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郑和回来了

推荐阅读: 娇妻难哄,霸总轻点宠救命!疯批徒弟竟想以下犯上青霜万人迷师尊,徒弟各个想以下犯上救命!疯批徒弟竟想以下犯上书穿:病娇孽徒休想以下犯上牧神记郡主是个乌鸦嘴第一序列星空古路姬紫月我真不是乌鸦嘴

    数天的时间,朱允熥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贸易公司之上。
    这么久了,藩王那儿也都收到了消息。
    剩下几个朱允熥没提前通知到的藩王也发来了电报,表示非常愿意在贸易公司参股。
    为了参加股东大会,年长些的派了子嗣过来,子嗣年纪还小的就都亲自过来了。
    而在这些人还在马不停蹄过来的路上,郑和也在这个时候出海回来了。
    郑和在前面开辟出的商路越长,大明的商船才能走的更远。
    得知郑和回来,朱允熥早早就等在了码头。
    正午之际,悬挂着大明龙旗的船队越来越近,朱允熥也很快挥舞起了胳膊。
    须臾后,船队靠岸。
    栈板才刚一放下,郑和从船上跳了下来。
    “殿下!”
    见到朱允熥,郑和拜下见礼。
    近两年时间的远航,也让郑和对大明的一草一木无比思念,再次踏上大明的故土也让郑和心中激荡。
    “不用多礼。”
    两年时间不见,郑和变化很大。
    成熟睿智壮硕,无论是从外形和气质上都更符合一个外交家。
    郑和对外出使的大小事务都由他一人负责,这也需要他不仅能够有儒雅的外表,让那些国家觉得大明是真心与他们建交的。
    同时也得有强硬的魄力,让他们明白大明与他们建交是他们求着大明,而不是大明在求着他们的。
    除此之外,还要懂海上航行的方方面面。
    这种杂而大的复杂要求除了郑和怕是没人能够办到,同时也让郑和成长的非常快。
    “这次一下走了两年早想家了吧,孤准备了些家里的菜肴,你先吃了饭睡上一觉再说其他的吧。”
    郑和出去了这么久,也不能太压榨了。
    总得先留些时间,让他好好歇歇的。
    从码头上出来,朱允熥领着郑和先拜见了朱标,之后又在东宫设宴款待了他。
    一顿觥筹交错的美味佳肴吃好了后,朱允熥也没再多留郑和直接安排人把他送回了家。
    自郑和第一次出海回来,老朱便在京里挑出了处大宅子赐给了他。
    除此之外,还赐了些照顾的人手。
    以老朱对宦官的厌恶程度,能对郑和有此恩遇已经算是非常难得了。
    才送走郑和不久,六部尚书们联袂而来。
    在老朱和朱标的严防死守之下,内阁设立虽已有数年之久了,但一直都没成起什么气候来,在朝中始终还是以六部为首。
    换句话说,六部还是文官的领头羊。
    “尔等找孤有事?”
    若是朝中之事应去找朱标,怎么都说不到他的头上来吧?
    若是私事....
    他和他们没什么交情,也谈不上有什么私事吧?
    “夏尚书,你不是有事吗?”
    夏元吉不快的瞅了其他人一眼,微微停顿了许久之后,只能无能起身道:“殿下,郑使今天就回来了,他带回来的那些货物?”
    户部现在是挺紧张的,但还没到需要六部尚书如此急不可耐的和他讨要的地步吧?
    更何况,往常郑和出海回来所用收益那都是补充到国库当中去的。
    朱允熥应道:“这事你们应与父亲去商议,郑和是代大明出去的,盈亏皆都由朝廷来承担。”
    既走朝廷的路子,那少不了要经户部的。
    “还有事?”
    夏元吉得到自己问题的答案,拱手坐回来自己的位置,回道:“没了!”
    “你们呢?”
    夏元吉不代为说明他们的主要目的,吏部尚书翟善只能主动站了出来。
    天官之首可不是那么好当的,至少要在关键的时候能耽起担子来。
    “大明官绅权贵之中既有藩王和勋戚同时也是有士绅的,殿下的贸易公司既有藩王勋戚了,是不是也该让士绅参与其中啊,如此也才算是最完整的。”
    六部既是代表文官的,那就得给文官争取权益。
    让士绅在贸易公司这几人或许不见得都能受益,但这却是他们作为六部尚书必须所要做的。
    一个国家立国后往往要由征战转为建设,而文官才是建设的主力军,这个时候往往就要重文抑武了。
    大明立国三十多年,文官一直被武将压着一头。
    眼看这些年对外用兵的地方越来越少,但武将势头却始终没有衰减的意思。
    在这种集聚财富壮大自身的机遇之下,文官集团若不能牢牢抓住这一机会,用不了多久就被勋戚和藩王压得更喘不过气来了。
    丫的。
    终于熬不住了吗?
