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一纸票根通南北,万镒白银济苍生!
推荐阅读: 老婆跟人跑了,我不摆了、 八零,易孕美人专治禁欲绝嗣大佬、 纯阳武神、 牧神记、 无上丹尊、 东晋北府一丘八、 三寸人间、 快穿:女配又跪了、 神族下凡、 暗月纪元、
宋应星叩首时,额头贴住了温热的青砖:
“陛下那日在文渊阁说‘器利则工善’”
“微臣便日夜琢磨,将活塞行程从两寸增至五寸,又在冷凝管外裹了锡箔……”
他忽然想起什么,从怀中掏出油纸包,里面是拆得七零八落的齿轮:
“这是按泰西《机械图谱》改良的棘轮装置,可使飞轮转速提升三成!”
朱厚熜接过齿轮,忽然抬眼望向被驱至远处的工匠群。
几个学徒正扒着门框往这边看,见圣驾目光扫来,慌忙缩回头去。
帝王唇角微动,对身后的王永道:
“传旨:凡参与蒸汽机制造者,皆赐‘工部一等匠’衔,月俸加五斗粟米。”
“今后各工坊准许工匠观礼御驾,不必驱离。”
“朕的工匠,不该怕朕。”
“遵旨!”
暮色漫入工坊时,宋应星忽然听见远处传来工匠们的私语:
“方才圣驾笑了,是在夸咱们的活儿细吧?”
“你瞧那飞轮转得多亮,跟天上的星子似的……”
夜风卷起工坊外的旌旗,“工部”二字在暮霭中猎猎作响。
某个学徒偷偷摸出藏在怀里的炭笔。
在墙壁角落画下蒸汽机的轮廓,旁边歪歪扭扭写着:
“见驾日,机器成,粟米多,吾等幸甚。”
……
朱厚熜在工部逗留至酉时三刻,临上车驾前忽问宋应星:
“卿可知朕为何如此看重这蒸汽机?”
不等对方回答,朱厚熜已抬手拨开车帘,道:
“洪武年间织一匹布需七日,如今有此神器,七日可织三十匹。”
“待江南织坊尽皆换上此机,朕便可免了织户们的徭役,让他们只专心侍弄机器。”
“百姓手中有粮,腹中无饥,才是真正的太平。”
车驾碾过东华门的御道时,王永捧着温热的蜜渍金桔凑上前。
却见陛下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
忽然,朱厚熜开口道:“明日着人给工部工匠们送些伤药去,朕瞧着好些人手上都有烫疤。”
王永愣了愣,忙应“奴婢记下了”。
心中却暗忖:陛下向来以威严治臣,今日倒像是换了个人。
……
是夜,养心殿。
朱厚熜铺开江南织造局的舆图,用朱砂笔在苏州、松江两处圈了红圈。
忽然想起宋应星呈上的《蒸汽机改良十策》里提到“需用精铁铸管”。
便命值夜的文书官即刻传旨工部:
“着广东布政使司速运精铁三万斤至京师,沿途驿站备足车马,不得有误。”
随后,他又铺开《皇明条法事类纂》,提笔在“工匠待遇”条下批注:
“凡掌机匠人,许穿绸衣,免其丁税,以示优渥。”
次日辰时,当宋应星在工部接到内廷送来的伤药箱时,箱底还压着一张御笔亲书的纸条:
“朕观匠人操作,多有不便,可在机器旁设木凳,准坐着做工。”
宋应星握着纸条的手微微发颤,转身便将旨意传给监工的百户。
惹得正在调试锅炉的老匠人们直起腰来,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水光。
他们在工坊里弯了一辈子腰,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能坐着给皇上做工。
五日后,首座皇家蒸汽织坊在苏州破土动工。
朱厚熜特意选派内官监太监吕方出任织坊提督,并赐下鎏金匾额“天工开物”
当第一炉煤炭投入蒸汽机的炉膛时,正在紫禁城批阅奏疏的帝王忽然问身旁的王永:
“你说,若将这机器用在漕运上,能否让江南的粮食十日抵京?”
