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师徒
推荐阅读: 牧神记、 仙骨风流、 无限复原:开局修复仙骨神髓、 我与她合租的日子、 仙骨、 九世天雷淬仙骨、 全民大学霸、 暗月纪元、 李毅黄小蓉、 星际种田:指挥官的黑化美人不好哄、
二月二十七日,凤阳府考生吃过晚饭,相约一起去礼部衙门看榜。
刘羌栋叹口气说:“杨兄,我们考前种种分析没有一个对的!”
另一位会试老兵接过话茬道:“这种事我经历多了,每一科的考前猜测不知道多少说法!十个说法只有一个是对的,但是没有人知道哪个是对的!”
杨植呵呵说:“每科如此,每科考生都乐此不疲!”
众人摇头苦笑,戴上风帽蒙上面巾走出凤阳会馆。
每逢二月,来自北方冰原的西北风,横扫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挟带无穷无尽的土尘来到华北。
灰黄的土尘弥漫北京的上空,白昼的北京数步之外见不到人,到了傍晚更是伸手不见五指。几人打着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向礼部走去。
灯笼微弱的亮光穿不透悬浮在空中的厚厚土尘,唯一的作用是提醒路人灯笼边有人。
一个又一个灯笼从各地会馆及四面八方涌出来,向礼部衙门慢慢汇聚。
历届会试放榜没有放乡试榜那样会造声势,而是趁着天黑,悄悄地树在礼部衙门口。
再大的沙尘暴都挡不住礼部衙门口的人山人海。黑暗中人群挤来挤去,不停有人从最里面奋力分开人群出来喘口气,然后消失在大街中,随即他的空间很快被后来者填上。
凤阳举子来到礼部衙门附近,就见到黑压压的人群,人群里面不时传来狂笑声和哭泣声。
会试雇不了人看榜,众人没有办法,只能丢下灯笼结成锥形阵刺入人群。
好不容易挤到榜前,借着旁人灯笼的光亮,杨植一张一张榜看过去,终于在第二张榜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他沉住气,把所有的榜单都看完,感觉大失所望:榜上能青史留名的只有徐阶、欧阳德、张时彻,其他的人都没有听说过!
这一届同年不行呀!
再看看同行的凤阳考生,都是名落孙山。连贵州广西云南徐州和州滁州庐州都考不过!
这一届老乡也不行!
同行老乡抻着脑袋看了半天,只看到杨植的名字,却见杨植神色如常,对他们说道:“我们先回去吧!”
大家都有心理准备,没有出现要死要活的场景。在凤阳府当个举人也很好,地位尊贵,有钱有势武断乡曲,知县都要来巴结。
又有几位会试老兵相约过些日子去吏部选官,最好被派到哪个三等县当个知县,别去哪个府里就行。
回到凤阳会馆已是半夜,李婉儿没有入睡,扼着手腕在屋里来回踱步。见杨植进来,婉儿赶紧上前,看看杨植平静的脸色,着急问道:“淮上利害何如?”
杨植笑了笑,搂住婉儿说:“小儿辈大破贼。”
婉儿高兴得跳了一下:“妾身来服侍老爷歇息,明天就要准备殿试!”
殿试是大明读书人的最终关,一切公开透明。皇帝是主考官,出一道策论题。中式举人黎明前进宫,天亮开始答题,天黑前交卷出宫。
阅卷官是全体内阁成员、翰林院掌院及九卿,他们排出考生的一、二、三甲,留下一甲三人,又称三鼎甲,让皇帝从中点出状元榜眼探花。
通常会试过后就是狂欢,无论过与不过的考生都会大吃大喝。
次日早上西北风停,沙尘暴消失,又是一个北方的朗朗晴天。
凤阳考生们来约杨植去玉渊潭赏花、吃饭,却看到杨植关在屋里写小作文。
刘羌栋惊讶问道:“杨前辈,不至于吧!今天就写策论?你又不知道圣上出什么题目!”
杨植说:“策论无非就是寻求治国理政之策!我键政了几十年,这个是我的强项!”
众人面面相觑,不禁叹服道:“难怪只有杨前辈能中式!前圣先贤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我们不打扰了!”
