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坐不住了

推荐阅读: 作为资本,在娱乐圈当渣男有错?全民大学霸诡秘之主暗月纪元史上第一驸马全职业大师养成系统李毅黄小蓉我与她合租的日子你选白月光,我离婚改嫁你哭什么偷心教师

    报纸自从诞生之日起,其重要性便已经被执政者察觉。
    古代如布告或者邸报都是报纸的一种,是政府对下的一种宣传手段。
    在这个电视尚未兴起,互联网遥遥无期的年代,报纸的传播能力以及影响力,简直是无敌的。
    而当报纸和大作家结合后,其产生的影响力,也会突破所有人的认知。
    汪厂长是北影厂厂长,曾经做过导演,在抗日的时候,也算宣传口的人。拥有丰富经历的他,可太了解舆论的威力。
    谣言的威力大不大?
    太大了,解放战争的时候,光头的大军可没少因为谣言崩溃。
    一支军队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个人呢。
    女性,尤其是漂亮女性,他们面对谣言的时候,天生处在弱势地位。
    虽然媒体鲜有报道,但汪厂长知道,女性因为谣言被广泛攻击的并不少。
    当这篇小说传开后,肯定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影响力。
    他为什么看过小说后就感到不妙,因为他已经了解到事情的争相。
    说白了,事情就是在北影厂发生的,传播谣言的也是他们北影厂的演员。
    查明事情原委后,他当场批评了始作俑者。
    这就完了,没有。
    之后,他一边出手压制谣言,一边开会讨论对这件事情的处理。
    但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
    会议上,不少厂里的老人觉得训斥演员一顿就行了,真要处理岂不是小事大做?
    不就是个谣言嘛,她又没有少一块肉。
    而且,龚雪是外人。因为外人,处理本厂的职工,他们出去了也抬不起头。
    汪厂长自然是不同意的,也为此据理力争过。
    可没有用啊,每次开会都有人和稀泥。
    他那时候还想着先安抚龚雪和胡为民,等他再给厂里人做做工作,肯定会给他们一个交代的。
    结果,还没等他找上两人安抚呢,胡为民这个年轻人率先出击了。
    他的小说《谋杀》如同一记重拳,砸在了他的身上。
    此时,他的人都有点懵。
    不按套路出牌啊!
    你不是应该先找我们厂领导反应吗?
    再不济,你也不能把事情捅到媒体上啊!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胡为民还没有把事情做绝,小说里虽然暗戳戳地把矛头指向北影厂,可到底用的都是化名。
    否则的话,他现在已经跳蹦子了,哪里还能坐得住。
    现在,他发愁的是这件事该怎么了解。
    就在这时,他办公室的门被人一把推开。
    进来的人是谢铁丽,他进来后焦急地问:“老汪,今天的青年报你看了没?”
    “你说的是《谋杀》吧,我看了。”汪厂长点点头。
    谢铁丽抱怨道:“唉,你看这事闹的。本来把几个演员处理不就好了,结果现在好了,咱们厂恐怕要出名了!”
    “应该没有那么严重吧?”汪厂长皱眉。
    谢铁丽冷笑道:“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咱们出手把谣言压下来后,就有人上了心。在结合这部小说,我敢肯定,不用一天,厂里便传的风言风语。”
    汪厂长皱眉不语。
    “你看着吧,要不了多久,传言就会飘到上面的耳朵里。到时候,问询说不定就会下来。你说我们是实话实说,还是说谎话?”
    “当然是实话实说。”汪厂长这点觉悟还是有的,再说,他也不敢对抗组织啊。
    谢铁丽道:“这件事吧,有些事不上秤不到四两重,要是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
    汪厂长本来微眯的眼睛瞪得老大,他重重拍了下桌子,气呼呼道:“开会,马上开会讨论。现在已经不是处不处理那几个演员的事了。一个弄不好,我们厂领导都要吃挂落!”
    “那几个演员呢?”
    “暂停工作,等候处理,进剧组的立刻退出,还没进组有角色的立马换人!”
    说完,厂领导想了想,对谢铁丽道:“老谢,你和那位胡大作家关系不错吧?”
    “我能有什么关系,还不是通过项目认识的。”谢铁丽摇摇头。
    “能说上话也是好的,你和他联系一下,当着胡作家的面,请求小龚给咱们一点时间。”汪厂长一边穿外套,一边叹道,“咱们电影厂刚恢复生产没多久,实在经不起折腾了。希望他能手下留情,要不然……唉!”
    谢铁丽也很无奈,这个局面也是他没有想过的。
    毕竟,谁能想到胡为民执行力那么强。
    而且,怎么说呢,《谋杀》他看了,写得真好。
    要是拍成电影,话题度直接拉爆,影响力可不是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能比拟的。
    摇摇头,将这个荒诞的念头甩出去后,他又感到尴尬。
    汪厂长交代的任务他必须去做,可你让他这么个老同志向胡为民求情,这……
    “唉,这都是什么事啊!”
