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8章 制盐

推荐阅读: 万人迷师尊,徒弟各个想以下犯上救命!疯批徒弟竟想以下犯上娇妻难哄,霸总轻点宠救命!疯批徒弟竟想以下犯上青霜书穿:病娇孽徒休想以下犯上郡主是个乌鸦嘴牧神记第一序列我真不是乌鸦嘴无限童年系统

    “可是咱们可以自己制盐!”
    乔婉从空间里拿出ipad,这上面已经下载了一堆的东西。
    如何制盐?
    像他们这个地方不靠海,大多都是井盐或者是池盐。
    方法全都有了就看能不能找到当地有适合的地方。
    顾聿安也有点心动。
    如果说他们自己组织人员在本地产出来盐,然后再贩卖到关外换取马匹,再用这些马匹和牛羊换粮食,应该是一本万利。
    这倒是一个好办法,而且绝对不会让人诟病,毕竟是上峰交代他,让他自己想办法。
    “方法我给了你,就是你得找两个能干的人,尽快摸清地形。
    毕竟咱们这自然是赶早不能赶晚,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这城墙可就要修了。
    趁着这一个月的时间,组织手里的人手,到时候贩盐弄回了粮食。
    什么难题咱们都能解决,今年的冬天就没那么难过。”
    乔婉可没那个本事,自己往上冲。
    关外的情形想也知道。
    别说在古代女人本来就不适合抛头露面,要是一个女人去谈生意,关外的蛮子搞不好会以为他们是故意折辱对方。
    生意能不能谈成事小恐怕都得结仇。
    顾聿安听了这话,搂着乔婉狠狠地亲了一口。
    “你这个小脑袋瓜子就是灵活,比我可强多了。
    我光想着怎么到那些大粮商手里去空手套白狼,反正打白条先把粮食借出来。然后慢慢儿再说。”
    还别说顾聿安是真把主意打到了这些粮商手里,他专门让人打听过。
    这城里粮商分三家,所谓的三足鼎立。
    王,李,赵。
    三家大粮商都是非常有门路的,粮商才能把粮食销到这地方。
    一般小粮商也不敢往这地方走,主要是怕被抢。
    这些粮商背后有钱有权,谁背后能没有保护伞,跟朝廷里的官员息息相关。
    顾聿安还没发疯到说在这些人太岁头上动土,保证他动了粮商扭头人头就得落地。
    让他感觉欣慰的就是。
    三家有世仇。
    彼此之间在这个行业里弄得是你死我活。
    有仇就好,仇家之间制造点矛盾,他挺最弱的那一个,让他杀出重围这样。
    从三足鼎立变成一家独大。
    这位自然得跟自己这个县官紧密合作。
    粮食的问题暂时可以先应付过这个难关。
    当然后续的话,明年开春儿,他准备大力推广土豆和水稻,玉米。
    这玩意儿他在关内还真找到了。
    只要粮食种上来,人们能填饱肚子,明年的粮价就由不了这些粮商说了算。
    今年借的粮食是一个价,可是明年他还的粮食就是另外一个价。
    里外里自己不亏本。
    结果还没等他把主意打到这个上面,乔婉反而另外想了一条捷径。
    两口子商量到半夜,好不容易才歇下。
    第二天一早,顾聿安吃完饭就直奔衙门。
    心急火燎地把老杜给找来了。
    老杜一听老爷找他,心里有点儿打鼓,昨天刚发了月钱,今天老爷就这么着急忙慌地找自己。
    是不是回去听别人一说反应过来了?
    毕竟老爷虽然有点儿愣头青,可是家里总有点儿长辈什么的。
    老杜已经打定主意,反正他是死猪不怕开水烫,银子进了他们的兜,再想吐出来,那可就难上加难。
    一进官房看到顾聿安正在那张舆图跟前看地形图。
    老杜这回有点儿一愣。
    老爷这是要干什么?
    看地形图有啥用啊,老爷又不打仗。
    “我读过咱们这里的地方日志,听说咱们这里有一些地方井水打出来是咸的,苦的?”