    朱允熥笑了笑,道:“士绅们都高洁,往往视金钱如粪土,若是为了贸易公司的完整就强迫他们参与其中,这也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啊。”
    这话一出,六人无言以对。
    他们总不能说什么金钱如粪土不过都是说说而已,能有积攒万贯家财的机会谁又会轻易放过。
    等了片刻,朱允熥道:“那没别的事情,各位就去忙呗。”
    虽有传言说贸易公司本就把士绅涵盖其中了,但只要朱允熥一日不表态,那这事儿也就一日算不了数。
    六人踌躇了片刻,铁弦站了起来道:“殿下,士绅当中有不少人参与了海贸,若是他们拉进其中也能避免他们各自为营被外商蚕食。”
    “同时整合了这些力量,也能壮大贸易公司。”
    这一理由倒还算充分。
    朱允熥一手捧着茶杯,另一手在桌上敲着。
    片刻之后,开口道:“是这个道理,倒是可以尝试一下。”
    “贸易公司的股东大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勋戚藩王士绅各占三股,至于具体有多少人并不限制,各自在这三股中直接入股就行了。”
    这本就是计划当中的,只不过现在才认而已。
    这些人赶在这个档口来找他,也是因为随着郑和出海回来带来的银子已让他们没办法再以能找到的必要和朝廷谈判了。
    另外也是因为郑和此次出海开拓了商路,贸易公司肯定是要沿着这条路商贸的。
    而一条新的海路所赚的银子必然不少。
    只要能抓住这个机会,那必然能够更进一步的。
    “几位以为如何?”
    只要能够参与进去就行了,至于如何分配不是故意打压就可以了。
    “殿下深谋远虑,臣没建议可提了。”
    来之前就已经全都商议好了,翟善也没再与其他人商议便应了下来。
    其他人也不再多说,纷纷拱手道:“臣等告退。”
    瞧着众人离开,朱允熥这才道:“小样!”
    在利益面前,没人愿放弃。
    次日的早朝,朱标先宣布了士绅参股贸易公司,也算是给予了他们合法身份。
    之后,便召了郑和。
    郑和本就长得高大魁梧,有了这些年的历练更显挺拔。
    武将英姿中又带着文臣的儒雅,这样的人满朝上下都找不出第二个来了。
    当初,可没少有人因郑和的身份反对他代大明出海的。
    在时间的沉淀之后,郑和用自身的功绩成功盖住了身体的缺陷。
    现在谁见了郑和,不得竖着拇指心悦诚服地喊上一声三宝太监。
    “臣郑和拜见陛下,拜见太子殿下。”
    朱标从一开始对郑和就很器重,在郑和叩拜行礼之后,朱标笑着抬头道:“郑卿平身。”
    “谢陛下!”
    郑和起身站起,道:“臣此次下西洋航行两年之久,最远所到之处为麻林迪,在那里臣见到了一种瑞兽进献陛下。”
    大明自开了海后,和外邦的联系日渐平凡,那些商贾所运来的稀奇之物很多,朝中众人也都渐渐的习以为常了。
    对郑和所说之物,也都没多大兴趣。
    朱标笑着道:“能带上殿吗?”
    郑和点头,应道:“就在大明门外候着。”
    “那就带上来吧。”
    朱标应下之后,杨永保扯着嗓子冲外面,喊道:“陛下有旨,带瑞兽上殿。”
    这话传于殿外之后,外面守着的大汉将军一个传一个,旨意很快便传到了大明门之外。
    随着层层宫门打开,所谓的瑞兽被带进了殿中。
    “此物怎如此熟悉?”
    “没听郑国使说吗,这是从什么麻林迪带过来的,难不成是你还去过麻林迪?”
    “别说,我也挺熟悉。”
    “呀,这不就是书中的麒麟吗?”
    看着殿中那老长的脖子,棕白相间的斑纹,再听着群臣对这一所谓瑞兽的议论,朱允熥只能努力克制着自己了。
    这算哪门子的瑞兽。
    麒麟是否真的存在不得而知,但眼前的这东西不就是长颈鹿吗?
    这在非洲特别常见。
    即便真的是麒麟,像那种遍及程度也早就不再弥足珍贵了。
    “还真像。”
    说着,有人直接拜下,道:“恭喜陛下,大明得此祥瑞神兽是天佑我大明啊。”
    一看被人抢了马屁,其他人不甘示弱。
    纷纷拜倒在地,高呼道:“恭喜陛下!”
    朱允熥在庙堂磨炼了这么多年也养成些喜怒不行于色的本事,尽管因克制心中即将忍不住的笑而憋的脸色有些通红,但面上始终没有太大的变化。
    这也就是这些人说的更有利于他的利益,不然他早就不打算往下忍了。
    朱标大概是觉察出了朱允熥的异样,也在这个时候问道:“太子,你怎么看?”
