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看看-第一小说阅读网-免费小说阅读网-txt在线下载 > 历史军事 > 华夏风云人物传 > 第89章 桓温北伐功败垂成

第89章 桓温北伐功败垂成

推荐阅读: 我的徒弟都是大反派牧神记领主之兵伐天下盘龙之化身为竹次日曙光赤血邪珠之妖乱君怀三界血歌夜天子武神主宰最强上门女婿

    第89章 桓温北伐功败垂成
    东晋永和十年(公元354年)的春天,建康城的皇宫内,气氛凝重得仿若能拧出水来。一场朝会正在进行,然而与往常不同的是,今日的朝堂之上弥漫着一股剑拔弩张的气息。
    晋穆帝司马聃坐在御座之上,神色间带着几分与年龄不符的忧虑与迷茫。他虽贵为天子,却不过是一个被各方势力操控的傀儡。在他的下方,群臣们分成两派,正激烈地争论着。
    一方是以桓温为首的主战派。桓温身着一袭黑色长袍,身姿挺拔,面庞冷峻,深邃的双眸中透露出坚毅与自信,却又隐隐藏着几分不易察觉的野心。他向前一步,双手抱拳,声如洪钟:“陛下,如今北方胡虏肆虐,百姓生灵涂炭。我晋室本为华夏正统,岂可视而不见?臣愿率军北伐,收复失地,重振我晋朝声威!”他说话时,微微昂起下巴,眼神中流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似乎已经看到了北伐胜利的场景。
    另一方则是以会稽王司马昱为首的主和派。司马昱面容清瘦,神色忧虑,他皱着眉头,手指不自觉地轻轻敲击着身旁的桌案,缓缓说道:“桓将军,北伐之事谈何容易?我东晋偏安江左多年,兵力、粮草皆有限。贸然北伐,万一失利,恐有亡国之危啊!”他的声音低沉,带着几分无奈与担忧,眼神中满是对未知风险的恐惧。
    朝堂之上,众人纷纷附和,一时之间,主战派与主和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桓温心中焦急,他深知此次北伐的重要性。若能成功,不仅可以收复中原失地,还能提升自己在朝中的威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他也明白,司马昱等人的反对并非毫无道理。东晋内部政治腐败,门阀士族之间争权夺利,军队战斗力也大不如前。而且,北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这对于东晋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然而,桓温并未就此退缩。他再次上前,慷慨激昂地说道:“陛下,臣深知北伐之艰难。但如今北方局势动荡,前秦、前燕等国相互攻伐,正是我东晋北伐的大好时机。若此时不行动,更待何时?臣愿立下军令状,若北伐失败,臣愿以死谢罪!”他说罢,单膝跪地,右手握拳重重地锤在地上,脸上满是决绝之色。
    晋穆帝司马聃看着桓温坚定的眼神,心中不禁有些动容。他虽然年幼,但也明白北伐对于东晋的意义。在犹豫了片刻之后,他终于点了点头,说道:“既然桓将军如此坚决,朕就准你北伐。但你一定要小心谨慎,切不可轻敌冒进。”
    得到了皇帝的许可,桓温心中大喜。他当即开始筹备北伐事宜,调集军队、筹备粮草、制定战略计划。在经过一番紧张的准备之后,永和十年二月,桓温亲率四万大军,从江陵出发,踏上了北伐的征程。
    桓温的北伐军一路浩浩荡荡,沿着汉水北上。他的军队纪律严明,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受到了沿途百姓的热烈欢迎。许多百姓纷纷主动为北伐军提供粮草和物资,甚至还有一些年轻人自愿加入北伐军,希望能够为收复中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北伐军的第一站是武关。武关是关中的重要门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前秦得知桓温北伐的消息后,立即派重兵把守武关,企图阻止北伐军的前进。
    桓温深知武关的重要性,他亲自率领军队攻打武关。站在阵前,他身着厚重的铠甲,手持长枪,大声指挥着军队:“将士们,武关乃关中咽喉,今日我们拿下武关,便是为收复中原踏出了第一步!都给我奋勇向前,莫要后退!”士兵们在他的鼓舞下,士气大振,扛着云梯,冒着城墙上如雨点般落下的箭矢,呐喊着向武关冲去。
    城墙上,前秦的守军居高临下,拼命地向城下投掷石块、浇下滚烫的热油。一时间,战场上喊杀声震天,硝烟弥漫,鲜血染红了大地。桓温看着士兵们不断倒下,却丝毫不为所动,依旧坚定地指挥着战斗。他时而挥舞长枪,激励着身旁的士兵;时而观察着战场局势,调整着进攻策略。经过数日的激战,北伐军终于攻破了武关,打开了通往关中的大门。
    武关的失守让前秦朝廷大为震惊。前秦皇帝苻健急忙调集军队,准备与桓温的北伐军进行决战。苻健任命苻雄为统帅,率领五万大军前往蓝田迎战桓温。
    蓝田之战是北伐军与前秦军队的一场关键战役。桓温深知此战的重要性,他精心部署,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他将军队分成三路,分别从正面、侧面和后方进攻前秦军队。
