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提议恢复文讲所

推荐阅读: 绝品小仙医夏流张小雪板领主之兵伐天下段凌天小说免费阅读牧神记九天武帝萧叶柳依依冰山女总裁,求你放过我!快穿:女配又跪了东晋北府一丘八无上丹尊全职业大师养成系统

    离开当代编辑部的时候,胡为民才察觉到不对。
    他来的时候只是想着签完《谋杀》授权合同就走的,怎么聊了一阵,他还许给了当代一部中篇甚至长篇小说?
    不过既然都答应了,他也不会毁诺。
    他胡为民说话从来都是一口唾沫一个钉子,而且吧,他也确实想和秦昭阳、朱盛昌他们搞好关系。
    一来呢,他不想被一家杂志社绑死,二来呢,也是想扩展关系网。
    和《当代》合作,完美符合他的需求。
    下楼后,朱盛昌热情相邀:“为民,时间不早了,我请你去吃顿便饭吧。”
    “不用不用,朱老师你忙吧,我自己回去随便对付一顿就行。”胡为民连忙摆手。
    朱盛昌笑道:“要得要得,为民第一次和我们杂志社合作,我们怎么也要展现一下诚意嘛。”
    在他一再相邀下,胡为民只能同意。
    此时,已经快到中午饭时间,在前楼后和后楼中间,来回走动的人变多了。
    胡为民随意扫了眼,发现这些人打扮各异,有些人穿着特别朴素,看着就不像杂志社的工作人员。
    朱盛昌可能看出了他眼中的疑惑,主动解释道:“杂志社旁边就是招待所,受到邀请的作家都会住在那里,方便和编辑交流以及改稿。”
    胡为民点点头,这时候的杂志社是有这种福利。
    是的福利,受邀改稿的作家杂志社不仅报销往返路费,还有补贴。
    补贴还不少,有的杂志社能给到一块到两块钱每天。
    胡为民记得前世看过于华的采访,他受邀到《当代》改稿,为了占这点福利,本来几天就能改完的稿子,他愣是花了小半个月时间。
    就是不知道,眼前行色匆匆的人群中,会不会有像于华那样的未来大作家。
    可惜时代不同,他对这个年代的作家所知实在有限。
    两人正往门口走的时候,朱盛昌突然和一个中年人打了个招呼,“小柯,你的稿子改完了没有,老涂有没有再催你?”
    男子戴着一副眼镜,穿着比较朴素,他先是看了眼朱盛昌身旁的胡为民,才腼腆道:“朱编辑,稿子我改得差不多了,过几天应该就能交差。”
    说完,他又隐晦打量起胡为民来。
    他知道朱盛昌是当代编辑,资历也足够深,而其身边的年轻人呢,英俊潇洒,卓尔不凡,看着就不像普通人。
    而且,他发觉朱盛昌对那个年轻人相当在意,这就让他不能不多想。
    “小柯,我身边这位《甜蜜蜜》《演员》和《谋杀》的作家胡为民。”
    朱盛昌见中年男子的眼神停留在胡为民身上,主动介绍道。
    “为民,这位是晋省作家鲍国陆,他投稿的《三千万》被人民文学杂志看上了,特意邀请来改稿的。”
    “你好,鲍老师。”
    “胡老师你好,我特别喜欢你写的短篇小说,尤其是《演员》和《谋杀》,写得真是太好了!就是可惜这几篇小说没有发表在大型文学杂志上,我也是直到来燕京改稿,才看了您的作品!”
    鲍国陆得知年轻人是胡为民后,变得特别激动,原本他是腼腆的性子,和胡为民握手后,话也多了不少。
    从他的言谈中可以发现,他对胡为民作品的喜爱源自真心,而不是逢场作戏的吹捧。
    胡为民勉励道:“我希望能快点在《人民文学》上看到鲍老师的作品。”
    又简单聊了几句后,胡为民和朱盛昌离开了,鲍国陆看着胡为民的背影,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他说喜欢胡为民的作品,真不是吹捧。
    或者说,他不仅喜欢胡为民的作品,更钦佩胡为民的经历。
    越是了解胡为民,他越有一种视对方为偶像的趋势。
    鲍国陆自从迷上胡为民的小说后,也打听过来历。
    不打听不知道,一打听后,他才知道胡为民不仅过得比他苦,在来燕京之前,只是个普通农民,连个工人的身份都没有。
    直到胡为民来到燕京后,仿佛文曲星附体一般,佳作频出,连带着发表平台都受益颇丰。
    现在,对方的稿酬更是涨到了千字十块。
    简直就是他的楷模啊!
    这让意外走上作家之路的鲍国陆看到了前进的方向,也坚定了在这条路走下去的决心。
    “诶?我出来是干嘛来得?”鲍国陆突然挠挠头,心里迷茫一阵后,拍了下脑袋,“对了,《三千万》这一段还能再改一改,我必须马上回去!”
