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只想守住自己的地盘

推荐阅读: 娇妻难哄,霸总轻点宠最强上门女婿入梦诸天万界海贼之大将赤犬重生首富从导演开始天道天骄重生逆流崛起天门仙逆干物妹也要当漫画家

    老朱的经历让他明白,老百姓的力量不可小觑。就像水一样,既能载舟,也能翻船。如果百姓活不下去了,那后果不堪设想。
    当年老朱就是靠这股力量推翻旧朝、建立明朝的。他知道创业维艰,所以特别担心这种动荡再发生。因此,他对老百姓向来很照顾。
    不过,就算如此,朱雄英也清楚,大明百姓的日子其实也没好到哪去。皇帝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完全是两码事。在老百姓心里,只要能安心种地就满足了。至于朝廷嘛,在普通人看来,少管点事就是好事。
    但对朝廷来说,这根本不可能。明朝刚成立时,北边游牧民族的威胁一直很大。为了长久安定,朝廷不得不常年派兵驻守边境。
    打仗就得花钱,而这些钱全压在地方上,老百姓负担很重。即使现在国家富强了,朝廷的胃口也越来越大。
    这些年朝廷一直在对外扩张,打仗需要大量粮草和人力,这些都得靠百姓供给。虽然明朝打赢了不少仗,也赚了些外快,但这些钱最后都进了国库,与普通百姓无关。
    可以说,朝廷越强大,百姓的压力就越大。权力越大,对地方的控制就越严,老百姓受的压迫也就越深。要是朝廷能力稍弱些,情况或许还好一点。
    天下的百姓啊,其实也没比以前差太多。
    朱雄英对朝廷慢慢熟悉后才发现,原来朝廷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
    以前大家觉得皇帝很早就得起床,六点开早会,两小时后大臣们再去上班。可实际上呢?
    听这说法时,朱雄英挺惊讶。心想:皇帝和大臣们原来这么累啊!做皇帝也不容易,还是当王爷舒服,什么都不用管。
    可真接触老朱后,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皇帝确实要早起上朝,但上完朝还能回去补觉。毕竟皇帝没什么固定工作时间,想怎么安排都行。
    而且啊,并不是每天都要上朝。就算是历史上最勤快的老朱,也不是天天上朝。要是皇帝不想上,就能歇一天。甚至有些皇帝一个月都没几回上朝,上朝次数就更少了。
    很多人以为古代上朝就像学校开会一样,其实不是。朝廷不是讨论问题的地方,而是公布结果的地方。朝廷得到消息后,会让几个信得过的大臣商量,定下来后再公开宣布。
    电视剧里那种大臣突然提议的事,现实中基本没有。
    突然有人上奏,这种情况很少见。朝廷本来就有递奏折的规矩,就算有些大臣有问题,也能通过奏折解决,不会在早朝时突然开口。
    历史上要是真有人像电视剧里那样随便提问题,结局一般都不好。毕竟朝堂上有那么多大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要是都拿出来讨论,早朝根本开不完。
    大家都挺讨厌这种拖堂的。朱雄英虽然一直在外面,但对朝廷的事也略知一二。按规定,大臣想在早朝发言要先向皇帝申请,得到允许才行。
    其实早朝只是走过场,提议和解决方案早就定好了,只是走个形式说一下。正常情况下没人会真的讨论这些。再说,站在后面的臣子根本听不清皇帝说什么。
    朱雄英明白后才意识到,很多事不过是做做样子,大家根本不知道皇帝具体说了什么。
    可尽管如此,这些人还是装出一副听得特别认真的模样。
    毕竟,在朱雄英第一次经历这样正常情况时,也是一头雾水。
    他完全蒙了。
    为什么呢?
