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燕亡
推荐阅读: 领主之兵伐天下、 牧神记、 无上丹尊、 我的徒弟都是大反派、 我与她合租的日子、 次日曙光、 三界血歌、 赤血邪珠之妖乱君怀、 夜天子、 秦朗林馨儿、
第243章 燕亡
只见鞠武脸上露出一抹凄惨的笑容,无奈地摇了摇头道:“大王,太子已去,老臣只望燕国百姓免受战火之苦。秦之强大已非人力可挡,再战下去不过徒增伤亡。”
听完鞠武的这番解释,燕王喜像是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气一般,颓然地跌坐在椅子上,然后用双手紧紧抱住自己的脑袋。
此时此刻,他的脑海里犹如走马灯般不断闪烁出各种各样的画面——有燕国那壮丽秀美的山川河流、肥沃富饶的土地;也有在激烈战斗过后,战场上那横七竖八堆积如山的尸体以及血流成河的惨烈景象。
燕王喜心里很清楚,鞠武所说的每一句话其实都不无道理。但是一想到要向秦国屈膝投降,那种深深的耻辱感便如同鱼刺一样卡在喉咙里,让他感到痛苦万分且无所适从。
过了好一会儿,燕王喜终于缓缓地抬起头来,再次将目光投向面前的鞠武,语气沉重而缓慢地开口说道:“太傅,若降秦,宗庙社稷何存?寡人又有何颜面见燕国历代先王?”
鞠武深深地叹息一声,那沉重的气息仿佛承载着贯穿人生的无奈:“大王,宗庙社稷虽重,但万千子民更是根本。如今秦军虎视眈眈,若战,宗庙恐亦难保。”
燕王喜紧紧握住自己的拳头,由于太过用力,指甲竟深深嵌入了掌心之中,他咬着牙关,不甘心地问道:“难道就真的没有别的法子了吗?”
鞠武缓缓地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抹绝望的神情:“大王,秦之野心昭然若揭,各国逐一被灭,我燕国独木难支。”
燕王喜的眼中充满了痛苦和挣扎的神色,他喃喃自语道:“可寡人不甘啊!燕国传承数百年,怎能如此轻易拱手让人!”
鞠武见状,上前迈进一步,语气激动地说道:“大王还记得太子当初为何要一意孤行去刺杀秦?!!他就是想要凭借此举激发起大王您抗击强秦的决心呐!!!”
讲到此处,鞠武不禁老泪纵横,声音也变得哽咽起来:
“只可惜当时大王一心只想讨好秦国,对太子的苦心全然不顾。事到如今,大王方才如梦初醒,然而一切都已经太晚啦!可怜太子殿下,最终还被大王您亲手押送前往秦国,而我们燕国也注定在劫难逃……”
燕王喜默默地听着鞠武这番痛心疾首的指责,双唇不住地颤抖着,却始终未能说出一句反驳的话语。
鞠武痛心疾首地继续说道:“大王啊!您当初要是能够果断一些,尽早整顿军备,联合诸侯共同抗秦,何至于今日这般狼狈。彼时赵国苦战秦军,向燕国求救,大王却袖手旁观,错失良机;后来秦国伐楚,楚国也曾遣使请求联盟,大王又犹豫不决。如今他国皆亡,燕国孤立无援,这都是大王一次次的优柔寡断所致。”
燕王喜听着鞠武这番斥责之言,不由得缓缓低下了头,他满脸通红,羞愧之色难以掩饰,心中更是充满了无尽的悔恨和自责。
此刻的他,仿佛已经看到了燕国即将面临的灭顶之灾,而这一切恶果皆是因自己曾经的种种过错所导致。
鞠武凝视着眼前这个令他深感失望的燕王喜,眼神之中流露出的失望情绪简直快要满溢出来。他长叹一声道:
“大王如今就算想战,燕国已无可用之兵,无储备之粮。这一切都是因为大王之前的不思进取,坐以待毙。”
燕王喜紧紧握住自己的双拳,关节处甚至因为过度用力而微微泛白。他声音颤抖着说道:“太傅,寡人知道错了,真的是大错特错啊!”
