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4章 下了高原的吐蕃兵何足惧哉
推荐阅读: 东晋北府一丘八、 最是光阴留不住、 全职业大师养成系统、 三寸人间、 重生再嫁皇胄,我只想乱帝心夺凤位、 空间农女:弃妇再嫁高门、 我知道末世将至直播传承武道、 再嫁高门、 婚然心动:前妻再嫁我一次、 再嫁谢谢余生有你、
等杜荷走出偏厅时,张师政恭敬说道。
“老爷,公主殿下请您去吃膳食。”
“好。”杜荷点了点头,随后朝一众侍卫说道:“你们也下去吃膳食吧,早点歇息。”
说完后,杜荷往偏厅方向走去。
李仪看到杜荷走进来,她笑眯眯说道:“夫君,高阳皇妹今天来了一趟公主府。”
啥?
这娘们来公主府?
杜荷好奇问道:“仪儿,她过来干什么?”
李仪笑眯眯说道:“高阳皇妹编纂了一本个人诗集,当前还缺少一首传世名诗,想找你代写一首。”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杜荷笑问道:“她有许诺什么好处吗?”
李仪捂嘴说道:“高阳皇妹一直向我哭穷,她问1000贯能不能买一首诗?”
夫君在去年的年初,就从高阳皇妹那里坑了1万贯。
今天高阳皇妹还提起这件事。
杜荷点了点头:“既然我和房遗爱的关系缓和,那就给高阳一个友情价,就1000贯吧!”
“她想要什么题材的诗?”
李仪的表情一顿。
她惊愕道:“夫君,你想现在就作诗?”
“对。”
“你确定能作的出来?”
“没问题。”
杜荷十分自信。
别人需要苦思冥想作诗,他只需要抄一首诗即可。
李仪脸色古怪说道:“高阳她怀念一个已逝的故人,想让你作一首悼亡题材的诗。”
杜荷无语问道:“她还对那个秃驴念念不忘么?”
为了提醒高阳公主收心,房玄龄还给她和房遗爱的儿子,起了房守贞的名字。
这娘们竟然还不知悔改。
李仪微微摇了摇头。
高阳公主府内,可还立着辩机和尚的灵位,高阳皇妹怎么可能忘怀。
杜荷点了点头,随后让侍女把笔墨纸砚拿了过来。
思索一番,杜荷脑海里很快冒出一首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名叫《离思五首·其四》,是大唐中期诗人元稹的代表作,也是悼亡诗中的佳作。
杜荷能记得这首诗和《锦瑟》,也是因为上过教科书的缘故。
等杜荷把诗写完后,李仪拍手夸赞。
“好诗!”
“夫君,高阳皇妹对这首诗肯定满意。”
等墨水晾干后,李仪当即让侍从把诗卷收起来,让她明日拿去高阳公主府。
就在这时。
李厥捂着肚子说道:“姑姑,姑父,你们还要聊到什么时候啊?”
“平安表弟和君善表弟他们,都快饿晕了。”
听到李厥的话,杜荷和李仪相视一笑。
李仪笑眯眯说道:“现在开始吃吧。”
有李厥这个小吃货的加入,现场的气氛非常热闹,平时比较挑食的两个小家伙,这会也是大口吃菜。
...
翌日。
百官朝会。
等各部主官汇报完后,李世民让内侍把吐蕃和婆罗门,击溃中天竺主力之事说出来。
内侍念完后,文武大臣的脸上并没有太大的反应。
在他们看来,中天竺就是一群上不了台面的蛮夷,被实力强横的吐蕃打败也是正常。
要是中天竺的人赢得胜利,那才是怪事。
安静片刻。
李世民沉声说道:“诸位爱卿,对于吐蕃击溃中天竺主力之事,你们都怎么看?”
听到李世民的询问,一众大臣纷纷低下头思索。
就在这时,代检校黄门侍郎许敬宗,他率先站起来应道。
“陛下,吐蕃打下中天竺后,实力定会得到加强,我们应当派遣大军驻扎在吐蕃边境。”
他晋升侍中不久,权力得到极大加强,自然要好好地表现一番。
就在许敬宗刚坐下,褚遂良和于志宁等人纷纷站起来,并建议大唐陈兵边境给吐蕃施压。
他们看不起天竺,但是对吐蕃却极为重视。
自汉朝以来,中原王朝屡次把北方的草原民族打败,唯独没办法将吐蕃收回麾下。
李世民眉头微皱,他把目光看向杜荷询问道。
“兵部尚书,你怎么看?”