    因为朱雄英发现,有些大臣不停地点头。
    好像在赞同皇帝说的话一样。
    但皇帝根本就没说什么重要的内容。
    等到他明白真相后,
    就觉得那个场景真是搞笑至极。
    实际上,这个时代根本没有普通话这种说法。
    就连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也没普及普通话,只是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把中原全盘统一了。
    这样一来,大家用同一种文字交流就容易多了。
    然而,
    华夏各地的语言却没统一。
    不少来自不同地方的大臣说话口音很重,
    其他人根本听不懂。
    在朝堂上没法写纸条交流。
    那些大臣说的话旁人完全摸不着头脑。
    如果让他们公开讲话,
    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煎熬。
    正因为如此,
    古代朝廷里出现了一种怪现象:
    有的大臣经常上朝,
    却还不太认识皇帝。
    因为低级官员只能站在最后面,
    连皇帝长什么样都看不见。
    很多时候朝会就走个形式而已。
    所以一些大臣即使来了好多次早朝,
    还是认不出皇帝是谁。
    如今临安皇宫门口也差不多是这个状况。
    很多人都不认识赵椹。
    一是过去没人有机会接近皇帝,
    二是赵椹一直待在深宫里,
    更别提跟大臣们见面了。
    今天他突然现身,
    对临安城里的百姓来说挺新鲜的。
    甚至有点不可思议。
    现在竟然看到皇帝和宰相当面对峙了。
    这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有点期待。
    以往皇帝被严密保护着,
    老百姓根本没机会见到皇帝。
    在临安城里,谁也没见过皇帝和大臣当众争吵的场面。过去皇帝出宫时,那些黑云都的侍卫总是密密麻麻地围着,老百姓根本看不见皇帝长什么样。
    可现在完全不同了,黑云都的人少了很多,还分成两拨,保护皇帝的侍卫也不多了,大家都能站在远处看热闹。
    赵基和贾似道正面对面站着,城里好多百姓和一些官员听说后都跑来看,围在外面指指点点。有人说:“皇帝到底会怎么做?这事真让人期待啊!”
    也有人笑嘻嘻地说:“嘿,这贾似道以前不是挺横的吗?没想到也有今天,干脆让他死掉算了。”
    旁边有人说:“你们不知道,我有个亲戚当初在朝廷做官,就是因为贾似道掌权,最后被他随便找个借口给贬了。那时的贾似道有多厉害啊,跟个小皇帝似的,谁要是敢惹他,全家都可能遭殃。”
    提起贾似道,周围的百姓都很愤怒,大家都把生活中的苦日子归咎到他头上。
    不少大臣也在人群中,虽然他们平时也不敢轻易招惹贾似道,但现在看到他失势,也跟着一起骂。
    还有人说:“其实我只是普通人,贾似道的事跟我没关系,他的结局我也不在乎。”
    旁边有人反驳:“你这话不对!贾似道害得咱们大宋现在这样,怎么能说跟他没关系呢?”
