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十四)

推荐阅读: 三寸人间妙医圣手周玄机姜雪兽魂无双最强篮下霸王反派剧本:女主们人设崩塌陈元昭许瑾瑜垂钓之神末世超级农场极致辅助之命里有曦

    话说有一天,小弟子一脸迷茫地跑过来,眨巴着大眼睛问张仲景仙师:“师父啊,我这心里头有个大大的疑惑,得请您给解答解答。就是那个阳明病,患者要是又出汗又说胡话,这背后是不是有啥玄机啊?”
    张仲景仙师一听,嘿,这小子今儿个是动了真格了,想探究探究中医的奥秘。于是,他慢悠悠地说:“哦?这事儿啊,你算是问对人了。阳明病,汗出,谵语,这背后啊,可是有大文章的。简单来说,就是患者胃里头有燥屎堵着呢,这可是实打实的实证啊!不过呢,咱们可不能急着下药,得等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动手。为啥呢?因为这时候啊,患者表面上是虚的,里头却是实的,你要是下药下早了,嘿,那可就热闹了,患者说话都得乱套了。”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圆圆的,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啊?这么严重啊!那要是到了该下药的时候,咱们得用什么药呢?”
    张仲景仙师捋了捋胡子,故作高深地说:“这时候啊,咱们就得请出大名鼎鼎的大承气汤了!这方子啊,可是咱们中医里的猛将,专门对付这种胃里头有燥屎的顽固分子。”
    小弟子一听,眼睛一亮,迫不及待地问:“那快说说,这大承气汤是怎么个做法?都需要哪些药材啊?”
    张仲景仙师笑了笑,说:“别急,我这就给你细细道来。这大承气汤啊,需要四种药材:大黄四两(古代一两换算成现代5克,那就是20克)、厚朴半斤(那就是25克)、枳实五枚(这个嘛,因为大小不同,所以重量也有差别,咱们就不具体换算了)、芒硝三合(这个也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大约是15克左右吧)。怎么样,听明白了吗?”
    小弟子挠挠头,说:“好像明白了点儿,但具体怎么做还是不太清楚。”
    张仲景仙师无奈地摇摇头,说:“好吧,那我就再给你演示一遍。首先啊,咱们得把这四种药材准备好,然后把水加到一斗(古代计量单位,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0毫升)左右。接着呢,咱们先把厚朴和枳实放到锅里煮,煮到水剩下五升(大约1000毫升)左右的时候,把药渣捞出来。然后啊,再把大黄放进去煮,煮到水剩下二升(大约400毫升)左右的时候,再把药渣捞出来。最后啊,把芒硝放进去,用小火再煮一两沸就可以了。记住啊,这药得分成两次喝,要是喝完一次就拉肚子了,那剩下的就不用喝了。”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哇,这么复杂啊!那这些药材都有啥作用啊?”
    张仲景仙师笑了笑,说:“作用可大了去了。大黄啊,那是咱们中医里的泻药之王,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化瘀样样精通。厚朴呢,主要负责行气消积、燥湿除满,对于胃胀气、腹胀满这些症状可是有一手。枳实啊,也是个行气的高手,它能帮助厚朴一起把胃里的气给理顺了。至于芒硝嘛,那可是个软坚散结的好手,对于燥屎这种顽固分子,它可是有一套的。”
    小弟子一听,连连点头:“原来如此啊!那师父啊,这方子有没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啊?”
    张仲景仙师叹了口气说:“当然有啦!这方子啊,可是个猛药,不能随便用的。要是患者体质虚弱、正气不足,或者病情还没到该用攻下法的时候,用了这方子,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啊,咱们在用这方子之前,一定得仔细辩证,确保万无一失才行。”
    小弟子一听,吓得吐了吐舌头:“这么吓人啊!那师父啊,您有没有遇到过用错药的情况啊?”
    张仲景仙师一听这话,差点儿没从椅子上掉下来:“咳!你这话问的,哪个大夫敢说自己一辈子没用过错药啊?不过啊,咱们中医讲究的就是个辩证施治,只要辩证准确了,用药也就有了方向。当然啦,要是真遇到用错药的情况,那咱们也得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嘛。”
    小弟子一听,连连点头:“师父说的是啊!那咱们中医可真是博大精深啊!”
