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新郎官就快到了
推荐阅读: 三寸人间、 机床小匠、 我能复制一切技能、 我快亏成麻瓜了、 很纯很暧昧、 我的系统是日记本、 吾唯混沌、 我的系统异能、 全职业大师养成系统、 我知道末世将至直播传承武道、
唐家寨举办的圣元节长桌宴流水席,一共摆了三天。
这三天所有的吃食等耗费,三爷爷做主。
全部是由从几大工坊分给唐家寨宗族公家那部分出资。
唐家寨上下所有人,除了安排到的男丁和妇女出力之外,并不需要再额外出钱。
不仅如此,为了彰显唐家寨如今的强大。
三爷爷还邀请了周遭十里八乡的里正与族老一同前来过节。
这些受邀的里正与族老无一缺席。
对于他们来说,能够受到唐家寨的邀请,本就是一种认可与荣耀。
更何况还能够亲眼见到唐家寨传说中的那个年轻族长。
与此同时,圣元节过后,唐风在圣元节前一天所提到的几人的亲事。
经过几家商量,如今也已经定了下来。
最后选择了圣元节之后的第八天,也就是青平三十六年,二月九日。
这是一个黄道吉日,宜婚嫁,动迁,开业,祈福,纳畜。
同时这个日子也预示着新人,夫妻和睦,天长地久。
虽然时间有点仓促,不过许多东西在这几对新人订婚之后,就早有准备。
倒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原本吴知衍与杜明月二人的婚事,要在宝通县城中举行。
不过吴勉以吴知衍尚未出师为由,理当由唐风安排。
因此在唐家寨中紧急给他买了一栋院子。
最终选择在唐家寨中,与大牛,小虎、铁蛋,唐云四人,一起举办集体婚礼。
吴勉这个选择,也得到了杜国清杜老爷子的支持。
谁都知道唐家寨对唐风的重要性。
加上吴知衍还是唐风弟子这一层关系,也算得上是半个唐家寨人。
而且唐家寨如今修葺得与一个坞堡并无二致,若是将来遇到战事。
凭借这里的地形与防御,也不用有太大的担心。
当日清晨,从城中请来的鼓乐班子吹响了欢快的唢呐,敲起了喜庆的锣鼓。
所有人身着喜庆的红衣,从唐家寨出发,向着宝通县的方向而去。
大牛、小虎、吴知衍三人,今日格外高兴,脸上的笑容一直就没有停过。
他们今日身着大红衣裳,胸前挂着一朵大红花。
胯下骑着一匹毛发无一丝杂色的的高大白马。
白马的脖子上,也同样系着一团大红花。
“吉时已到,启程接亲!”
由五叔担任的知客,在村寨门口一声高喝。
三人骑着白马并肩而行。
在其后面,除了跟着鼓乐班子吹着唢呐,敲着锣鼓之外。
还有三顶八抬大轿,轿子的后面,又跟着三支车队。
车队上全部都是拉着迎亲所需要的一应物件。
三支迎亲队同时出现,可谓是盛况空前。
一路上引得无数人驻足围观。
有不少人将大牛三人都认了出来。
“真是没有想到,竟然是唐将军等人娶亲,这阵仗可真是阔气,也不知道是哪家姑娘有此好运。”
“谁说不是呢,那唐将军可是曾经军演大比武上的双冠王,一身战力举世无双,还是掌管着咱们西疆最为精锐的重甲铁骑,身份可见一般。”
“他左侧的那个小将军也是很厉害,我听我那在荡寇军中的儿子说,那是他们的头,游骑军统领唐小虎唐将军。”
“大牛将军右侧那人又是谁呢,看上去像是一个书生,不是战将吧?”一个行商模样的人好奇的问道。
他旁边的一人瞥了他一眼,笃定地说道,“兄台是外地人吧,连他都不认识。”
“在下的确的外地人,还请兄台解惑。”
“那人乃是咱们西疆吏部尚书吴勉的孙子,西疆平天王的得意门生,吴知衍!”
