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商通天下

推荐阅读: 万人迷师尊,徒弟各个想以下犯上救命!疯批徒弟竟想以下犯上娇妻难哄,霸总轻点宠救命!疯批徒弟竟想以下犯上青霜书穿:病娇孽徒休想以下犯上郡主是个乌鸦嘴牧神记第一序列我真不是乌鸦嘴无限童年系统

    第二天,叶明又把所有的官员召集了起来,他指尖的朱砂笔在安阳府地图上画出一个鲜明的红圈,正好框住城中心十字街一带。
    "这里,就是我们安阳府未来的核心商圈。"
    围在沙盘旁的官员们伸长脖子。时值深冬,议事厅的地龙烧得暖烘烘的,却比不上叶明勾勒的商业蓝图让人热血沸腾。
    "侯爷,这'商圈'是何意?"新任商税司主事赵诚疑惑道。这位三十出头的年轻官员是叶明从商户中破格提拔的,头脑灵活,却也没听过这种说法。
    叶明放下笔,拿起几面小旗插在沙盘上:"商圈就是以商业活动为主的区域。我规划的'一核两轴三圈'布局——"他指向城中心,"这一核是高档商品区,主要服务达官贵人;"
    又沿着南北、东西两条主街划线说道:"这两轴是普通商业街,衣食住行应有尽有;"
    最后笔在城东、西、南三处各画一个圈,"这三圈是专业市集,分别经营农产品、手工艺品和牲畜。"
    钱大有恍然大悟:"侯爷这是要把买卖人分门别类啊!"
    "不止分类,更要提升。"叶明从案头拿起一叠图纸,"我设计了标准化市集方案。每个摊位大小统一,配备可折叠货架和防雨棚;市集中心设公共仓储和公平秤;周边建 sanitation...呃,建茅厕和饮水处。"
    官员们传阅图纸,只见上面绘制着整齐划一的摊位,货架可以灵活调整高度,棚顶能根据天气收放。最妙的是中央的公共仓储区,商贩只需付少许费用,就能将货物安全存放过夜。
    "这...这得花多少银子啊?"管财政的孙主事又开始肉疼。
    叶明笑了:"官府出三成,商户集资三成,剩下四成向'安阳商号'贷款,分期偿还。"
    "安阳商号?"众人异口同声。
    "正要说明这个。"叶明拍拍手,侍从抬进来一块蒙着红布的匾额。掀开红布,露出"安阳商号"四个鎏金大字,"这是我筹划的新型商贾机构,兼具钱庄与商会功能。"
    他详细解释:商号由官府和各大商行共同出资成立,既提供存贷服务,又负责商业纠纷调解;既发行标准化票据方便交易,又组织商队开拓市场。最重要的是,它将为有潜力的商户提供启动资金。
    "比如阿英的铁器作坊。"叶明举例道,"她有好手艺,但缺本钱扩大生产。商号评估后可以贷款给她,收取合理利息,双方立字为据。"
    赵诚眼睛一亮:"妙啊!小商户最愁的就是本钱。侯爷,这商号何时开张?"
    "三日后。"叶明胸有成竹,"已经招募了五位老账房和两位退职师爷,正在培训新式记账法。"
    会议结束后,叶明留下赵诚和孙主事,继续商讨商业税制改革。
    "现行商税太复杂,关卡又多。"叶明翻着厚厚的税册摇头,"我的想法是简化为'二十取一',一次性征收,发给税凭,全府通行。"
    "二十取一?"孙主事瞪大眼睛,"那府库收入岂不锐减?"
    叶明摇头:"看似税率降低,实则税基扩大。商人负担减轻,会有更多人愿意正经做生意,不再逃税漏税。长远看,税收反而会增加。"
    他让赵诚算了一笔账:按现行税制,安阳府实际征收到的商税不足应征数的三成;若改为二十取一的简易税制,假设征收率达到七成,总收入反而能提高近两成。
    "更重要的是,"叶明补充,"这将大大提升安阳府对商旅的吸引力。商队多了,旅店、饭馆、车马行的生意都会好起来,百姓收入增加,又能带动其他消费..."