然而此时的鞠武只是无奈地摆了摆手,似乎对燕王喜的忏悔已经感到麻木。
他有气无力地回应道:“事到如今,再多的懊悔也是徒劳无益。只希望大王您还能为燕国的黎民百姓们谋求一条生路吧。”
话音刚落,鞠武便转过身去,步履蹒跚地缓缓走回到大臣们的队列当中,再也不愿多说一句话。整个朝堂之上顿时陷入一片死寂,唯有燕王喜那沉重的叹息声在空气中回荡不息……。
燕王喜沉默良久,终于无力地说道:“罢了,罢了,就依太傅之言吧。”
众臣伏地叩首,“大王圣明”。
燕王喜深吸一口气,召来侍从吩咐道:“速派使者前往秦国表明归降之意。”侍从领命而去。不多时,使者备好马车,准备启程。
燕王喜来到宫门前,亲自为使者送行。他目光复杂地看着使者,将手中代表燕国臣服的信物递过去,低声叮嘱:“一路小心。”
使者接过信物,郑重地点头,随后扬鞭催马,马车扬尘而去。
燕王喜伫立原地,久久凝望远方。风拂过他的脸庞,吹干了眼角不知何时渗出的泪水。他想起燕国往昔的辉煌,那金戈铁马的岁月仿佛就在昨天。
而如今,他却要亲手将祖宗基业送给他人,这种感觉如同一把钝刀在心头割磨。身边的大臣们默默站着,谁也不敢出声打扰。
此时的燕王喜,满心都是对命运的无奈与对国家即将易主的悲痛,他知道,随着使者远去的马蹄声,燕国的时代即将落幕,而他将永远成为燕国历史上的罪人,这份沉重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接下来的事情就十分顺利了,甚至比齐国降秦还要顺利,秦国大军很快就入驻了蓟城,并接管燕国一切事务。
燕国亡!
此年为公元前211年,一统六国比原来历史轨迹中提前了十年。
只见鞠武脸上露出一抹凄惨的笑容,无奈地摇了摇头道:“大王,太子已去,老臣只望燕国百姓免受战火之苦。秦之强大已非人力可挡,再战下去不过徒增伤亡。”
听完鞠武的这番解释,燕王喜像是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气一般,颓然地跌坐在椅子上,然后用双手紧紧抱住自己的脑袋。
此时此刻,他的脑海里犹如走马灯般不断闪烁出各种各样的画面——有燕国那壮丽秀美的山川河流、肥沃富饶的土地;也有在激烈战斗过后,战场上那横七竖八堆积如山的尸体以及血流成河的惨烈景象。
燕王喜心里很清楚,鞠武所说的每一句话其实都不无道理。但是一想到要向秦国屈膝投降,那种深深的耻辱感便如同鱼刺一样卡在喉咙里,让他感到痛苦万分且无所适从。
过了好一会儿,燕王喜终于缓缓地抬起头来,再次将目光投向面前的鞠武,语气沉重而缓慢地开口说道:“太傅,若降秦,宗庙社稷何存?寡人又有何颜面见燕国历代先王?”
鞠武深深地叹息一声,那沉重的气息仿佛承载着贯穿人生的无奈:“大王,宗庙社稷虽重,但万千子民更是根本。如今秦军虎视眈眈,若战,宗庙恐亦难保。”
燕王喜紧紧握住自己的拳头,由于太过用力,指甲竟深深嵌入了掌心之中,他咬着牙关,不甘心地问道:“难道就真的没有别的法子了吗?”
鞠武缓缓地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抹绝望的神情:“大王,秦之野心昭然若揭,各国逐一被灭,我燕国独木难支。”
燕王喜的眼中充满了痛苦和挣扎的神色,他喃喃自语道:“可寡人不甘啊!燕国传承数百年,怎能如此轻易拱手让人!”