众人的目光,全都集中在杜荷的身上。
大唐自立国以来,还从未有过20来岁的兵部尚书,而且还是一个只参与两次大战的人。
朝中自然有人对杜荷不服,也对他的能力存在质疑。
杜荷站起来说道:“陛下,吐蕃并也好泥婆罗并也罢,只要他们离开高原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
“为了让吐蕃放开手脚去攻打天竺诸国,臣建议让驻守茂州、汉州、益州和昆州的士卒,后退300里驻防!”
“陛下再修一封国书,让吐蕃和泥婆罗全力攻打天竺诸国!”
哗啦~
太极殿内顿时响起一阵巨大的喧哗声。
褚遂良站起来说道:“杜尚书,让大军后退300里驻防,要是吐蕃犯边怎么办?”
“这个责任你担得起么?”
紧接着。
于志宁也说道:“杜尚书,你放任吐蕃势力壮大,究竟有何居心?”
朝中不少中立的大臣,他们全都认可褚遂良和于志宁的话。
吐蕃野心勃勃,这些年一直找机会对外扩张。
甚至在贞观十年(636年),吐蕃还起20万大军进攻吐谷浑,妄想将吐谷浑纳入吐蕃的版图中。
要不是大唐及时出兵,吐谷浑就危险了。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时。
李靖站起来说道:“陛下,臣赞成杜尚书的提议!”
“要想打败吐蕃,必须得让他们的士卒离开高原,否则我们唐军在高原上很难战胜吐蕃兵。”
“既然吐蕃野心勃勃有开疆拓土之心,这就是一个让他们倾巢而出的机会!”
随即李靖这个军神的话音落下,那帮质疑杜荷的人纷纷改变想法。
好像有道理啊!
中原王朝之所以灭不了吐蕃,不就是因为中原人不适应高原的气候么?
看来杜荷还是有两把刷子!
房玄龄也出班道:“陛下,臣赞成杜尚书的提议!”
“吐蕃占着地利盘踞高原数百年,只要他们离开高原的保护,灭掉他们轻而易举!”
马周、杜构、崔神基和萧锴等人,纷纷站起来应和。
御台上。
李世民当即下令道:“兵部尚书所言,正得朕心,就这么办!”
众人看到李世民已经拍板,也没有人继续跳出来找不自在。
李世民转头看向马周和许敬宗,并朝他们交代道。
“马周,退朝后马上拟定国书和大军调令。”
“许敬宗,你们门下省要快速审批,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
“老爷,公主殿下请您去吃膳食。”
“好。”杜荷点了点头,随后朝一众侍卫说道:“你们也下去吃膳食吧,早点歇息。”
说完后,杜荷往偏厅方向走去。
李仪看到杜荷走进来,她笑眯眯说道:“夫君,高阳皇妹今天来了一趟公主府。”
啥?
这娘们来公主府?
杜荷好奇问道:“仪儿,她过来干什么?”
李仪笑眯眯说道:“高阳皇妹编纂了一本个人诗集,当前还缺少一首传世名诗,想找你代写一首。”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杜荷笑问道:“她有许诺什么好处吗?”
李仪捂嘴说道:“高阳皇妹一直向我哭穷,她问1000贯能不能买一首诗?”
夫君在去年的年初,就从高阳皇妹那里坑了1万贯。
今天高阳皇妹还提起这件事。
杜荷点了点头:“既然我和房遗爱的关系缓和,那就给高阳一个友情价,就1000贯吧!”
“她想要什么题材的诗?”
李仪的表情一顿。
她惊愕道:“夫君,你想现在就作诗?”
“对。”
“你确定能作的出来?”
“没问题。”
杜荷十分自信。
别人需要苦思冥想作诗,他只需要抄一首诗即可。
李仪脸色古怪说道:“高阳她怀念一个已逝的故人,想让你作一首悼亡题材的诗。”
杜荷无语问道:“她还对那个秃驴念念不忘么?”
为了提醒高阳公主收心,房玄龄还给她和房遗爱的儿子,起了房守贞的名字。
这娘们竟然还不知悔改。
李仪微微摇了摇头。
高阳公主府内,可还立着辩机和尚的灵位,高阳皇妹怎么可能忘怀。
杜荷点了点头,随后让侍女把笔墨纸砚拿了过来。
思索一番,杜荷脑海里很快冒出一首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名叫《离思五首·其四》,是大唐中期诗人元稹的代表作,也是悼亡诗中的佳作。
杜荷能记得这首诗和《锦瑟》,也是因为上过教科书的缘故。
等杜荷把诗写完后,李仪拍手夸赞。
“好诗!”
