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举人老爷的外室

推荐阅读: 东晋北府一丘八牧神记最是光阴留不住末世:只有我不被丧尸攻击九天武帝萧叶柳依依反派剧本:女主们人设崩塌周玄机姜雪绑定乌鸦嘴系统(穿书)大楚最强姑爷明朝镇妖使

    其他人可没这个资格!
    他们或多或少还怀揣着一些雄心壮志。
    因此,他们只能收敛起羡慕,老老实实地准备开始工作。
    因为,随着春节气氛的淡去,本届恩科的乡试终于要拉开帷幕了。
    这里还要提一句题外话,去年不是已经考完了童生三试嘛!
    可即便那三场考试让礼部上下忙得焦头烂额,朱元璋却依然觉得不够。
    他认为,礼部的人还是偷懒了。
    因此,他要求这一届科举节奏要更快一些!
    别磨磨蹭蹭的!
    既然领了俸禄,就该好好干活!
    于是,他随手一挥,给礼部下了一个硬性指标:
    今年必须把后续的所有考试全部考完。
    这一下,事情立刻变得不同寻常了。
    礼部可从未将日程安排得如此紧张过!
    但这是朱元璋的命令,谁敢有半分违抗?
    开春之际,礼部再次陷入了一片繁忙的景象。
    然而,这种忙碌与胡大老爷并无太大关联。
    他只需悠闲度日,这些琐碎事务无需他亲自过问。
    回忆起年前与方孝孺、解缙等人的聚会,胡大老爷不禁心生感慨。
    特别是聚会后的那两次狂欢,如今想来依然令人回味。
    可惜的是,如今方孝孺已落榜,只剩下解缙一人参加考试。
    原本的聚会自然也随之消散,未来或许再难相聚。
    不能一同前往风月场所,真是令人惋惜。
    与此同时,乡试的各项安排通过礼部的消息渠道逐渐传开。
    虽然引起的波澜不及去年的童子试广泛,但其影响之深远却远超以往。
    童子试面向所有读书识字、身家清白之人,依次通过三关便能获得童生或秀才功名。
    虽然这些功名并无具体政策支持,但有了它们,便能在县太爷面前挺直腰杆,自称读书人。
    然而,乡试却大不相同。
    参与者必须是已经通过童子试的人,这一门槛就拦下了至少八成的读书人。
    许多人历经多次考试,却连童子试都无法通过,这也是乡试在广度上不及童子试的原因。
    但乡试的深度却非童子试可比。
    一旦通过乡试并上榜,考生将获得举人功名。
    举人不仅可以享受大明的各项优惠政策,更有资格步入官场。
    尽管举人的仕途存在一定的限制,且天花板较进士出身的官员要低,但能够做官这一事实已足以彰显乡试的重要性。
    举人入仕,远比进士轻松许多。
    只要不在意品级高低,举人功名一到手,便可申请县丞之类的九品官职。
    即便县丞的职位需要些运气,县衙中某个班房的司库长官,却是十拿九稳。
    若不愿背负举人做官的“恶名”,也可先为家乡县令担任幕僚或师爷。
    这样既能赚取银两,又能攀附关系,可谓一举两得。
    而这,仅仅是举人众多出路中的一种。
    若想更进一步,可在六部谋个底层官吏的职位,干得好还能步步高升。
    若不愿涉足官场,也可安心在本地接受他人“投献”的土地,赚取大明朝廷特意为他们准备的银钱。
    可以说,举人才是大明读书人真正的基石与底层。
    正因如此,决定能否成为举人的乡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乡试日期的确定,新年刚过,大明境内的童生们便纷纷捧起书本,埋头苦读。
    他们听到了一个如同噩梦般的消息——去年让众多读书人备受折磨、搅动整个大明士林的胡惟庸胡大老爷,这次重出江湖了。
    这消息足以让他们震惊一整年!去年的童子试,县试、府试、院试三道关卡何其难缠?即便是那些已经高中进士的前辈,回想起来也不禁头皮发麻。
    许多早已通过童子试的“前辈”们,纷纷感叹若自己参加这届考试,恐怕也难以过关。
    这并非玩笑,而是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慨。
    这样的言论,自然让一众考生们哀嚎不已。
    更别提,他们自己回头细想,也会觉得能通过那三关多少有些运气成分,并非完全靠实力。
    因此,对于即将到来的乡试,他们愈发感到恐惧。
    无数问题开始在他们脑海中盘旋:胡大老爷这次会出什么古怪的考题?这次会不会突破以往只出一道题的惯例,而多出几道?如果只有一道题,会不会像之前的截搭题或数字题那样?又或者,胡大老爷是否已经“进化”了?
