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祸从口出

推荐阅读: 万人迷师尊,徒弟各个想以下犯上书穿:病娇孽徒休想以下犯上救命!疯批徒弟竟想以下犯上青霜救命!疯批徒弟竟想以下犯上郡主是个乌鸦嘴我真不是乌鸦嘴绑定乌鸦嘴系统(穿书)娇妻难哄,霸总轻点宠第一序列抗战从民兵开始

    上首。
    李缘吃着大秦顶尖厨师制作出来的这些东西,觉得完全不比后世的工业化产品差,甚至健康程度上还要好上一截。
    但下方,其他官员们对这些好东西,只感觉味如嚼蜡……
    虽然华夏物产丰盈,可一样东西要想成为人们的主粮,是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的。
    像水稻、家养猪这些,虽然上古时期的人们就已经有了,可它们真正成为餐桌上的主粮的时间,却是在唐宋时期。
    这虽然有着环境、气候、政治等等许多因素,但最大的却是技术原因。
    技术不过关,口感就不好、产量就不高,人们自然不愿意。
    然而现在,秦国的新农作物,不仅产量超出现有的,还可以通过二次加工变成这么多好吃的……
    或许他们这些贵族不在乎口腹之欲,可百姓在乎啊!
    民以食为天!
    要是百姓知道,那些新农作物不仅可以填饱肚子,还能变化出这么多吃的,天下民心会怎么样?
    六国还能坚持多久?
    偷过去?
    别想了,别说能不能从秦国严密封锁中偷过去,在官府大力推广的秦国,人们现在都很难全面接受这些东西,六国偷过去能种多少?
    他们国灭的时间可能都比粮食大规模普及时间来得早……
    而且这种农业技术上的完全碾压,在失去了舆论权的六国内对他们究竟是好是坏,这恐怕由不得他们。
    让官员们心凉的还有一点。
    这才多久啊,居然就有能够二次加工成这么多东西的技术了,国师府暗中早就对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如今只差粮食数额的缺口了吧?
    不知数额的农种供应。
    完备的粮食加工技术。
    严密到极致的消息封锁。
    只要想到国师和大王在这种足够改变天下的大事上不仅瞒着六国、还瞒着他们,可他们当中却有人泄露了新农种的收成数据……
    完了……
    “砰……”
    一道响声传来,一个局长级别的官员颤颤巍巍扶起了酒杯,擦了擦流在桌案上的酒水。
    当李缘目光看来,这个局长顿时离开座位俯首请罪。
    “国师,下官有事禀报!”
    “新作物成熟时,曾有六国之人向下官打听事情,求证秦国农种消息的真实与否,下官为了炫耀、也想劝他们认清形势,便隐晦的肯定过一些传言!”
    “许是下官当时的话说得不严谨,让他们误会了些什么,不知此事……”
    李缘看向一旁的张苍。
    这个官他不认识……
    张苍低声说了几句,这人姓张,和韩国相国一家有些远亲关系。
    “你只是肯定了一些传言?”
    “是!下官家在大秦已经三代为官,下官自己更是因国师的官员改制才身居局长之职,绝没有背叛大秦的心思!”
    怪不得你这么着急出来告罪,至少也不算特别蠢。
    “什么传言?”
    这个局长支支吾吾的。
    “就是……产出是否巨多……以及可否有失败的之类……”
    “……”
    我收回刚才的判断,你其实很蠢。
    这特么不就是泄露消息吗?
    李缘微笑的看着他:“你是和韩国相国一家有联系是吗?”
    “是,但臣敢保证,除那一次外,任何公事机密臣绝没有……”
    “闭嘴!”
    李缘停顿了一下,看向其他人:“还有跟他一样,要为自己的愚蠢辩解的吗?”
    众人都低着头,或许是在做着思考。
    可转念一想,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紧接着,又有几个官员走了出来。
    无一例外,他们在六国的一些亲戚朋友或许是知道直接问他们不会说,便都以传言这种旁敲侧击的方式求证。
    而且也不是问产量到底多少,而是和秦国朝廷宣传的是不是一样。
    这些官员也都模糊了一下回答,用‘大约’‘相差不大’这种答案回答的。
    然而这有什么用?
