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架构、CPU、操作系统一锅端了(2合1)

推荐阅读: 三寸人间全职业大师养成系统空间农女:弃妇再嫁高门我知道末世将至直播传承武道重生再嫁皇胄,我只想乱帝心夺凤位再嫁高门婚然心动:前妻再嫁我一次再嫁谢谢余生有你机床小匠帝王惑:皇后,再嫁朕一次!

    赵德彬知道问老爷子也问不出什么东西,于是,他换了个问法:
    “教授,你或你的团队成员是否可以访问丑国呢?
    我指的不是移居丑国,而是去丑国参加会议,或者与丑国公司建立商业合作,你们有这方面的自由吗?”
    巴贝扬苦笑道:
    “出境在70、80年代比较困难,现在可能会稍微容易一点;
    至于合作,我们团队并没有受到多少约束,因为国家已经养不起我们这些研究人员了;
    或许,上面甚至会认为,我们能自谋生路、在外面找到吃的也是一件好事。
    国家现在用不到我了,我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过期老倌了。”
    为了不让老爷子难过,赵德彬连忙转移了话题:“我你曾经去过哪些国家?”
    “70年代初,我第一次去到丑国。
    想要出境很不容易,我必须得到克林姆里宫的许可,然后经过漫长的审查。
    我先访问了分兰,然后才到了丑国。
    在丑国,我参观了一家名叫burroughs的公司,那些人非常有趣的公司,我们喜欢他们的方法。
    他们使用了标签(tag),可惜,他们没有用上类型安全,导致他们的架构出现了一些功能性错误,最终使他们放弃了正确的方法,改成在单独的段中收集指针。”
    “教授,我想知道,你对丑国的感觉如何?丑国的一切有没有对你产生影响?或者干脆点说,你觉得丑国人的技术先进吗?”
    巴贝扬砸了砸嘴,用最平淡的语气说出了最牛逼的话:
    “第一次访问非常令人兴奋,因为丑国是一个与苏联完全不同的世界。
    说实在的,我从没感觉丑国先进,我们一直远远领先于西方的同行,领先了很多年。
    我们从来没有落后过,只有他们追赶我们的份,从我们这里不断剽窃。”
    伊戈尔明显是个耿直的,他提出了质疑:
    “导师,我们从一开始就比丑国先进吗?
    我是说,丑国在1946年就发明了计算机,而我们直到1949年才拥有。”
    巴贝扬撇撇嘴:
    “我可没有吹牛,如果我会吹牛的话,我早就带着你们吃香喝辣、穿金戴银的了。
    我的Elbrus有安全功能,当时,丑国的科研人员问我,‘世界上所有的电脑都没有安全系统,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老天,我被他们的愚蠢惊得目瞪口呆。
    在察看西方计算机的时候,丑国人对我说,在他们计算机上调试那些功能是不可能的,但在Elbrus上却非常容易。
    由于类型安全,设计软件的生产力提高了十倍,调试时间缩短了十倍。
    再加上故障安全能力,即在调试中,如果程序没有中断,那么一切都是正确的。
    相较于西方电脑,Elbrus的可靠性极强,没有程序错误,没有硬件故障。
    丑国人也想引进这项技术,SUN和慧普已经找过我了。
    惠普主要想获得信息,他们还没有准备好与我们合作;
    但Sun已经准备好与我们合作,只要我点头,他们随时都可以给我钱;
    因特尔也已经盯上了我们,我总感觉因特尔不是想与我们合作,而是想吞并我们。
    然而,丑国人的机器想引入我们的技术并不容易,即便这是非常非常非常先进的技术。
    另外,丑国人喜欢搞一些虚假宣传,总是把一些不成熟的产品拿出来炫耀,来占据世界第一的名头。
    比如说,1947年12月,丑国贝尔实验室宣布发明了晶体管,他们的三名研究人员获得了诺贝尔奖。
    实际上,在同一年更早的时间里,苏联的物理学家克拉斯洛夫和学生玛多延在基甫发明相似的产品,但由于保密的原因,直到第二年才发表了论文。
    我并非在否认丑国在1946年发明了计算机这个事实,只是苏联的计算机从一开始就是完全为军方服务,其中设计到许多保密规则,现在已经很难去追溯是不是比丑国更早,也没人关心这件事。
    苏联人不像丑国人那么喜欢挣第一的名头,我们以实用为主。
    我只能说,在计算机诞生之初,两国就是在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且因为我们一开始就立足于军用,投入的资金更大,所以在计算机的技术方面,我们一直领先于美国。
    然而,丑国人的商业化和民用化做得比我们好得多。
    从丑国的计算机诞生的第一天起,它就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机器,丑国人把它视作一个摇钱树,赚了盆满钵满。
    这种情况下,请问我们要怎么跟丑国人竞争呢?
