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九回 箭在弦上

推荐阅读: 老婆跟人跑了,我不摆了八零,易孕美人专治禁欲绝嗣大佬纯阳武神牧神记东晋北府一丘八无上丹尊三寸人间神族下凡暗月纪元快穿:女配又跪了

    他们虽然杀了王全昌,却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
    那就是洪承畴。
    洪承畴带兵入援宣大的时候,接到了王全昌被杀的消息。
    仔细研究一番后,洪承畴得出结论。
    这个叫李鸿基的人不可小觑。
    “等我完成圣上的交代,再回来收拾他们。”洪承畴想。
    可等他赶到大同,才发现事情有点过于简单。
    都说鞑子犯边,洪承畴却连一个真鞑子没看到。
    他只看到,一份份军情邸报,把鞑子如何如何厉害,总兵如何如何奋勇写在里面。
    连鞑子的首级,一颗都没看到。
    “他们是在吓唬朝廷,多要饷银!”
    洪承畴提起笔来,想写奏疏揭穿他们。
    但刚拿起笔,洪承畴又摇了摇头,放下毛笔。
    “不行,我要是这样写,会得罪那些总兵。”
    洪承畴在帐内踱步,“况且鞑子没有退,万一来真的,我岂不要担负罪责。”
    算了!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的担心很有必要。
    因为一支后金军正朝着蓟镇开进。
    行军统帅正是皇太极。
    他出动蒙古兵,八旗精锐和巴牙喇护军,以及刘兴祚和李永芳的汉军。
    除此之外,还带了一支非常特别的部队——乌真超哈。
    皇太极学习杨承应的治军经验,也打造了一支火炮部队,取名叫乌真超哈。
    乌真超哈的统领是佟养性。
    古代重名的很多,这个佟养性是努尔哈赤第一位大福晋哈哈纳达青的亲族。
    乌真超哈六个甲喇额真,即明朝降将出身的石国柱、金玉和、高鸿中、金砺四人,以及李永芳之子李延庚,蒙古降将图瞻。
    皇太极为了逼杨承应撤围,这次算是下了血本。
    他对外打出奥巴汗旗号,向蓟镇行军,增援多尔衮。
    辽阳竖着皇太极旗号,实际上是代善指挥。
    孙承宗对此却毫不知情,带着山海关总兵马世龙,标营总兵宋伟和数万明军,陆续开赴蓟镇。
    而杨承应在接到范文程的信后,铁了心要围困迫降这股鞑子。
    各军继续执行围困计划。
    另外,各师抽调一部分精锐骑兵,袭扰驻军辽阳的后金军。
    代善指挥后金军,也以骑兵反袭扰,但不追击。
    双方就这样你来我往,维持着诡异的和平。
    因为隆冬快过去。
    都要为春耕做准备。
    鞍山以南,海州以北的大片农田,因为两军交锋而荒芜。
    随着明军全线顶在鞍山,这些农田可以耕种。
    杨承应采取的措施,是百姓的屯田和军队屯田一并进行。
    虽然各自划分区域但不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用这种方法防止后金军的步兵翻山越岭,偷袭种地百姓。
    冬去春来,雪水在融化。
    杨承应拿着望远镜,带着杨嗣昌和侍卫们沿着河谷巡察。
    杨嗣昌一个山永巡抚却待在前线这么久,傻子都能看出来,他是孙督师派来监视杨承应的。
    不过,杨承应不在乎这件事。
    他知道,杨嗣昌总有一天会离开。
    “你瞧,这大片土地都因为战争而荒废了。”
    杨承应指着一片杂草丛生的河岸,无奈地说道。
    “没人耕种自然就荒废了。”杨嗣昌道,“再者辽东百姓时刻与蒙古和女真冲突。能种地,已经是很稀有。”
    自明朝收边,整个北方防线经常打仗。土木堡之变后,情况进一步恶化。
    蓟镇幸运的是有戚继光,太平了几十年。
    辽东历任总兵,包括李成梁在内,都不尽如人意。
    “大帅,信使到。”祖泽洪策马禀报。
    “哦,传他过来。”
    杨承应拉住马缰绳。
    就见祖泽洪领着一个身着甲胄、背蜈蚣旗的青年士兵前来。
    不远处还有他的同伴。
    “大帅,密信。”
    士兵不是从背上的木筒,而是敞开衣襟,从衬衣里取出带有他体温的密信。
    祖泽洪接过,用密码本翻译。
    “敌走,蓟镇危。”
    短短五个字,如平地一声雷。
    杨嗣昌通过这么长时间的观察得出结论,这支军队已经被杨承应打造成一支组织严密的部队。
    有监督军纪的督察队,有分析情报的参谋部,有搞渗透情报的特务连……
    还有一直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千里目。
    这么机密,应该是千里目发来的。
    听到祖泽洪念出五个字,杨嗣昌好奇地问:“杨帅,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敌走,指的是皇太极不在辽阳城。蓟镇危,指的是一支军队要进攻蓟镇。”
    杨承应分析道:“结合前后便知道,这话指的是皇太极已经亲自带兵进攻蓟镇。”
    杨嗣昌一听,坐不住了:“鞑子的精兵受到重挫,他们哪来的部队?”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
    杨承应笑了一声,说道:“刘兴祚的汉军一直镇守凤凰城,没有动作。”
    从那次见面之后,杨承应和刘兴祚私下一直没有断了联系。
    这一次的消息,是他通过杨承应安排的潜伏在李朝北方义军的耳目,火速传递过来的。
    内容很短,但刘兴祚相信杨承应能看懂。
    “杨帅,还是攻城吧。”
    杨嗣昌一想到上次的丁卯之变,整个人都坐不住了。
    “不,现在反而要沉住气。”
    杨承应摇摇头,“敌人越是不顾一切,我们反而要稳得住。小小的鞍山城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迫降城内的后金军。”
    不只是打破八旗不可战胜的神话,还要得到一支经过长期训练的百战精锐。
    同时通过迫降成建制的后金军,给后金贵族们一个暗示,将来大金亡了,他们不用跟着陪葬。
    意义重大!
    “你的意见是……继续围困?”杨嗣昌问。
    “没错。我会派人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个消息报给孙督师,请他多加小心。”
    杨承应说道:“何况就算我现在破城后撤走,士兵也来不及休整,百姓已经准备种地。”
    这正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杨嗣昌叹了一口气,只能寄希望孙督师的英明决策,能抵御鞑子的入犯。
    可是能抵挡得住吗?
    杨嗣昌在心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