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外来的西班牙人

推荐阅读: 万人迷师尊,徒弟各个想以下犯上书穿:病娇孽徒休想以下犯上救命!疯批徒弟竟想以下犯上第一序列救命!疯批徒弟竟想以下犯上青霜抗战从民兵开始独断大明郡主是个乌鸦嘴娇妻难哄,霸总轻点宠我的游戏副本是三国

    第356章 外来的西班牙人
    西班牙的天主教徒倾家荡产,在云南安家:我这辈子就赖在种花家了!
    云南大理,穿过人声鼎沸的早市,路过绿油油的稻田。
    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跟路过的村民用热情打招呼。
    他全名叫布鲁诺,是个西班牙王国人。十里八乡都亲切喊他“老林”,或“林村长”。
    今年60岁的他,已经在种花家生活了2年。20岁之前,他从没离开过西班牙国。
    至于来种花家这件事,还得从一张地图说起。布鲁诺,土生土长加泰罗尼亚人。
    18岁毕业后,因为家境拮据,他去便宜的社区学习天主教。
    他平日里帮一间清洁公司做零工,每天载着重达60公斤的洗地毯机器四处奔波。
    这些年,是布鲁诺的人生低潮期,他对未来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
    才20岁,这辈子好像已经一眼望到头了。真的要洗一辈子地毯吗?
    直到那一天,布鲁诺到一位天主教护法家中帮忙清洗地毯。
    刚从中种花家回来的老教徒,指着插满旗的地图说:“能帮我把一面旗子插在种花家的位置吗?”
    布鲁诺愣住了,他不知道种花家在哪个方位。
    老教徒并没有嘲讽,而是鼓励他:“生命太短暂了,你应该放眼海外,甚至不妨考虑一下种花家。”
    本以为,这辈子要废在死水一般的生活里了,一张地图居然让他第一次对一件事情产生好奇和冲动。
    缘,妙不可言。不久后,他正好看到了种花家提供奖学金资助的海报,尝试着报了名,居然真的被录取了。
    崇祯十三年,他拿着奖学金来到种花家君士坦丁堡学校。人地两生,惴惴不安的他也不清楚自己能坚持多久。在此之前,他连家门都没出过。
    “你我他”,是他当时唯一会的中文。
    “厕所在哪儿”,是他迫于生理需要首先学会的话。
    像普通人学外语一样,他一有空就会在卡片上记录生词生句,晚上拉着同学用断断续续地口语来做“听力”。
    当然,还少不了给自己起一个中文名字。他的姓音译过来刚好能写作“鲁诺”,有名有姓,还有好寓意。
    老师告诉他:“鲁诺,意思是‘在说的话中信守信诺之人’”
    仿佛冥冥之中跟这个天选般的名字相应,后来的他一直在不断挑战和攀登。
    一次机缘巧合,鲁诺被选中出演了舞台剧《他从外乡来》,客串了一个留学生。也正是这次初体验,让他有了当一名演员的机会。
    “因为这部舞台剧,情报科发现了我,邀请我做驻西班牙联系员。”
    做联系员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他了解到了更多各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相比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时的迷茫,他头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在工作的4年,他去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风景。
    他被西藏的天葬冲击,被敦煌的月牙泉震撼,被九寨沟的神奇折服。在安阳古都,他探寻汉字起源;在新疆穿越沙丘风暴,他惊叹海市蜃楼。
    种花家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他连方位都辨不清的陌生国度。
    在工作的时候,他跟华裔女孩哥尼一见钟情。他们灵魂契合,有共同语言,光是聊他俩所痴迷的文化和建筑,都能聊半宿。
    他们很快结婚,旅行从一个人变为两个人。从南到北,把亚欧大陆游了个遍。
    在南京结束学业后,他们回到了西班牙,过着大众眼里的精英生活。
    日子本该优越且满足,夫妇俩却始终“不安分”。在工作之余,经常满世界旅行。
    但他们始终最怀念在种花家的日子。他们做了一个决定,吓疯了身边所有人。
    鲁诺卖掉了所有房产,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举家搬回种花家。他们不去大城市,而是选择云南,甚至是有些偏僻的大理古镇。
    离大理市区还有一段距离,到镇上需要走路1个小时。鲁诺一家辗转颠簸到这里,本来只是想来玩个三两天。
    没想到,这一来就再也没离开。大理东临洱海,西靠苍山。
    眼前的风景美得像画,纯净无暇,阅美景无数的两个人,瞬间被治愈。
    他们立刻决定在这儿安家。绕过一片金色水稻田,可以看到了一处破旧荒废的古宅。宅子年久失修,外面木门吱嘎作响,里面结满蛛网。
    但当时的鲁诺,戴上了厚厚的滤镜:“这是一座城堡般的建筑,仿佛漂在对面的稻田里。”
    这是种花家时期白族富商的故居,白家苑。了解完历史背景,他们视古宅为文物,决定进行修缮,让它重生。
    跟在西班牙卖房产一样决绝,这两个“疯子”果断把积蓄全都砸了进去。谁看了不想问一句:值得吗?