    战斗打响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厮杀。桓温亲自率领中路军与前秦军队正面交锋,他手持长枪,冲锋在前,大声呼喊着:“将士们,随我杀!今日定要让这些胡虏见识我晋军的厉害!”他的声音在战场上回荡,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北伐军的士兵们个个奋勇杀敌,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
    前秦军队在桓温的猛烈攻击下,渐渐抵挡不住,开始向后撤退。就在这时,桓温的弟弟桓冲率领的西路军从侧面杀出,对前秦军队形成了夹击之势。前秦军队顿时大乱,纷纷四散逃窜。苻雄见势不妙,急忙率领残军向长安方向撤退。
    蓝田之战的胜利让北伐军士气大振。桓温乘胜追击,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逼近了长安城下。前秦皇帝苻健见大势已去,急忙率领残军退守长安城内,紧闭城门,不敢出战。
    桓温率领北伐军将长安团团围住,准备攻城。然而,就在这时,他却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粮草不足。由于北伐军深入敌境,后勤补给线过长,加上前秦军队在撤退时对沿途的粮草进行了破坏,导致北伐军的粮草供应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桓温坐在营帐中,眉头紧锁,心中焦虑万分。他深知,若不能及时解决粮草问题,北伐军将陷入困境。他一方面派人四处寻找粮草,另一方面则试图与前秦军队进行谈判,希望能够迫使苻健投降。然而,前秦军队坚守不出,谈判也毫无进展。
    与此同时,前秦军队也在积极准备反击。苻健一方面派人向各地的前秦军队求救,另一方面则组织城内的百姓加强城防。不久之后,前秦的援军陆续赶到,长安城内的守军士气大振。
    面对前秦军队的反击,桓温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继续攻城,粮草不足,难以持久;撤军,则又心有不甘。他在营帐中来回踱步,内心痛苦地挣扎着。他望着长安的方向,眼神中满是不甘:“难道我辛辛苦苦打到这里,就要功亏一篑了吗?”最终,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桓温最终决定撤军。
    永和十年九月,桓温率领北伐军开始撤军。前秦军队见北伐军撤退,立即出城追击。桓温率领军队且战且退,经过一番苦战,终于摆脱了前秦军队的追击,安全撤回了东晋境内。
    第一次北伐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桓温并未气馁。他深知,北伐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只要自己坚持不懈,总有一天能够实现收复中原的梦想。回到东晋后,桓温表面上不动声色,依旧处理着日常政务,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已经开始谋划下一次北伐。他暗中派人收集北方的情报,了解前秦和前燕的军事部署和政治动态,同时也在整顿军队,加强训练,提高士兵的战斗力。
    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桓温再次率军北伐。这一次,他的目标是洛阳。洛阳是东晋的故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桓温率领军队从姑孰出发,一路向北进发。他吸取了第一次北伐的教训,加强了后勤补给工作,确保了军队的粮草供应。同时,他还采取了灵活的战略战术,避免与敌人进行正面交锋,而是通过迂回包抄、奇袭等方式打击敌人。
    北伐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先后攻克了许昌、洛阳等重镇。前燕军队见势不妙,纷纷向后撤退。桓温顺利地收复了洛阳,并将东晋的旗帜重新插在了洛阳城头上。
    洛阳的收复让东晋朝廷上下一片欢腾。晋穆帝司马聃下诏褒奖桓温,称赞他“功高盖世,名垂青史”。然而,桓温并未因此而满足。他深知,洛阳虽然收复了,但北方的局势依然严峻。前燕、前秦等国仍然对东晋虎视眈眈,随时有可能再次发动进攻。
    为了巩固北伐的成果,桓温向朝廷提出了迁都洛阳的建议。他认为,洛阳是东晋的故都,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迁都洛阳不仅可以加强东晋对北方的控制,还能鼓舞民心,激发百姓的爱国热情。在朝堂上,桓温慷慨陈词:“陛下,洛阳乃我晋室根基所在,如今收复洛阳,正应迁都于此,以图恢复中原大业。昔日光武中兴,定都洛阳,成就一番霸业。今我等若能迁都,必能重振晋室雄风!”
