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看看-第一小说阅读网-免费小说阅读网-txt在线下载 > 历史军事 > 红楼翻云覆雨 > 第二百二十章 平宁郡主:你到底想要干什么

第二百二十章 平宁郡主:你到底想要干什么

推荐阅读: 最是光阴留不住东晋北府一丘八重生再嫁皇胄,我只想乱帝心夺凤位道果全职业大师养成系统末世:只有我不被丧尸攻击空间农女:弃妇再嫁高门三寸人间婚然心动:前妻再嫁我一次再嫁谢谢余生有你

    第222章 平宁郡主:你到底想要干什么?
    “那要是从其他角度上讲呢?”
    太上皇也听出了贾环的话外之音,肯定没那么简单。
    “京城的城墙,其实没有太大的作用。”
    贾环是懂标题党的,没有开局震惊Uc,就已经保留了底线。
    从来都是广积粮,高筑墙,还是第一次听这种论调,太上皇也觉得新鲜。
    静静等待着贾环继续往下扯。
    “朝廷富有天下,要是还依仗着京城城墙这道防线,能发挥很大的作用的话。”
    “不得不说,亡国有日矣。”
    城墙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一个防御措施,又不是长城,还具备主动出击的功能。
    等大军围城,京城有没有城墙,意义已经不大了。
    太上皇点点头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兵锋虽利,也只能打天下。”
    “治天下的话,还是要靠仁政。”
    仁政?
    贾环有点嗤之以鼻。
    不过就是唬人的把戏罢了。
    治国真正依靠的,永远都是法家那一套。
    仁政永远只是上层用于忽悠底层的理论。
    真要靠仁政的话,比秦二世而亡还要快。
    不过太上皇有一点认识很正确。
    那就是打天下和坐天下,完全是两套体系。
    打仗讲究的是从肉体上消灭敌人,重点在动。
    而坐天下讲究的是收税赋和维持管理的稳定性,重点在静。
    “京城里的规划太乱了,再加上每年寒暑,卫生条件又差,搞不好就瘟疫横行。”
    “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好好改造一番,也算是造福了京城的百姓。”
    “要是有可能的话,接下来还可以向下面的省府道县,进行推广。”
    没错,就是搞城中村改造。
    这玩意儿,说起来还是挺相似的。
    眼下京城的建设水平,还真不一定比得上城中村。
    “恐怕得不少银子吧?”
    太上皇问道。
    贾环笑了笑:“是得不少银子,但是有票号在手,问题就不大。”
    可以看得出来,太上皇肯定是动心了。
    能够做成京城改造这种事情,对于皇家的名声,以及太上皇个人的威望是有好处的。
    执掌大权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满足自己那点心理需求。
    一般分为两种,好和恶。
    大部分还是想好的,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所以才会做出一些错事。
    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想把事情做好,都想做个好人。
    等到犯错之后,把柄被拿住了,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说说你的打算。”
    太上皇明显对这个更感兴趣。
    “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把人搬出来安顿好,把破旧的房屋原地拆了重建再卖出去就行了。”
    越是复杂的事情,内在的逻辑越是简单。
    “能赚银子?”
    太上皇跟贾环打交道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十分清楚贾环的落脚点。
    要是一个项目,没有足够的利润预期,贾环肯定很难提起兴趣。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贾环确实盯上了这块肥肉。
    京城的土地,说是寸土寸金也不为过,只是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开发。
    而且,还有一点。
    京城的人口结构,需要发生一些转变。
    眼下,城墙之内,最大的一块土地,被皇宫占了去。
    其次就是各种亲王贵胄,武勋文臣的府邸。
    再次,才是各种吏员,以及兵丁的居住之所。
    就这么说吧,京城里,十之七八,都是直接和间接吃朝廷饭的人。
    只是有的级别高,有的级别低。
    剩下的二三之中,又被各种商号等配套服务的人占据。
    真正的底层民众,是住不进京城的。
    顶多白天务工,晚上还得出城。
    根本不成体系。
    这个结构在贾环看来就很不合理,最起码对于贾环的计划不合理,所以就得改变。
    “肯定能赚银子,而且能赚不少。”
    想让投资人,认同你的投资计划,吹牛几乎是必备的技能。
    关键在于,一朵狗尾巴花,只能吹成一朵特立独行的狗尾巴花。
    绝对不可以吹成玫瑰。
    “前些日子,工部的雷大人,创造性的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住宅,不知您老可曾听说?”