三月四日,放榜后第七天,根据《皇明立学设科分教格式》制度规定“会试,二三场兼五经书算,榜后试骑射”,四百一十名中式举人去南郊加试弓马骑射。吏部、兵部派官员记录成绩。
大明王朝的举人、进士如果骑射优秀,是可以优先选官的。哪怕是三甲赐进士也能凭骑射功夫立刻在重要的地方授个知县,到地方历练再转迁为御史成为带兵打仗的候选人,或升任兵备道积攒带兵经验,从而打开上升空间。丛兰、乔宇、李充嗣等人都是走的这条路。
来到校军场上,杨植才发现南方举人的弓马亦非常强悍,骑射中靶的人非常多。打听之下才知道南方有专门的骑马弓射补习班,专供家境富裕的读书人子弟练习弓马技术。
难怪日后满文老档记录东林党人陕西进士袁应泰巡抚辽东时,能亲自冲锋左右开弓,打得最精锐的两黄旗溃散而逃,两黄旗军官到处找地方躲避,靠汉军旗的火枪火炮才击退袁应泰。
就连朱舜水、张煌言、夏完淳这些十五六岁中秀才的包邮区文人,史书也记录他们的武力值很高。张煌言十四岁县试考童生,加试弓马三箭中靶,他们还经常亲自用刀枪斩杀清兵。
可惜大明文人再能打都没有什么卵用,大明不是因文武官员的武德不充沛而死。
杨植冷眼看着中式举子在马上舞刀弄枪,心里想着这些有的没的,然后翻身上马三箭中的,被吏部、兵部记录在案。
三月十四日才殿试。按规矩杨植先得去拜访罗老师。
傍晚进了翰林院宿舍区,路上正好碰到张潮,两人互相不认识,不过张潮看杨植神采飞扬的模样,猜测是中式举子来拜码头的,不由得多看了他几眼。
罗钦顺吃过晚饭在小院里消食,看到得意洋洋进门的杨植,一瞬间感觉老天爷非常不公平,连带怀疑自己一生主张的气学:难道世界不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运动其实没有规律可循,而是如庄子所说的混沌随机?
恭喜杨植中式后,罗老师领着杨植进屋坐下,杨植更不见外,自己动手找杯子拿热水窠泡茶。
这个弟子的八股文在江西吉安府的话,考秀才都勉强,而今天他居然是进士!
罗老师心胸宽阔把弟子当儿子,开口说道:“杨树人啊,听说你的武力值不错,我认为你今后去北直隶当个知县比较好!
这个你放心,石天官跟我前后脚的掌院、吏部尚书,我去跟他打个招呼!你当知县三年考满,我再运作一下,把你行取为御史!然后是去三边打鞑子还是去两广平番贼,就看你的志向了!
等你积累了功勋,为师亦退了,今后的路就要靠你自己走!”
杨植非常感动:果然古人诚不欺我,师徒如父子!老师认为弟子只能中个三甲赐进士,把弟子的前程安排得明明白白,还想尽办法扶上马送一程!
“罗老师,如果我再立下大军功,一定再拒绝封赏,请圣上再把这个军功转让给老师,升老师为大学士入阁!”
罗钦顺一口气堵住胸口差点没有背过去,手指杨植说不出话来。
杨植知道玩笑话说过头了,赶紧上前轻抚老师后背,扶老师站起来在屋里走动几步,口中致歉道:“老师,别生气,别跟我一般见识!刚才我说的只是一种可能性!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我留在京师当京官呢!”
罗钦顺顺过气来,口中说:“殿试卷虽然不誊录,但是亦糊名!而且殿试读卷官不止我一个!读卷官一人一票,你想让我帮你进二甲,老夫真的办不到。”
杨植扶着老师又走到院子里,不以为然地说:“老师对弟子就这么没信心?万一我是一甲呢?”
罗钦顺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顿了顿问道:“三鼎甲?你就对自己这么有信心?”
杨植嘿嘿笑了,一拍胸脯道:“老师放心!你是探花,弟子自然不能比老师差,否则叫老师怎么见人!”