掌印太监尚未答话,陛下已自失地一笑。
“罢了,先让织妇们松快些,漕运的事,待秋收后再议。”
次日退朝后,朱厚熜命人取来宋应星进献的《天工开物·器用卷》。
在扉页题下“工者,国之基也”六字。
忽有小太监禀报:
“陛下,工部匠人联名送了件物什来,说是给您的谢礼。”
打开描金漆盒,里面是一座巴掌大的蒸汽机模型。
铜轮上还刻着“愿吾皇万岁,大明万年”的细小字痕。
朱厚熜望着模型里微微晃动的活塞,忽然轻笑出声,对王永道:
“告诉那些匠人,朕的‘万岁’不用他们祝!”
“只消这机器转得一日比一日欢,便是最好的‘万年’。”
半个月后,朱厚熜收到奏报:蒸汽织坊已吸纳三万织工,所出布匹除供宫廷用度外,余者可换白银百万两。
……
当第三十六座蒸汽织坊在扬州开炉时。
《大明银行条制》经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正式颁行天下。
朱厚熜亲自圈定京师前门外的三层楼榭为总行,赐匾额“通汇天下”。
又从内库拨出十万两黄金作为本金。
开业当日,朱厚熜遣王永代自己前往剪彩,当鎏金剪刀剪断红绸时。
围观的商人们看见匾额两侧垂下楹联:
“一纸票根通南北,万镒白银济苍生”——正是陛下御笔所书。
江南织坊的机杼声里,大明银行的分号如雨后春笋般在苏州、杭州、广州等地铺开。
张居正奉旨在松江设立“工贷局”,专门向匠人发放低息贷款。
“凡欲购蒸汽机者,可凭工坊契书至银行押借,年息三分,三年还清。”
当第一批匠人捧着盖着户部大印的会票走出银行时,巷口茶肆的老掌柜摸着票面上的防伪水印。
那是朵用细银丝勾勒的缠枝莲。
只有用御窑厂的瓷土才能拓印出如此清晰的纹路。
半个月后,朱厚熜在西苑游玩时接到急报:南京分行查获一起伪造会票案。
朱厚熜当即传旨:“着三法司严审,敢仿造票根者,斩立决!”
旨意传到江南,正在织坊查验机器的宋应星看着手中真票,命工匠在新版会票上增设“火漆印”与“密押编号”,
每发行十张便有一张暗藏特殊纹路,需用户部特制的“辨钞镜”方能验真。
随着银行体系日趋成熟,朱厚熜又生出新想法。
一日朝会上,他掷出一份《漕运改易条陈》:
“朕闻民间商队多用‘水脚银’预支运费,若由银行发行‘漕运债券’”
“百姓可认购生息,朝廷则用银钱疏浚河道,何如?”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陛下那日在文渊阁说‘器利则工善’”
“微臣便日夜琢磨,将活塞行程从两寸增至五寸,又在冷凝管外裹了锡箔……”
他忽然想起什么,从怀中掏出油纸包,里面是拆得七零八落的齿轮:
“这是按泰西《机械图谱》改良的棘轮装置,可使飞轮转速提升三成!”
朱厚熜接过齿轮,忽然抬眼望向被驱至远处的工匠群。
几个学徒正扒着门框往这边看,见圣驾目光扫来,慌忙缩回头去。
帝王唇角微动,对身后的王永道:
“传旨:凡参与蒸汽机制造者,皆赐‘工部一等匠’衔,月俸加五斗粟米。”
“今后各工坊准许工匠观礼御驾,不必驱离。”
“朕的工匠,不该怕朕。”
“遵旨!”
暮色漫入工坊时,宋应星忽然听见远处传来工匠们的私语:
“方才圣驾笑了,是在夸咱们的活儿细吧?”
“你瞧那飞轮转得多亮,跟天上的星子似的……”
夜风卷起工坊外的旌旗,“工部”二字在暮霭中猎猎作响。
某个学徒偷偷摸出藏在怀里的炭笔。
在墙壁角落画下蒸汽机的轮廓,旁边歪歪扭扭写着:
“见驾日,机器成,粟米多,吾等幸甚。”
……
朱厚熜在工部逗留至酉时三刻,临上车驾前忽问宋应星:
“卿可知朕为何如此看重这蒸汽机?”
