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镇江大捷前,朝鲜的辽东难民

推荐阅读: 三寸人间周玄机姜雪妙医圣手兽魂无双反派剧本:女主们人设崩塌东晋北府一丘八陈元昭许瑾瑜最强篮下霸王大楚最强姑爷末世超级农场

    “少东家!”
    见李国助提起铁山邑中的朝鲜军民,金顺姬突然神情悲切地跪在了他的面前。
    “诶,顺姬姐!”李国助连忙起身扶住她,“你这是干什么?快起来啊。”
    “少东家,请你务必救救铁山邑的军民!”
    金顺姬神情悲愤地道,
    “义州城破之后,遭到建奴屠城,军民死者万余!”
    “若是放任建奴利用冬季江面冰封,从西边攻入铁山,只怕铁山邑中的朝鲜军民也会遭到屠杀啊!”
    她终究是朝鲜人,见不得同胞遭建奴屠戮。
    “好好好,你放心,我一定会想办法保护铁山邑的,你快起来吧。”
    扶金顺姬起来以后,李国助道,
    “你且容我仔细想一想对策。”
    说罢,他就坐下去沉思起来。
    片刻之后,他突然抬眼问道:“顺姬姐,咱们的运输船队如今还在铁山港吗?”
    “在呢,他们刚运完一批难民回来,我吩咐他们到辽南沿海一带接应逃难百姓去了。”
    金顺姬答道,满眼都是期待之色,希望李国助能给出保护铁山的好办法。
    “哦……那从我来到现在,他们已经运走了多少人?”
    李国助想了想又问道。
    “六到八月,他们总共往南海边地运去了名辽东难民。”
    金顺姬立即答道,她对这些事情显然都很清楚。
    “什么?名辽东难民!被运往了南海边地?”
    毛文龙突然震惊地叫出声来,眼珠转了转,问道,
    “他们是何时来到铁山的?”
    “顺姬姐,难民的情况,你没告诉毛大将军吗?”李国助不无诧异地问道。
    “没有。”
    金顺姬摇了摇头,对毛文龙一脸歉意地笑了笑,向他介绍起了铁山辽东难民的情况,
    “自萨尔浒之战后,就开始陆续有小股难民进入朝鲜境内了。”
    “今年三月初十、三月廿一,沈阳、辽阳相继陷落以后,”
    “从四月起,就开始陆续有辽民渡江进入朝鲜境内躲避建奴。”
    “前年每日都只有三五十人渡江入境,去年开始每日有上百人渡江入境。”
    “但从今年四月起,每日渡江的辽民突然涨到了数百人。”
    “难民激增导致粮食短缺和治安压力,迫使光海君从去年起一改往年的默许态度,”
    “开始限制辽民入境,甚至不惜动用武力驱逐。”
    “幸得我在边境经营有年,仓储颇丰,可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再加上我相公在朝中为官,总算说服光海君恢复了往年的难民政策。”
    “自此之后,每日入境的辽民就越来越多,到镇江大捷前已累计有四五万人。”
    “我们从四月下旬起,就开始组织船队向南海边地运送辽民,”
    “至今已将三万余人运了过去,目前留在铁山的还有一万两千多人,”
    “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轻力健的汉子,本来就是我们留下来准备编练成军的,”
    “如今毛大将军来了,便请将他们收编成军,开镇朝鲜吧。”
    历史上,从萨尔浒之战后,就开始有辽民陆续逃入朝鲜境内,躲避建奴的迫害。
    朝鲜史料中记载的1619~1620年的情况,与金顺姬所说都差不多。
    据《朝鲜王朝实录·光海君日记》万历四十七年九月条记载:
    “辽东逃民日渡三五十人,自去岁至今,积至二千余口。”
    “辽民避乱来投者甚众,或自鸭绿江冰合时渡来,或乘船而至,义州、铁山等地不能容接,饥寒交迫,死者相枕。”
    “辽东败军及逃民陆续渡江,乞食于义州、昌城等地。”
    《备边司誊录》记载朝鲜边将奏报说:
    “每日渡江汉民或数十,或百余,皆蓬头赤足,状极狼狈。”
    万历四十七年是1619年,而第一条记载中竟有“去岁至今”四字,
    说明甚至从1618年努尔哈赤攻抚顺起,就已经有辽民开始向朝鲜逃亡了。
    而在“日渡三五十人”的情况下,经过差不多两年也才积累到两千多人,
    这似乎说明“日渡三五十人”的情况不是持续的,而是在差不多两年中断断续续地分了40~70次,
    否则这样的情况只需持续40~70天就足以积累到两千人了。
    然而第一句中却又有“义州、铁山等地不能容接,饥寒交迫,死者相枕”之语。
    说明朝鲜边境地区当时就已承受不了难民压力,
    甚至有难民因为得不到及时接济而在饥寒交迫中大批死亡。
    既然有大批死亡的情况,说明逃亡朝鲜的辽民比最后成功定居在朝鲜的人数多得多。
    也就是说“日渡三五十人”的情况可能并非断断续续,而是可能接连持续了多月的。
    可惜有大批人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接济死掉了,才使得1618到1619年九月入境朝鲜的辽民仅累计到了2千余人。
    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朝鲜出于对明朝的忠诚和人道考虑,仍默许辽民入境避难。
    到了1620年,据《李朝实录》记载的当年朝鲜官员的奏报说:
    “近日辽民渡江者,每日不下百余人。”
    这种情况若接连持续三个月,仅鸭绿江一路就可能新增近万人。
    所以《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万历四十八年条中出现了如下记载:
    “辽民来投者日众,命于义州、铁山等地设栖民所,量给粮米,权宜安接。”
    “栖民所辽民多冻馁死者,令地方官掩骸,且禁新来者入境。”
    “辽民来投者日众,国储有限,难以周给。令义州府尹及节度使严加禁断,毋得滥许入来。”
    “命刷还辽民之留滞者,如有违令潜藏者,所在官拿送治罪。”
    说明从1620年起,朝鲜因粮食不足,开始限制难民入境,甚至开始强制遣返滞留的辽民,违者治罪。
    到1621年,镇江大捷前,《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天启元年条又有如下记载:
    “辽人来投者,其有武艺及晓兵事者,量才录用;其庸琐无技能者,并令刷还。”
    这说明当年朝鲜开始对入境的辽民进行筛选,收容有用之人,驱逐普通难民。
    部分辽东汉人士兵被编入朝鲜军队,增强边防。
    有技术的铁匠、造船工匠等被朝鲜官府征用。
    无特殊技能的农民仍面临遣返。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