四年前收徒时说出来的话变成了回旋镖,罗老师疑惑不解:“你有把握吗?”
“老师请放心,没有人比我更懂皇上!”
罗钦顺三观尽毁,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便开口赶人了:“大宗伯是你的座师,你得去拜访一下!”
杨植答应一声辞别老师出门,在街上又碰到了张潮,上前开口问道:“请问前辈,毛大宗伯府第如何走?”
张潮见杨植不经仆役通报就直接进了罗钦顺家里,猜到了此人是谁,迟疑问道:“你是不是杨植?”
杨植惊讶地点点头,反问道:“正是在下!敢问前辈是?”
张潮苦涩道:“老夫张潮,忝为翰林院修撰。”
“啊!”杨植大喜过望,施大礼道:“原来是在下的房师!请张前辈转告杨首辅,在下没齿难忘杨首辅的提携之恩!”
张潮一口气堵住胸口差点没背过去,不知该说什么,指了一下路口。
杨植再一施礼,道一声:“那弟子先行告退,你慢走!”
毛澄正在家中喝药,听到门子通报,迟疑一下,便放了杨植进来。
杨植口称老师跪拜下来道:“老师在上,今日弟子来得仓促,两手空空!殿试后再来叨扰,送上拜师礼!”
毛澄连说不敢当,两人客套话几句说完,杨植问道:“座师在上,弟子有一事不明,为何大宗伯会试出‘天下为公’之题?”
毛澄呵呵笑道:“实不相瞒,那王相公曾有书信来说,你保全了苏州士绅脸面,另外对苏松出力甚多,外人多不知晓!
所以,如果我来考你,就以‘天下为公’出题!你的答案,王相公已经告诉过我了,说只要看到这个答案,就一定要录取这个考生!
只是老夫不明白,为何阴差阳错,今圣刚好钦点老夫为主考?真是天意!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果然古人诚不欺我!”
杨植好奇地问:“科场之上,运气占七成!如果张潮翰林黜落于我,那怎么办?”
毛澄断然道:“那老夫只好去礼房搜卷了!”
见杨植惊诧莫名,毛澄叹道:“实不相瞒,自今圣即位,老夫身心俱疲,已近油尽灯枯,曾上疏十余次请乞骸骨!
老夫自卜一卦,怕是吃不上今年端午节的粽子!三月无论圣上批准与否,老夫都会挂冠而去,死在苏州!”
杨植大为震撼,连声叫道:“不至于!不至于!老师状元出身,为人忠厚耿直,德才兼备!
虽然老师多次与今圣相悖,但今圣仍然对老师关爱有加,老师一定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毛澄笑了一下说:“不说这个了。我有隐忧,你能不能帮我?”
杨植一拍胸脯:“任凭老师驱使,愿效犬马之劳!”
“我的女婿是太仓王家的,”毛澄说着喘口气,歇了会又道:“这一家是累代官宦,簪缨世家。”
杨植想起自己家大门的牌匾了,称赞道:“苏州太仓我也去过!太仓王家有口皆碑,常做修桥补路、赈灾济贫、赠医送药、资助寒门士子之事!
王家家风‘不欺天,不害人’,整个南直无人不知,哪个不晓!提起来是人人称颂,个个赞美,那才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日后福泽绵延,出几个阁老、尚书不在话下!”
毛澄又喘口气,歇歇说道:“你也是善祷善祝了!但是我那女儿嫁过去后,服侍她的丫鬟婆子有十多个。她十指不沾阳春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十步路距就有健妇抬过去!
王家田地五千五百余亩,每日放贷所收利息不计其数,役使奴仆数百上千,吃穿用度已经远超做人本分!十万两白银的园林,建了好几个!
我疼外孙甚重,就怕他有什么不好的报应。”
杨植肃然起敬,仔细回想一下,安慰道:“老师才是见微知着,深谋远虑!现在还早,那是一百年后的事了,弟子我会想办法的!”
又看看毛澄精力实在不济,遂告辞道:“老师好好休息,弟子这就回去写第三稿殿试策论,让老师阅卷时看看弟子的才华!”