    然而,桓温的建议却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洛阳经过多年的战乱,已经破败不堪,无法作为都城。而且,迁都洛阳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于东晋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此外,他们还担心迁都洛阳会引起北方胡虏的不满,从而导致战争的再次爆发。会稽王司马昱站起身来,忧心忡忡地说道:“桓将军,洛阳虽好,但如今已非昔日可比。多年战乱,民生凋敝,迁都之事,还需从长计议啊。况且,北方局势未稳,贸然迁都,恐生变故。”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反对声一片。
    面对大臣们的反对,桓温感到十分失望。他深知,自己的北伐事业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在无奈之下,他只好放弃了迁都洛阳的计划,率领军队撤回了东晋境内。
    第二次北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由于朝廷内部的反对和种种原因,桓温的北伐成果并未得到巩固。北方的局势依然动荡不安,东晋仍然面临着来自北方胡虏的威胁。回到东晋后,桓温的心中充满了愤懑和不甘。他看着那些反对他的大臣,心中暗自思量:“这些人目光短浅,只知贪图眼前的安逸,却不顾国家的长远利益。总有一天,我要让他们知道,我的决策是正确的!”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桓温第三次率军北伐。这一次,他的目标是前燕。前燕是当时北方的一个强国,占据着河北、山东等地。桓温认为,若能击败前燕,不仅可以扩大东晋的领土,还能削弱北方胡虏的势力,为北伐中原创造有利条件。
    桓温率领军队从姑孰出发,沿着淮河向北进发。他的军队号称五万,实际上只有三万多人。由于前燕军队早有防备,桓温的北伐军在进攻过程中遇到了顽强的抵抗。
    在经过一番苦战之后,桓温的北伐军终于攻克了寿春。然而,在继续向北推进的过程中,北伐军却陷入了困境。前燕军队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术,将沿途的粮草和物资全部烧毁,使得北伐军的后勤补给线再次出现了问题。
    与此同时,前燕军队还派出了一支精锐骑兵,对北伐军的后方进行骚扰和袭击。桓温率领军队多次试图摆脱前燕骑兵的追击,但都未能成功。在粮草断绝、后路被断的情况下,桓温不得不下令撤军。
    在撤军的过程中,北伐军遭到了前燕军队的围追堵截。桓温身着铠甲,亲自断后,指挥着军队且战且退。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马嘶声不绝于耳。士兵们疲惫不堪,但在桓温的鼓舞下,依然顽强抵抗。桓温看着身边的士兵不断倒下,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无奈。他深知,这次北伐又失败了。
    最终,他率领残军回到了东晋境内。第三次北伐以失败告终。桓温回到东晋后,一蹶不振。他把自己关在府中,整日饮酒作乐,似乎在借酒消愁。他的脸上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自信和神采,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疲惫和失落。
    桓温的三次北伐虽然都未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目标,但他的北伐行动却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北方胡虏的势力,提高了东晋的威望。同时,他的北伐也激发了东晋百姓的爱国热情,为后来的北伐奠定了基础。
    然而,桓温的北伐也引起了朝廷内部的不满和猜忌。一些大臣认为,桓温的北伐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而不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们担心桓温的势力过大,会对朝廷构成威胁。因此,在桓温第三次北伐失败后,朝廷对他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
    桓温深知朝廷对自己的猜忌,他感到十分无奈和失望。他曾经试图通过废立皇帝来掌握朝政大权,但最终未能成功。在郁郁寡欢中,桓温于宁康元年(公元373年)病逝,享年六十二岁。
    桓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杰出将领和政治家,他的北伐行动虽然未能成功,但他的精神和勇气却值得后人敬佩。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东晋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被人们传颂至今。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