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第五名

推荐阅读: 老婆跟人跑了,我不摆了牧神记无上丹尊快穿:女配又跪了暗月纪元唐朝小官人东晋北府一丘八三寸人间道果秦朗林馨儿

    秦王的功劳自然是非常大的,甚至说句不好听的,当今太子根本无法与秦王相比。
    可是李唐如今的主宰者毕竟是李渊,而正规的继承者毕竟是太子李建成。
    以现在的局势来说,秦王想要上位还是十分困难的。
    他们这些麾下的人自然是想过秦王上位这些问题的。
    而从视频中来看,最后不仅是李家统一天下结束了乱世,李世民还杀了两位兄弟,逼得当今皇上退了位,自己坐上了这天下至尊的位置。
    杜如晦估计这就是房玄龄设计出来的。
    很难想象若是李渊和李建成看到这个视频之后会是什么反应。
    “不过想有什么反应也晚了。”
    “现在天下人也都看了这段视频,有这段视频作为依据,秦王殿下如今大势已成。”
    “视频一出,怕是天下再也无人能阻止秦王殿下了。”
    “秦王殿下真了不得!房大哥也是真了不得!”
    “看这画面中的内容,这可真是一个盛世王朝。”
    “而且这视频介绍中居然也有我,看来我也并不算差。”
    “我应该没有辜负房大哥的期望。”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多么震撼的场面。”
    “如此盛世,居然是我等与房大哥共同开创的,看来我并未辜负这一身所学。”
    “我也算对得起列祖列宗。”
    杜如晦想着这些东西,思绪已经飘到了未来的大唐。
    而此时长安之中,李渊自然也看到这个视频。
    他此时的心情十分的复杂。
    愤怒、悲凉、震惊还有一些自我怀疑。
    愤怒的自然是李世民居然敢杀兄杀弟,还逼的自己退位成太上皇。
    悲凉的自然是这兄弟之情居然如此脆弱。
    他立了李建成为太子,而他年岁也不小了,就等着驾崩归位了。
    可是他前不久已经发现李世民和李建成不和。
    李渊最近一直在想办法给他们调停。
    他认为虽然李世民和李建成有一些矛盾,但是影响并不大。
    在看完视频之后他就发现了,这其中的矛盾比他想象的要大得多。
    可是立长在李渊心里是理所应当的,他不能学杨坚,让杨广继承帝位,最终害的隋朝二世而亡。
    这些东西都是早已经定好的,他也一直在想办法平衡李世民跟李建成之间的势力。
    然而视频之中的结果却出乎了李渊的意料,这代价太重了。
    他都能想象到这所谓的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后自己为什么会将皇位退让出来。
    以李渊在长安城之内的势力,除非李世民直接杀了他,否则李世民是没有机会直接上位的。
    而若是李世民杀了他,再坐上这个位置就没那么安稳了。
    他觉得当时自己应当是已经失去了建成、元吉两个孩子之后不想再失去李世民这个他最优秀的儿子,这才选择退位。
    现在李渊也有些怀疑自己对于李世民和李建成两个儿子的一些手段是不是正确的了。
    特别是在看到大唐的盛世场景,还有那种万国来朝的气势之后。
    “或许是我这拙劣的平衡之术害得这兄弟二人反目成仇?”
    “或许世民更加适合做这个国家的统治者?”
    一时间,李渊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
    ……
    身为第六名的房玄龄的画面播放完毕,紧接着就是第五名的盘点。
    音乐、画面渐渐出现。
    可是这一次的音乐却不如以前那样一出来就慷慨激昂,反而是悠扬之中带着一丝悲壮的感觉。
    一座古老的城墙外面,古道荒芜。
    而在城墙之上,澟风呼啸,旌旗在无声飘扬。
    鲜血布满了整个大地,用满目疮痍来形容却是再合适不过。
    这种乱世之中的沧桑,就这样直接凸显在众人的眼前。
    画面一转,一副军中景象。
    在军队的中央,站着一位中年男子。
    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仿佛若神仙一般。
    他手执羽扇,静伫远眺,目光仿佛已尽穿越时空,迷失在无穷的历史之中。
    脸上对于乱世的不忍也让人无法忘却。
    “十大名相第五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随着旁白声的出现,一首千古名诗被缓缓读出。
    画面也随着诗词不断变化。
    从一座茅草屋,到大军之中,再到朝堂之中,最后停留在一座平原之上。
    而其中的人,也从青年慢慢的成长为中年,最后已是略显老态。
    “光和四年,诸葛亮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诸葛氏世代望族,在琅琊之地威势不小。”
    “他三岁丧母,八岁丧父,自小就随叔父辗转各地,最终定居荆州,隐于隆中。”
    “当时正处于乱世之中,各地割据,豪杰四起。”
    “诸葛亮二十岁时,刘备被曹操所败,投奔荆州刘表,屯兵于新野。”
    “水镜先生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卧龙凤雏二人,其中卧龙指的便是诸葛亮。”
    “刘备手下谋士徐庶被迫入曹营,临走之前,便向刘备大力推荐了他的好朋友诸葛亮。”
    “此时正值诸葛亮二十七岁,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讨论天下之事。”
    “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
    “这场问答流传后世,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之为隆中对。”
    “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诸葛亮提出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这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
    “刘备得孔明,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
    “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时局危在旦夕。”
    “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这场胜利来之不易,也为刘备取得了立足之地。”
    “之后,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刘备在蜀中建立汉国,至此称帝。”
    “而诸葛亮,就成为了蜀汉的丞相。”
    “不久,刘备病逝白帝城,托孤与诸葛亮。”
    “在病榻之上,刘备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并让后主刘禅事之如父。”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