    当年我们大宋的防线挺稳的,没出什么大事,要不是贾似道瞎折腾,咱们绝不会输,襄阳城也不会丢。那时大宋最富足,只要朝廷安稳,人人都能当上地主、衣食无忧。可就是因为他,军队顶不住蒙古人,后来才连着败。
    打仗要花很多粮草钱,这些钱粮哪来的?还不是从咱老百姓身上搜刮的。这些年朝廷老向咱们要钱,弄得现在大家都穷了。
    归根结底都是贾似道的错,要是他不任用亲信、迫害忠臣,大宋不至于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很多人都被他坑过。现在看贾似道失势了,那些曾经遭他打压的大臣们,恨不得上去踩两脚。不少人开始对他群起而攻之,纷纷喊着让皇上杀了这个大奸臣。
    谁能想到呢?刚开始他还权势滔天,朝中大多是他的党羽。焦山一战,他带着这些人全完了,只他自己逃命去了。如今朝中没人替他说好话,大家都恨他。
    这贾似道也太不知好歹啦!他难道没察觉到自己已成了天下公敌?即便他真有起死回生的本事,一直躲着也就罢了,如今还敢露面,分明是找死。
    今日这贾似道非死不可!这么多人都在这儿看着,我不信他还能逃得掉,更不信他能再次复活。
    贾似道真是坏透了,纵观华夏千年历史,他绝对是头号奸臣。把我们大宋糟蹋成这般模样,无论如何都不能饶他。
    最重要的是,他还刺杀了谢太后,这简直是大逆不道。仅凭这一点,我就得把他杀了。
    唉,要说这事有点儿尴尬。昨日听说谢太后被贾似道所害时,我恨不得拼上性命也要替她报仇。可今天才明白,原来谢太后竟是如此愚钝,临安最后的希望全靠她,结果她却把这点儿余地都败光了。
    虽然这样说有些大逆不道,但我还是同意一个说法:当年明军刚到临安,单看士兵的气势就知道这支队伍不简单。甚至不用看他们打仗,只瞧一眼朱雄英那个皇帝,就能明白明军的实力绝非我朝军队能比。
    尽管如此,百姓们提起谢太后时也觉得尴尬,但大家都一致认为贾似道该死。于是现场气氛就变得微妙起来。
    其实这事因谢太后遇害而起,赵椹决心抓住贾似道为太后伸冤,双方就这样对立起来。围观的人也都来了,想看看皇帝怎么处置贾似道。
    但不知从何时起,这些人也跟着激动起来,全都想让贾似道去死。
    或许吧,在最开始的时候。
    贾似道在临安城里做错的事可不少啊!
    这时,人群中就传出了一种声音。
    也有一些人,看着两边僵持不下的人,一直都没什么动静。
    这些看热闹的,也开始有点担心了。
    面对蒙古大军的进攻,现在的宋朝已经快撑不住了。
    如果按照原本的历史发展,
    不用多久,宋朝就会彻底完蛋。
    即便如此,现在的宋朝还在内斗中挣扎。
    在蒙古大军攻破襄阳前,宋朝手里还是有几十万大军的。
    不过都分散在各地罢了。
    总的来说,大致分成了三部分。
    一部分驻扎在四川一带,是用来防备蒙古军队绕到背后。
    另一部分则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
    第三部分嘛,就是宋朝的水军了。
    这可是当时号称天下无敌的水军。
    但话说回来,中原本来就没什么大的水域。
    长江虽然算得上大江大河了,可跟海相比还是差远了。
    宋朝虽然有不错的水军实力,但也找不到太多用武之地。
    对当时的蒙古帝国来说,这也是个头疼的问题。
    虽然长江沿岸的宋军根本挡不住蒙古大军,但蒙古人也没什么好办法对付他们。
    毕竟,蒙古人的主力部队是骑兵。
    然而,这些骑兵到了长江天险面前也束手无策。
    以前蒙古人也曾拼尽全力突破了长江防线。
    一度打到了长江南岸。
    但迎接他们的却是惨烈的失败。
    当蒙古军队渡过长江后,
    宋朝的大军立刻乘船顺流而下。
    瞬间就有无数的军队把蒙古军团团围住。
    经历过这件事之后,
    蒙古方面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除非能控制长江上游,否则就算占了长江下游再多的地方也没意义。
    基于这个思想指导,
    蒙古大军开始攻打襄阳城。
    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里,
    终于攻下了襄阳城。
    襄阳城失守后,宋朝的命运也随之转变。
    接连几场大战的失利,
    让宋朝的军队在战场上几乎全军覆没。
    就在朱雄英的大军逼近宋朝之前……
    临安城里,黑云都只剩五千多人。别说抵抗,连自保都困难。川蜀虽有驻军,但自身难保,还得守着家门,蒙古军压境,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
    当初朝廷对边防军本就存疑,连钓鱼城打了胜仗的将领都被陷害。现在连川蜀军都心灰意冷,只想守住自己的地盘。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