    我搞了一辈子学术,可能有点天真,但我绝不傻。
    我很清楚,苏联的做法是没有前途的,先进的技术只是暂时的,缺乏利润,没有资金支持,我的团队难以为继。
    也许五年、十年,丑国就会凭着强大的经济能力追赶上来了。
    到那时,连肚子都填不饱的苏联科研人员还能靠什么反超丑国呢?
    彬,这也是我愿意接受你的资助的原因。
    在这个世界上,搞科研是最简单的事情,商业上的事、国家之间的事要复杂得多。
    所以,我从不为技术上的领先沾沾自喜,科研人员决定不了任何事物。”
    赵德彬赞同地点头:
    “我很欣慰教授你看到了苏联的局限所在,苏联上层似乎只把计算机当成是一门‘军事辅助科技’。
    当一门学科纯粹为军事服务时,它是否具有经济价值便无关紧要了。”
    巴贝扬叹了口气:
    “为了解决经费短缺问题,我在曼开群岛注册了Elbrus国际商标,并且,我接下来准备建立一所公司,彬,我相信你对这间公司会感兴趣。
    我曾经试图寻找本国投资人,但他们一听我需要6000万丑元和3年时间才能完成E2K的最终设计,所有人都被吓跑了。”
    听到肉戏来了,赵德彬精神一振:
    “我今天下午曾听弗拉基米尔提起过这件事。
    请问,6000万丑元是E2K处理器项目所需要的资金吗?”
    “是的,仅是E2K处理器,并非Elbrus超级计算机项目。
    这是因为,Elbrus 3虽然完成了,但它的硬件技术很差,我们实在没有足够的钱去完善它了,只能放弃。
    但我们可以把整个项目浓缩成Elbrus 3.0d单芯片,也就是E2K,它有安全性和二进制编译,但它不是超标量。
    如果只做缩水版处理器的话,则需要500万到1000万丑元。”
    这里就能看出巴贝扬不善于商业谈判了,他完全是有一说一,直接把老底掀给投资人看,需要多少报价就是多少,一点也不懂得虚报数字,然后自己把多出来的钱黑掉。
    实在!
    真是太实在了!
    从来没见过这么实在的!
    赵德彬有一种挖到宝藏的感觉,他感觉这次来苏联真很是来对了:
    “教授,我现在很需要cpU,并且,我们也需要主板。
    既然你们团队对硬件和架构如此熟悉,不如我们也一起合作主板?”
    “主板也没什么问题,只要你能找到销路。
    事实上,电脑的一切东西我们都可以做,不做只是因为没有订单。
    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我只做一个项目,那就是——改进计算机体系结构。
    直到现在,我一直在设计新的架构、新技术、新硬件和新软件,这些都只是一个项目。”
    “但我们刚刚才讨论了架构和编程语言,还有处理器。”
    巴贝扬依旧是用着最平淡的语气说着最牛逼的话:
    “啊,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个项目,一切都在一起。”
    “那么互联网和数据库呢?”
    “不,不一样,那些更像应用程序,而架构、操作系统、编程语言、处理器是一整个项目。”
    “那么手机呢?教授,你对手机有了解吗?”
    “实际上,手机和计算机的基本架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
    当然,算法和具体实现肯定不同,但基本的东西是相同的。
    x86在电脑里可以用,同样在手机里也能用。
    以后,计算机会应用在不同的东西里,手机就是便携式的计算机。”
    赵德彬不敢再和巴贝扬讨论未来科技了,这位老爷子绝对走在时代前端,目光不知看得有多长远。
    当前时代的土着知识竟然能渊博到可以冒充穿越者的程度,也是没谁了。
    赵如果再继续讨论下去,赵德彬很难按捺住和巴贝扬透露未来的冲动。
    于是,赵德彬转而说道:
    “教授,你刚刚提过,你们也做了操作系统,我对这个很感兴趣,能介绍一下吗?”