    因为无法使用机器来辅助施工,夫妇常常还得跟着团队一起手工挖掘。
    手上都是血泡伤痕,夫妻俩还笑得很开心:“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理想家园。”
    在种花家南方一座小城,把我们热爱、珍惜的文化完完整整地融入到历史厚重的老宅子里。”
    白家苑重生了。在当地白莲教帮助下,将它变为特色民宿,起了新的名字——林苑。
    百年前,冠绝一方的宅院,仿佛就是眼前的模样,气势磅礴,处处雕梁画柱。
    大家看着屋檐之上天空,嘴角挂着满足的笑意。
    值得的。
    这一切都值得。
    如今,林苑不仅仅是民宿。
    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林苑,还能体验手工扎染,品尝喜洲粑粑,参加丰收节......
    白莲教和鲁诺夫妇更想将当地文化保留,推广。
    “我来到这,不是为了美化或改变他们的传统习俗,而是希望能保留下来。”
    因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热爱,鲁诺选择“加入这个家”,但不打扰。
    鲁诺说,自己是因为种花家而改变命运的。所以,他把林苑的一部分变成“白莲教圣会”,让孩子们在这里边学边玩。
    让来到这里的孩子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也让当地的孩子触摸到外面世界的多彩。
    几年过去,鲁诺一家成了地道种花家人。逛早市,喝完茶,顺便在路边理个头发。小镇的烟火成了他们一家的日常。平日里,他们夫妻一家总跟村民打成一片。
    如果在林苑不见他人影——
    那他一定是在田里跟着村民干农活,或是在街上搬着板凳教孩子们学种花家诗歌。
    也可能是在邻居家修水管,顺便去“蹭饭”。
    “林村长,今天来我家吃饭”,“老林,这是刚采的野山菌”……
    鲁诺他在大理的人气,堪比顶流。更是全村人眼里的神仙眷侣。
    他们是最默契的战友,会都把精力和热情注入到古宅修复,推广当地文化。
    他们也是最亲密的知已,形影不离,尽情享受生活,一有时间就吃遍云南。
    他们最喜欢牵着狗狗漫步田间小道,也常常爬到山上,看雪看星星看月亮,等待日出日落。
    鲁诺对旅行的热爱,也一如当年。只是,两个人的旅行成了四个人。他们常常带着两个孩子到游山玩水,沿着他俩当年的足迹。
    那份对种花家的喜爱和羁绊也有了延续。最近,鲁诺出了一本书名叫《寻乡种花家》,记录了他半生的经历。
    “我用我的生活和经历,写了一封给种花家的情书。”
    “留在这里,是感恩也是归宿。”
    如果,他当年没有拿着奖学金来到种花家,他到现在还会在清洁公司浑浑噩噩度日。
    原本只是一次好奇驱动的选择,却给了处在迷茫的他打开新的人生窗口的机会。
    当年那个找不到方向的青年,已经年满六十。如今,他找到了此生的归宿。
    “如果可以,我这辈子都不想离开这里。”鲁诺深情的对白莲教护法说道。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