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圣旨

推荐阅读: 绝品小仙医夏流张小雪板领主之兵伐天下段凌天小说免费阅读牧神记九天武帝萧叶柳依依冰山女总裁,求你放过我!快穿:女配又跪了东晋北府一丘八无上丹尊全职业大师养成系统

    古朴巍峨的京都城外。
    兵马林立,精锐的兵甲刀锋可见,为首而立的是汉王,旁边几位是这次入京来的藩属王爷,后面武将们仰首挺胸,文官们官袍肃然,遥遥看向远处那缓缓而来的皇帝御撵。
    随着皇帝御撵渐近,文官武将们脸上的神色似有异色。
    在场的众多官员大都见过先皇出巡时候的架势,那时候百姓跪迎,文武官员莫不敢举目四顾,只为御撵之威震慑不敢丝毫造次。
    如今御撵左右五色华盖,金龙旗,黄团扇,九龙伞无不彰显威仪,明明该越发敬重臣服,可却是怎么看都觉得别扭。
    是歪斜了些?还是这些时日饱受了风雨所以没有了原来的鲜艳夺目?
    谢玉也在文官之列,久逢战事的她看的更清楚。
    皇帝御撵四周的兵甲之列远不及五方兵马,更不要说此番侧立在四周的汉王麾下亲兵。
    不曾经历过战场的兵勇就算是穿着在华丽也不过是样子货,或许寻常看不出来,但凡是见识过血雨腥风,自然知道站在谁身后更有安全感。
    如今汉王头顶上还是蓝汪汪,可谢玉已经好似能看到蓝汪汪背景上盘旋的长龙。
    皇帝的御撵到了近前。
    迎接的一众文官武将们上前。
    随着皇帝身侧的大监掀开车帘,皇帝的面容出现在众人面前。
    “跪——”大监高呼。
    文官武将们正打算跪倒,却赫然发现最前面的那位汉王殿下没动。
    额,他们动不动?
    文官武将们不由看向谢玉。
    谢玉的品级在京都并不是最高的,可他现在是京都内的红人,原来的京兆府牧,现在的五方兵马监军。
    如今京都之内十多万的五方兵马大军,除了听从大元帅之命,就是听谢玉的。
    谢玉神色不变,一动不动。
    她就看着汉王,汉王怎么样她就怎么样。
    其他官员看谢玉不动也就没动。
    前面的几位王爷有的弯膝要跪,可看汉王身形如松,想了想也站直了。
    于是随着大监那一声喊,不管是文臣武将,就连四周的兵士都没动。
    坐在御撵中的皇帝眼底暗光划过,沉声:“皇叔,是要造反吗?”
    “京都之地,为我大炎百年基业,皇上临危,率众离京而去,今日本王于城门外相迎是为迎国玺归朝。”汉王高声。
    迎国玺?他还不如一颗印鉴?
    皇帝差点儿暴怒而起。
    “皇上息怒,国玺在,便是皇上在。”身边的官员道。
    皇帝深吸了口气,拿起手边上的国玺。
    “国玺在,大炎在。”皇帝喝道。
    汉王见状,这才撩袍跪倒。
    后面官员见状,也都跪倒。
    “大炎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余音渺渺中,皇帝的御撵终于驶入京都。
    宫城被收拾了一番,已可见一些当初的整齐美伦,跟随皇帝身边的宫随宫婢忙碌起来,皇帝也总算能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更衣沐浴。
    只是沐浴汤尚半,外面就听着震耳的鼓声。
    “什么动静!”皇帝大怒。
    皇帝身边的大监慌乱的进来:“皇上,是是登闻鼓。”
    登闻鼓是开国皇帝立下的,说是民间百姓各地藩属但有冤屈都可击打登闻鼓,不管是什么时辰,皇帝在干什么都要抛下一切直面冤情。
    数百年间登闻鼓响了没几次,怎么这回就响了?
    “谁干的?”皇帝大骂。
    “是,是汉王。”大监讷讷。
    “放肆,混蛋!”
    皇帝愤怒的砸向水面。
    登闻鼓前御林军守卫,哪个人能轻松闯到登闻鼓前?他早就该想到是他!
    *****
    登闻鼓声震响整个京都。
    京都之外百姓回首。
    京都皇城之内,百官匆匆入内。
    在京都城门外,汉王就给了皇上一个下马威,现在汉王又想干嘛?不会真的想造反吧?