    顾聿安刚才就翻了半天档案。
    老杜一听这话,心松了下来,既然老爷不是追问银子的事情。
    这些事情又不是什么秘密。
    急忙说道。
    “老爷,咱们这个县城位置不好。
    尤其是县城后面的那座山上,那里的水就是苦的,涩的。
    有一条泉水本来非常丰沛,可是因为泉水过于苦涩,所以那水根本不能喝。
    白白浪费了水源。”
    “城南那边有三口井,都是苦水井。现在已经荒废了,没人喝那几口井的水。”
    顾聿安来的兴趣。
    “走,你挑上几个人跟我去山上看一趟,我要去看看那井水。记得多带几个人,最好是十几个人,再按我这张单子上把这些东西都带上。”
    顾聿安拿了五十两银子给了老杜。
    老杜虽然嘴上谄媚地说哪能要老爷的银子,哪怕就是自掏腰包,也一定把东西准备齐。
    可是顾聿安哪会用他的银子。
    一个时辰之后,东西准备好了,马匹和马车也准备好。
    他们一行人出发,所有人都不知道老爷这是哪门子兴致,居然想上山。
    他们带着姥爷直接来到了山上的那一处泉水,泉水比较丰沛。
    按理来说这应该是当地百姓可以供水的一个源头,可惜得很,这泉水偏偏和其他地方的水不一样。
    里面的水又苦又涩。
    当地的百姓对于这个泉水都是敬而远之。
    顾聿安看到泉水的时候,眼神闪闪放光。
    其实制盐的法则要说简单也比较简单。
    不过当地人还真不会,因为他们这里没有这种制盐的条件,所以一般人绝对不会去研究这个。
    可是顾聿安不一样,他是提前做过功课的。
    十几个衙役在老爷的指挥之下,从泉水里打出了水。
    其实这种泉水已经不能叫泉水,而应该叫卤水。
    这种咸卤水放到桶里。
    又用纱布去除杂质。
    最后沉淀下来的就是原盐液。
    用古人当地就有的芒硝,直接把这些盐液倒入大锅里,开始熬煮。
    十几个衙役,都觉得老爷这是脑子有问题了,这泉水又苦又涩。
    就算是加入芒硝在锅里煮,到底能干啥?
    难不成这水煮一煮就能好喝?
    可是这不是他们能管的闲事儿,也不是他们能质疑的。
    不断地用长柄的钎子搅拌。
    随着火焰不断地燃烧,水蒸气蒸发得干净,剩下锅底说不出颜色的液体,其实这种就叫母子盐。
    最后就是将母子盐用瓢舀出来。
    倒入花缸里,用一块儿河泥把花缸填满,用火把河泥烤干,然后把花缸倒置。
    里面的那些母卤水就会从盐井中淋下,渗进泥里。
    最后把这些河泥拿出来晒干。
    当然后面还有一系列的制作工艺,不过这都是最传统的井盐制作方法。
    顾聿安和乔婉已经研究了一晚上,把这工艺里面进行了一些工艺上的改革。
    比如制卤和制盐的过程可以用蒸发技术来浓缩盐水。
    这就比他们用这个缸和大锅来烧制容易得多。
    但是前期也一样是要用大锅进行浓缩烧制。
    只不过他可以用蒸馏的技术进行改良。
    芒硝这种原材料如果现代工艺的话,可能会更加环保安全,比如说用氯化钠或者氯化钾之类的。
    可惜这会儿肯定是不现实。
    不过就是这样,工艺也大大缩短,毕竟后续盐砖制作的过程那是很繁复的。
    他们在山上待了三天三夜,这帮衙役一开始都有点不耐烦,根本不知道老爷到底想干啥。
    可是等到第二天的时候,他们已经对老爷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
    老爷居然用这些泉水制作出了盐,对!
    这个盐还不是市面上那些普通的粗盐,而是那种白花花的雪花盐。
    而且是比市面上那些雪花盐还要更干净,更雪白。
    这神奇的一幕,他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盐市面上都卖的什么价格呀?
    一般人家是真吃不起。
    盐比金子贵。
    那些粗盐明明有点苦,有点涩,甚至里面还掺了沙子,掺了很多东西。
    可是老百姓也只能吃得起这种盐。
    老爷年纪轻轻就这么摆弄了几天几夜,他们现在就看到这白花花的盐。
    最重要的是他们晚上在这里扎营,顺手去打几个猎物。
    没想到老爷看起来文弱书生,可是打起野物来居然不次于他们。
    晚上大家围坐在篝火跟前,烤着手里的野鸡,野兔,用他们自己制作出来的盐撒在上面,那口感大概是这辈子都没有的。要知道每一口下去都是白花花的雪花银吃到肚子里。
    甚至他们几个人都偷偷地在自己的口袋里藏了一小撮盐。
    估计这就有几两银子。
    老杜这会儿坐在顾聿安身边,看着老爷挽着袖子,一点儿都不像是文人书生的那种矜持和高高在上。
    自在的仿佛这样是浑然天成。
    这会儿老杜整个人都已经不一样了,对于眼前的老爷,他充满了敬意。
    “老爷,这盐就这么做出来?”