    六国之人只要拿着报纸上那些公开的宣传信息,和他们的回答一对比,就能把粮食产量猜出个大概范围,哪怕不知道具体数字,也足以让他们坚定破坏秦国这农业计划的决心。
    这个罪,可大可小;因为当宣传新农种的那一刻开始,这些事注定瞒不住的。
    但不管再小,这个罪也涉及到了‘通敌’,哪怕他们主观上没有。
    也正因为如此,出来告罪的这几个官员此刻都默默跪在大堂中间,以跪礼表达自己态度;按照秦国律法,一旦罪名上被定为通敌,国师直接杀了他们都不为过。
    没看到一旁参会的一个刑部副部长什么话都没说吗?
    李缘喝了口凉茶。
    “其实吧,我原本向大王建议抄家处决你们这些人的,让你们和六国细作一起,去工厂无私奉献。”
    “但大王觉得,你们通敌得还不够。”
    “……”
    所有人同时看了过来,都以为李缘喝醉了。
    中间那些官员以为国师的意思是:罪名太小,暂时不适合抄家处理。
    “国师,我等保证……”
    “放心,暂时不抄你们的。”李缘说:“你们可以接着通敌,要把包括今夜本国师府这些食品也通传给六国,要让更多六国贵族知晓。”
    他们原本因大王仁慈之情而高兴的心顿时就凉了……
    国师这是非要我们死?
    “别一副要死样子!”李缘说:“我和大王要是想杀你们,你们压根活不到今天。”
    “我刚才说的是实话,你们确实要继续将这些情报送给六国,将新农种的作用、以及这些加工出来的东西的威力吹得越大越好。”
    “这是你们替后代赎罪的机会!”
    “你们自己的仕途,由于你们之前的愚蠢已经葬送了,完成这任务后,你们的子孙后代才可能不受到你们的影响,你们也可以回去颐养天年了。”
    中间的官员们顿时苦涩无比。
    努力半生,就因为碍于一些情面和话而失去了未来。
    周围旁观之人的心也无比沉默。
    虽然这些事说出去可能是秦国战略的一环,但秦国到时候了主动说出去,和没到时候就被自己人泄露,这是两个性质……
    看到这几个官员那一脸生无可恋、却还要感谢李缘宽容的样子,所有人都有些难受。
    这是不是代表,以后和六国那边任何人都不能说任何话了?
    哪怕只是一些传言,哪怕是自家有联系的远亲,连聊天都要注意,不然很可能泄密?
    比如新农种的事情。
    都在报纸上公开宣扬了,民间收成也出来了,按理来说,只是聊一些和民间传言相关的事情、又不涉及朝廷数据,这没关系吧?
    可谁知道,那些新作物能有那么广阔的加工前景,国师府还已经拥有了这方面的技术,大秦也准备通过这方面制定相关的国家战略……
    如此一来,之前的谣传被确认,可不就是泄露机密了吗!
    这个时代,许多贵族家族可能有分支在好几个国家。
    有时候,一些敌对国家消息的传递,就是通过这些人达到的,甚至君王也知道这件事,只要他们不泄露军事和国家政策相关,其他的也不会管。
    今后,怕是得做出彻底的切割了。
    在他们心思百转之时,李缘却吃得毫无心理负担。
    这次的处理看上去有些钓鱼执法,可这也正是李缘和嬴政希望达到的目的。
    从历史书上看,这个时代的贵族、后来的世家、宗族之类的,只是一个词语;然而对于政权统治来说,这些可都是一个个定时炸弹!
    一个可能号召数千人、其中还有很多身居高位或者处于社会显要地位的人的势力,若是碰到一个不强势的中央政权或者王朝末期时候,这是随时可能做到割据的!
    李缘在后世看到过新闻,两个宗族发生冲突,造成两个村子数千人手持火器打架、哦不对,是打仗……
    放在这个时期,村子?
    不好意思,若是想,一些大贵族绝对可以发起一个县、甚至一个郡的战斗。
    再强点的贵族比如赵魏韩三家分晋,他们连晋国都造没了呢!
    而嬴政是打算尽量消除掉所有可能危害大秦的因素,自然也包括这方面。
    李缘告诉过他消灭不了,只能限制。
    因为华夏人情社会的规则在这摆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事就绝不会杜绝,自然也会发展出类似势力,只是会随着历史进程换些名字罢了。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打击家族势力。
    如今这只是第一步。
    ……
    第二天。
    国师府内的事情渐渐在官员队伍中传开。
    虽然是国师让那些官员戴罪传播的,可这下场还是让许多人一阵后怕。
    不仅是泄密的事,还有国师府那么多粮食和技术的由来。
    国师居然瞒过了大部分人,这是不是证明,其实国师并不怎么需要他们?