不等对方回答,朱厚熜已抬手拨开车帘,道:
“洪武年间织一匹布需七日,如今有此神器,七日可织三十匹。”
“待江南织坊尽皆换上此机,朕便可免了织户们的徭役,让他们只专心侍弄机器。”
“百姓手中有粮,腹中无饥,才是真正的太平。”
车驾碾过东华门的御道时,王永捧着温热的蜜渍金桔凑上前。
却见陛下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
忽然,朱厚熜开口道:“明日着人给工部工匠们送些伤药去,朕瞧着好些人手上都有烫疤。”
王永愣了愣,忙应“奴婢记下了”。
心中却暗忖:陛下向来以威严治臣,今日倒像是换了个人。
……
是夜,养心殿。
朱厚熜铺开江南织造局的舆图,用朱砂笔在苏州、松江两处圈了红圈。
忽然想起宋应星呈上的《蒸汽机改良十策》里提到“需用精铁铸管”。
便命值夜的文书官即刻传旨工部:
“着广东布政使司速运精铁三万斤至京师,沿途驿站备足车马,不得有误。”
随后,他又铺开《皇明条法事类纂》,提笔在“工匠待遇”条下批注:
“凡掌机匠人,许穿绸衣,免其丁税,以示优渥。”
次日辰时,当宋应星在工部接到内廷送来的伤药箱时,箱底还压着一张御笔亲书的纸条:
“朕观匠人操作,多有不便,可在机器旁设木凳,准坐着做工。”
宋应星握着纸条的手微微发颤,转身便将旨意传给监工的百户。
惹得正在调试锅炉的老匠人们直起腰来,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水光。
他们在工坊里弯了一辈子腰,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能坐着给皇上做工。
五日后,首座皇家蒸汽织坊在苏州破土动工。
朱厚熜特意选派内官监太监吕方出任织坊提督,并赐下鎏金匾额“天工开物”
当第一炉煤炭投入蒸汽机的炉膛时,正在紫禁城批阅奏疏的帝王忽然问身旁的王永:
“你说,若将这机器用在漕运上,能否让江南的粮食十日抵京?”
掌印太监尚未答话,陛下已自失地一笑。
“罢了,先让织妇们松快些,漕运的事,待秋收后再议。”
次日退朝后,朱厚熜命人取来宋应星进献的《天工开物·器用卷》。
在扉页题下“工者,国之基也”六字。
忽有小太监禀报:
“陛下,工部匠人联名送了件物什来,说是给您的谢礼。”
打开描金漆盒,里面是一座巴掌大的蒸汽机模型。
铜轮上还刻着“愿吾皇万岁,大明万年”的细小字痕。
朱厚熜望着模型里微微晃动的活塞,忽然轻笑出声,对王永道:
“告诉那些匠人,朕的‘万岁’不用他们祝!”
“只消这机器转得一日比一日欢,便是最好的‘万年’。”
半个月后,朱厚熜收到奏报:蒸汽织坊已吸纳三万织工,所出布匹除供宫廷用度外,余者可换白银百万两。
……
当第三十六座蒸汽织坊在扬州开炉时。
《大明银行条制》经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正式颁行天下。
朱厚熜亲自圈定京师前门外的三层楼榭为总行,赐匾额“通汇天下”。
又从内库拨出十万两黄金作为本金。
开业当日,朱厚熜遣王永代自己前往剪彩,当鎏金剪刀剪断红绸时。
围观的商人们看见匾额两侧垂下楹联:
“一纸票根通南北,万镒白银济苍生”——正是陛下御笔所书。
江南织坊的机杼声里,大明银行的分号如雨后春笋般在苏州、杭州、广州等地铺开。
张居正奉旨在松江设立“工贷局”,专门向匠人发放低息贷款。
“凡欲购蒸汽机者,可凭工坊契书至银行押借,年息三分,三年还清。”
当第一批匠人捧着盖着户部大印的会票走出银行时,巷口茶肆的老掌柜摸着票面上的防伪水印。
那是朵用细银丝勾勒的缠枝莲。
只有用御窑厂的瓷土才能拓印出如此清晰的纹路。
半个月后,朱厚熜在西苑游玩时接到急报:南京分行查获一起伪造会票案。
朱厚熜当即传旨:“着三法司严审,敢仿造票根者,斩立决!”
旨意传到江南,正在织坊查验机器的宋应星看着手中真票,命工匠在新版会票上增设“火漆印”与“密押编号”,
每发行十张便有一张暗藏特殊纹路,需用户部特制的“辨钞镜”方能验真。
随着银行体系日趋成熟,朱厚熜又生出新想法。
一日朝会上,他掷出一份《漕运改易条陈》:
“朕闻民间商队多用‘水脚银’预支运费,若由银行发行‘漕运债券’”
“百姓可认购生息,朝廷则用银钱疏浚河道,何如?”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