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同一个故事,不同的构建方式

推荐阅读: 论女炮灰怎么当好灭世反派的师尊老婆跟人跑了,我不摆了牧神记正派都不喜欢我偏偏喜欢你我与她合租的日子全职业大师养成系统仙骨风流无限复原:开局修复仙骨神髓解咒战纪

    胡为民在两人的目光下,翻开了《送货上门》的手稿。
    两个短篇,加起来四五千字的样子,胡为民看得非常快。
    可以说,经过他的一番教学和《演员》的创作后,两人在小说创作方面进步明显。
    就故事的流畅度而言,他们的《送货上门》,远比第一次写《演员》时强不少。
    情节编排也很合理,尤其是对故事悬疑氛围的塑造,这点非常值得表扬。
    至于说谁写得好……胡为民觉得两人写得都挺好。
    明明是同样的大纲,两个人却写出了不一样的故事。
    其实这很正常,后世对《送货上门》的解读就是多元的。比如科技与便利的异化,消费主义陷阱,现代人的孤独困境等。
    在胡为民看来,这个故事蕴藏着宿命论。
    就是说,主角收到包裹的那一刻,命运便已经注定。他之后的所有行为,不过是被命运推动着的。
    如《俄狄浦斯》式悲剧,质疑人类对自由意志的幻觉。
    看过手稿后,胡为民开始点评陈建公和查剑英的作品,两人的《送货上门》很有时代特色。
    “建公写的是物资匮乏下的神秘馈赠,主角是个返城知青,突然收到匿名包裹,内含稀缺资源,比如粮票、白糖、的确良布料等。
    整体悬疑色彩浓厚,又带点荒诞现实主义。”
    “在故事最后,主角发现所有包裹其实来自未来老年的自己,他其实是在用余生换物资。
    也就是说年轻的主角因为匮乏的物资疯狂索取物资,却不知道这些物资正加速自己走向苍老。物资的充盈,反而成了吞噬青春的陷阱。
    已经有些存在主义困境的味道了。”
    “胡老师,什么是存在主义困境?”
    陈建公挠挠头,前面胡为民说的他都懂,就是最后那个名词,他没听过。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的,但也是可交流,互相不能脱离的。人是被扔到世界上来的,客观事物和社会总是在与人作对,时时威胁着“自我”。”
    “在你的小说中,这个困境是什么呢?就是主角发现自己被困在一个无法逃脱的循环中。自由意志被否定,选择反而会导致走向主角预定的结局。”
    胡为民先是解释一番什么是存在主义,继而又以陈建公的作品威力,进一步说明存在主义的困境是什么。
    “原来是这样啊!”
    陈建公恍然大悟,越思考越觉得自己写的就是这么个意思。
    旋即,他看向胡为民的眼神充满了钦佩之色,“胡老师,您真是博学多闻啊!”
    他越和胡为民接触,越了解对方,越发能体会到胡老师的博学多才。
    “胡老师的知识储备就像深渊一般,深不见底!”查剑英感慨道。
    “好了,别夸我了。”胡为民摆摆手,然后拿起查剑英的手稿点评起来。
    “剑英版的《送货上门》同样有趣,她聚焦的是集体主义和个人欲望。”
    “在她的故事里,女主角是个工厂工人,因为超额完成任务,被匿名嘉奖,奖品以包裹形式邮寄到她手中。包裹中的物品从生活必须品,渐渐发展到奢侈品,如漂亮衣服和鞋子,化妆品等。
    女主从一开始对得到包裹的惊喜,到怀疑包裹的来历,试图反抗却渐渐沉迷于欲望中。”
    “结尾,女主因为包裹的原因工作不再积极,领导找她谈话也没有用,只能将她安排在工资低的岗位上工作。
    没有了先进后,神秘包裹中的物资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值钱。
    女主为了包裹,只能妥协,成为送包裹的一员。”
    说到最后,胡为民摩挲着下巴,意味深长道:
    “剑英这一版倒有点资本主义对纯洁质朴的劳苦大众侵蚀的味道。
    似乎是在暗示许多先进分子,因为糖衣炮弹,成了资本主义的走狗。
    有点像披着悬疑外衣的警示小说。”
    胡为民将查剑英和陈建公的作品全部点评一遍后,两人的神情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要到决定谁的作品能在报刊上发表的关键性时刻了。
    “你们俩写得都很好,同一个故事大纲,却写出了不同的主题和内核。”胡为民说到这里,顿了顿,看到两人紧张的神情,笑了笑,“既然两篇故事都这么精彩,为什么不能一起发表呢?”
    “啊?”