    国师的态度,是不是大王的态度?
    关键是,确实有人以泄密证明了他们一定程度不值得相信……
    这怎么得了?!
    于是乎,许多在咸阳的六国之人最近几天突然发现,他们的秦国朋友们好像变了个人,忽然疏远了他们。
    别说向他们打听事了,连话都不跟他们说了。
    秦国官员们想得很简单,没人希望被这些所谓的情面把自己仕途毁了。
    “那我们还干吗?”
    一处宅院里,一个齐国商人看向其他人。
    他们是被齐王派来打听秦国农种的事,如果有可能最好买一些回去。
    齐王的打算很好,当自己也有了之后,就告诉齐国百姓:你们看看,寡人为了让你们过上好日子,特意给你们弄来了新农种。
    然而他们来了之后才发现,难度太高了。
    一些农种甚至只有国师府有,连农部的人都不知道国师怎么弄来的。
    而就算是一些有据可查的农种作物,种植了那些作物的地方,百姓和当地官员都被叮嘱要仔细盯防六国之人。
    这些地方本来就少,更别提还有秦国朝廷随时盯着他们这些外来商人。
    现在他们在秦国经营出来的那些关系忽然间都被断了,更是让他们两眼一抹黑,他们甚至连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都没打听出来。
    “秦国怕是有了防备。”
    一个乔装而来的齐王室之人说道:“先别动,等秦国再次宣传新农种的时候,我们再想办法去一些偏远地方;我就不信,没一个种植新农种的秦国农人愿意接受我们的钱财!”
    “难道秦国人各个都深明大义不成?”
    其他同伴点了点头。
    也是,机会还有,他们还没输!
    可两天后,一场由农部举办的新农种食品大会,在王宫和国师府外的两个广场上举办。
    大量新农种的作物和经过二次加工后的食品被摆放出来,同时公开的还有少数几样加工技术,以证明这些食品的真实性。
    一处展台前。
    韩非买了一个馒头,细嚼慢咽的吃着,目光看着展台后方的那些面粉。
    他不是农业上的官员,可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官员,他又怎么可能不知道食物对普通百姓的重要性呢?
    韩国如今两郡之地,却要供养韩王室和国内一大帮贵族、还有军队,百姓的日子极其艰难。
    如果说秦国百姓交完税后还能有余粮过个好年,那韩国的百姓就艰苦到一年下来连税赋都交不起。
    如今不说这些数目繁多的食品,仅说那些农作物的产量。
    只要韩国百姓相信了这产量的真实性,那韩国绝对不攻自破,韩国贵族们再怎么抵挡都没用。
    他虽然不知道大王和国师要怎么做到这一点,但他绝不怀疑。
    要不,我主动向秦王申请劝降韩王算了?
    主动投降,和被迫投降,那可是两个待遇……
    ……
    “爹,我问到了!”
    一座大宅里,一个青年抱着一炉刚买回来的小笼包快速跑进了自己父亲的院子。
    一边和父亲分享着这种东西,一边说着打听来的消息。
    国师府可以允许任何商行购买食品加工技术,哪怕六国的商行都行。
    只有两个要求:
    第一,证明你有足够的粮食。
    第二,绝不能违反秦国律法。
    “爹,国师可真是大好人啊!”青年大喜:“先是开放商业政策,又大力宣传新农种,现在又拿出这么多好玩意,还不限制购买资格!”
    “我们只要拿到一些技术,比如那白糖,绝对能抢占……”
    他眉飞色舞。
    但他对面,中年男子在思考过后,眉头越皱越紧。
    “没用!”
    “为什么?”
    “耕地红线!”
    青年一愣。
    朝廷规定了大部分土地都必须用来种植口粮,那些经济作物都是贵族官员们私底下偷偷种的。
    现在多出这么多食品技术又有什么用呢?
    粮食产量跟不上,又怎么造?
    就算是买,许多人还不相信新农种呢,哪怕是有了以小麦为原材料的那些食品技术,人们交完税后连吃的都才堪堪满足,又怎么可能冒着饿肚子的后果把口粮卖掉?
    中年男子站起身来,踱步思考着。
    忽然,他好像想通了什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