嘉靖还没有出题,考生就开始写答案。这是人性的扭曲还是自信过头的狂妄?
毛澄脸皮抽了抽,佩服得五体投地,不知道说什么好。
刘羌栋叹口气说:“杨兄,我们考前种种分析没有一个对的!”
另一位会试老兵接过话茬道:“这种事我经历多了,每一科的考前猜测不知道多少说法!十个说法只有一个是对的,但是没有人知道哪个是对的!”
杨植呵呵说:“每科如此,每科考生都乐此不疲!”
众人摇头苦笑,戴上风帽蒙上面巾走出凤阳会馆。
每逢二月,来自北方冰原的西北风,横扫蒙古高原戈壁、沙漠,挟带无穷无尽的土尘来到华北。
灰黄的土尘弥漫北京的上空,白昼的北京数步之外见不到人,到了傍晚更是伸手不见五指。几人打着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向礼部走去。
灯笼微弱的亮光穿不透悬浮在空中的厚厚土尘,唯一的作用是提醒路人灯笼边有人。
一个又一个灯笼从各地会馆及四面八方涌出来,向礼部衙门慢慢汇聚。
历届会试放榜没有放乡试榜那样会造声势,而是趁着天黑,悄悄地树在礼部衙门口。
再大的沙尘暴都挡不住礼部衙门口的人山人海。黑暗中人群挤来挤去,不停有人从最里面奋力分开人群出来喘口气,然后消失在大街中,随即他的空间很快被后来者填上。
凤阳举子来到礼部衙门附近,就见到黑压压的人群,人群里面不时传来狂笑声和哭泣声。
会试雇不了人看榜,众人没有办法,只能丢下灯笼结成锥形阵刺入人群。
好不容易挤到榜前,借着旁人灯笼的光亮,杨植一张一张榜看过去,终于在第二张榜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他沉住气,把所有的榜单都看完,感觉大失所望:榜上能青史留名的只有徐阶、欧阳德、张时彻,其他的人都没有听说过!
这一届同年不行呀!
再看看同行的凤阳考生,都是名落孙山。连贵州广西云南徐州和州滁州庐州都考不过!
这一届老乡也不行!
同行老乡抻着脑袋看了半天,只看到杨植的名字,却见杨植神色如常,对他们说道:“我们先回去吧!”
大家都有心理准备,没有出现要死要活的场景。在凤阳府当个举人也很好,地位尊贵,有钱有势武断乡曲,知县都要来巴结。
又有几位会试老兵相约过些日子去吏部选官,最好被派到哪个三等县当个知县,别去哪个府里就行。
回到凤阳会馆已是半夜,李婉儿没有入睡,扼着手腕在屋里来回踱步。见杨植进来,婉儿赶紧上前,看看杨植平静的脸色,着急问道:“淮上利害何如?”
杨植笑了笑,搂住婉儿说:“小儿辈大破贼。”
婉儿高兴得跳了一下:“妾身来服侍老爷歇息,明天就要准备殿试!”
殿试是大明读书人的最终关,一切公开透明。皇帝是主考官,出一道策论题。中式举人黎明前进宫,天亮开始答题,天黑前交卷出宫。
阅卷官是全体内阁成员、翰林院掌院及九卿,他们排出考生的一、二、三甲,留下一甲三人,又称三鼎甲,让皇帝从中点出状元榜眼探花。
通常会试过后就是狂欢,无论过与不过的考生都会大吃大喝。
次日早上西北风停,沙尘暴消失,又是一个北方的朗朗晴天。
凤阳考生们来约杨植去玉渊潭赏花、吃饭,却看到杨植关在屋里写小作文。
刘羌栋惊讶问道:“杨前辈,不至于吧!今天就写策论?你又不知道圣上出什么题目!”
杨植说:“策论无非就是寻求治国理政之策!我键政了几十年,这个是我的强项!”
众人面面相觑,不禁叹服道:“难怪只有杨前辈能中式!前圣先贤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我们不打扰了!”
