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逐渐参与朝政的太子
推荐阅读: 娇妻难哄,霸总轻点宠、 救命!疯批徒弟竟想以下犯上青霜、 万人迷师尊,徒弟各个想以下犯上、 救命!疯批徒弟竟想以下犯上、 书穿:病娇孽徒休想以下犯上、 牧神记、 郡主是个乌鸦嘴、 第一序列、 星空古路姬紫月、 我真不是乌鸦嘴、
深夜时分,公馆内海瑞手持江西省水脉走势图仔细观摩着。
“大人,下官奉命探测河床、水纹、水脉走势完毕,前来复命。”
一名身着青袍的青年官员站在门外正躬身行礼。
“探查结果如何?”
“启禀大人,根据河床情况,还有今年年初降雨以及受灾地区的实地勘察。
可以确定,去年吉安府确实遭受了水灾。但规模绝对不及下面上报的那般严重。
且本地水系脉络众多,宽且浅,流速不够,地势又相对平坦,上游与下游几无落差。如果仅仅是去年记载的降雨程度,若无人故意蓄洪,这区区几条河水绝无可能冲出河床,酝酿成灾!”
江西省本来就是水患大户,各府州对于水患那也是严防死守。
在洪涝灾害的鞭策下,小规模的水患不足以造成如此大面积的田亩损失和人员伤亡。
海瑞将手里的水脉走势图重新卷好,沉声道:“此事不要声张,静待其他各府人员消息便是。
还有,你这几日去探查勘测,可有人注意到你?”
“回大人的话,下官是赶在大人莅临前五日便乔装混在粮商队伍里过来的。
就连勘测一事也是在夜间悄悄进行,断然不会打草惊蛇。还请大人放心。”
“好,剩下的时间,咱们该查账查账,该安民安民,等待消息便是。”
海瑞过来前,特意从工部借调了一批有过治河、水利方面经验的官员。
海瑞不但要核实受灾人口,粮食的数目,他还要勘察去岁灾情是否属实。
为了将对方的目光全部吸引在自己身上,这段时间海瑞没少吊着对方的眼球。
“既然灾情一事有所蹊跷,那恐怕灾后田亩核对统计的数目,也会有问题。”
既然如此,明日便查!!
……
乾清宫内,正德帝看着身姿挺拔、威势日盛的朱佑钟心中很是满意。
“太子近日读了哪些书?”
“回父皇的话,儿臣依老师布置,正在读唐书本纪卷六。”
正德帝拍了拍龙榻,示意朱佑钟坐过去。
朱佑钟对此也是习以为常,直接坐在正德帝旁边。
“近年来,我大明天灾频发,加之兵灾不断。虽朝廷尽力减免赋税,百姓负担依旧沉重。
是以朕有心轻刑甚法,在今岁末时,大赦天下,休养生息,以养国力。太子以为如何?”
朱佑钟学习薛虹的模样沉吟片刻后才开口道:“父皇之意乃圣天子之念,令儿臣拜服。
只是……以儿臣观唐书有感,大赦天下非必要之时,不可动用。
一来有损律法威严,更易滋长地方不法气焰。
二来,大赦天下,名为为民,实为买名。
今本朝历经皇祖父励精图治,传至父皇之手。
父皇在位初年,破东瀛,收三岛,复立三卫,武功强盛。
大兴教化,轻徭薄赋,百姓无不感念恩德。
威望已盛,何以用此弊大于利之法?”
正德帝脸上渐渐勾勒起笑意来:“哦?太子认为大赦天下是弊大于利之法?”
朱佑钟面对正德帝的询问没有丝毫的怯场微微抬起头道:“史臣曰:治乱,时也,存亡,势也。使桀、纣在上,虽十尧不能治;使尧、舜在上,虽十桀不能乱。
老师也言无万年时政。
是以儿臣认为,万事万物,所用之处恰当,方可利大于弊。
如李唐初辟,连年征战,百姓离乱,民不聊生。是以太宗大赦天下,以求促增人口,以养生息。如此便是利大于弊。”
“那在你看来,如何是弊大于利呢?”
