻侧目。
    苏策所说“以工代赈”的上面两个好处就已经足够让他心动了。
    但还不是最关键的好处?
    那......
    弘治皇帝目光灼灼。
    “好!”
    “朕明白你的意思,你继续说。”
    苏策颔首,躬身谢礼,然后接着道:
    “若是单单只有那几样的话,只能算是良策,算不得什么经世之言。”
    “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在于......”
    “......人心。“
    他一停顿。
    几乎是吸引了所有目光。
    御书房中。
    几位大臣都是紧紧盯着他,等待下文。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