    北影厂里自然不会只有一两个人看了胡为民的新作,就算一开始不知道,可等事情发酵后,该知道的也知道了。
    “胡老师厉害啊,新书写得这么好!”
    “呵呵,你以为只是故事吗?”
    “什么意思?”
    “偷偷告诉你,这事是真的!”
    “嘶,我怎么没听说过啊?”
    “就是咱们厂的事,只是被压下去了!”
    “哎呦喂,哥哥啊,快告诉我,那个宫女士是谁,编剧又是谁?”
    “宫女士,不就是龚……至于编剧,嘿嘿,大作家啊!至于那个传谣的人,我告诉你……”
    “嘶!”那人倒吸一口凉气,眼睛睁得老大,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
    “你可千万别传出去啊!”
    “一定不传。”
    那人等哥们走后,碰到一个熟人,“哥们,胡老师的《谋杀》看过吗?”
    “看过?好,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可别乱传……”
    不出谢铁丽所料,《谋杀》的原型故事很快在北影厂传开。
    大家一边吃瓜,一边传播,好不快乐。
    文学部,江怀岩和梁晓生刚刚看完小说。
    “胡老师太敢写了!”
    “要出大事啊!”
    他们一边赞叹于胡为民的敢想敢干,一边又为厂里感到担忧。
    这并不冲突,支持胡为民和龚雪是出于公理和道义。他们担忧北影厂也很简单,因为他们就是北影厂的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到了晚饭时间,关于龚雪就是小说里宫女士的传言,已经传遍整个北影厂。
    当她出现在食堂的时候,大家看她的眼神都变了。
    不是厌恶,而是同情、好奇、畏惧等复杂情绪。
    因为自己的遭遇,让胡大作家出手,然后惹得北影厂上下人荒马乱,她的经历太过传奇。
    龚雪将这一切看到了眼里,她知道胡为民的谋划已经初步成功。
    中午一位女演员给她传谢铁丽的话,还有现在食堂的一幕就是明证。
    ……
    经过一天时间的发酵,《谋杀》再次火遍燕京和周边城市。
    民众对这部小说的讨论热情非常高,这种热情反应到媒体上,就是今天几乎绝大部分报纸都有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和讨论。
    《中青报》以《社会性谋杀与集体暴力》为题,写了篇评论:“小说(《谋杀》)的核心主题直指“社会性谋杀”这一残酷现象。宫女士并非死于刀伤,而是被谣言、舆论和群体的恶意“绞杀”。编剧的台词点明主旨:“杀死她的不是刀,而是口舌”,揭示了语言暴力的致命性。
    同时,这也是一种现实映射。作品影射了现实中的“荡妇羞辱”现象,尤其是广大女性同志在工作中和社会上因性别偏见遭受的道德审判。谣言一旦涉及“性越界”,受害者往往被默认“有罪”,这种社会心理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燕京晚报》将目光聚焦在角色塑造上:“宫女士作为悲剧主角,她的形象具有典型性。从最初的才华横溢、充满希望,到被谣言侵蚀后的崩溃,最后走向自我毁灭,她的心理变化层层递进,令人共情。她的无力感与挣扎,反映了个体在集体暴力前的渺小。
    在群体形象刻画上,电影厂的同事、记者、邻居等构成了“无形的加害者群体”。他们并非直接行凶,却通过传播谣言、冷漠围观、恶意揣测推波助澜,展现了“平庸之恶”的恐怖。
    其中关于反派的暗示耐人寻味,最终获得角色的女演员“意味深长的笑容”暗示了谣言的源头可能源于利益争夺,但作家胡为民刻意模糊真相,强调群体共谋的复杂性。”
    《燕京日报》赞扬了小说的叙事技巧:“小说以近乎白描的方式叙述宫女士的遭遇,避免煽情,反而强化了压抑感。例如,宫女士自杀的描写简洁却震撼,与后续社会的狂欢形成尖锐对比。
    通过谣言传播的对话、记者的扭曲报道、群众的议论等碎片化场景,拼凑出社会对个体的“围猎”过程,叙事层次丰富。”
    《文艺报》在《思想与艺术价值》中赞扬道:“就文学性和思想性而言,《谋杀》非常成功,远超胡为民的其他作品。
    《谋杀》小说虽短,但结构紧凑,意象鲜明(如“割腕的刀”与“口舌之刀”的隐喻)。结尾编剧的控诉是画龙点睛之笔,将个人悲剧升华为社会批判。
    作品超越了简单的善恶二元论,探讨了系统性暴力如何通过日常语言、偏见和制度性冷漠实现。它迫使读者反思:我们是否也曾成为“谋杀”的帮凶?”
    除了媒体对作品的赞扬外,民间对这部作品的讨论也格外热情。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