    听到这,朱允熥稳了稳情绪。
    上前一步站了出来,道:“既是瑞兽的话,儿子以为应根据其生活习性安排人好生饲养,这样的话或许也能给大明带来好运。”
    这么多人都收拾神兽,他也没必要去点破。
    况且换个角度说,郑和出海带回了瑞兽,足可说明派郑和下西洋的国策是非常正确的。
    “殿下所言极是。”
    “是应建专门的场所,派人精心饲养的。”
    吏部尚书翟善应了一句,其他文官纷纷附和。
    这倒是把勋贵们看懵了。
    他们读书少,在这瑞兽进门的时候只看热闹了,压根就没往神兽的方向靠拢,也就错过了新鲜热乎的马屁。
    本想附和朱允熥几句,哪知又被那群人抢了先。
    昨他们还与朱允熥给水火不相容,今日这么快就转变了态度,他们这变脸速度也太快了啊。
    算了!
    本来迟了就已经说不过去了,他们若是再什么说法都没有那可就更说不过去了。
    上次清丈的事情他们不过就是没表态而已,就让朱允熥非常不高兴了。
    这次要再不说话,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得被踢出贸易公司了。
    “殿下所言甚是,臣也赞成安排专人饲养。”
    “臣附议!”
    “臣也附议!”
    顷刻之间,文臣大臣都表了态。
    这些人好像从骨子里就水火不相容的,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也能被他们说出两种不同的意见来。
    朱允熥比老朱和朱标都更甚一筹,总能在任何时候把他们搓扁揉圆,想让他们站在一起达成一致就达成一致,想让他们吵的不可开交就让他们吵得的不可开交。
    像今天这样,怕是确认让士绅加入贸易公司了。
    “户部工部有司准备吧。”
    朱标话不多说,很快便同意了。
    之后,郑和便开始奏报成果了。
    “臣出发时从大明带走了十五船货物,除却访问沿途国家所用的五船之外,剩下的十船售卖之后得银子五百八十万一千三百两。”
    “返程一边沿途贩卖一边补充得银六百万六十万五千一百两。”
    “目前船上除各邦交过呈现于陛下的贡品以及非常遥远国家中的稀奇之物外,剩下还有在大明贩卖的三船货物,剩下还有五船是较近几个国家的常见货物,估算可得一百万余两。”
    已经走过几趟了,对于如何能把这些货物利益最大化,郑和已经非常有经验了。
    夏元吉听着郑和报上的这些眼睛都在放光了,大明现在用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有近一千万两银子的充入,能为他减轻不少压力的。
    朱标也不是吝啬之人,只要这些银子全都用在实处他也不会克扣的。
    “把两次贩卖得银子全部放进户部,剩下那些货物贩卖了银子就放在内帑吧。”
    内帑设立之初是皇帝干私事方便的。
    碰上那些骄奢的皇帝,除了内帑的钱不够挥霍之外,还会想办法从国库捞银子。
    更有甚者,还会加征苛捐杂税。
    而像老朱和朱标父子这种的,这钱放进内帑不过只是暂存而已。
    大明有急需用钱的时候,老朱和朱标都曾打开过内帑。
    而且老朱自设内帑初始,就是为给后世子孙存些银子,方便他们在关键之时救命所用。
    既然朱标不会乱花,关键之际又还能拿出来,不过就是放在内帑暂存一下,那些文臣又何必非要拒绝惹那个嫌呢。
    “臣等遵旨。”
    朱标也多说,又道:“户部和郑卿一下此次下西洋的具体资金清单,礼部和郑卿记录下与大明新建交国家的位置舆图,五军都督府和郑卿交流一下此次用兵的具体方案,”
    “把这些东西落于奏章上。尽快给孤送上来。”
    户部收的钱是不少,但郑和再次出海之时他们还需拿出银子帮郑和置办货物的,他们要做的是在郑和出海之前用这笔钱创造出最大的收益来。
    而且,涉及钱款往来必须明确造册。
    将来一旦出了问题,是谁做了手脚一查就知道了。
    至于礼部要知道和大明建交了多少国家,这些国家的生活习性以及语言都得提前掌握,方便他们将来朝贡等邦交往来时能从容应对。
    要不然,若是不知其习性的送出的东西难以表达其意图,对方所送羞辱之物也得当宝贝的拿着了。
    另外,要是不知语言的话,连日常交流都很难办到的。
    而且,跟着郑和回来的也有些使节,礼部也需要把这些人安排好。
    每次郑和回来之际,都是礼部最忙的时候。
    至于五军都督府嘛,他们的差事就很重要了。
    郑和下西洋并不是所有国家都热烈欢迎的,有的是因内部文问题纷乱所导致,有的也是因对外来之人的不信任,有的压根就对这些人心存敌意了。
    郑和顺利回来是意味着解决了这些问题,但这并不代表就万事大吉了。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即便现在对郑和的船队非常欢迎,也不代表将来一直能够如此。
    提前了解当地的情况,为将来出兵做好准备也是很有必要的。
    自从开了海了解了外面的广袤之后,不仅仅是朱允熥有这个心思,就连老朱和朱标都有了抢占海外市场的准备了。
    以现在大明的军事和国力,应对海外的这些情况可谓是绰绰有余。
    就像朱允熥所说的,以大明现今的条件他们做这些可正是绝佳大好时机。
    “臣等遵旨。”
    朱标念出的几个部门,很快站出来应了下来。
    “郑卿回京,诸卿精力多放在这上面吧。”
    “其他不急之事可以先放放。”
    “退朝吧!”
