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从礼义春秋到权谋战国: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变迁
推荐阅读: 第一序列、 郡主是个乌鸦嘴、 抗战从民兵开始、 万人迷师尊,徒弟各个想以下犯上、 我的游戏副本是三国、 独断大明、 娇妻难哄,霸总轻点宠、 重生首富从导演开始、 绑定乌鸦嘴系统(穿书)、 清穿红楼:林氏长女有张乌鸦嘴、
话说春秋末年,鲁国曲阜的杏坛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对着弟子们长吁短叹。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他手里攥着竹简,望着天边南飞的大雁,嘴里念叨着\"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啊!\"
弟子子贡不解地问道:\"夫子,这话您说了无数遍,到底啥叫礼崩乐坏啊?\"
孔夫子捋了捋胡须,语重心长地说:\"想当年,周公制礼作乐,天下诸侯都听周天子的号令。逢年过节,诸侯们都会带着贡品去朝见天子,有了矛盾也会请天子主持公道。那时候,大家都讲究'周礼',君臣有别,长幼有序,多好啊!\"
\"可现在呢?\"夫子越说越激动,\"郑庄公敢射伤天子,齐桓公称霸还要挟天子,楚国居然敢问九鼎轻重!诸侯们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都想着扩张地盘,发动战争。这世道,已经没了规矩!\"
确实,在春秋早期,虽然诸侯们已经开始争霸,但表面上还维持着尊奉周天子的局面。打仗讲究师出有名,要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战争也有规矩,不抓老人,不俘虏伤员,甚至对方战败逃跑,追击不超过五十步。
就说宋襄公吧,泓水之战时,楚军渡河,有人劝他半渡而击,他却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结果错失战机,自己还受了伤。现代人可能觉得他迂腐,但在当时,这就是贵族精神,是对周礼的坚守。
可惜这样的时代正在远去。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情况更糟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些卿大夫居然敢瓜分诸侯的土地;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为了称霸,不择手段。孔夫子一生周游列国,就是想恢复周礼,可惜四处碰壁,只能在晚年编修《春秋》,希望用历史来褒贬善恶。
要是孔夫子能活到战国时代,估计得被活活气死。因为到了战国,那才叫真正的\"礼崩乐坏\"。东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诸侯们纷纷称王,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各国之间今天结盟,明天背盟,完全不讲信义。
最典型的就是\"合纵连横\"。苏秦搞合纵,联合六国抗秦;张仪搞连横,瓦解合纵联盟。这些纵横家们靠一张嘴就能搅动天下局势,什么承诺、盟约,在他们眼里不过是利益交换的筹码。楚怀王被张仪骗得团团转,不但丢了土地,还客死他乡。
战争也变得更加残酷。春秋时打仗,双方摆开阵势,堂堂正正地对决;战国时却讲究奇谋诡计,动不动就搞偷袭、设埋伏。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这种暴行在春秋时期简直不可想象。
难怪关羽关二爷只爱读《春秋》,不爱看《战国策》。《春秋》里记载的虽然也是乱世,但好歹还有礼义廉耻,还有对善恶的评判;而《战国策》里全是权谋诡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关二爷一生最重义气,自然看不上这些。
从春秋到战国,表面上看只是时代的更替,实际上却是一场文明的蜕变。春秋时期,虽然已经礼崩乐坏,但贵族精神、传统礼教还有遗存;到了战国,弱肉强食、利益至上成了唯一的法则。这中间的变化,就像从彬彬有礼的君子之争,变成了不择手段的丛林法则。
孔夫子当年的感叹,不仅仅是对现实的不满,更是对一个时代精神消亡的惋惜。他也许没有想到,自己一生坚守的理想,会在后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而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最终也孕育出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宴,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大概就是历史的奇妙之处吧。它既会无情地淘汰过时的东西,又会在废墟上培育出新的文明之花。春秋与战国,虽然都是乱世,却各有各的精彩,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篇章。
弟子子贡不解地问道:\"夫子,这话您说了无数遍,到底啥叫礼崩乐坏啊?\"
孔夫子捋了捋胡须,语重心长地说:\"想当年,周公制礼作乐,天下诸侯都听周天子的号令。逢年过节,诸侯们都会带着贡品去朝见天子,有了矛盾也会请天子主持公道。那时候,大家都讲究'周礼',君臣有别,长幼有序,多好啊!\"
\"可现在呢?\"夫子越说越激动,\"郑庄公敢射伤天子,齐桓公称霸还要挟天子,楚国居然敢问九鼎轻重!诸侯们不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都想着扩张地盘,发动战争。这世道,已经没了规矩!\"
确实,在春秋早期,虽然诸侯们已经开始争霸,但表面上还维持着尊奉周天子的局面。打仗讲究师出有名,要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战争也有规矩,不抓老人,不俘虏伤员,甚至对方战败逃跑,追击不超过五十步。
就说宋襄公吧,泓水之战时,楚军渡河,有人劝他半渡而击,他却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结果错失战机,自己还受了伤。现代人可能觉得他迂腐,但在当时,这就是贵族精神,是对周礼的坚守。
可惜这样的时代正在远去。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情况更糟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些卿大夫居然敢瓜分诸侯的土地;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为了称霸,不择手段。孔夫子一生周游列国,就是想恢复周礼,可惜四处碰壁,只能在晚年编修《春秋》,希望用历史来褒贬善恶。
要是孔夫子能活到战国时代,估计得被活活气死。因为到了战国,那才叫真正的\"礼崩乐坏\"。东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诸侯们纷纷称王,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各国之间今天结盟,明天背盟,完全不讲信义。
最典型的就是\"合纵连横\"。苏秦搞合纵,联合六国抗秦;张仪搞连横,瓦解合纵联盟。这些纵横家们靠一张嘴就能搅动天下局势,什么承诺、盟约,在他们眼里不过是利益交换的筹码。楚怀王被张仪骗得团团转,不但丢了土地,还客死他乡。
战争也变得更加残酷。春秋时打仗,双方摆开阵势,堂堂正正地对决;战国时却讲究奇谋诡计,动不动就搞偷袭、设埋伏。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这种暴行在春秋时期简直不可想象。
难怪关羽关二爷只爱读《春秋》,不爱看《战国策》。《春秋》里记载的虽然也是乱世,但好歹还有礼义廉耻,还有对善恶的评判;而《战国策》里全是权谋诡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关二爷一生最重义气,自然看不上这些。
从春秋到战国,表面上看只是时代的更替,实际上却是一场文明的蜕变。春秋时期,虽然已经礼崩乐坏,但贵族精神、传统礼教还有遗存;到了战国,弱肉强食、利益至上成了唯一的法则。这中间的变化,就像从彬彬有礼的君子之争,变成了不择手段的丛林法则。
孔夫子当年的感叹,不仅仅是对现实的不满,更是对一个时代精神消亡的惋惜。他也许没有想到,自己一生坚守的理想,会在后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而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最终也孕育出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宴,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大概就是历史的奇妙之处吧。它既会无情地淘汰过时的东西,又会在废墟上培育出新的文明之花。春秋与战国,虽然都是乱世,却各有各的精彩,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