    “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就叫Elbrus操作系统,它非常先进,但要想推向世界市场,它需要解决兼容性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Elbrus 1和2是真正的超标量,超标量绝对是杰出的,但对于静态调度来说,它并不完美,有速度方面的限制。
    我们开始构建Elbrus 3时,我们采用了一项新技术——二进制编译,因为二进制编译有助于避免兼容性方面的困难。
    兼容性阻碍了架构设计的推进,二进制编译有助于消除这方面的困难,因此,我们不得不放弃了一部分安全性。
    目前,兼容性和安全性的冲突是世界性的难题,只有像因特尔这样的大公司才能做到平衡,其他的小公司都没有实力做到这一点。”
    赵德彬一听,心中暗喜:
    二进制编译好啊!
    论二进制,这世界上还有谁能能比得过活体计算机赵文来吗?
    真是应该让老爷子见见文来叔!
    哎呀,“巴贝扬+赵文来”这个组合,真是相当于给老虎插上翅膀,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呀!
    赵德彬心里的小算盘已经打响了,表面上,他克制住了内心的欣喜,继续挖掘更多信息:
    “教授,与我合作,你完全不需要担心没有订单。
    请问你们团队总共有多少人?”
    这么简单的问题却把巴贝扬问住了,老爷子将目光转到老彭和伊戈尔脸上,却无奈地发现两名学生的脸上也是一脸茫然:
    “哦,总数很大,我不记得团队究竟有多少人。
    很多人,我没有统计过。”
    伊戈尔补充:“但在操作系统上,有20到25个人。”
    老彭不确定地回答:
    “总体大概有300到400个人。
    500人也有可能,但绝不会少于300人。”
    赵德彬嘴角抽了抽:
    “好吧,教授,我已经充分体会到你在商业上的马虎了。
    如果连人数都不清楚的话,你该怎样发工资呢?”
    巴贝扬的回答完全出乎赵德彬的预料:
    “之前,情况好的时候,我甚至不清楚我的工资有多少。
    当我发了薪水,我经常会把钱随手夹在某本书里,或者某个论文里,然后,这笔钱就消失了。
    直到我下次翻开同一个文件的时候,我会惊诧地发现,里面藏着我某段时间的工资。
    我对金钱没有概念,我也没有花钱的地方,我住在学校分配给我的房子,穿着学校和研究所分发的工作服,吃喝都在学校和研究所里,学校和研究所提供了我需要的一切,唯一额外的消费就是偶尔出来喝一顿酒,但都是别人请客。
    如果不是我现在需要拿薪水去帮助学生,我想我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每个月挣多少钱。
    很奇怪,我的数学很好,我对数字也非常敏感,如果一串数字是参数或者代码,我看一眼就可以记住,可若换成钱,我的眼睛就好像会自动过滤那些无效信息一样。
    对于像我这样的人,你不能指望着我有什么商业头脑。”
    赵德彬只好换了个问法:“那么,你们的团队成员都是什么样的人?”
    巴贝扬已经喝得满脸通红,但他的大脑似乎完全没有收到任何干扰:“成员主要来自物理技术研究所,其中,大部分来自摩斯科国立大学。”
    伊戈尔严谨地补充:“大多数是男性,年轻人。”
    赵德彬心里早就打起了巴贝扬那300\/400\/500人的主意,他试探道:
    “教授,我这次过来,是想在苏联建立研究中心,与你和你的团队展开合作。
    主要是关于操作系统、cpU、主板这些方面的。
    我们在中夏也有研究中心,建立合作之后,两方会经常有些交流,一部分人员可能要在苏联和中夏之间来回往返,比如伊戈尔,我之前曾向他发出过邀请,请他到中夏协助我开发操作系统。”
    赵德彬本以为这种公然挖墙脚的行为会使巴贝扬不悦,哪知,巴贝扬立刻答应了:
    “我已经知道了。
    不仅伊戈尔,弗拉基米尔也会到中夏援助。”
    “啊,教授,你难道不会舍不得他们吗?”
    巴贝扬理所当然地说道:
    “为什么要舍不得?他们又不是不回来了。
    对于苏联科技公司的人员来说,工作地在国外已是常态。
    许多苏联科技公司将办事处设立在o洲,人员不断在工作地与苏联之间往返。
    即便是他们去了中夏,也是要定期回来交流项目进度的。”
    巴贝扬实在是太好说话了,这让赵德彬之前准备好的话术和套路完全没有施展的余地,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他只好多喝了两杯伏特加。
    于是,这天晚上,赵德彬是被赵德彪背回家的。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