    没错,贾环指的就是城东开盘的那个住宅区。
    项目已经完成启动的,也只有这么一个案例可以拿来参考。
    一开盘就引起了半个京城的轰动。
    “你说的,就是东城那个?”
    “没错。”贾环笑道:“以后都准备开发成那样的多层住宅,同样的面积,可以住下更多的人。”
    “那房子那么贵,你准备卖给谁?”
    太上皇也是有担忧的。
    上次开盘的价格有点太高了,一万多两银子,即便是京城,也没有多少人能拿的出来。
    当时雍治听说的时候,差点没按捺不住抓人。
    只要把人先抓住了,再问出背后的主家,然后查贪腐,几乎一查一个准。
    “没事儿,您不用担心。”
    “那个是按高标准打造的,咱们的旗舰项目,肯定要贵一些。”
    “接下来可以稍微降低一些标准,把成本控制一下,自然也能控制下价格。”
    “况且咱们皇家票号,也有放贷的业务,只要能够审核通过的,先从票号借银子买房子,也不是不可以。”
    贾环已经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工作,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借银子?”
    太上皇有点犹豫。
    本能的感觉,这不是个好事儿。
    多少年的传统了,量入为出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突然要扭转过来,调转一百八十度,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不可能什么人,都能借到银子吧?”
    “那是自然!”
    贾环解释道:“借银子是需要资质的,自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借到。”
    “具体的执行标准,得看咱们的目标客户。”
    一开始的时候,贾环就没想着从普通百姓的头上赚银子。
    普通的百姓,也没有多少银子可以赚。
    大头都在权贵阶层的手里,即便有一些豪商巨贾,手头持有不少的现银,但实际上也还是待宰的羔羊。
    在权贵阶层面前,富商就是个屁。
    岂不闻,抄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
    想要搞死这些人,都不止九种办法。
    “目标客户?”
    又是个新鲜词儿,不过意思不难理解。
    太上皇笑道:“那你好好说说,咱们的目标客户都有哪些?”
    “谁有银子,谁就是咱们的目标客户。”
    贾环想都没想,直接把心中的答案说了出来。
    没什么好隐瞒的。
    皇权和百官,天然是有矛盾的。
    有点像,怕兄弟苦,又怕兄弟开路虎。
    太上皇心中也了然:“他们那些人,看银子比命还重,想要抠出银子来,可没有那么容易。”
    底下的人是什么德行,太上皇再清楚不过了。
    贪腐,索贿,都只是一些做官的小技巧。
    即便没有这些操作,平日里明里暗里的福利,也没少拿。
    寒窗苦读十余年,一朝中举,难道真的是为了致君尧舜上?
