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靖康耻,何时雪

推荐阅读: 三寸人间周玄机姜雪妙医圣手反派剧本:女主们人设崩塌兽魂无双大楚最强姑爷东晋北府一丘八段凌天小说免费阅读我与她合租的日子末世:只有我不被丧尸攻击

    宣和七年。
    完颜宗望、完颜宗翰攻宋。
    金军来势汹汹,宋军节节败退,眼看即将兵临东京,宋徽宗赵佶想要弃国南逃。
    给事中吴敏极力阻止,并推荐李纲对付金军。
    李纲献上御戎五策,并提议赵佶退位,收买将心。
    赵佶不听。
    随着金军越来越近,赵佶害怕金人,匆忙禅让皇位,号教主道君皇帝,称太上皇。
    赵桓继位,改元靖康。
    不久,金军兵临开封。
    赵桓惶恐,派康王赵构为军前计议使,宰相张邦昌为副,出使金营议和。
    结果金军挟持赵构和张邦昌,逼迫大宋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才肯议和。
    经过短暂僵持,金军见捞不到好处便退兵。
    种师道、李纲等主战派建议如澶渊之故事,“护送”金军出境,好机会纵兵追击。
    吴敏、唐恪等投降派提出反对意见,压倒主战派,在黄河两岸摇旗呐喊欢送金军。
    而后种师道悲愤而死,李纲外放遭到冷落。
    本以为此事告一段落。
    谁知没过多久,金国派萧仲恭、耶律余睹使宋,赵桓书写一封,试图收买他们做内应。
    事情败露,金国再次攻宋。
    完颜宗望、完颜宗翰互相较劲,根本没把大宋放在眼中,当成一场军事竞赛。
    两人你追我赶,两路大军一前一后抵达汴京。
    汴京再度被围。
    汴京城内。
    “金军兵临城下,这可如何是好?”
    赵桓急得像热锅上蚂蚁,质问沉默的大臣们,“诸位为何一言不发?”
    群臣更加沉默了。
    赵桓指着一个愤然道:“唐恪,你还有何话说。”
    唐恪额间冒汗。
    金军二次来袭时,要求划河为界,大宋割让河北、河东。
    唐恪怂恿赵桓答应。
    于是赵桓派出使者。
    使者还在路上,各路勤王部队才向汴京集结。
    担心影响谈判,唐恪下令勤王部队就地解散。
    这一解散出了问题。
    金军根本没有谈判打算,长驱直入杀到汴京城下。
    造成当前的局面,唐恪要负主要责任。
    面对赵桓充满怒火的目光,唐恪硬着头皮说道:
    “唐朝自从天宝之后,屡次失去京城却能复兴,究其原因是天子在外方便号令军队。
    陛下可以命太子留守汴京,西迁长安,占据秦雍之地,号令四方勇士复兴大宋。”
    赵桓一听有些心动。
    这一套操作,和老爹差不多,把困难丢给太子。
    老爹做得,他做不得?
    抱着这种想法,赵桓准备同意。
    “陛下不可。”
    开封府尹何粟反对,“苏子曰,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谬者,自平王至于亡……”
    何粟引用苏轼在《沦周东迁》观点,反对迁都。
    赵桓顿时犹豫起来,觉得何粟说得有道理。
    主张派大臣纷纷反对。
    南道总管张叔夜厉声指责唐恪:
    “如果不是你乱下命令,让勤王部队裹足不前,给金军可乘之机,何至于今日!
    老子恨不得砍了你。”
    唐恪被张叔夜喷了一脸口水,敢怒却不敢言。
    张叔夜违抗他的命令,带着两个儿子募兵一万三千人,星夜兼程进京勤王。
    路上遭遇完颜宗翰。
    双方大小战十八场,互有胜负。
    最后张叔夜突破金军封锁,全军突入汴京。
    作为唯一一支进入汴京的勤王军队,张叔夜很受赵桓重视,唐恪理亏更不敢反驳。
    “张总管好大官威啊。”
    耿南仲不阴不阳笑道,“让勤王部队按兵不动,一是为了节省朝廷开支,二是勤王军在外,才能震慑金军,你懂什么。”
    唐恪立马有了底气,反过来教训张叔夜,“汝一武夫,安知我等相公深思远谋。”
    张叔夜虎目怒睁,吼道:“莫非老夫不知兵!”
    唐恪阴阳怪气笑道:“谁知道呢?”
    张叔夜拳头微微一硬。
    “老将军稍安勿躁,”赵桓急忙打圆场,安抚张叔夜,“此事唐恪确有失职之处。”
    赵桓倒也干脆,罢免唐恪官职命他闭门思过。
    张叔夜怒气渐消,分析当前局势。
    太原失守,完颜娄室南渡黄河,封锁洛阳和潼关,断绝了勤王军东进道路。
    完颜宗翰、完颜宗弼两路合攻,四面合围,导致汴京孤立无援,能依靠的只有不足七万守军。
    而金军有十五万人。
    七万守十五万,看似宋军占据优势,实则不然。
    守军战力非常拉胯。
    张叔夜主动请缨:“臣愿死战护陛下周全。”
    何粟附和:“此诚危急存亡之际,臣等唯有死战。”
    赵桓备受鼓舞,大义凛然道:“朕与东京共存亡!”
    随即拜何粟为相,张叔夜作为武官,只能在何粟手下听命。
    何粟一边组织宋军防守,摆出死战的架势。另一边,向赵桓吐露心声。
    摆出死战架势,是为了像上次金人围城一样,换来金人求和条件。
    巧了,赵桓也是这样想的。
    更加信任张叔夜,是战是降是和全交给张叔夜决定。
    张叔夜想起赵构在金营豪迈表现,又提议封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进京勤王。
    赵桓欣然同意。
    但赵构显然不愿意。
    收到任命后迟迟没动静。
    反而不在计划中的宗泽,响应号召进京勤王。
    可宗泽带来的那点人杯水车薪。
    何粟愁得整宿睡不着,嘴角都起了水泡。
    这时,同知枢密院孙傅找到何粟,说有好消息。
    孙傅读到丘濬的《感事诗》,诗中提到郭京、杨适、刘无忌。
    孙傅找到了郭京。
    郭京自称会道门正宗道术,能施展“六甲法”,需要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可生擒金军统帅。
    何粟像看傻子似的看着孙傅,“你没毛病吧?”
    何粟饱读诗书,根本不信道术这种歪门邪说。
    孙傅却深信不疑,说道:“鬼神之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您有更好的办法吗?”
    何粟被问住了。
    金军攻城态势越来越猛,迟迟不见谈判迹象。
    何粟心里也没底。
    再这样下去,他恐怕也要步唐恪后尘被罢官。
    最终,在孙傅劝说下,何粟向赵桓引荐郭京。
    赵桓与郭京彻夜长谈。
    也不知郭京给赵桓灌了什么迷魂汤,赵桓对郭京深信不疑,授予郭京官职,准许他募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