    张仲景仙师笑了笑说:“那是当然啦!咱们中医啊,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经历了几千年的实践检验,那可是经得起考验的。所以啊,你要是能把中医学好学精了,那以后可是能造福不少人的。”
    有一天,小弟子屁颠屁颠地跑到张仲景仙师面前,一脸求知若渴的模样,仿佛眼睛里都闪烁着求知的小星星。他挠挠头,满脸疑惑地问道:“仙师啊,我这心里有个疙瘩解不开,就是想问问,那伤寒病要是拖到了四五天,脉象沉得像石头一样,还喘得跟个小风箱似的,这脉沉啊,是不是就说明病邪已经跑到身体里面去了呢?”
    张仲景仙师一听,哈哈一笑,捋了捋他那飘逸的胡须,说道:“哎呀,我的小徒儿啊,你这问题问得好啊,简直是直击要害,一针见血!来来来,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这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的奥秘。”
    仙师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那既幽默又充满智慧的讲解:“首先啊,咱们得明白,这伤寒病啊,就像是个调皮捣蛋的小鬼,一开始可能只是在外头溜达溜达,比如发个烧啊,流个鼻涕啊,这时候你要是及时出手,用点解表散寒的小手段,它可能就乖乖投降了。但是呢,你要是拖拖拉拉,不及时处理,这小鬼可就开始捣蛋了,它会悄悄地溜进你的身体里面,找个舒服的地方藏起来,准备搞点大动作。”
    “而这脉沉啊,就是它藏进去的信号灯!你想啊,这脉象要是浮在表面,那就像是小偷在门外探头探脑,一看就知道它还没进门呢。但是这脉沉下去了,就像是那小偷已经摸黑进了屋,躲在了某个角落里,准备伺机而动。所以啊,脉沉就说明病邪已经不在表面了,它已经深入到身体里面去了。”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圆圆的,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哦~原来如此,那喘满又是怎么回事呢?”
    仙师微微一笑,继续说道:“喘满啊,这就是那小鬼捣蛋的杰作之一了。你想啊,它藏进身体里面后,就开始四处捣乱,一会儿这儿堵堵,一会儿那儿塞塞。这肺啊,就像是咱们身体里的一个大风箱,负责给全身供气。但是呢,这小鬼一捣乱,肺里面的气就不够用了,它就得拼命地呼吸,想把更多的气吸进来,结果呢,就越喘越厉害了。所以啊,喘满就说明这病邪已经影响到了肺的功能,让肺累得气喘吁吁的了。”
    小弟子听得连连点头,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但是他又转念一想,说道:“那仙师啊,既然病邪已经跑到里面去了,咱们是不是得赶紧把它赶出来呢?比如说,发个汗啥的?”
    仙师一听,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道:“哎,我的小徒儿啊,你这思路啊,虽然看起来挺有道理,但实际上却是大错特错了。你想啊,这病邪都已经躲到里面去了,你要是再强行发汗,那不就等于是在外面使劲敲门,想把小偷吓出来吗?可是呢,这小偷要是吓得躲得更深了,或者干脆从后门跑了,那你不就白忙活一场了吗?”
    “更糟糕的是啊,你这发汗一发,身体里的津液可就遭殃了。你想啊,这津液就像是咱们身体里的润滑油,要是流失得太多了,那身体里的各个部件可就得开始干磨了。到时候啊,大便就变得干燥难解了,这就叫‘津液越出,大便为难’。所以啊,发汗这事儿啊,得看情况来,不能乱来。”
    小弟子一听,吓得连连摆手:“哎呀妈呀,这可真够吓人的!那仙师啊,这病邪要是躲在里面不出来,咱们可咋整啊?”
    仙师笑了笑,说道:“别急别急,咱们中医啊,讲究的是辨证论治。既然病邪已经躲到里面去了,那咱们就得想办法把它从里面引出来。比如说啊,可以用一些苦寒的药,像大黄啊、黄芩啊之类的,它们就像是身体里的清洁工,可以把那些躲在角落里的垃圾都清理出来。当然了,这还得根据具体病情来搭配药物和剂量才行。”
    “另外啊,这病邪要是长时间躲在身体里面不出来啊,它还会和咱们身体里的正气打架呢。这一打起来啊,身体可就乱套了。到时候啊,人就可能出现说胡话、神志不清的情况了。这就叫‘表虚里实,久则谵语’。所以啊,咱们治病啊,一定得及时、准确才行。”
    小弟子一听,顿时觉得茅塞顿开,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他连忙跪下磕头:“多谢仙师指点迷津!弟子一定铭记在心!”
    仙师哈哈大笑:“起来吧起来吧!咱们中医啊,就是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行。你今天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啊,就说明你已经开始动脑筋思考了。这是好事啊!以后啊,你要是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啊,尽管来问我!”