    孙主事被这一连串的"带动"绕晕了,但听到税收可能增加,也就不再反对。
    三日后的清晨,安阳商号在鞭炮声中开张。叶明亲自为第一位客户办理业务——正是铁匠女儿阿英。她紧张地递上借款申请:计划扩建铁器作坊,专门生产侯爷设计的农具和园艺工具,需借款五十两。
    "申请通过。"叶明高声宣布,在契约上盖下大印,"首年免息,次年按'什一'计息,分三年还清。"
    围观的商户们哗然。如此优惠的条件,前所未有!更让他们惊讶的是,阿英拿到的不只是银子,还有一种叫"银票"的纸质凭证,上面写明金额并盖有官府和商号的印章。
    "凭此票可在安阳府任何一家合作商行兑付现银,也可直接用于交易。"叶明解释道,"免去携带沉重银两的麻烦。"
    老掌柜们将信将疑地传阅这张轻飘飘的纸,直到城中最大的布庄老板当场宣布接受银票付款,气氛才热烈起来。开张首日,商号就收到八笔贷款申请和二十多笔存款。
    与此同时,城东的空地上,第一座标准化市集正在紧张施工。叶明设计的可折叠货架由木匠连夜赶制,防雨棚则采用涂了桐油的厚布,既轻便又防水。
    "侯爷,这棚子真能收放自如?"一个卖陶器的老汉怀疑地问。
    叶明亲自演示:拉动绳索,棚顶如伞般展开;反向一拽,又整齐收拢。商贩们看得目瞪口呆,纷纷要求给自己的摊位也装上这种神奇装置。
    更令他们惊喜的是市集中央的公共设施。公平秤由官府统一校准,任何人怀疑缺斤短两都可免费使用;公共仓储有专人看守,凭牌存取;甚至连茅厕都设计成叶明记忆中的"冲水式",有专人定时清理。
    "这哪是市集,简直是宫殿啊!"一个卖菜的老妇人摸着光滑的货架感叹。
    标准化市集开业当天,人流如潮。不仅本地百姓,连周边村镇的居民也赶来见识这"新奇玩意儿"。商贩们发现,整洁有序的环境反而促进了销售——顾客更愿意在舒适的市集中多逛多买。
    叶明又趁热打铁,颁布了《安阳商则》。这部简易商业法规刻在石碑上,立在各个市集入口处,内容包括:禁止以次充好、强买强卖;明确度量衡标准;规定纠纷调解流程;承诺官府不随意征调商货...
    "这规矩明白!"一个西域来的商队首领竖起大拇指,"在我们那儿,官府说变就变,商人提心吊胆。安阳府这样做买卖,舒坦!"
    随着商业环境改善,叶明开始有针对性地扶持特色产业。他注意到安阳本地有几项优势产品:西山药材、东河陶器、城南铁器,但都处于小打小闹状态。
    "要形成规模,打出品牌。"叶明在产业会议上强调。他为这三类产品量身定制了扶持政策:
    药材方面,组织药农成立合作社,统一采收标准,并在商号下设专门柜台,集中销售。
    陶器方面,聘请名师指导改良工艺,同时设计标准化包装,提升产品档次。
    铁器方面,则重点支持阿英这样的创新工匠,推广新式农具和厨具。
    "侯爷,咱们这些粗笨铁器,真能卖上价?"老铁匠张师傅将信将疑。
    叶明笑而不答,只是拿出一把新设计的铁锅。与传统的厚重生铁锅不同,这口锅轻薄均匀,锅底特意加厚便于导热,锅耳设计成可旋转式,方便倾倒。
    "这叫'文武锅',文武火都适用。"叶明解释,"先用它试试水,如果好卖,再推出系列厨具。"
    果不其然,首批一百口"文武锅"上市三天就售罄。买主多是酒楼和富裕家庭,他们愿意为好用具支付溢价。张师傅数着到手的银子,老泪纵横:"早知铁疙瘩也能这么挣钱,老汉何必苦了一辈子..."
    随着叶明的推广,安阳府的商业面貌焕然一新。核心商圈初具规模,专业市集人流如织,就连小巷里的杂货铺也因统一招牌而显得整齐有序。最让叶明欣慰的是,商税收入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三成。
    这天傍晚,叶明正在审阅商号报表,赵诚兴冲冲跑来:"侯爷,好消息!泾州商会派代表来谈合作,想用咱们的银票结算两地贸易!"
    叶明眼前一亮。这意味着安阳商号的信用开始获得邻州认可,是区域性金融网络的第一步。
    "安排会见。另外..."他沉吟片刻,"转告商会代表,安阳府欢迎泾州商户来开设分号,享受同等优惠政策。"
    赵诚刚要离去,又被叶明叫住:"等等,城南那片荒地,我打算规划为'外商区',专门接待西域、北漠来的商队。你去起草个章程,要有客栈、货栈和翻译服务。"
    年轻的商税司主事匆匆离去,叶明走到窗前。夕阳下的安阳街道上,行人往来如织,叫卖声此起彼伏。远处,新市集的灯笼次第亮起,宛如一串明珠。
    这座边城,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迎接着四方商旅,也迎接着更加繁荣的未来。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