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九回 终于等到你了—钨矿

推荐阅读: 老婆跟人跑了,我不摆了八零,易孕美人专治禁欲绝嗣大佬纯阳武神牧神记无上丹尊东晋北府一丘八三寸人间神族下凡快穿:女配又跪了暗月纪元

    而此时,杨承应已经知道登莱兵变的消息。
    不过,他的注意力不在于此。
    他明面上邀请孙承宗、世子李溰和规伯玄方在金州游玩,全然不理会正在北方发生的战争。
    暗地里却在组建一支秘密班底。
    通过一场运动会,他发现了一批铁匠出身,身体素质又好,且刚逃难来辽东镇的百姓。
    以王天相为首,包括金世祥、丁启明、刘承爱、窦守位等在内,共计十七人。
    组建这支班底是做什么呢?
    过去杨承应常年领军,为了生存而奔波。
    现在,他完全可以腾出手来做一件事,炼钨。
    古代是没有钨矿冶炼,直到1783年才被西班牙人德普尔亚发现黑钨矿,并从中提取出钨酸。
    也有人说与他无关。
    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整个辽东地区仅有一个地方有黑钨矿。
    巧得很,正是绣岩城往东北三十四公里,一处名叫大闹沟的地方。
    “你们听说过黑色的石头吗?”
    总兵府,杨承应问众铁匠。
    “煤和炭都是黑色的。”
    王天相答道。
    “那么一柄好的战刀,要怎么打造出来?”杨承应又问。
    “这和铁有关,还有把握熔炉的火。”
    金世祥一边回忆一边回答。
    “你们有没有想过,在炼铁的时候,往里面加一些东西。”
    杨承应继续启发他们。
    铁匠们你望望我,我瞧瞧你,似乎都有些难以启齿。
    最后,还是王天相出声:“大帅,您是想在刀里面加一些东西,少用点铁。”
    “额,我的意思是让兵器变得更加锋利,而不是偷工减料。”
    杨承应嘴角抽搐,赶紧纠正。
    “可以加的东西不多。”
    众铁匠想来想去,都想不到合适的材料。
    “既然你们都不知道,我就告诉你们,这种材料叫钨。”
    杨承应说道:“正是因为有了它,西洋的兵器会变得更锋利。”
    尽管此时西方还没有钨,杨承应不介意用这个噱头,推广自己对钨的运用。
    自己人太了解,说出来没人信。
    “武?那是什么东西?”有人问。
    “金属旁加一个乌。”
    杨承应在地上写出这个字,“和铁、黄金、银、青铜一样都是材料。”
    “这种材料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王天相好奇地问。
    “当然有。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坚硬。”
    杨承应介绍道:“他铸造出来的兵器比铁还坚硬,在打造兵器加入少量粉,可以打造出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
    经过浅显易懂的解释,铁匠们都明白了。
    原来大帅是想让他们用这个“钨”,秘密铸造上等兵器。
    “您放心交给我们,我们一定给您打造出锋利无比的兵器,上阵杀鞑子。”
    王天相是永平府的匠户,在丁卯之乱时逃亡深山。
    出来后,随金州军来到辽东镇。
    因铁打得好,被送到了金州的军械局。
    在上次的跑步运动会,他是第三名。
    “不,你们猜错我的意图了。”
    杨承应小声问道:“你们听说过车床吗?”
    所有人都摇了摇头。
    “就是用脚踩着,进行加工的桌子。”
    杨承应尽量用最简单的话解释。
    “那不是陶器吗?用脚踩,然后做成陶器。”
    有人说道。
    “最根本的是一样的道理。用车床制造出钻头、刀头等。”
    杨承应说道:“再把这东西运用在武器,比如燧发枪、火炮等上面,增加武器的锻造成功率。”
    众人前面还听得懂,后面又犯迷糊了。
    “大家听不懂不要紧,我已经给你们请了老师。”
    杨承应笑道:“我可是花了重金。”
    “老师?教我们……”铁匠们有点瞧不上。
    一个文弱书生,都没抡过铁锤的人,也配当我们的老师。
    杨承应微微一笑,“够格的,你们放心吧。”
    他让侍卫请这些人下去,并让他们回去后给家里人打好招呼。
    就说他们有事要远行,大概几个月,等到大帅回来时,跟着一起回来。
    等他们走了之后,杨承应问祖泽远:“宋先生到哪里了?”
    “祖泽洪派人禀报,已经到城外五里。”
    祖泽远恭敬的答道。
    “好,带着侍卫随我到南门迎接这位贵客。”
    杨承应笑道。
    为了迎接这位贵客,杨承应身着朝廷赐的飞鱼服和仪仗,亲自出门迎接。
    在明末,有大量的科学家隐藏在文人这个身份之下。
    譬如茅元仪、孙元化都是如此。
    请不来、已经担任南京通政使的毕懋康也是如此。
    有鉴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杨承应很乐于做一个“尊王”的大镇总兵。
    并用这个名头,加上包括徐光启在内的朝中大臣的人情,请一些人来辽东。
    譬如黄正宾。
    这位大才,杨承应也是用重金加朝廷的名号请来辽东。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明末大名鼎鼎的《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
    他是南昌奉新县人,举人出身。屡次参加会试不中,所以死了这条心,专心在家侍奉老母。
    杨承应请徐光启出面,召他往辽东听用。
    这位老兄,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来了。
    金州南门外,侍卫肃穆,仪仗吹拉弹唱,好不热闹。
    见到不远处一个四十余岁的中年,峨冠博带,骑着马走来。
    杨承应主动上前迎接:“大明武平侯,右都督兼提督辽东军务,驸马杨承应,见过宋先生。”
    说罢,他深深作揖。
    宋应星赶紧下马,作揖还礼:“末学拙才,不敢接受侯爷如此大礼。”
    明代以文制武,武将在文官面前毫无地位可言。
    但杨承应身为驸马,又是朝廷在东北的擎天一柱。
    再加上,宋应星本人的思想与传统士大夫又有所不同。
    因此,宋应星自然要客气许多。
    “我也是一直盼着您能来,在此等候月余。”
    杨承应说道:“孙督师催得我头疼,我都没有亲自前往前线指挥。”
    “路途遥远,耽误了大事。”
    宋应星一路上听说了北边打仗的事,心中顿时不安。
    “没有,听闻山东一带正闹事。”
    杨承应担心道:“我还怕您路上出事,这才派了侍卫前往,不想正好在旅顺港遇到了您。”
    “哎!一言难尽啊。”宋应星摇摇头。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