    朱标起身站起离开,朱允熥紧随其后。
    从奉天殿出来出来之后,朱标问道:“郑和带回来的那东西不是麒麟吧?”
    朱允熥知道朱标看出来了也就不隐瞒了,更何况他和朱标私下里父子说说话,也不需要什么瑞兽做铺垫的。
    “是!”
    “父亲不觉他和鹿长得很像,唯一就是脖子长了些吗。”
    “这在当地很常见。”
    “就像每个地方的人长得不一样,这些动物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特色,长颈鹿脖子再长那都是鹿。”
    “更何况,麒麟是我们的瑞兽又怎会长在麻林迪呢?”
    不仅是朱标,在场的很多人都知道不是吧?
    但,有时候自欺欺人很有必要。
    只有身在这个大染缸之中,才明白赵高的指鹿为马其实也没那么荒唐。
    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次指鹿为马。
    “先养着吧!”
    朱标话不多说,也有不少无奈。
    那些大臣只长颈鹿为麒麟以支持大明的得天眷顾,朱标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总不能戳破他们的恭贺,告诉天下人大明没得上苍眷顾。
    不管是出自虚荣心,还是为了大局所虑都不能这样做。
    即便是老朱那种年哄哄之人,也绝对不会否认朝臣的恭维去的。
    “应该的。”
    朱标又道:“郑和的航海日志送来了,你来给孤具体介绍一下吧。”
    早在还没开海的时候,朱允熥就曾给老朱和朱标画过世界地图,大致介绍过当地国家的风土人情。
    有了郑和的航海日志,朱允熥对外面当时的情况也就都知道的差不多了,结合着这些详细介绍一下并不是很难。
    “没问题!”
    “再走几次能把你所说那个球绕完一圈?”
    朱允熥走在朱标身边,道:“目前我们的宗旨是宣扬国威,每碰到有人类居住之处都会停靠,要是不做停靠直接航行的话应该两年左右就能完成。”
    历史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用了1082天,从西班牙出发又回到了西班牙。
    现在郑和船队是蒸汽机船,航行速度远比麦哲伦的要快,加之还有他这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穿越者能避免少走很多弯路。
    这些都能为之大大节省时间。
    “在海外野心膨胀之人很多,他们在见识了大明所拥有的这些先进条件之外,必然会生起了抢夺之心,越往后面走越需强大的军事实力作支撑。”
    “郑和出海之时要不再加些战船吧?”
    “另外,大明海安线必须得继续往下强化,很难保证不会有胆大包天之外来大明劫掠。”
    “天下那么多双眼睛看着呢,大明一旦落败势必会有更多的人来分一杯羹的。”
    自打算开海之前,朱允熥就已经提议强化海军了。
    刚开始的时候由朱棣负责,朱棣在去了倭国之后,这事儿便交于平安了。
    这些年,平安边训练边布置。
    虽还不够固若金汤,但也比之前强了很多。
    “平安一直未曾放松在这些方面的布防,等有了时间伱就去看看,有什么补充的提前都安排好了。”
    “至于给郑和增加战船,你也和平安商议去吧,商量好了给孤拿个章程出来。”
    郑和的船队虽远超现今的船只,但出门在外总是双拳难敌四手,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很难保证没有人从中钻了空子。
    只有不断强化郑和的船队,不断提升他们的实力,才能防止这些可能意外的发生。
    “好,没问题!”
    朱标道:“与海外的世界相比大明不过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海贸之事绝不能中途废止,在你我父子手里之时要把该做的都做了。”
    “后代子孙怕不是人人都能守住的。”
    历史上,朱棣费劲巴拉收回了交趾,最后不还是被后代君主放弃了。
    放弃了交趾大明就没了下西洋的补给站,换句话说就等于是放弃了下西洋。
    一直都说下西洋靡费钱财,但要真是这样的话,当时的大明编撰了永乐大典又五征漠北,外加一个好费钱财的下西洋。
    大明又不是有了金山,能一下完成这么多事。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