    考生们心中惴惴不安,生怕考官又搞出什么新花样来为难他们。
    若是如此,那可真是撞到了枪口上。
    面对未知的挑战,大家纷纷意识到,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团结一致。
    他们明白,若继续独自瞎想,恐怕难有收获。
    与其一个人闷头苦思,最终功亏一篑,不如一起集思广益。
    考生中不乏思维活跃之辈,各种奇奇怪怪的题目被他们搬了出来。
    大家一起出题、做题,竟也觉得颇有乐趣。
    或许是因为这里并非真正的考场,大家少了那份压力,面对这些稀奇古怪的题目,反倒表现得游刃有余。
    甚至有几篇文章,灵感涌现之下写得精彩绝伦,令作者在士林中一举成名。
    毕竟,这些文章都是现场完成,实打实的真功夫。
    聚在一起时,规矩很简单:每人拿出一道自己精心准备的“怪题”,然后大家选出当天最有价值的一题,现场写文。
    这种情况下,拼的就是真才实学了。
    没有实力的,必然原形毕露;而那些真正有才学的,则会脱颖而出,声名大噪。
    有了这样的好处,考生们更加热衷于此。
    他们互通消息,埋头苦读,翻遍古籍,一方面为即将到来的乡试做准备,另一方面也为在“共商大计”的活动中博得名声,于是开始了疯狂的内卷。
    不就是想一些偏题、怪题吗?既然胡大老爷能想出来,他们哪怕慢一点,也十有能琢磨出来。
    毕竟,胡大老爷的题目虽然古怪,但每次都是合乎规矩的,只是需要多动动脑子罢了。
    在当前这么大的压力下,大家齐心协力,还真不怕想不出来。
    无非就是辛苦一点,但有那么大的回报在前,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场由考生自发组织却声势浩大的“群策群力”聚会,不仅吸引了众多学子的关注,甚至引起了朝堂上的注意。
    官场中人个个精明,谁都知道,从这种活动中脱颖而出的才俊,或许不久后就会成为自己的同僚,而那些最拔尖的,甚至几年后可能成为自己的上司。
    身在官场的政客们深谙天才的可怕之处。
    对于真正的天才来说,他们缺的不过是一个契机。
    若有机会施展才华,他们的光芒足以令人惊叹。
    若是能结识这样的才俊,怎能不赶紧拉拢?哪怕只是结下一份浅浅的情谊,将来或许也能惠及整个家族。
    即便不是顶尖人才,哪怕是一般的人才也值得结交。
    这些人正是大明官场的基石。
    所谓的派系、党阀,不正是这样形成的吗?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个利益共同体罢了。
    原本单纯的为应对乡试而组成的考题讨论小组,因官员们的介入,一方面变得更加热闹,另一方面也掺杂了许多本不该有的因素。
    至于结果是好是坏?无人知晓,只能交给时间和命运去评判了。
    对于学子们的这番闹腾,胡惟庸自然也有所耳闻。
    古语云:“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句话如今可谓恰到好处。
    胡惟庸权势大增后,前来攀附的人络绎不绝。
    许多人也明白,若是空手登门,恐怕连个眼熟都混不到。
    因此,但凡能为胡惟庸出一份力,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帮助,也有无数人争相效劳。
    这不,这次学子们的考题讨论聚会刚刚开始,就有十几封信从各地送到了胡惟庸手中。
    (本章完)
    里面详细描述了本地学子如何“讨伐”胡惟庸,以及他们如何团结一致应对即将到来的乡试。
    当然,信件中也充斥着大量的奉承言辞,内容大同小异。
    意思无非是,只要胡大老爷发话,这些连官职都没有的士子们只能乖乖回家自行读书。
    然而,无论是出于胡大老爷个人不愿欠人情的原因,还是为了大明的发展,他都不可能做出这种事。
    虽说这种行动无需取缔,但由于这些信件,胡大老爷对那帮学子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
    简直就像是眼睁睁看着他们在自己眼皮底下闹腾。
    什么截搭题、数字题、双截搭题、双数字题、史家绝唱题、法家题……
    这帮学子一旦放开手脚,还真想出了一些连胡大老爷都拍案叫绝的题目。
    不过,也就止步于此了。
    乡试时间还没到,胡大老爷哪会把精力浪费在这种小事上?
    有那时间,不如多陪如诗、宛如玩点小游戏,岂不美哉?
    尤其是最近如诗开发的新游戏,胡大老爷简直兴趣十足。
    嘶……
    关键是,如诗自己也是什么都没穿啊。
    这简直堪称世界名画。
    不对!
    他们如今玩得这么花了吗?
    天啊,这帮人到底觉醒了什么奇怪的属性!
    不行!
    我得加入!
    于是,胡大老爷加入了战局。
    三人彻底乱成一团!
    啧,怎么说呢?
    虽然有点变态,但爽也是真的爽啊!
    ……
    这种体验,难怪胡大老爷会沉迷其中。
    换谁都得上头啊。
    谁能扛得住这种啊!
    拿这种考验干部,谁能顶得住?
    不过,胡大老爷也乐在其中。
    几乎每天吃完午饭稍作休息,在礼部晃悠一会儿、摸鱼一阵后,就完全不在意时间地提前下衙回小院了。
    毕竟,但凡有得选,谁愿意抛下娇滴滴、嫩的儿,去跟一帮大老爷们吹水呢?
    不过,今天如诗有些特别。
    完事后,媚眼如丝、气息未定的她,软绵绵地靠在胡大老爷的怀中,忽然开口问道:
    “老爷,眼看乡试就要到了,您准备得怎么样了?”
    “老爷可千万别因为贪图享乐耽误了正事啊!”
    “真要那样的话,我可就罪该万死了!”
    显然,如诗最关心的还是她眼中“韦老爷”的科举前程。
    她心里很明白,只要过了乡试,那就是举人老爷了。
    按照大明的律法,举人身份后就能纳妾了。
    而举人以下,是没有资格纳妾的,只能做个没名没分的外室。
    虽说吃穿不愁,但举人老爷的外室,比起无名无分的外室,不知强了多少。
    在如诗看来,若能到那一步,她这辈子也就圆满了。
    胡惟庸听如诗这么一问,倒是愣了一下。
    哎哟,如诗不提,他都快忘了自己在如诗等人面前还保留着身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