“光是这身份,今日这排面就差不了。”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他们会选择在同一天成亲,可真是喜上加喜啊。”
“......”
一众百姓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
“赏喜钱!”
随着一声轻喝,走在队伍两侧的女眷,从挎着的提篮中抓出一把铜子。
而后便向着周遭的百姓抛洒过去。
顿时引得一众围观的百姓欢呼雀跃。
对于大家来说,能够抢到多少铜子儿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都想沾沾新人的喜气。
更何况,这三对新人,还是宝通县的后起之秀。
百姓津津乐道的名人。
好在一路上都有荡寇军作为护卫相随,同时也兼顾维持秩序。
这才让围观的众人没有出现踩踏事件。
迎亲队到了宝通县城外,就分成了三路。
吴知衍去了租给杜家的那个坞堡。
安通郡并入西疆之后,杜国清升任礼部尚书,兼任北山郡郡守。
大多数时间都在宝通城。
因此杜家上上下下依然还是住在当初租借的坞堡里面。
毕竟当初他是给了一年的租金,即便到期之后,他又再租了一年。
准备等到日子安定下来,在宝通城中安置了房屋,再行搬迁。
大牛则带着身后的迎亲队,去了吴家大院。
而小虎则自然带着迎亲队去了叶家大院。
南宫岳站在坐在吴家的会客厅中,端起茶碗向吴勉一礼。
“吴尚书,今日可真是恭喜你呀。”
“双喜临门,哈哈哈。”
吴勉拱手回礼,“多谢南宫大人。”
“孩子们的事情拖了这么久,要不是西疆动荡,早就该办了。”
南宫岳点了点头,“还是主公想得周到,赶在这个时候,将后生晚辈的终身大事给落实了。”
“要不然,等到与西北王争执再起,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有空。”
“毕竟刀箭无眼,谁有能够保证一直常胜。”
“嗯!”吴勉闻言,重重地点了点头。
随后他对旁边的管家吩咐道,“去看看小姐准备好了没有。”
“算算时辰,新郎官就要到了。”
“是,老爷!”
管家赶忙走向后院,在一间闺房外停了下来。
“老夫人,老爷问小姐准备得如何了,新郎官就快到了。”
这三天所有的吃食等耗费,三爷爷做主。
全部是由从几大工坊分给唐家寨宗族公家那部分出资。
唐家寨上下所有人,除了安排到的男丁和妇女出力之外,并不需要再额外出钱。
不仅如此,为了彰显唐家寨如今的强大。
三爷爷还邀请了周遭十里八乡的里正与族老一同前来过节。
这些受邀的里正与族老无一缺席。
对于他们来说,能够受到唐家寨的邀请,本就是一种认可与荣耀。
更何况还能够亲眼见到唐家寨传说中的那个年轻族长。
与此同时,圣元节过后,唐风在圣元节前一天所提到的几人的亲事。
经过几家商量,如今也已经定了下来。
最后选择了圣元节之后的第八天,也就是青平三十六年,二月九日。
这是一个黄道吉日,宜婚嫁,动迁,开业,祈福,纳畜。
同时这个日子也预示着新人,夫妻和睦,天长地久。
虽然时间有点仓促,不过许多东西在这几对新人订婚之后,就早有准备。
倒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原本吴知衍与杜明月二人的婚事,要在宝通县城中举行。
不过吴勉以吴知衍尚未出师为由,理当由唐风安排。
因此在唐家寨中紧急给他买了一栋院子。
最终选择在唐家寨中,与大牛,小虎、铁蛋,唐云四人,一起举办集体婚礼。
吴勉这个选择,也得到了杜国清杜老爷子的支持。
谁都知道唐家寨对唐风的重要性。
加上吴知衍还是唐风弟子这一层关系,也算得上是半个唐家寨人。
而且唐家寨如今修葺得与一个坞堡并无二致,若是将来遇到战事。
凭借这里的地形与防御,也不用有太大的担心。
当日清晨,从城中请来的鼓乐班子吹响了欢快的唢呐,敲起了喜庆的锣鼓。
所有人身着喜庆的红衣,从唐家寨出发,向着宝通县的方向而去。
大牛、小虎、吴知衍三人,今日格外高兴,脸上的笑容一直就没有停过。
他们今日身着大红衣裳,胸前挂着一朵大红花。
胯下骑着一匹毛发无一丝杂色的的高大白马。
白马的脖子上,也同样系着一团大红花。
“吉时已到,启程接亲!”
