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命运坎坷的和氏璧玉玺

推荐阅读: 全职业大师养成系统三寸人间重生再嫁皇胄,我只想乱帝心夺凤位再嫁高门空间农女:弃妇再嫁高门婚然心动:前妻再嫁我一次机床小匠我的系统异能我知道末世将至直播传承武道再嫁谢谢余生有你

    现场跟来的三个老专家,都已经认定:这是流传千古的传奇玉器——和氏璧玉玺。
    但是谁也不敢轻易把“和氏璧”三个字说出口。
    和氏璧不是早就毁在战火中了吗?
    像这种流传千年的东西,怎么可能出现在人世间?
    眼前场景真是太魔幻了,魔幻到没有人敢相信是真的。
    几个老专家感觉自己在做梦。
    丰富的专业素养又告诉他们:这不是梦。
    旁边的警察道:“据我所知:和氏璧应该是古代楚国荆山出品的月光石,这块残片,看起来像是蓝田玉。你们这些专家为什么会认定它是和氏璧?”
    杨馆长:“小翟,你给我们公安的同志解释一下把!”
    翟丹也不客气,晃着手里的残片说道:“咱们先说和氏璧。和氏璧确实是产自春秋时期楚国的荆山地区,那里的玉器属于硅酸盐长石族斜长石的一种,又称拉长石。”
    “外表一般为白色,玻璃光泽,在表面上沿一定方向看,有时可见到蓝绿、紫红、金黄等色调。”
    “斜长石通常用An分子的百分含量来表示斜长石的成分,拉长石属中性斜长石,An含量50-70%,纯净而色泽美丽的斜长石可作宝石。”
    “由于拉长石在某个方向上可以闪现出像太阳光谱的七彩而得名为“光谱石”,这只是一种特殊的光学效应,偏离这个方向可能就难以观察到。这也是和氏璧区别于“洁白无瑕”的和田玉之处。”
    “和氏璧在战国末年,被秦始皇得到以后,改制成传国玉玺,但是和氏璧只是一个普通玉璧大小,要是改成皇帝用的玉玺,明显材料不够用,于是秦始皇手下的匠人,就用秦国盛产的蓝田玉为基础,把和氏璧镶嵌在蓝田玉上,于是形成了事实上传国玉玺是由楚国荆玉和蓝田玉组合而成。”
    “因为是蓝田玉包覆着楚荆玉,还象征着天下六国至宝都归秦的寓意。所以上面还刻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字样……”
    听到翟丹这么说,几个考古专家都纷纷点头称是。
    两个警察也被翟丹的一番言论震住:“本来我们以为和氏璧的事情人尽皆知,没想到这背后居然还有这么多不为世人所知的门道!今天真是受教了。原来我们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省博物院的专家说道:“这我们也只是凭经验和肉眼的观看得出来的结果。我们都是科学工作者,还要经过科学仪器,进行精密的测试鉴定,才能确定不是今人伪造的。”
    警察问:“这也能伪造?”
    翟丹:“在古玩市场上,有人喜欢用古代不值钱的低价文物,移花接木,嫁接改造成古代高价值的绝世文物。这样的文物,容易把行家的眼睛都迷惑,所以还要用我们文博口专用儿仪器来进行测定。”
    省博物院的专家说道:“问题就在这里:假如我们想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测定,这个表面的碳—14残存,曾经被犯罪分子故意破坏过,已经不能准确鉴定。”
    “要想真正鉴定出原有的古代留存痕迹,必须把镶嵌的黄金和玉片分开,所以我们找到你们几位专家过来。希望你们能提出一个解决方案。”
    这个——
    看到玉器残片和黄金的紧密结合,老专家门都犯了难。
    把它们分开,太难了。
    玉料很脆,稍有小心,会把这点残玉弄坏的。
    弄坏镶嵌和氏璧的传国玉玺,会留下千古骂名。
    就是把自己一片片千刀万剐,都赎不了罪的。
    警察这时插话问道:“各位专家,我有点不太明白:你们说的这个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是怎么回事?”
    翟丹:“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是我们现代断定文物年代的一种方法。虽然还是有很多不准确的地方,但是在我们省,已经是领先全国的最精确测定方法。我们根据文物上残留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鉴别文物的年份。”
    警察:“你们专家不是已经确定是秦始皇传国玉玺和氏璧了吗?为什么非得测年份?”