鞠武见状,上前迈进一步,语气激动地说道:“大王还记得太子当初为何要一意孤行去刺杀秦?!!他就是想要凭借此举激发起大王您抗击强秦的决心呐!!!”
讲到此处,鞠武不禁老泪纵横,声音也变得哽咽起来:
“只可惜当时大王一心只想讨好秦国,对太子的苦心全然不顾。事到如今,大王方才如梦初醒,然而一切都已经太晚啦!可怜太子殿下,最终还被大王您亲手押送前往秦国,而我们燕国也注定在劫难逃……”
燕王喜默默地听着鞠武这番痛心疾首的指责,双唇不住地颤抖着,却始终未能说出一句反驳的话语。
鞠武痛心疾首地继续说道:“大王啊!您当初要是能够果断一些,尽早整顿军备,联合诸侯共同抗秦,何至于今日这般狼狈。彼时赵国苦战秦军,向燕国求救,大王却袖手旁观,错失良机;后来秦国伐楚,楚国也曾遣使请求联盟,大王又犹豫不决。如今他国皆亡,燕国孤立无援,这都是大王一次次的优柔寡断所致。”
燕王喜听着鞠武这番斥责之言,不由得缓缓低下了头,他满脸通红,羞愧之色难以掩饰,心中更是充满了无尽的悔恨和自责。
此刻的他,仿佛已经看到了燕国即将面临的灭顶之灾,而这一切恶果皆是因自己曾经的种种过错所导致。
鞠武凝视着眼前这个令他深感失望的燕王喜,眼神之中流露出的失望情绪简直快要满溢出来。他长叹一声道:
“大王如今就算想战,燕国已无可用之兵,无储备之粮。这一切都是因为大王之前的不思进取,坐以待毙。”
燕王喜紧紧握住自己的双拳,关节处甚至因为过度用力而微微泛白。他声音颤抖着说道:“太傅,寡人知道错了,真的是大错特错啊!”
然而此时的鞠武只是无奈地摆了摆手,似乎对燕王喜的忏悔已经感到麻木。
他有气无力地回应道:“事到如今,再多的懊悔也是徒劳无益。只希望大王您还能为燕国的黎民百姓们谋求一条生路吧。”
话音刚落,鞠武便转过身去,步履蹒跚地缓缓走回到大臣们的队列当中,再也不愿多说一句话。整个朝堂之上顿时陷入一片死寂,唯有燕王喜那沉重的叹息声在空气中回荡不息……。
燕王喜沉默良久,终于无力地说道:“罢了,罢了,就依太傅之言吧。”
众臣伏地叩首,“大王圣明”。
燕王喜深吸一口气,召来侍从吩咐道:“速派使者前往秦国表明归降之意。”侍从领命而去。不多时,使者备好马车,准备启程。
燕王喜来到宫门前,亲自为使者送行。他目光复杂地看着使者,将手中代表燕国臣服的信物递过去,低声叮嘱:“一路小心。”
使者接过信物,郑重地点头,随后扬鞭催马,马车扬尘而去。
燕王喜伫立原地,久久凝望远方。风拂过他的脸庞,吹干了眼角不知何时渗出的泪水。他想起燕国往昔的辉煌,那金戈铁马的岁月仿佛就在昨天。
而如今,他却要亲手将祖宗基业送给他人,这种感觉如同一把钝刀在心头割磨。身边的大臣们默默站着,谁也不敢出声打扰。
此时的燕王喜,满心都是对命运的无奈与对国家即将易主的悲痛,他知道,随着使者远去的马蹄声,燕国的时代即将落幕,而他将永远成为燕国历史上的罪人,这份沉重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接下来的事情就十分顺利了,甚至比齐国降秦还要顺利,秦国大军很快就入驻了蓟城,并接管燕国一切事务。
燕国亡!
此年为公元前211年,一统六国比原来历史轨迹中提前了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