三月四日,放榜后第七天,根据《皇明立学设科分教格式》制度规定“会试,二三场兼五经书算,榜后试骑射”,四百一十名中式举人去南郊加试弓马骑射。吏部、兵部派官员记录成绩。
大明王朝的举人、进士如果骑射优秀,是可以优先选官的。哪怕是三甲赐进士也能凭骑射功夫立刻在重要的地方授个知县,到地方历练再转迁为御史成为带兵打仗的候选人,或升任兵备道积攒带兵经验,从而打开上升空间。丛兰、乔宇、李充嗣等人都是走的这条路。
来到校军场上,杨植才发现南方举人的弓马亦非常强悍,骑射中靶的人非常多。打听之下才知道南方有专门的骑马弓射补习班,专供家境富裕的读书人子弟练习弓马技术。
难怪日后满文老档记录东林党人陕西进士袁应泰巡抚辽东时,能亲自冲锋左右开弓,打得最精锐的两黄旗溃散而逃,两黄旗军官到处找地方躲避,靠汉军旗的火枪火炮才击退袁应泰。
就连朱舜水、张煌言、夏完淳这些十五六岁中秀才的包邮区文人,史书也记录他们的武力值很高。张煌言十四岁县试考童生,加试弓马三箭中靶,他们还经常亲自用刀枪斩杀清兵。
可惜大明文人再能打都没有什么卵用,大明不是因文武官员的武德不充沛而死。
杨植冷眼看着中式举子在马上舞刀弄枪,心里想着这些有的没的,然后翻身上马三箭中的,被吏部、兵部记录在案。
三月十四日才殿试。按规矩杨植先得去拜访罗老师。
傍晚进了翰林院宿舍区,路上正好碰到张潮,两人互相不认识,不过张潮看杨植神采飞扬的模样,猜测是中式举子来拜码头的,不由得多看了他几眼。
罗钦顺吃过晚饭在小院里消食,看到得意洋洋进门的杨植,一瞬间感觉老天爷非常不公平,连带怀疑自己一生主张的气学:难道世界不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运动其实没有规律可循,而是如庄子所说的混沌随机?
恭喜杨植中式后,罗老师领着杨植进屋坐下,杨植更不见外,自己动手找杯子拿热水窠泡茶。
这个弟子的八股文在江西吉安府的话,考秀才都勉强,而今天他居然是进士!
罗老师心胸宽阔把弟子当儿子,开口说道:“杨树人啊,听说你的武力值不错,我认为你今后去北直隶当个知县比较好!
这个你放心,石天官跟我前后脚的掌院、吏部尚书,我去跟他打个招呼!你当知县三年考满,我再运作一下,把你行取为御史!然后是去三边打鞑子还是去两广平番贼,就看你的志向了!
等你积累了功勋,为师亦退了,今后的路就要靠你自己走!”
杨植非常感动:果然古人诚不欺我,师徒如父子!老师认为弟子只能中个三甲赐进士,把弟子的前程安排得明明白白,还想尽办法扶上马送一程!
“罗老师,如果我再立下大军功,一定再拒绝封赏,请圣上再把这个军功转让给老师,升老师为大学士入阁!”
罗钦顺一口气堵住胸口差点没有背过去,手指杨植说不出话来。
杨植知道玩笑话说过头了,赶紧上前轻抚老师后背,扶老师站起来在屋里走动几步,口中致歉道:“老师,别生气,别跟我一般见识!刚才我说的只是一种可能性!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我留在京师当京官呢!”
罗钦顺顺过气来,口中说:“殿试卷虽然不誊录,但是亦糊名!而且殿试读卷官不止我一个!读卷官一人一票,你想让我帮你进二甲,老夫真的办不到。”
杨植扶着老师又走到院子里,不以为然地说:“老师对弟子就这么没信心?万一我是一甲呢?”
罗钦顺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顿了顿问道:“三鼎甲?你就对自己这么有信心?”
杨植嘿嘿笑了,一拍胸脯道:“老师放心!你是探花,弟子自然不能比老师差,否则叫老师怎么见人!”
四年前收徒时说出来的话变成了回旋镖,罗老师疑惑不解:“你有把握吗?”
“老师请放心,没有人比我更懂皇上!”