    反正贾环肯定是不相信的。
    太上皇当然也不相信。
    “不打紧。”
    贾环信心比较充足。
    “只要能抓住他们想要的东西,那么就有办法让他们乖乖掏银子。”
    世上最难的两件事,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把别人兜里的银子,装进自己兜里。
    只要能搞定一件,想要发达肯定是没有问题。
    至于发达的程度,取决于对象的多少。
    “你倒是挺有把握。”
    太上皇打趣道:“他们想要什么,你倒是说说。”
    “就朝廷官员而言,肯定是想着自己的子孙后代,也能够继续为官,吃上朝廷的俸禄。”
    都知道当官吃香,自然会想着把这个机会垄断掉。
    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没等太上皇继续发问,贾环又接着道:“朝廷当官,文官靠科举,武勋传承靠战功,概莫如是。”
    “只要把房子和这些机会绑定在一起,自然不愁有人来买。”
    学区房的逻辑是,关闭绝大多数的区域性的学校。
    当然不会直接关闭,肯定要找个借口。
    本来村里的学校,就是为了服务附近的几个村庄而建的。
    突然关闭的理由也很好找。
    只要不被拨银子,没有了经费,自然就办不下去了。
    老师也是要生活的。
    苦一点,累一点,可能不要紧。
    但不能让人彻底活不下去吧。
    上学这玩意儿是刚需。
    没有了村里的学校,想要上学的话,就只能到镇上,或者县里。
    不过想到县里上学,也没有那么容易。
    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实行了按户口分区入学的政策。
    你得有关系,得找人才行。
    从村里到镇里,或者到县里,谈不上远离家乡和小伙伴。
    但客观上的距离还是拉远了。
    如果每天通勤回家的话,耗费在路上的时间,单程的话,也得一个小时左右。
    就这还是住在县城郊区的情况下。
    倘若是住在下面的乡镇,村子里,就不要想这回事了。
    在学校附近,租个房子才是正理。
    家长陪读,也就成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人口发生了转移,经济的重心也会随之转移,这是颠扑不破的定律。
    求学导致的人口常住生活场所的变化,就是实质上消费,从村镇向县城转移的过程。
    至于房子不房子的,看不见的手会说话。
    只要能从房价的上涨里赚到钱,只要能从房租里赚到钱,自然会有人进场抢购。
    拦都拦不住。
    “还是你小子聪明。”
    贾环点子多,太上皇是知道的。
    但是这么精妙绝伦的主意,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到的。
    太上皇赞叹了一声,转念道:“要是真如你所言,买了这些个房子之后,就能提高中举的几率。”
    “再过几十年以后,朝中岂不全是官宦之后。”
    “恐怕对朝廷不是什么好事。”
    作为顶端的统治者,能从中层的身上刮银子肯定是乐意而为之。
    代价要是中层垄断的话,就不是太上皇希望看到的局面了。
    “可以加强底层的教育普及。”
    这个问题,贾环也考虑过。
    社会阶级的分层,不是一两天的功夫形成的。
    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下来的差异,不是一两条规定能够抹平的。
    十年寒窗苦,不可能打平,人家三代人的努力。
    “恐怕得不少银子吧。”
    太上皇首先担心的还是这个问题。
    治国之道,就是在于收上来银子,然后维持自己的统治体系。
    这是每个统治系统天然的任务。
    核心还是银子。
    “银子肯定是少不了。”
    贾环也没有回避问题的意思。
    普通百姓想要接受教育,成本肯定很高。
    读书这种事情,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承受的起的。
    从成本上看,除了读书本身的成本,还包括吃喝的成本。
    以及里外里,普通家庭失去一个劳动力,所带来的损失,都应该考虑在内。
    “但问题困难,不是可以逃避的理由。”
    “还是得想方设法,提高一下百姓的收益。”
    “倘若只靠着一亩三分地,那肯定是没戏了,咱们必须另辟蹊径。”
    贾环提出这个问题的时机选择也是非常巧妙。
    在大多数统治阶级的眼里,百姓自然是愚鲁一些的好。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只是眼下,无论是太上皇也好,还是雍治皇帝也罢,百姓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头等大事了。
    反而百官的贪腐,以及对于皇权的挤压,变成了主要矛盾。
    正好有利于贾环的规划。
    ……
    需要探讨的问题,还有许多。
    贾环陪着太上皇,在城东新建的别院,还得且住些日子。
    与此同时,赦老爷在京城,也终于出手了。
    忠顺王敲了登闻鼓,只被雍治治了个轻罪,降了一级爵位,闭门读书去了,显然是很难服众。
    尤其,还有前番的事情没了。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属于被处罚阶段的二次犯罪,应该进行加重处罚。
    反倒落了个金蝉脱壳。
    肯定不符合朝廷法律的精神。
    没有人可以通过举报自己,来获取比正常收益更大的利益。
    不然的话,法律的尊严,将会荡然无存。
    督察院没有合适的角度久矣。
    忠顺王这次的操作,堪称是送货上门。
    赦老爷果断发动了对忠顺王的弹劾,变相约等于对雍治的问责。
    平宁郡主得了消息之后,快马加鞭就出了城,找到贾环,上来就是劈头盖脸的一句:“你到底想干什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