    翟丹:“这个还是我来解释吧!因为在历史上,和氏璧制作的传国玉玺,有记录的丢失,一共发生过好几次,还有两次几乎差点就致命的损毁。所以要确定:这个和氏璧传国玉玺,到底是哪一年制造的,以便验证史书记载的真伪。或者以史书,来验证文物的真伪。”
    “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时,风浪骤起,所乘之舟行将覆没。始皇抛传国玉玺于湖中,祀神镇浪,方得平安过湖。8年后,当他出行至华阴平舒道时,有人持玉玺站在道中,对始皇侍从说:“请将此玺还给祖龙。”言毕不见踪影。传国玉玺复归于秦。”
    “这是和氏璧玉玺第一次丢失。也有人猜测:归还给秦始皇的玉玺,就是假的。”
    “西汉末王莽篡权,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孝元太后交出玉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玉玺于地时,玉玺被摔掉一角,王莽命人用金子修补,从此留下瑕痕。”
    翟丹一边说,一遍抚摸着玉片上的黄金。
    “我曾经以为玉玺缺失的地方全部以黄金补上,现在看来:只是用黄金作为锔钉,把原来孝元太后摔掉的一角又用黄金锔钉加固补上。”
    “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玉玺”,孙坚得到玉玺。孙坚死后,他的儿子孙策为了从袁术那里借兵起家,把玉玺献给袁术。袁术败亡,他的手下徐璆又将玉玺献给汉献帝和曹操。”
    “这是和氏璧玉玺第二次失而复得。也有人怀疑:徐璆献的玉玺也不是真的。”
    “后来,玉玺多次失而复得。”
    “东晋咸和四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玉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玉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玉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
    “冉闵把玉玺献给东晋,随后在南朝宋齐两朝延续,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玉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隋朝灭陈,玉玺落到隋文帝手里。隋亡后,玉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直到唐贞观四年,李世民打败突掘,玉玺归唐。”
    “玉玺最后一次出现在史书,是五代十国的后唐末年,后唐末帝李从珂为石敬瑭和契丹联盟所败,李从珂见大势已去,于是带着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儿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传国玉玺也在此时失去踪迹。”
    翟丹最后总结道:“在历史上的每一次失而复得,得到的都有可能是仿制品。”
    杨馆长:“以前是鉴定骨头、木材、灰烬、墨料、纺织品等文物,现在,我们经过多年尝试,已经可以比较准确鉴定金属和陶器。至于玉器,我们也有一套鉴定标准。”
    警察:“你们把这上面黄金和玉器分开,就能准确鉴定吗?”
    翟丹:“按我的理解,我们省博物院的想法,这个两者相结合的地方,根本无法分开,所以从这个结合处鉴定,是最准确的。”
    警察“结合处会留下什么痕迹?”
    翟丹:“烧过的痕迹。这个地方能找到古人烧的痕迹。烧过的痕迹里,我们可以检验放射性同位素。”
    见警察还是不明白,他解释道:“白居易在其诗《放言》中说:‘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试玉为什么要烧三日呢?因为古代的劣质玉种主要是以碳酸岩为主要成份,比如现在所谓的‘巴玉’,经火烧后碳酸岩分解为石灰和二氧化碳,可以明显辨别。”
    “古代仿冒玉器的主要是以料器为主,料器即玻璃器,古代玻璃熔点低,经炭火长时间灼烧会有熔融现象,在古代以火烧的方式确实可以区分玉的真伪优劣。”
    “那么真正的蓝田玉怕不怕火烧呢?答案是不怕炭火烧,这么说是有佐证的,过去开采玉矿时,没有炸药,那么大块的玉料怎么开采下来呢?方法就是用炭火烧矿,把玉周围的岩石烧松,然后急泼冷水使玉料周围的岩石炸裂,以此开采玉料。”
    “传国玉玺最后一次出现,是李从珂带着玉玺自焚,还是免不了被烧。我们就从研究烧过的痕迹下手。”
    警察:“可你们怎么分开呢?”
    翟丹突然挤挤眼睛:“我有办法。”
    在场所有人都齐声问道:“你有什么办法?”
    翟丹笑了:“我掰开它!”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