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韶九成3

推荐阅读: 万人迷师尊,徒弟各个想以下犯上救命!疯批徒弟竟想以下犯上娇妻难哄,霸总轻点宠救命!疯批徒弟竟想以下犯上青霜书穿:病娇孽徒休想以下犯上郡主是个乌鸦嘴牧神记第一序列我真不是乌鸦嘴星空古路姬紫月

    时序进入贞观六年。
    一年之前,昆明池春搜之后,大唐天朝上国的繁华宏盛,让四夷君长叹为观止,交相称誉。
    当时李孝恭已由礼部尚书转任朝集使,而由陈叔达接掌礼部。
    他二人曾经先后上表,谏请封禅,李世民没有应允。
    一年之后的此时,更多文武官员联名,上表谏请封禅。
    李世民说道:“往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难道后世竟会认为文帝之贤不及始皇?”
    群臣的谏请并未因而停止,依旧上表不已。
    皇帝几乎也要应允,然魏征却期期以为不可。
    李世民问道:“公不欲朕封禅者,以功未高邪?”
    魏征回道:“高矣。”
    “德未厚邪?”
    “厚矣。”
    “中国未安邪?”
    “安矣。”
    “四夷未服邪?”
    “服矣。”
    “年谷未丰邪?”
    “丰矣。”
    “符瑞未至邪?”
    “至矣。”
    “然则何为不可封禅?”
    魏征侃侃说出一番道理:“陛下虽已有此六者,然我朝立于隋末大乱之后,至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间供顿劳费,并无一事易任。况且陛下封禅,必定万国咸集,远夷君长前来,皆当配置扈从。而我国中,如今自伊、洛以东,至于海、岱,其间烟火尚希,灌莽极目。若引戎狄前往,无异示之以虚弱。何况赏赉不赀,难以满足远人之望;且又给复连年,无法补偿百姓之劳。因此封禅之举,乃是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何为而用之!”
    当时黄河发生水患,殃及数州,李世民于是打消封禅之议。
    然而诸事,皇帝如若已有定见,群臣并无法当真让他改变心意。
    比如九成宫,当初修缮,姚思廉就不认同;此时完工,即将驾幸,姚思廉再度谏阻。
    如同当初,李世民又以“朕有气疾,天候闷热之时益发剧烈”为理由,仍然决定前往九成宫避暑。
    贞观后期的贤相马周,此时已任监察御史,上疏言道:“东宫在宫城之内,大安宫则在宫城之外。
    而大安宫的形制,尚且不如东宫。
    如此给予四方的观感,似乎有所不足。
    臣以为应将大安宫增修高大,卑孚中外之望。”
    大安宫的前身弘义宫,当年是为秦王而修,其形制自然不能比照皇太子的东宫。
    如今成为太上皇所居的宫殿,而尚不如东宫高大,确实有失观感。
    马周疏中又道:“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视膳。九成宫距离京师三百余里,太上皇时或思念陛下,陛下如何能够前往请安?而此次车驾西行,是为避暑,太上皇却仍留居暑中,臣窃以为不妥。”
    这位马周先生,他是没有能够见识当初李世民曾经遭遇的对待。
    马周早年孤贫,怀才不遇,贞观三年方才来到长安,投入在玄武门事件中立有大功的常何门下。
    常何一介武夫,素无学术,敷陈奏事便由马周代为草拟。
    李世民见到这些表奏,大为赏识马周的才学,将他调入门下省,很快又任他为监察御史。
    此时马周既然上疏,李世民便去到大安宫,请李渊一同前往九成宫避暑。
    然而九成宫原是隋代的仁寿宫,将近三十年前,隋文帝杨坚来此避暑。
    当时的太子杨广入宫陛见,随后杨坚便不明不白地崩逝。
    对于此事,李渊心中积有深沉的阴影,他可不愿前去这处离宫,尤其不愿与李世民一道前往。
    于是三月中旬,李世民启程前赴九成宫。
    九成宫位于岐州,也就是大业时期的扶风郡,今日的陕西麟游。
    距离长安虽不过三百余里,然而途中地势起伏,沟壑纵横,加以随行仪仗宏盛,四月上旬方才行至半途。
    此时,竟传来张公谨病逝的噩耗!
    玄武门事件之后,李世民着意培植的天策府旧部,以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最得圣眷青睐,命他们拜李药师为师。
    李世民私心里最看重张公谨,因此两年半前北伐突厥,以他为李药师之副。
    不过在他三人之中,以侯君集年事最长,进入秦府最早,玄武门事件中又立功最大。
    再加上地域、出身等考虑,便让侯君集率先进入中枢。
    实则皇帝心底,对张公谨却有更高的期许。
    此时张公谨溘然长逝,李世民极为悲伤,亲自发哀涕泣。
    当天日次壬辰,有司奏曰辰日忌哭。
    李世民不予采纳,说道:“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衷,安避流俗?”
    李药师与张公谨相处的时日虽并不长,但在短短数年之间,既相从教习兵法,又相随荡平突厥,早让他对张公谨深为赏识。
    李世民虽将张公谨与侯君集一视同仁,但在李药师心目中,却认为他的心性远非侯君集所能企及。
    因此两年前与出尘论及能够承袭志业的人才,便已将他与李世绩、苏定方相提并论。
    此时遽闻张公谨离世,李药师自是深为伤痛。
    其实在李药师心底,对李道宗也甚为看重。
    不过李道宗乃是郡王,纵使他视李药师如师,李药师也不便以师自居。
    在他君臣相与伤逝的同时,行程中却发生饮水不足的问题。
    当时原本就是春夏之际少雨的季节,这年又逢干旱,途中人马繁浩,饮水供应堪虞。
    后半途进入山区,虽有林木遮阳,但取水却更加艰难。
    抵达九成宫后,随行官员四处寻觅水源,几经试掘,终于在宫城西方树荫之下,泥土湿处,掘出一洼涌泉!众人大喜,赶紧以石为槛,造渠导水。
    李世民获报,与长孙皇后一同前往视察。
    但见此泉其清若镜,味甘如醴,登时龙颜大悦,即命立碑以记其事。
    此碑即是名扬宇内,为后世誉为“天下第一铭”的《九成宫醴泉铭》碑。
    历代方家不但将之品为“正书第一”,又有“三绝”之称。
    一绝,撰文者魏征是千古难得的贤臣;二绝,书墨者欧阳询是千古难有的大书法家;三绝,贞观时期是千古难逢的治世。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