    “当然里面的一些工艺还没有完全成熟,不过照目前来说,咱们做出来的这些盐已经足以横扫市面上的这些盐。”
    顾聿安把手里烤好的肉串儿塞给老杜。
    其实老杜这人挺不错的,虽然一开始跟自己耍心眼,但是真的做起事情来还真是有板有眼。
    绝对没有敷衍。
    “老爷,那您这些盐想卖给谁呀?
    难不成卖给城里的老百姓?
    我跟您说实话,咱们城里有三大盐商。基本上外人都无法染指,不是没人想做这笔生意,是扛不过人家后头的人。”
    老杜是相当有脑子,城里的局势,他这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怎么会不知道。
    而且他可是骨头里的老油子。
    “这些年当然不会卖到城里,和人家抢生意没什么意思。
    咱们要有本事应该的是从那些蛮子的蛮子的手里换马匹和牛羊回来。”
    这话一出,老杜啪的一拍大腿,和他的想法不谋而合。
    老爷会做盐的法子,而他们当地有这个条件做出来的盐,要是和那些盐商去抢生意,最后就是两败俱伤。
    有这么好的手段,何必和那些人打的头破血流。
    “老爷,您真的这么想啊,您要是这么想的话。
    我老杜愿意给您当马前足专门去跑一趟关外,我有几个兄弟是在关外跑生意的,虽然做的生意不大,但是熟门熟路。”
    老杜当然来了兴趣。
    这盐可是暴利,卖到草原卖多少两银子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老爷规定一个价格,他只要稍微往上加上点儿。
    哪怕加个十两八两,估计就能肥的流油。
    顾聿安怎么会猜不到老杜的心思。
    他当然明白,水至清则无鱼。
    这个话他不会点透。
    “老杜,既然你有这个心,那我当然敢把这个重任交给你。
    不过你应该明白,咱们做出来的话,这一批东西可是要不少银子。
    相当于是老爷自己掏腰包来做这些,卖出来的银子可就是咱们衙门今年冬天能不能熬过去的关口的关键。
    老杜明人不说暗话。你既然是咱们衙门里的老人,应该知道老爷这一次面对的缺口有多大。
    老爷就等着这批银子渡过难关,而且老爷更希望能够让这些灾民能够过一个安稳的冬天。
    明年开春,大家能够继续耕种。
    我不希望这个冬天有太多的流民死于寒冷饥饿。
    咱们都有父母,兄弟那些灾民也一样。
    明年我有信心给大家引进新的品种,老爷在京城的时候有一些舶来人手里买到了一些种子,据说这些种子种出来粮食会丰产。
    亩产至少能达到3000斤。”
    “3000斤?”
    老杜他们这一些衙役失声惊呼。
    一亩地最多产200斤的产量已经局限了他们的思维,3000斤是个啥概念?
    那得有多少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所有人的目光都怀疑的望着顾聿安。
    一种老爷给他们画大饼的错觉。
    “你们别不相信,明年拭目以待,咱们啥也别说,说那些都太远了。
    咱们就说眼前,做盐的技术,咱们专门招募灾民来干的话。
    产量会提高!
    这些盐直接卖到关外,换了牛羊回来,再用这些牛羊和马匹跟那些粮食换粮食,这样咱们灾民和军营这一块儿都能补上。”
    老杜听了老爷这话,不由得心里有些惭愧。
    他和文书应书清使了这么多绊子,给老爷留下这么多的陷阱和漏洞,就是准备把老爷套进去。
    可是老爷拿出这样的法子,全心全意的做这些只是为了衙门和百姓考虑,完全没有想过拿着制盐的法子给自己发大财。
    就这种胸怀天下,为百姓福祉造福的好县官,他忽然之间觉得自己和应书清做的太过分。
    “老爷,您放心。您说的这个法子我有门路,我保证这些做出来的盐第一时间全都换成银子,然后换成粮食。
    保障咱们今年冬天一个灾民都不会饿死。”
    这话说的豪气万丈,连老杜自己都觉得他一个老油子,忽然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