“为邀清名,而枉顾国家利益,施行大赦天下,便是弊大于利。如李唐武后。”
大赦天下和罪己诏一直以来都是两个皇帝专属的,调动民间舆论的手段。
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脑子有病的皇帝,使用这两个手段都会比较克制。
非万不得已,或者特殊情况如登基、大胜、人口不足等等情况不会动用。
但古往今来,有两位皇帝,把大赦天下当做放屁来使用。
第一位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昏君,汉灵帝。在位二十一年,大赦天下二十次!理由千奇百怪,荒唐至极。
史学家评价,如此频繁的大赦天下,反映了当时混乱的政局和皇帝的荒唐。
第二位,便是兆古大帝,武曌武则天陛下!
在位期间大赦天下二十五次(实际是二十九次,我把特殊的、必要的时间点的四次摘出去了。
除了大赦天下外还有一大堆特赦,比如赦免一个县的全部罪犯。老子在旧唐书本记卷六一个一个数的!)
理由是各种祥瑞,还有小胜吹成大胜。
最离谱的是长个牙,底下献个祥瑞你也大赦天下?
某太子:你就算天天大赦天下,把你的本纪粉饰的超越魔法禁书目录,史官也不会记载你是顺位继承的!!这个位子你坐到底,千万别让给我!!
大赦天下是除了十恶逆外,全部赦免无罪!!二十五次呀!!(全算上二十九次)
当街斗殴,失手杀人?赦免!!
拦路抢劫,偷盗掳掠?赦免!!
奸淫妇女,横行霸道?赦免!!
贪赃枉法,渎职害民?赦免!!
拐卖人口,逼良为娼?赦免!!
如此频繁的大赦天下,律法沦为儿戏!朝廷政府的威严等同于放屁!
汉灵帝大赦天下二十次,反映了时政混乱,君主昏庸。
兆古大帝大赦天下二十九次,就是与民休息,心怀天下,巩固李唐江山?
“是以儿臣以为,父皇若要与民休息,不如严抓吏治,轻刑甚法为妙。
治国当治吏,吏治清明了,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正德帝看着滔滔而谈,有理有据的朱佑钟心底满意极了,不愧是他的儿子!!
……
次日一早,正德帝降旨,拣选官员以组詹士府,即日起太子正式听政。
“大人,下官奉命探测河床、水纹、水脉走势完毕,前来复命。”
一名身着青袍的青年官员站在门外正躬身行礼。
“探查结果如何?”
“启禀大人,根据河床情况,还有今年年初降雨以及受灾地区的实地勘察。
可以确定,去年吉安府确实遭受了水灾。但规模绝对不及下面上报的那般严重。
且本地水系脉络众多,宽且浅,流速不够,地势又相对平坦,上游与下游几无落差。如果仅仅是去年记载的降雨程度,若无人故意蓄洪,这区区几条河水绝无可能冲出河床,酝酿成灾!”
江西省本来就是水患大户,各府州对于水患那也是严防死守。
在洪涝灾害的鞭策下,小规模的水患不足以造成如此大面积的田亩损失和人员伤亡。
海瑞将手里的水脉走势图重新卷好,沉声道:“此事不要声张,静待其他各府人员消息便是。
还有,你这几日去探查勘测,可有人注意到你?”
“回大人的话,下官是赶在大人莅临前五日便乔装混在粮商队伍里过来的。
就连勘测一事也是在夜间悄悄进行,断然不会打草惊蛇。还请大人放心。”
“好,剩下的时间,咱们该查账查账,该安民安民,等待消息便是。”
海瑞过来前,特意从工部借调了一批有过治河、水利方面经验的官员。
海瑞不但要核实受灾人口,粮食的数目,他还要勘察去岁灾情是否属实。
为了将对方的目光全部吸引在自己身上,这段时间海瑞没少吊着对方的眼球。
“既然灾情一事有所蹊跷,那恐怕灾后田亩核对统计的数目,也会有问题。”
既然如此,明日便查!!