由五叔担任的知客,在村寨门口一声高喝。
三人骑着白马并肩而行。
在其后面,除了跟着鼓乐班子吹着唢呐,敲着锣鼓之外。
还有三顶八抬大轿,轿子的后面,又跟着三支车队。
车队上全部都是拉着迎亲所需要的一应物件。
三支迎亲队同时出现,可谓是盛况空前。
一路上引得无数人驻足围观。
有不少人将大牛三人都认了出来。
“真是没有想到,竟然是唐将军等人娶亲,这阵仗可真是阔气,也不知道是哪家姑娘有此好运。”
“谁说不是呢,那唐将军可是曾经军演大比武上的双冠王,一身战力举世无双,还是掌管着咱们西疆最为精锐的重甲铁骑,身份可见一般。”
“他左侧的那个小将军也是很厉害,我听我那在荡寇军中的儿子说,那是他们的头,游骑军统领唐小虎唐将军。”
“大牛将军右侧那人又是谁呢,看上去像是一个书生,不是战将吧?”一个行商模样的人好奇的问道。
他旁边的一人瞥了他一眼,笃定地说道,“兄台是外地人吧,连他都不认识。”
“在下的确的外地人,还请兄台解惑。”
“那人乃是咱们西疆吏部尚书吴勉的孙子,西疆平天王的得意门生,吴知衍!”
“光是这身份,今日这排面就差不了。”
“只是谁也没有想到,他们会选择在同一天成亲,可真是喜上加喜啊。”
“......”
一众百姓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
“赏喜钱!”
随着一声轻喝,走在队伍两侧的女眷,从挎着的提篮中抓出一把铜子。
而后便向着周遭的百姓抛洒过去。
顿时引得一众围观的百姓欢呼雀跃。
对于大家来说,能够抢到多少铜子儿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都想沾沾新人的喜气。
更何况,这三对新人,还是宝通县的后起之秀。
百姓津津乐道的名人。
好在一路上都有荡寇军作为护卫相随,同时也兼顾维持秩序。
这才让围观的众人没有出现踩踏事件。
迎亲队到了宝通县城外,就分成了三路。
吴知衍去了租给杜家的那个坞堡。
安通郡并入西疆之后,杜国清升任礼部尚书,兼任北山郡郡守。
大多数时间都在宝通城。
因此杜家上上下下依然还是住在当初租借的坞堡里面。
毕竟当初他是给了一年的租金,即便到期之后,他又再租了一年。
准备等到日子安定下来,在宝通城中安置了房屋,再行搬迁。
大牛则带着身后的迎亲队,去了吴家大院。
而小虎则自然带着迎亲队去了叶家大院。
南宫岳站在坐在吴家的会客厅中,端起茶碗向吴勉一礼。
“吴尚书,今日可真是恭喜你呀。”
“双喜临门,哈哈哈。”
吴勉拱手回礼,“多谢南宫大人。”
“孩子们的事情拖了这么久,要不是西疆动荡,早就该办了。”
南宫岳点了点头,“还是主公想得周到,赶在这个时候,将后生晚辈的终身大事给落实了。”
“要不然,等到与西北王争执再起,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有空。”
“毕竟刀箭无眼,谁有能够保证一直常胜。”
“嗯!”吴勉闻言,重重地点了点头。
随后他对旁边的管家吩咐道,“去看看小姐准备好了没有。”
“算算时辰,新郎官就要到了。”
“是,老爷!”
管家赶忙走向后院,在一间闺房外停了下来。
“老夫人,老爷问小姐准备得如何了,新郎官就快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