    各人心中自有思量间,众人已到了大殿之上。
    皇帝坐在龙位之上,百官进殿。
    汉王在前。
    谢玉在一众官员之间。
    “听闻是皇叔敲的登闻鼓,却是不知皇叔有何冤情?”皇帝和气,不见半点阴晦。
    汉王道:“谈及登闻鼓之前,还请皇上见过一人。”
    不容皇帝应诺,汉王呼道,“请进来!”
    皇帝脸色暗沉,心下的杀机更盛,只是紧跟着皇帝的脸色骤变。
    大殿之外走进来一人,那人一袭宫中大监的衣服,步履缓慢却是所行之处无不是低呼。
    “怎么可能……”
    “竟然没死。”
    “……”
    即便满朝文武已经尽可能的压低了声音,殿内高座之上皇帝仍听的清清楚楚。
    不是他看错了,而是那个人真的是那个他以为早就死了的家伙。
    这个老不死的,怎么可能活着。
    他明明看到这个老不死的葬身火海,连尸首都瞧见了。
    “王大监?”
    “怎么可能……”
    皇帝不可置信的站起来,看似只是惊讶,而袖下的手早已狠狠的抖着,颤栗不已。
    王德立在殿中,遥遥向皇帝行了一礼。
    “外人都以为老奴跟着先皇而去,老奴也是有此心,可先皇心愿未达,老奴又怎能随去。”王德道。
    “王大监,朕念你照顾父皇多年,在听闻你失踪之后,朕令人多方寻找而不得归,如今你蒙先皇庇佑归来,可不要被人蒙蔽了心神。”皇帝沉声。
    王德拱手:“皇上多虑,老奴有幸得活,苟且偷生,为的就是现在今日。”
    王德从袖中掏出圣旨。
    “先皇遗诏。”
    此言一出,众人惊讶。
    谁也不曾知道先皇竟还有遗诏。
    下意识的众官员跪倒相迎。
    王德正要展开圣旨,下面有官员高呼。
    “王大监手中遗诏,是真是假?”
    “可请内阁大臣,内务府官员相鉴。”王德道。
    朝臣在列中内阁大臣,内务府官员上前鉴定圣旨真假,也就看了圣旨上所言。
    几位官员神色迥异。
    心头大震也好,手忙脚乱也罢,都不能否认圣旨是真的。
    看着下面的内务府内阁大臣退下,龙位上皇帝的脸色铁青。
    可见那份圣旨是真的。
    而偏偏圣旨上所写,皇帝一清二楚。
    皇帝还记得当初还是太子的他在看到那份圣旨的时候,恨不得直冲入父皇的寝宫拽着父皇的衣襟逼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个皇位不给他?子承父业,他是太子,这个皇位本来就是他的不是吗?就算是他用了些手段,让父皇难以把持朝政,他不也是为了尽快的熟悉朝务?怎么说日后的大炎还是他的,他再怎么用手段也会好好的养着父皇,不是?
    没错,他之所以决断全都是因为父皇,全都是因为这封圣旨遗诏。
    随着后面大监王德高声宣读,皇帝好似看到了王德身后父皇的身影。
    那圣旨和皇帝记忆中的一模一样。
    王德能活着,定然也是父皇的安排。
    父皇啊,您就这么恨不得儿子去死?
    皇帝坐在龙位上,下面的朝臣震动,何曾想到先皇的圣旨是要把皇位传给汉王。
    难怪当初皇上继位的时候只有一份圣旨,宫中所藏被大火焚烧,大监又是生死不明,虽有种种疑惑,但太子继位理所当然,他们也就没有多想。
    现在他们才知原来皇上继位的那份圣旨竟是假的?
    “放肆!”皇帝勃然而怒,“王德,大胆奴才,枉顾父皇对你的恩宠,竟在父皇病重时胁迫父皇编造伪诏来欺骗世人,难怪父皇薨逝时就找不到你,你如同硕鼠一般藏着就是想在皇叔来京都时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你该死!”
    “来人,把这般心思诡诈之徒押下去。”
    “慢!”
    汉王大喝一声。
    大元帅往当堂一站,亦是阻断了外面要进来的御林军。
    皇帝神色大变:“汉王,你莫不是真信了王德说的那份假诏吧。”言外之意汉王你莫不是想要造反?
    “大元帅!”皇帝高喝。
    大元帅姜维两步上前,拱手而诺:“皇上放心,臣决不允许有意图颠覆我大炎江山社稷之辈肆意妄为!”
