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二回 扯皮

推荐阅读: 老婆跟人跑了,我不摆了八零,易孕美人专治禁欲绝嗣大佬纯阳武神牧神记东晋北府一丘八无上丹尊三寸人间神族下凡暗月纪元机床小匠

    人在研究生死问题方面,还是比较认真的。
    至少潞王是这样。
    他根据北方传来的消息,综合来看,只要宗室交出土地,杨承应都会留他们一命,然后安排一个地方安置。
    反而是对带头大哥下手狠辣,比如首辅陈演、再比如勋贵之首吴惟英,南方士林魁首钱谦益。
    研究以后,潞王得出结论,老老实实的投降是上策,稀里糊涂变成监国是下策。
    所以,无论马士英如何请,潞王死活不同意监国。
    马士英没办法,只得祭出太后这张牌,请太后下懿旨,让潞王在杭州监国。
    邹太后,也就是朱由崧的嫡母,随即下了懿旨:
    陛下与潞王乃是至亲,贤明为诸王之冠。昔日宣宗东征,襄王和郑王监国,这已经是祖制,潞王可以遵行。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潞王还有什么好说的,只得同意监国。
    崇祯十三年三月初五,潞王正式监国。
    “如今敌兵在北,随时有南下的可能,众卿该如何办?”潞王随口问了一句。
    毕竟是头次升座议事,总得有话题聊吧。
    结果,一片沉默。
    打!恐怕是打不过的,并且还有一个比较难言的事。
    想做南宋,请问岳武穆在哪里?
    见众人都默不作声,潞王只得自己出来收场:“是孤王问的有些笼统,孤是问怎么救回皇帝!”
    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却惹得群臣面面相觑,还理解错意思。
    长期的党争,让这些人想问题的思路,与常人不一样。
    特别是当事人朱大典和阮大钺,更是会错了意。
    他们以为,潞王是在追究他俩丢失皇帝责任。
    阮大钺猛地出列,跪在潞王面前,磕头:“臣有罪,没能保护好皇上,请王爷治罪。”
    “臣也有罪,”朱大典跟着跪下,“臣与阮大钺为皇上在前方开路,却没料到敌人从后方来,致使皇帝落入敌手,死罪!”
    阮大钺罪责难逃,只得出来认罪;朱大典明面上认罪,其实是为自己和阮大钺开脱罪责。
    因为如果阮大钺被论罪处死,朱大典也罪责难逃。
    这些弯弯绕绕,都是党争的后遗症。
    潞王人傻了,这和救弘光皇帝有关系吗。
    马士英也赶紧出面:“王爷,当时一片混乱,陛下自己误入敌营也是没办法的事,求王爷法外开恩。”
    潞王在心里叹了口气,只是抬了抬手,让他们起来。
    为了不让百官理解错他的意思,他再次修改措辞:“辽东军下一步是杭州,我们如何应对?”
    “杨承应仅用半年不到的时间占据广大区域,应该没有余力南下进攻。可以派人北上议和,将他占领的太平、应天和镇江三府割让给他,约为兄弟之国。”
    马士英的这个馊主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自古以来,南北对峙的次数很多,如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和南宋等。尤其是南宋和金国,金国席卷北方,然后被北方的动荡绊住了手脚,让南宋议和成功了。
    救皇帝和收故土都办不到,唯有这个计策。
    潞王点头:“好吧。不知道谁可以担任使者?”
    马士英提议:“陈洪范可以担当重任,老人家曾出使过京师,也不会觉得陌生。”
    众臣都说有道理。
    潞王同意,当即命内阁写一份圣旨,让陈洪范拿着,前往南京议和。
    话音刚落,有官员道:“启禀王爷,如今内阁只有马士英一个人似乎不妥,请王爷再许一人入阁。”
    “这话有道理。”潞王看了一眼马士英,想看他是什么态度。
    马士英能有什么态度,好不容易能为内阁首辅,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不过他没有正面反对,而是道:“按照规矩,阁臣必须是翰林院出身,这杭州还有翰林院出身吗?”
    翰林院出身的官员,都被杨承应在京师和南京一勺烩了,剩下的要么资历不足,要么威望不够。
    “有,”那名官员道,“福建漳州府的黄道周,是天启二年的进士,后出任庶吉士。”
    马士英愣住了。
    娘的,怎么把这货忘记了。
    潞王点头道:“资历的确够,可以准许入阁。”
    “陛下……”马士英想开口说话,却被潞王打断。
    潞王道:“此事就这么定了。”
    “啊!呃……”马士英没办法了。
    正要散朝,紧急军情邸报,送到了朝堂。
    议事的时候,送这么一份邸报来,非同小可。
    马士英亲自拆开一看,整个人都石化了。
    “怎么?”潞王感觉情况不妙。
    “回王爷,”马士英极力收敛内心的紧张,“前线来报,敌兵已经抵达塘栖。”
    殿内一片哗然。
    塘栖距离杭州只有六十里,仅一日的路程。
    “苏州呢?”潞王忙问。
    “初三,已经丢了。”马士英绝望的回答。
    百官惊悚。
    原来就在马士英因为监国问题、议和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杨承应一刻都没闲着。
    他在南京,着手解决几个大的问题。
    第一是大裁军,目标是投降将领麾下的兵丁,比如赵之龙和各勋贵的兵丁,巡抚名下的标兵等等。
    比如田雄、刘良佐等军头们为了虚张声势,扩编部队数量都非常的庞大。
    这样扩编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找弘光政权索要军饷,杨承应可不惯这个毛病。
    给了一笔遣散费,再通过土地再分配,将这些裁下来的士兵安置在江南江北。
    第二个事情,也是最大的事情,颁布和推行废奴令。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北方和南方出现了巨大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有扩大的情况。
    比如辽东,常年养蛊,压根没有大地主,连中小地主都少。
    后金为了短暂提高战力,一步到位,直接搞奴隶制,旗丁只负责打仗,种地都归奴隶。
    这不算倒退,而是努尔哈赤作为李成梁家丁,深得明军军户的精髓,做出的相应改变。
    朱元璋是设计制度的高手,军户依靠卫所提供农具、耕地、耕牛、种子,集中生产,突破小农经济低下生产力,一个人养活多个人。
    但他的设计的模型,什么都是刚刚好,一旦朝廷发生变动,卫所制度出了问题。
    只是老朱做梦都没想到,带头破坏卫所制度的人,正是他的龙子龙孙。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