    两人傻眼了。
    本来他们以为两人之中必然有一个人的作品无缘发表,结果胡为民话音一转,竟然表示两个人的作品都能发表。
    陈建公问:“胡老师,您说的可行吗?”
    查剑英也紧张地盯着胡为民,生怕他改变主意。
    “当然可以,要不是故事带点科幻味道,几大主流文学杂志也能上。”胡为民给予两人肯定。
    这下两人眼眶都红了,对他们来说,胡为民的肯定要比他们的小说在报刊上发表,还令他们激动。
    再次夸奖两人一番后,胡为民收下他们的手稿,心里有了个新想法。
    回到朗润园公寓,胡为民脱下厚重的外衣,换上拖鞋,直接进了书房。
    他打开灯,人已经坐在书桌前。
    取出一个崭新的本子后,他下笔如有神。
    胡为民在写一部新小说,还是短篇。
    新书不是别的,就是查剑英和陈建公分别创作的《送货上门》。
    两人别具一格的创作,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想要在大纲范围内,写一篇风格迥异的小说。
    在他这一版中,主角是一个渴望爱情的女青年。
    她渴望爱情,可爱情对她来说似乎遥不可及。
    某一天,她收到一个匿名包裹,包裹里是沾着露水的鲜花。在当地,这朵花代表着爱。
    又过了两天,女主角再次收到匿名包裹,这次包裹里面是一首原创情诗。
    在她这个年龄,又怎么能拒绝情诗,拒绝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呢?
    于是,她不可避免对邮寄包裹的人产生了特殊的情愫。
    他,爱我吗?
    之后一段时间,女主角不时收到匿名包裹。包裹里面大多数放着女孩子喜欢的东西,有一次里面放着一张电影票。
    女主角接受了电影票,满怀期待去看电影,结果身旁两个座位都是空着的。
    这让她失望的同时,对邮寄包裹的人产生了更多幻想。
    慢慢地,她开始尝试为“他”写信,信中充满了对“他”的爱意,哪怕信件寄不出去。
    神奇的是,明明信件寄不出去,她却会收到回信。
    回信里,“他”暗示自己喜欢女主。
    在“他”的要求下,女主慢慢和家人以及朋友断开联系。
    最后,她失去了工作,没有了收入来源。
    但她并没有陷入困境,因为她还能接收包裹。
    包裹的频率提高,她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这种呵护。
    故事的最后,女主如同金丝雀一般,住在没有人认识她的小屋子里。她是美丽的,却又如同玩偶一般,没有灵魂。
    很久以后,当她打开门,神情惊讶,她发现了什么呢?
    胡为民这一版的《送货上门》不在聚焦时代背景,少了荒诞现实主义和资本主义侵蚀现状的警示。相反,这一版更多聚焦于“爱情”。
    它在剖开爱情糖衣下的暗河,提醒读者:最危险的包裹,往往打着“我爱你”的邮戳寄来。
    这次,胡为民写得非常顺手,没有一点迟滞感。
    用了不到两天,他就写完了“爱情版”的《送货上门》。
    写完的当天,胡为民请了半天假,带着三份手稿去了青年报编辑部。
    胡为民的到来,受到青年报编辑部全体的欢迎。
    这并不奇怪,因为胡为民对他们报社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来青年报只是燕京的地方报纸,可因为他的两部小说,青年报不仅销量大增,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这份影响力辐射京津冀地区,并且覆盖范围还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
    傅林邀请胡为民进他办公室详谈,等他进来后,又是端茶倒水,非常热情。
    “胡老师,你今天大驾光临,可是又有了新的短篇作品?”
    在简单交流一番后,傅林关心起胡为民此行的目的。
    “嗯,这次又写了个短篇。刚写完我想着咱们的良好合作关系,就带来青年报,也想傅主编能提点意见。”
    胡为民点点头,从随身挎包中取出三份手稿来。
    “胡老师带了这么多过来?”
    傅林又惊又喜,乐得合不拢嘴巴。
    “一份是我的,还有两份是燕大文学社学生的作品。”
    “学生作品,咦,怎么书名都是《送货上门》?”
    胡为民将自己担任文学社顾问,给查剑英和陈建公留下作业,他们按照故事大纲创作出不同作品,自己又产生兴趣,另写一篇的情况讲了个大概。
    “还能这样?”傅林被他的操作给惊到了。
    胡为民不以为意道:“也不算多特别,谁学生时期没有写过命题作文。”
    这……这能一样吗?
    虽然心中腹诽,但傅林对三篇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能让胡大作家亲自跑一趟的作品,怎么也差不了的。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