    至于吃饭,别说他忘了,就是还记得,它有改稿子重要吗?
    ……
    去饭馆的路上,胡为民和朱盛昌聊起了借调写作的好处。
    “以前不是没有邀请作家到杂志社改稿的,只是非常少。就算邀请改稿,杂志社邀请的也是成名的大作家。至于新人作家,改稿只能通过邮局信件往返。”
    “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邮件往返改稿的优点是杂志社省钱,花费的只是邮票钱。但缺点不少,首先是时间成本,邮件邮递速度慢,近的都要一周时间,远的半个月甚至一个月都有。改一次也就罢了,改稿次数多了,作家和编辑都要疯。
    其次,邮件传奇也有风险,作家原稿在邮递过程中丢失也不是一次两次,作家们对此也是有意见的。毕竟,作家们写完稿子,也不可能再誊抄一份留作备用,是不是。”
    “老一辈作家还好,新人作家有不少就是在这种煎熬下对写作失去信心,实在太可惜了。”
    胡为民问,“朱老师,你们是怎么想到借调写作的?”
    “说白了,还是缺少人才啊!”朱盛昌感叹道。
    “这些年,老刊物复刊,新创办的刊物也是越来越多,我们这些人隐隐有预感,文学大时代可能真要来了。这本来是好事,但杂志创办起来后,我们才明白,国内缺少作家啊!”
    原来,在那个特殊时代,好多老一辈作家都不在写作。
    青年作家呢?
    因为上山下乡的关系,还有心文学创作的人大大减少。
    就算还有这个心的人,因为缺少老师,这条路也很难走下去。
    此时的文坛正是青黄不接,难以支撑众多杂志社对新作品的庞大需求,很多杂志社、编辑部就只能从一些业余作者的来稿中发现有希望的苗子。
    但这些苗子吧,也太新了点,不能说写作经验一点没有,但到底是没有系统学习过的,实在是太过稚嫩。
    但既然是好苗子,又不能不培养,于是人文社这边提出了“借调写作”的主意。
    他们把内部判断有潜力的新人作家借调到杂志社写作、改稿,吃住都在招待所,在编辑的帮助下修改作品,直到能达到发表或者出版要求与质量为止。
    别说,这种方法还是有用的,最起码,《当代》是尝到了甜头的。
    只是吧,这个成本确实有点高。
    毕竟,随着文学大时代来临,喜欢写作的人越来越多,总会有新人进入编辑们的眼中。
    这就造成越来越多新人作家住进杂志社的招待所,他们这一住还不是一两天,少的几周时间,多的几个月甚至大半年也是有的。
    据说,目前招待所都快满员了。
    胡为民问:“你们就这么一直养着他们?”
    “不可能,我们杂志社也没那么多钱。最多一年时间,要是这么久稿子还写不明白,只能让他们收拾收拾,卷铺盖走人了。”朱盛昌摇头道。
    说到这里,他看了眼胡为民。不是所有青年作家都像胡为民一样,灵感多不说,创作速度也快,改稿他不清楚,但肯定慢不下来。
    要是所有作家都像胡为民一样,他们编辑不知道能省多少心,少掉多少头发。
    他摸了摸越发稀疏的头发,心里直叹气。
    胡为民摸着下巴,想起前世听过关于鲁迅学院的由来。
    据说,鲁院的前身是文讲所,是作协培养年轻作家的地方。
    而且,文讲所也不是新事物,早在五十年代就有的,只是后面停办了。
    他知道,现在是没有文讲所的,否则他不可能听不到一点消息。
    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提前让文讲所重新现世呢?
    如果有老师教的话,新人作家的成材率肯定比编辑们教强数十倍。
    “朱老师,上面有没有考虑过文讲所?”
    “文讲所?”朱盛昌愣了一下,猛然明白他在说什么。
    “对呀,我们怎么就忘了文讲所!”
    朱盛昌拍了拍手,恨不得立刻回去找秦昭阳商讨这件事。
    恢复文讲所如果由他们当代编辑部提议,绝对是大大长脸的一件事啊!
    而且,他觉得这事成功的概率非常高,毕竟,全国对作家的需求是有目共睹的,没有教作家写作的地方,只靠他们杂志社,效率太低。
    “为民,你提的意见太有用了,我代表编辑部,代表新人作家谢谢你了!”朱盛昌感激道。
    胡为民摆摆手,谦虚道:“我也是突然想到的,其实没有我,早晚也会有人提出。”
    “不一样,早一天,晚一天都不一样啊!”朱盛昌神色激动,心思早已不在吃饭上面。
    胡为民看出来了,“朱老师,要不你先回去和秦主编商量一下?”
    “这……这不好吧?”
    “吃饭的机会多的是,就像你说的,文讲所早恢复一天,对全国的作家都是好事。”
    “为民!”
    朱盛昌握住胡为民的双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