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推荐阅读: 领主之兵伐天下无上丹尊我与她合租的日子三界血歌牧神记夜天子我的徒弟都是大反派次日曙光赤血邪珠之妖乱君怀秦朗林馨儿

    “对于当时的辛弃疾来说,人数,亦或者是其他的条件,都对于他没有任何的意义。”
    “他就是要去做,所以他去做了。所以他成功了。”
    “这是个让人窒息,且不敢相信的事情,他率领五十骑勇士,夜闯足足五万兵马的金兵大营,在毫发无伤的情况下,将叛徒张安国生擒,随后不远千里,将张安国押送回了南宋朝廷,交给皇帝发落。
    这是传奇小说里面都不敢去写的桥段,但是却真正发生在了历史当中,不容任何人辩驳。
    果然,其实现实比小说更加扯淡,因为至少现实是不需要任何逻辑的。
    懦夫在未死之前,已经死了很多次,而勇士一生只死一次。
    辛弃疾,就是这样的一位勇士。
    于是二十三岁的辛弃疾,将张安国押送回南宋朝廷。
    举国为之鼓舞,人们争相前来拜访这位,仅仅只率领数十骑兵深入敌境,生擒叛徒的.......南归人。
    当时的南宋百姓,依旧还记着曾经岳飞所做的一切。
    当他们看到辛弃疾的出现,是无比欣喜的,他们都觉得这是上天格外的开恩,才为大宋降下了这样一位,有勇有谋的战将!
    无数人都觉得,他很快就能够官拜大将,上阵杀敌,恢复中原,甚至能够完成当年岳飞,岳武穆都未曾完成的伟大壮举!但辛弃疾自己或许都没有想到。
    他做出了这样令人不敢相信的伟大的事情,等待着他的,却不是实现他理想的广阔的天地,与之相反是消磨他斗志的漫漫长夜。
    他写了很多的奏疏,核心都是想要收复故土,但却都石沉大海。
    最后他得到的不是北伐的命令,而是调他去往后方,去当一个地方的父母官。
    于是他去了滁州,干的相当的不错。
    顺便还在写着有关于北伐的奏疏。
    而尽管民间对于他的奏折广为好评,当时的朝廷,却无比的冷淡。
    滁州干的不错,那行吧,去下一个地方。
    去江西吧。
    于是辛弃疾启程,前往江西。辛弃疾在路过江西万安之时,在赣江河畔,听到了鹧鸪的叫声。
    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何等的感时伤怀?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抬头北望沦陷的故都汴京开封,可惜啊,无数的山峦却把我的视线所遮挡。
    他们真的挡了吗?
    挡不住的。
    挡不住的不是眼光,是他的梦想。
    但他的梦想没有实现,他去江西,是去剿匪的。三个月平定匪患,也做的相当的不错。
    随后调到湖南,他终于有了机会建立了一支属于他的军队,步卒两千,马军五百的飞虎营,人数不多,但辛弃疾将其看做了是日后北伐的种子。
    因此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事实证明,他的练兵手段也很不错,飞虎营雄镇一方,乃是江上诸军之冠。
    但遗憾的是,组建不过一年,飞虎营便遭到了解散。
    言官弹劾辛弃疾练兵花费巨大,用钱如泥沙,而辛弃疾据理力争,却于事无补。
    因为宋朝的皇帝,并不想北伐,所以这样一支军队的存在,在南宋皇帝眼中看来,是没有意义的。
    随后就是多年的调动,辛弃疾成了一名救火队员,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他。频繁的调任甚至不下四十多次。
    他一边完美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一边不断的上书朝廷,表明自己的志向。
    但可惜,依旧无人愿意搭理他。即便是耿直如他。
    似乎也意识到了一件事,这个王朝,似乎只想怯弱的偏安一隅。
    实际上在南宋皇帝的眼里,靖康之耻后面沦陷的半壁江山,远远比不上自己在临安的龙椅。
    他的呼喊,自然也无人在意。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无人会,登临意,红巾翠袖,搵英雄泪,这就是他对于自己最好的写照,没有之一。
    甚至写照远不仅仅只是如此。
    当人们对于现实不满意,就难免会开始回忆过去,亦或者是思考未来。
    而对于辛弃疾来说,他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以前,想到了当年。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多么讽刺的一段话语,也多么清楚的写出了辛弃疾的无奈。
    然而这些词没有起到唤起南宋朝廷热血的作用。
    甚至相反,为辛弃疾,招来了祸端。
    因为这些词作,他被人弹劾罢官。
    这一年他四十一岁,他自己都没想到,自己的罢官,一罢,就是足足二十多年。
    他去到了江西,铅山,在这里给他的带湖庄园取了一个全新的名字,稼轩。
    并且自号,稼轩居士。
    就像是屡遭贬低的苏轼激发出了自己的美食家天赋一样。
    在这赋闲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面,辛弃疾,这样一个天生的将种。
    活生生的被逼成了一个词人。
    国家不幸,诗家幸。
    但如果辛弃疾有的选,他绝对不会在乎一个大词人的美名,也不会在乎所谓的词中之龙美誉。
    因为从始至终,他想做的,都是一个将军。
    或许这就是生活的无奈吧。
    人总是要往前看的。
    但他真的放弃了吗?答案却又是未必。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投票推荐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