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大多数信息化项目失败的原因

推荐阅读: 冰山女总裁,求你放过我!穿书后她玩脱了神族下凡最强上门女婿大国崛起1900斗罗大陆之枪皇领主之兵伐天下绝品小仙医夏流张小雪板地界大陆重生78:赶山逆袭养妻女

    为什么很多信息化项目会失败,主要原因不是技术,而是做这个项目的出发点是帮助别人,还是整人,这就决定一个项目会否失败。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而现实的问题。在信息化建设浪潮中,无论是什么机构信息化项目(比如ERp系统、oA系统、大数据平台等)的成败并不仅仅取决于技术层面的先进性或实施方法的专业性,往往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个项目的“出发点”——也可以说是“动机”和“立场”。
    ?
    一、信息化项目失败的表象原因
    首先我们可以简要归纳一些常见的“表象”失败原因,这些是技术圈、项目管理圈常谈的内容:
    1.\t需求不明确:项目启动时没有搞清楚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2.\t缺乏业务参与:一线业务部门缺乏参与感,导致系统脱离实际应用。
    3.\t变更频繁:需求和策略经常变化,导致项目方向反复调整。
    4.\t项目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项目管理机制,导致时间超期、成本失控。
    5.\t技术选型不当:盲目追求新技术,忽视兼容性、落地性和用户友好性。
    6.\t培训和推广不足:系统上线后没人会用,或者用户抵触使用。
    这些原因虽然具体,但其实大多是“表层症状”,背后往往藏着一个更深层的问题:项目是“真做事”还是“做样子”甚至“做权力斗争”?
    ?
    二、信息化项目的“出发点”:是帮助人,还是整人?
    这是你提出的核心观点,也可以说是问题的本质。如果把这个问题剖析开来,可以从几个角度理解:
    1. “帮助别人”:需求驱动、业务导向、用户中心
    如果项目的出发点是为了帮助业务人员更高效地工作、帮助组织提升决策质量、帮助客户获得更好服务,那么这个项目很有可能:
    ?\t从一开始就会重视调研和沟通,确保系统是“为人所用”的。
    ?\t项目团队与业务部门之间是协作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
    ?\t预算安排合理,进度有弹性,技术选型务实。
    ?\t用户在系统上线后愿意学习使用,因为系统确实带来了便利。
    这种项目通常是“实事求是”的,从真实需求出发,不会搞形式主义,也不容易“烂尾”。
    2. “整人”:权力斗争、管理控制、强制改造
    如果项目的出发点是为了控制人、管人、查人、卡人、整人,则项目很容易失败。常见的表现包括:
    ?\t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打卡、监管、考核、惩罚”,而不是辅助工作。
    ?\t领导拍板、流程封闭、基层意见无从表达。
    ?\t项目实施中不关心用户体验,只关心“能不能查数据”、“能不能定指标”。
    ?\t系统上线后成为压迫感的来源,用户怨声载道,能不用就不用。
    ?\t很多看似“为你好”的系统,实际上是为了“让上级更好管理你”。
    这类项目常常是某些权力意志的产物,看起来高大上,实则脱离实际。一旦政治风向一变,系统就被搁置、废弃。
    ?
    三、项目“出发点”为什么会异化?
    一个信息化项目之所以会走向“整人”导向,背后往往与以下几个制度性或文化性因素有关:
    1. “技术官僚”的思维
    一些技术负责人或主管认为技术是万能的,用系统就能自动解决管理问题,但忽视了人的行为、组织文化和业务复杂性。结果就是把系统当成“电子手铐”或“数字监狱”。
    2. 政绩导向与形象工程
    很多项目并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是为了应付检查、争取财政预算、包装政绩。系统建成后没人用,或者成为“演示系统”。
    3. 组织内部的权力斗争
    信息化系统本质上会重塑流程、重新分配资源,也就不可避免触动利益。一些部门推行系统并非为了提升效率,而是为了“管控其他部门”“扩大权力边界”。
    4. 缺乏机制约束与用户话语权
    在很多组织里,一线用户没有话语权,也没有反馈机制。一旦高层定了方案,系统就必须上线,哪怕没人愿意用。
    ?
    四、如何避免“整人”式信息化?
    1.\t用户参与设计:让真实使用者从一开始就参与需求设计,避免“拍脑袋决策”。
    2.\t建立反馈机制:项目过程与上线后都要有实时反馈、持续优化机制。
    3.\t技术服务于人,而不是管理人:系统设计要从“人”的便利性出发,而不是从“控制”的角度。
    4.\t强化项目伦理:项目管理者要有“利他”的思维,而不是“权力工具”的心态。
    5.\t从小做起,迭代优化:不要一上来就搞“大一统”的平台,可以从一个小模块开始,做出效果后逐步扩展。
    ?
    五、案例剖析:一个失败的“整人式”信息化项目
    某地市级机关曾上线一个“公务行为监管平台”,功能包括:
    ?\t打卡签到、人脸识别;
    ?\t每日报送工作计划;
    ?\t自动抓取上网行为与浏览记录;
    ?\t每周绩效量化排名。
    该系统初衷是“提升干部执行力”,但上线一月后就被大范围抵制。问题包括:
    ?\t一线员工需要花1小时填报“计划”,严重占用工作时间;
    ?\t系统抓取浏览记录引发隐私争议;
    ?\t绩效排名机制导致“表演式工作”泛滥。
    最终该系统虽然没有被完全废止,但实际使用率不足20%,成为一个典型的“数字化形式主义”。
    ?
    六、结语:信息化是“为人服务”,而不是“工具化人”
    一个好的信息化项目,必须本着“赋能而非控制”“服务而非束缚”的理念。技术只是工具,决定它是“帮助人”还是“整人”的,是背后的制度安排和人性考量。
    因此,我们要始终提醒自己:
    不是所有的信息化,都是进步。信息化的出发点错了,越智能,越压迫。
    项目是“人性化”,还是“异化”,不是看技术的高低,而是看它是否真正以人为本。
    如果你需要进一步探讨某类行业的信息化失败案例或想分析某个具体项目,我也可以帮你做深度解析。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