    “好!”皇帝欣然,“朕命你——”
    “皇上,此番臣捉拿了伪造圣命的大臣以及宫中宫随,还请皇上圣裁,带进来!”大元帅一声高喝,殿门外有兵士押解着穿着官袍的官员还有几名太监进来。
    皇帝面色微变,殿内的官员也在窃窃私语。
    宫中太监不认识,这几名官员还是认得的,更甚是知道这几人是皇上还在潜邸时候的心腹。
    “皇上请看!”
    大元帅姜维把他们手中的圣旨还有口供奉上,声音洪亮的在殿内点明了这几人的罪名。
    先皇下令命五方军马往武州剿灭飞戎,结果还不等大军和飞戎碰面,就有人假冒圣旨说新皇帝要和谈,还要让出一州之地一州百姓给飞戎。姜维心生怀疑,待朝中抵报传来,其中根本就没有皇上要和谈的丝毫意图,姜维也派人往京都传信,却不料京都因义军之事未能联系上,姜维以为这份圣旨有异,在刑讯司审讯之后得知他们竟还意欲要五方兵马转而攻击并州,并言之并州汉王意图反了大炎。
    “臣不知道是谁给了他们胆子竟敢诬陷汉王,要知武州之地若没有并州兵马阻拦,飞戎早已经入腹地不知几千里。臣率部攻飞戎,以飞戎王子之挟夺回冬城,收复我大炎国土,与飞戎定城下之盟,亦是因汉王麾下抓获飞戎王子之由。”姜维道,“汉王得知京都陷入义军之手,亲随骑兵日夜兼程赶回京都,皇上才有机会立在这大殿之上。是以若是皇上说汉王有心谋逆,臣是不信的。”
    姜维直白表明了立场,紧跟着又是问,“皇上,臣要问的是这份圣旨是皇上所发,还是有人意图谋害王爷。”
    皇帝眼角发红的盯着桌案上的圣旨。
    这份圣旨是他亲手发的,也是真的,可怎么也没想到姜维竟然敢把这份圣旨呈现在众人眼前。
    如果说圣旨是真的,不就正和王德宣读的圣旨相合?正是因为皇帝知道有这份诏书的存在,所以想方设法的要杀了汉王,并不惜和飞戎合作?
    如果说圣旨是假的,那皇帝身边的人就是大奸大恶之徒,胆大妄为之令人发指,也会让众朝臣怀疑皇帝的手段。
    皇帝看向内阁的几位大臣。
    内阁的大臣们目光闪烁,无不恳求,就差直言“皇上,不可啊!”
    皇帝按在桌侧的手背上青筋直蹦,最后皇帝扯了下嘴角。
    “这份圣旨朕并不知情。”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几位内阁大人苦笑,不得已出列站班。
    “臣等竟不知朝中有如此奸佞邪诈之徒,愧对皇上,愧对朝廷,臣自请辞。”
    内阁大臣摘下官帽,叩首伏地。
    皇帝身边出了大恶,先承担责任的历来都是内阁大臣,皇帝也不好挽留,只好先让他们就此离开朝堂。
    官帽摆在地上,几名内阁大人离开,头顶上花白的头发随风而动。
    被押解过来的官员口中大呼“冤枉”,那几名宫随更是直接的晕倒在地,就这么被御林军拖了出去。
    但看着这一幕,满朝之内不知道多少官员心生兔死狐悲之意。
    皇帝高座,下面朝臣的脸色也看在眼里,心下咯噔一声。
    刚才他做错了。
    可话一出,没有挽回的余地。
    皇帝勉强道:“汉王之功,朕都记得,亦早有旨意。”
    皇帝身后的大监站出来,手捧圣旨就要宣读。
    “等一下!”
    汉王再次站出来。
    皇帝的脸色阴沉如冰。
    若是有机会,定要把汉王抽皮剥筋。
    “皇叔可还有事?”皇帝和颜悦色。
    汉王拱手,亦是恭敬:“皇上,臣这里也还有一封圣旨。”
    皇帝心下一跳。
    随后就见汉王从身后一护卫的手中取过一个盒子,盒子里赫然正是一份明黄色的圣旨。
    汉王取出,高高抬起。
    “还请内务府,及内阁大臣鉴圣旨真伪。”
    内务府官员没有走,退出大殿的内阁大臣再次上殿,就在高台上皇帝心神恍惚中鉴别了圣旨是真的先皇遗诏。
    和王德拿出来的那一份一模一样。
    皇帝手中的圣旨只有一份,而汉王手中的却是两份,一份正就在大监手中,而原本宫中密处该藏的那一份圣旨,则是被大火烧的一点儿痕迹都没有。
    似乎已知真伪。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