……
乾清宫内,正德帝看着身姿挺拔、威势日盛的朱佑钟心中很是满意。
“太子近日读了哪些书?”
“回父皇的话,儿臣依老师布置,正在读唐书本纪卷六。”
正德帝拍了拍龙榻,示意朱佑钟坐过去。
朱佑钟对此也是习以为常,直接坐在正德帝旁边。
“近年来,我大明天灾频发,加之兵灾不断。虽朝廷尽力减免赋税,百姓负担依旧沉重。
是以朕有心轻刑甚法,在今岁末时,大赦天下,休养生息,以养国力。太子以为如何?”
朱佑钟学习薛虹的模样沉吟片刻后才开口道:“父皇之意乃圣天子之念,令儿臣拜服。
只是……以儿臣观唐书有感,大赦天下非必要之时,不可动用。
一来有损律法威严,更易滋长地方不法气焰。
二来,大赦天下,名为为民,实为买名。
今本朝历经皇祖父励精图治,传至父皇之手。
父皇在位初年,破东瀛,收三岛,复立三卫,武功强盛。
大兴教化,轻徭薄赋,百姓无不感念恩德。
威望已盛,何以用此弊大于利之法?”
正德帝脸上渐渐勾勒起笑意来:“哦?太子认为大赦天下是弊大于利之法?”
朱佑钟面对正德帝的询问没有丝毫的怯场微微抬起头道:“史臣曰:治乱,时也,存亡,势也。使桀、纣在上,虽十尧不能治;使尧、舜在上,虽十桀不能乱。
老师也言无万年时政。
是以儿臣认为,万事万物,所用之处恰当,方可利大于弊。
如李唐初辟,连年征战,百姓离乱,民不聊生。是以太宗大赦天下,以求促增人口,以养生息。如此便是利大于弊。”
“那在你看来,如何是弊大于利呢?”
“为邀清名,而枉顾国家利益,施行大赦天下,便是弊大于利。如李唐武后。”
大赦天下和罪己诏一直以来都是两个皇帝专属的,调动民间舆论的手段。
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脑子有病的皇帝,使用这两个手段都会比较克制。
非万不得已,或者特殊情况如登基、大胜、人口不足等等情况不会动用。
但古往今来,有两位皇帝,把大赦天下当做放屁来使用。
第一位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昏君,汉灵帝。在位二十一年,大赦天下二十次!理由千奇百怪,荒唐至极。
史学家评价,如此频繁的大赦天下,反映了当时混乱的政局和皇帝的荒唐。
第二位,便是兆古大帝,武曌武则天陛下!
在位期间大赦天下二十五次(实际是二十九次,我把特殊的、必要的时间点的四次摘出去了。
除了大赦天下外还有一大堆特赦,比如赦免一个县的全部罪犯。老子在旧唐书本记卷六一个一个数的!)
理由是各种祥瑞,还有小胜吹成大胜。
最离谱的是长个牙,底下献个祥瑞你也大赦天下?
某太子:你就算天天大赦天下,把你的本纪粉饰的超越魔法禁书目录,史官也不会记载你是顺位继承的!!这个位子你坐到底,千万别让给我!!
大赦天下是除了十恶逆外,全部赦免无罪!!二十五次呀!!(全算上二十九次)
当街斗殴,失手杀人?赦免!!
拦路抢劫,偷盗掳掠?赦免!!
奸淫妇女,横行霸道?赦免!!
贪赃枉法,渎职害民?赦免!!
拐卖人口,逼良为娼?赦免!!
如此频繁的大赦天下,律法沦为儿戏!朝廷政府的威严等同于放屁!
汉灵帝大赦天下二十次,反映了时政混乱,君主昏庸。
兆古大帝大赦天下二十九次,就是与民休息,心怀天下,巩固李唐江山?
“是以儿臣以为,父皇若要与民休息,不如严抓吏治,轻刑甚法为妙。
治国当治吏,吏治清明了,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正德帝看着滔滔而谈,有理有据的朱佑钟心底满意极了,不愧是他的儿子!!
……
次日一早,正德帝降旨,拣选官员以组詹士府,即日起太子正式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