“夫君,高阳皇妹对这首诗肯定满意。”
等墨水晾干后,李仪当即让侍从把诗卷收起来,让她明日拿去高阳公主府。
就在这时。
李厥捂着肚子说道:“姑姑,姑父,你们还要聊到什么时候啊?”
“平安表弟和君善表弟他们,都快饿晕了。”
听到李厥的话,杜荷和李仪相视一笑。
李仪笑眯眯说道:“现在开始吃吧。”
有李厥这个小吃货的加入,现场的气氛非常热闹,平时比较挑食的两个小家伙,这会也是大口吃菜。
...
翌日。
百官朝会。
等各部主官汇报完后,李世民让内侍把吐蕃和婆罗门,击溃中天竺主力之事说出来。
内侍念完后,文武大臣的脸上并没有太大的反应。
在他们看来,中天竺就是一群上不了台面的蛮夷,被实力强横的吐蕃打败也是正常。
要是中天竺的人赢得胜利,那才是怪事。
安静片刻。
李世民沉声说道:“诸位爱卿,对于吐蕃击溃中天竺主力之事,你们都怎么看?”
听到李世民的询问,一众大臣纷纷低下头思索。
就在这时,代检校黄门侍郎许敬宗,他率先站起来应道。
“陛下,吐蕃打下中天竺后,实力定会得到加强,我们应当派遣大军驻扎在吐蕃边境。”
他晋升侍中不久,权力得到极大加强,自然要好好地表现一番。
就在许敬宗刚坐下,褚遂良和于志宁等人纷纷站起来,并建议大唐陈兵边境给吐蕃施压。
他们看不起天竺,但是对吐蕃却极为重视。
自汉朝以来,中原王朝屡次把北方的草原民族打败,唯独没办法将吐蕃收回麾下。
李世民眉头微皱,他把目光看向杜荷询问道。
“兵部尚书,你怎么看?”
众人的目光,全都集中在杜荷的身上。
大唐自立国以来,还从未有过20来岁的兵部尚书,而且还是一个只参与两次大战的人。
朝中自然有人对杜荷不服,也对他的能力存在质疑。
杜荷站起来说道:“陛下,吐蕃并也好泥婆罗并也罢,只要他们离开高原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
“为了让吐蕃放开手脚去攻打天竺诸国,臣建议让驻守茂州、汉州、益州和昆州的士卒,后退300里驻防!”
“陛下再修一封国书,让吐蕃和泥婆罗全力攻打天竺诸国!”
哗啦~
太极殿内顿时响起一阵巨大的喧哗声。
褚遂良站起来说道:“杜尚书,让大军后退300里驻防,要是吐蕃犯边怎么办?”
“这个责任你担得起么?”
紧接着。
于志宁也说道:“杜尚书,你放任吐蕃势力壮大,究竟有何居心?”
朝中不少中立的大臣,他们全都认可褚遂良和于志宁的话。
吐蕃野心勃勃,这些年一直找机会对外扩张。
甚至在贞观十年(636年),吐蕃还起20万大军进攻吐谷浑,妄想将吐谷浑纳入吐蕃的版图中。
要不是大唐及时出兵,吐谷浑就危险了。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时。
李靖站起来说道:“陛下,臣赞成杜尚书的提议!”
“要想打败吐蕃,必须得让他们的士卒离开高原,否则我们唐军在高原上很难战胜吐蕃兵。”
“既然吐蕃野心勃勃有开疆拓土之心,这就是一个让他们倾巢而出的机会!”
随即李靖这个军神的话音落下,那帮质疑杜荷的人纷纷改变想法。
好像有道理啊!
中原王朝之所以灭不了吐蕃,不就是因为中原人不适应高原的气候么?
看来杜荷还是有两把刷子!
房玄龄也出班道:“陛下,臣赞成杜尚书的提议!”
“吐蕃占着地利盘踞高原数百年,只要他们离开高原的保护,灭掉他们轻而易举!”
马周、杜构、崔神基和萧锴等人,纷纷站起来应和。
御台上。
李世民当即下令道:“兵部尚书所言,正得朕心,就这么办!”
众人看到李世民已经拍板,也没有人继续跳出来找不自在。
李世民转头看向马周和许敬宗,并朝他们交代道。
“马周,退朝后马上拟定国书和大军调令。”
“许敬宗,你们门下省要快速审批,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