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一回 纵横捭阖

推荐阅读: 老婆跟人跑了,我不摆了八零,易孕美人专治禁欲绝嗣大佬纯阳武神牧神记无上丹尊东晋北府一丘八三寸人间神族下凡快穿:女配又跪了暗月纪元

    “想要和他们合作,或者与荷兰开战。”
    郑芝龙说道:“光靠海上练兵还不够,需得亲自经历过一次时间较长的远航,光走海岸线是不行的。”
    古代海船运输,最常见的做法就是贴着海岸线走。
    譬如从旅顺港出发,沿着海岸线到李朝,再走对马藩,进入濑户内海,抵达大阪。
    贴着海岸线走有几个好处,其中,最大的好处是及时补充淡水和食物。
    船上的淡水一个月就不能饮用,食物寿命更短。
    “这点我知道,在新船没造好之前,你们都不用远航。”
    杨承应想了一下,说道:“我会在这之前,设法解决饮用水和食物的问题。”
    “大帅……”
    郑芝龙没想到主帅一下子领会了他的意思。
    “放心吧,我绝对不会让弟兄们吃太多的苦。”
    杨承应轻拍他的肩膀,说道:“让何斌联系西班牙传教士,邀请北上,协商大事。”
    “属下这就去找何斌。”
    郑芝龙抱了抱拳,转身离开。
    杨承应找上李溰一行人,与他们继续参观造船厂。
    工业化之前,风帆时代属于穷得没边的,才肯干的事。
    个中艰难与辛苦,透过一本本航海日志就知道。
    因此,杨承应第一个目标只盯在控制马六甲海峡,把海上生命线握在自己手中。
    至于后面的事,看情况再说。
    三天后,杨承应送别李溰和规伯玄方。
    旋即,与宋应星、王天相等人北上。
    这则消息,很快传到了皇太极的耳朵里。
    “要是一般的主帅竟然弃前线将士于不顾,在老家给儿子办满月酒,我还觉得这人多半要没了。”
    皇太极皱着眉说道:“但是杨承应,却不能以常理猜度,必须小心提防。”
    “真奇了怪。还以为他用‘运动会’为幌子,悄然北上。”
    岳讬接口道:“没想到,他真的在搞。”
    “这正是他厉害之处。”
    萨哈廉笑道:“关于他不受朝廷节制的传闻,喧嚣尘上。
    但孙承宗等人的出席,让老百姓认为那是谣言。
    毕竟底层百姓怎么知道上面的事。
    孙承宗属于是被利用了,还懵然不知。”
    “他虽北上,恐怕也改变不了现在的局面吧。”
    硕讬把话题扯了回来。
    自围困海州以来,后金军算是领教了什么叫油盐不进。
    城内日夜都有防守。
    每次出城取柴,都带了骑兵。
    后金军设了壕沟,等他们想要越过壕沟。
    城上的火炮就会发射,砸在壕沟边缘,极大的震慑了后金军。
    待在塔山铺和耀州驿的明军只严密防守,完全没有救援海州的意思。
    事情到了这一步,傻子都看得出来,杨承应不会打。
    于是,接下来该怎么走,成了摆在众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除非围他一年,否则毫无用处。”
    皇太极认认真真的想过后,说道:“还是撤军吧。”
    “撤军?大汗!只围了海州一两个月,现在撤军不合适吧。”
    阿济格觉得不妥:“反正咱们兵精粮足,再围一段时间,说不定有破绽。”
    “打下了海州又如何?”
    皇太极看了阿济格一眼,“祖大寿还等着我们。耗光粮草,我们拿什么犒赏三军。”
    “臣弟明白了。”阿济格退下。
    “就这样走,是不是太……”
    岳讬本想说有损大汗威仪,话到嘴边又怕得罪大汗,硬生生的咽了回去。
    “哼!”皇太极知道他想说什么,冷笑道:“等过几天,本大汗再率军从蓟镇入京畿。我看,杨承应拿什么应付城中痴儿。”
    他口中的“城中痴儿”指的是,杀了袁崇焕的崇祯。
    只要再来一次丁卯之乱,没了袁崇焕,需要杨承应亲自上阵。
    稍微应付不好,崇祯就得拿杨承应开刀。
    当然,撤军的理由还有一条。
    那就是大炮要铸造好了。
    原来皇太极在收拾了阿敏后,委任佟养性为乌真超哈统领,带领从汉地劫掠来的工匠铸炮。
    哪里来的原型炮,可供仿制呢?
    说来也巧,当初皇太极打下了永平府和滦州。
    一直打到海边。
    海边有一艘搁浅且损毁严重的海船,船上有一门废弃的红夷大炮。
    从船上遗留物品判断,很有可能是哪个不长眼的海盗,跑去旅顺港等海域生事,被赶跑了。
    十月十八日,皇太极正式撤军,主动解了海州之围。
    回到沈阳,第一件事是召来佟养性。
    “事情进展如何?”
    皇太极刚见到佟养性,迫不及待的问道。
    “回大汗,”佟养性禀报道,“大炮已经铸成,大炮重约三千斤到五千斤,一次需要用火药四到八斤,炮弹也根据火药用量为八到十六斤。”
    “太好了!”皇太极用拳击掌,激动不已。
    “这真是苍天庇佑我大金国,大汗喜得大炮!”
    以图尔格为首的一众贝勒大臣,纷纷拍起了皇太极的马屁。
    “好了,好了。”
    皇太极心里不高兴,脸上不动声色:“全赖众卿鼎力扶持,本大汗才有大炮。传令三军,明日于演武场试射大炮。”
    后金国百官都称呼红夷大炮为大炮,主要还是避开“夷”这个字眼。
    次日,皇太极率领文武百官,观摩试射过程。
    当点燃引信,闪着火光的引信进入炮身,点燃火药。
    在火药的助推下,一枚铁弹钢的一声发出,轰的一声砸在远处的大树上。
    惊得马匹嘶鸣,部分大臣身体发抖。
    皇太极起身,下令给铸炮的工匠世袭爵位,并走到这尊红夷大炮的后面。
    轻轻抚摸着发热的炮身,他激动的道:“自即日起,本大汗也有大炮了!”
    接着,他想到一直大炮大炮的喊不合适,于是道:“加封此炮为天佑助威大将军炮!”
    然后转过身来,面对着满朝文武:“愿上苍保佑我大金,消灭杨承应,入关攻灭大明,一统天下。”
    “大汗万岁万岁万万岁!”众贝勒大臣纷纷下跪,山呼万岁。
    与此同时,杨承应与宋应星等人一道来到绣岩城。
    天色已经暗下来,还下着绵绵细雨。
    却丝毫没有影响杨承应的心情。
    他一到堡内,就让黄耀拿出他让马三泰找的黑石头。
    自然界中,天然的黑石头不常见,多为煤矿。
    可杨承应前一世学习地理时,知道整个辽东只有岫岩地区才有与煤矿相似颜色的石头。
    那就是,钨矿!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