    有一天,一个满脸疑惑的小弟子蹦跶到张仲景仙师面前,眨巴着大眼睛问:“仙师啊,我有个难题想请教。就是那种三阳合病,肚子胀得跟气球似的,身体重得跟背了座山,翻个身都费劲儿的病,您有啥妙招没?”
    张仲景仙师一听,捋了捋长长的白胡子,笑眯眯地说:“哦,你说的是三阳合病啊,这可是个有点棘手的家伙。肚子胀、身体重、翻身难,嘴里还没味儿,脸上还脏兮兮的,对吧?这事儿啊,得讲究方法,不然乱来一气,麻烦可就大了!”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圆圆的,连忙点头:“对对对,就是这样!那仙师,您说该怎么办啊?”
    仙师清了清嗓子,开始娓娓道来:“要是这时候你跑去发汗,哎呀,那可不得了,病人说不定就开始说胡话了,还可能尿床呢!你说尴尬不尴尬?反过来,你要是想着给泻一泻,那更糟糕,手脚冰凉不说,额头上还直冒冷汗,看着都吓人!所以啊,这事儿得慢慢来,咱们得对症下药。”
    小弟子听得一愣一愣的,赶紧追问:“那到底该用什么药呢?仙师您快说说!”
    仙师摸了摸小弟子的头,慈祥地说:“别急,我这就给你说。要是病人自己出汗呢,咱们就用白虎汤。要是拉肚子呢,那就得用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了。”
    小弟子一听,眼睛又亮了:“白虎汤?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听起来好厉害的样子!那这些方子怎么做呢?药材都有啥作用啊?”
    仙师哈哈大笑,说:“好,那我就给你细细道来!”
    先说白虎汤吧!
    白虎汤啊,那可是个清热解暑的高手!里面有四味药: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咱们按照现代计量来算啊,知母就是30克(古代一两换算成现代5克),石膏那就是50克!炙甘草10克,粳米嘛,就是咱们平时吃的米饭用的米,大约12克。
    知母:这家伙可是个润肺清热的行家,专门对付那些因为热邪导致的烦躁、口渴、肺热咳嗽啥的。它就像个灭火器,把火气给灭得干干净净!
    石膏:石膏可是个清热泻火的大力士,对付高热、烦渴、肺热咳喘啥的,那是一绝!它就像个大冰块,给身体降降温,舒服多了!
    炙甘草:炙甘草啊,它不光能调和药性,还能润肺止咳、补脾益气。它就像个和事佬,让药材们和谐相处,还能给身体补补能量!
    粳米:粳米在这里就像是个温柔的护士,它既能养胃和中,又能保护胃黏膜,防止药物太猛伤了胃。它就像个暖宝宝,给胃暖暖的关怀!
    这四味药放在一起,那就是个清热解暑的超级战队!怎么做呢?很简单,把这四味药用一斗水(大约1000毫升)煮,煮到米饭熟了,汤就成了。然后把药渣子捞掉,温温地喝上一升(大约200毫升),一天喝三次,保证你热气全消,舒舒服服的!
    再说说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吧!
    这个方子啊,专门对付那些拉肚子拉得稀里哗啦的三阳合病患者。里面也有四味药:葛根、炙甘草、黄连、黄芩。咱们按照现代计量来算啊,葛根就是250克,炙甘草10克,黄连15克,黄芩15克。
    葛根:葛根啊,它可是个升阳止泻的高手,专门对付那些因为热邪导致的拉肚子、肚子痛啥的。它就像个升降机,把下坠的阳气给升上去,肚子就不疼了!
    黄连:黄连啊,它可是个清热燥湿的好手,对付湿热导致的拉肚子、口疮啥的,那是一绝!它就像个清洁剂,把身体里的湿热给清除得干干净净!
    黄芩:黄芩也是个清热燥湿的行家,它不仅能对付湿热导致的拉肚子,还能清肺热、安胎啥的。它就像个多面手,啥都能干!
    炙甘草:炙甘草在这里还是扮演和事佬的角色,调和药性,润肺止咳,补脾益气。它就像个万能胶,让药材们紧紧团结在一起!
    这四味药放在一起,那就是个止泻的超级战队!怎么做呢?也不难,先把葛根用八升水(大约800毫升)煮,煮到水少了两升(大约400毫升),再把其他药材加进去煮,煮到剩下两升汤(大约400毫升),然后把药渣子捞掉,分两次温温地喝下去,保证你拉肚子止得住,精神头倍儿足!
    小弟子一听,眼睛亮得像星星:“哇,仙师,您这方子真是太神奇了!那我以后遇到这样的病人,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仙师笑了笑,说:“记住啊,方子虽好,也得看准病情再用。不然,好心也可能办坏事哦!”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