罗钦顺三观尽毁,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便开口赶人了:“大宗伯是你的座师,你得去拜访一下!”
杨植答应一声辞别老师出门,在街上又碰到了张潮,上前开口问道:“请问前辈,毛大宗伯府第如何走?”
张潮见杨植不经仆役通报就直接进了罗钦顺家里,猜到了此人是谁,迟疑问道:“你是不是杨植?”
杨植惊讶地点点头,反问道:“正是在下!敢问前辈是?”
张潮苦涩道:“老夫张潮,忝为翰林院修撰。”
“啊!”杨植大喜过望,施大礼道:“原来是在下的房师!请张前辈转告杨首辅,在下没齿难忘杨首辅的提携之恩!”
张潮一口气堵住胸口差点没背过去,不知该说什么,指了一下路口。
杨植再一施礼,道一声:“那弟子先行告退,你慢走!”
毛澄正在家中喝药,听到门子通报,迟疑一下,便放了杨植进来。
杨植口称老师跪拜下来道:“老师在上,今日弟子来得仓促,两手空空!殿试后再来叨扰,送上拜师礼!”
毛澄连说不敢当,两人客套话几句说完,杨植问道:“座师在上,弟子有一事不明,为何大宗伯会试出‘天下为公’之题?”
毛澄呵呵笑道:“实不相瞒,那王相公曾有书信来说,你保全了苏州士绅脸面,另外对苏松出力甚多,外人多不知晓!
所以,如果我来考你,就以‘天下为公’出题!你的答案,王相公已经告诉过我了,说只要看到这个答案,就一定要录取这个考生!
只是老夫不明白,为何阴差阳错,今圣刚好钦点老夫为主考?真是天意!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果然古人诚不欺我!”
杨植好奇地问:“科场之上,运气占七成!如果张潮翰林黜落于我,那怎么办?”
毛澄断然道:“那老夫只好去礼房搜卷了!”
见杨植惊诧莫名,毛澄叹道:“实不相瞒,自今圣即位,老夫身心俱疲,已近油尽灯枯,曾上疏十余次请乞骸骨!
老夫自卜一卦,怕是吃不上今年端午节的粽子!三月无论圣上批准与否,老夫都会挂冠而去,死在苏州!”
杨植大为震撼,连声叫道:“不至于!不至于!老师状元出身,为人忠厚耿直,德才兼备!
虽然老师多次与今圣相悖,但今圣仍然对老师关爱有加,老师一定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毛澄笑了一下说:“不说这个了。我有隐忧,你能不能帮我?”
杨植一拍胸脯:“任凭老师驱使,愿效犬马之劳!”
“我的女婿是太仓王家的,”毛澄说着喘口气,歇了会又道:“这一家是累代官宦,簪缨世家。”
杨植想起自己家大门的牌匾了,称赞道:“苏州太仓我也去过!太仓王家有口皆碑,常做修桥补路、赈灾济贫、赠医送药、资助寒门士子之事!
王家家风‘不欺天,不害人’,整个南直无人不知,哪个不晓!提起来是人人称颂,个个赞美,那才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日后福泽绵延,出几个阁老、尚书不在话下!”
毛澄又喘口气,歇歇说道:“你也是善祷善祝了!但是我那女儿嫁过去后,服侍她的丫鬟婆子有十多个。她十指不沾阳春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十步路距就有健妇抬过去!
王家田地五千五百余亩,每日放贷所收利息不计其数,役使奴仆数百上千,吃穿用度已经远超做人本分!十万两白银的园林,建了好几个!
我疼外孙甚重,就怕他有什么不好的报应。”
杨植肃然起敬,仔细回想一下,安慰道:“老师才是见微知着,深谋远虑!现在还早,那是一百年后的事了,弟子我会想办法的!”
又看看毛澄精力实在不济,遂告辞道:“老师好好休息,弟子这就回去写第三稿殿试策论,让老师阅卷时看看弟子的才华!”
嘉靖还没有出题,考生就开始写答案。这是人性的扭曲还是自信过头的狂妄?
毛澄脸皮抽了抽,佩服得五体投地,不知道说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